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序

从1985年考入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攻读研究生以来,笔者就一直对社会研究方法很感兴趣。在将近三十年的学习、研究和教学过程中,笔者陆续发表了三十多篇研究方法方面的论文。除了有近十篇介绍社会调查方法,特别是介绍问卷设计方面知识的论文,已编进笔者的第一本方法著作《透视社会的艺术:社会调查中的问卷设计》(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一版,2002年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三版)和第一本方法教材《现代社会调查方法》(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一版,2001年第二版,2005年第三版,2009年第四版,2014年第五版)外,其他的相对较深入的专题研究论文则都包含在这本书中。

作为北京大学的学子,笔者希望将这本著作作为一份小小的礼物,来报答母校对自己从硕士到博士五年求学生涯的精心培育;同时也愿意将其作为自己毕业二十多年来向母校交上的一份成绩单。

本书所收录的论文从内容上分为三编和一个附录。上编侧重于方法论方面。论文内容既有对社会研究方法本质特征、基本概念、方法论背景等方面的探讨,也有从著名社会学学者的研究中所引发的方法论问题,以及有关研究者的方法意识和方法素养问题的探讨。中编侧重于对社会研究方式中各种具体研究方法的探讨。这部分的论文往往聚焦于研究中的一个具体环节、一种具体角色,或是一种具体方法、一种具体技术,焦点集中地进行相对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其中既有对定性研究方式中某些方面的探讨,也有对定量研究方式中关键问题的探讨。下编则侧重于社会研究方法的应用与评价。这些论文往往结合现有社会研究的实际状况,从研究方法的多个层面展开分析,并对近三十年来我国社会研究的发展状况,特别是研究方法的运用状况进行了系统回顾与总结。

附录部分所收录的几篇论文从题目看似乎与方法无关,但实际上却都是从方法角度对具体研究的质量和局限进行探讨的论文。《独生子女父母的生育意愿》一文中,笔者从方法角度对同一主题的两项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以说明何种方式的结果更加真实可信;《走进“围城”的独生子女:概念、规模与质疑》一文,则是从方法角度对前人研究结果的质疑,而《青年独生子女比例与育儿模式的再讨论》一文,则是对前文所质疑的论文作者所做的回应文章的再次质疑,并且完全是从方法的角度进行的;《也论我国独生子女群体的婚姻稳定性》一文,则是在阅读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通过从方法角度提出的几个问题的分析,说明前人研究结论的可能局限;《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生育意愿:我们目前知道多少》一文,则是通过详细解析同一主题的十几项经验研究结果,从方法论角度说明现有研究各自所具有的局限性,以提示读者如何客观、正确地看待具体研究的结果;《我国大学生就业研究的现状与问题——以30项重点经验研究为例》则是通过对该研究领域中最为重要的一批研究的系统分析,从研究对象、文献回顾、测量指标、样本比较等方面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以及对现有研究结论的可能影响。总之,通过这几篇针对实际研究中所存在的方法问题的论文的分析和解读,可以从另一个方面认识社会研究的科学性问题。从中也可以引申出对应该如何运用社会研究方法、怎样进行分析和得出研究结论等问题的思考。

尽管本书收录的论文中绝大部分都是从科学的角度对研究方法所进行的探讨,但是笔者同时也认识到,在社会研究的设计和实际操作中,仍然为研究者新奇的构思、巧妙的实践留下了足够的空间和平台。事实上,笔者的有些论文与其说是一篇科学论文,倒不如说是一件小的艺术作品。比如,对如何创造出四个“完全一样的子样本”的设计、对收入测量方式的研究、对答案顺序影响的研究、对答案奇偶数量效果的研究等等。当然,如果笔者再有一些关于定性研究方法的心得体会,以及实际从事定性研究的例子的话,或许社会研究的“艺术性”会更强一些。这也是笔者今后应该努力的一个方向。

社会研究的事业还在不断发展,笔者对社会研究方法的学习、实践、研究和探索也还在进行。相信在本书再版时,笔者会有新的方法论文补充到这本文集中来。

2014年10月于南京 RDoWHNseI91HVE2ibCFe2LAyWajRFSrXX6nLEOMUr6MLoQqVFLMD/SCNc1k3xeQ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