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冯天瑜

在古代,“国学”指的是国家设立的学校。到了近代,“国学”一名,则用来指中国固有的学术文化。

近年来,有的社会教育机构高张“国学”旗帜,提倡少年诵读经典,一些学人则利用大众传媒讲论古典,颇受大众欢迎,当然,也不可避免地遭遇专业研究者从学术规范角度提出的批评。

平心而论,讲习国学受到欢迎,显示了国学的感召力,反映了社会对它的渴求;遭遇批评,则有益于讲者和听者学术水平的提升,推动人文素养的上扬,故两者皆为好兆头。这样一种对国学的倡导,是试图以国学滋养国人的智性与德性,特别是激发国人的爱国心、道德感,以应对现下的信仰危机、道德沉沦等社会问题。

对于“国学”在大众教化意义上的展开,似宜抱持谨慎的肯定态度。

之所以应予“肯定”,是因为在中国渊富的学术文化中,包蕴着多层面的精神资源,诸如——

生生不已的变易之道

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富贵不淫、贫贱不移的大丈夫气概

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政治哲学

和而不同、互动共济的和谐理念

正德、利用、厚生相统一,精神与物质兼顾的文明观

好学、善学的重教传统

诸如此类的中华元典精义,历千百年仍光耀万丈,经过现代诠释,可以转化为救治“现代病”的良药、滋养今人心田的营养。

然而,我们又必须“谨慎”,第一,讲国学,切勿抱残守缺、视“国渣”为“国粹”。即使是“国粹”,也有一个古今推衍、现代诠释的过程,不可生吞活剥。第二,讲国学,不能夜郎自大、唯我独尊,排斥异域学术。健康的国学,应当古今贯通,切忌以古蔽今,开历史倒车;健康的国学,应当开放胸襟,汲纳外域英华,在互相比较、互相观摩、互相取舍、互相融会中,达成新的综合与创造性转换。

宋人张载把国学分为“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前者为智性知识,后者指德性知识。国学讲习应注意二者的兼顾与互动,一方面介绍基本的国学知识(语言文字、典籍、历史、地理、自然常识、典章制度等),另一方面又彰显国学蕴涵的大义,把“小学”功夫与“大学”授受结合起来,达成“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的水乳交融。

基于“国学”具有可资教化今人(特别是青少年)的丰富内涵,又从谨慎对待“国学”教化功能的认识出发,我们编纂了这套《中国孩子最喜爱的国学读本》(以下简称《读本》),分小学卷和中学卷,共六册,供中小学生阅读。

选文均取古典原文,以呈现国学的本真面目。为便阅览、理 解,我们作了注释、今译及简要评点。

这套《读本》,在以下方面做出了新意:

一、与时下大量出版的对单本国学名著进行通注、通译的编纂方式不同,《读本》以传授“德性之知”与“智性之知”为两条交会的主线,从数百种文献典籍中撷取国粹,按照主题词组织选文。如反映德性之知的“爱人如己”、“千金一诺”、“勤劳节俭”、“志存高远”、“闻过则喜”、“坚忍执著”、“尽忠报国”等,智性之知的“中华源流”、“汉字演变”、“农耕游牧”、“岁时节令”、“百工技艺”、“翰墨丹青”、“丝竹管弦”等。这种做法,既可以向中小学生展示国学精义的概貌,又可以让他们掌握国学知识的一些基本点,相比系统地阅读大量国学原著,既省时,又省力,比较适合中小学生在完成正常学习任务的同时接受国学教育的需要。

二、《读本》的编写注意了采编内容的故事性、生动性和趣味性,不是生硬地向孩子们灌输文献知识。例如,单从选文来讲,书中就涉及了神话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历史故事等各种故事,使孩子们能从娓娓动听、引人思考的译文和点评中,轻松愉快地接受一些基本的国学常识。

三、《读本》的编写注意了知识传授的循序渐进性。无论是选文的长短、难易程度,都力图遵循由浅入深、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的原则,如小学卷的选文,一般在数十字到百字左右,而中学卷的选文,则逐渐加长至上百字,乃至数百字。考虑幼童接受古文的不易,我们对小学卷的选文,加上了汉语拼音,又精选了浅显易懂的童蒙读物中的不少名段。对所选古文,也加以注释。译文明白流畅,点评简明精炼。对中学卷的选文,则注意了逐步加强在理论性、艺术性方面的讲解与分析。

四、为了使青少年了解和掌握国学常识,每册都附加了一定数量的“国学知识卡”,以集中解决在学习国学典籍时必须明白的一些知识要点和难点。

“国学”内容浩博,作精要把握十分不易;使其通俗化,以便于中小学生接受,更显困难。我们勉力编纂的《中国孩子最喜爱的国学读本》,存在诸多不足,敬请专家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教。

2010年11月30日于武昌珞珈山麓 91ymLzro9bJ1jBevMaFfnzYTW/RsDFnq5wKkZ9MHKnJGhRwPw92OOy+Cv240QvP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