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节 特殊儿童行为观察概述

一、行为观察的定义

一般而言,人类要做出一个正确的决定,都必须以广泛的、客观的、可信的信息和数据为基础。如果没有客观数据,人类在做判断的时候就会困难重重。观察法,就是人们获得客观数据的一个重要方法。在应用行为分析中,我们可以用行为观察来获得对特殊儿童的总体印象,可以印证父母或教师报告的特殊儿童行为表现的准确性,可以对先前的访谈、筛查中发现的特殊行为问题进行特别关注等,这都是获得数据的过程。可以说,这是我们对行为观察及其意义最通俗的理解。

学术界为行为观察所下的定义是:通过运用一定的方法和程序对所定义的行为进行量化的过程。通过对行为的观察,客观、真实地搜集行为数据,为准确的定义和分析行为提供依据。如果实践操作时缺乏对行为的观察和量化,就会使对行为的分析陷入主观猜测或主观臆断,影响行为分析的科学性。上述这种学术性的解释相较于通俗的对于观察的理解,更利于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儿童的行为进行观察。

在对行为作系统观察时,需要在自然或专门设计的情境中,观察儿童的行为,在行为发生时或之后不久,客观地对每个行为做出记录和分类,然后把这些数据转化成数量化的信息,这样才能确保搜集到的数据是可靠而有效的。对行为进行直接观察是行为分析的核心,也是清晰地了解特殊儿童行为常用的行为评价技术之一。它所提供的信息可以不受儿童能力和他们意愿的影响,非常适合特殊儿童。

二、行为观察的意义

对特殊儿童的行为进行观察,可以描绘特殊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的自发行为,并对这些行为进行精确的量化,用以作为评量问题行为、制订干预计划以及评量干预效果的基础。其应用非常广泛,在临床医学、心理学以及教育学中都会用到行为观察。在应用行为分析领域中,行为观察又具有独特的意义。

(一)行为观察为应用行为分析的理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应用行为分析的研究人员通过对行为的观察、测量,对环境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和联系提供解释和答案,证实环境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或环境因素对行为的影响的种种假设。例如,假设暴力卡通使儿童暴力行为或冲动行为增加。实验在周1,3,5让儿童观看暴力卡通片后,观察、记录儿童的粗暴行为、脏话及暴力倾向,并计算出这类行为的发生率。另外,在周2,4让儿童观看温馨、友善的卡通片后,观察同样的行为,并计算出同类行为的发生率。将两个数据进行比较,证实假设是否可以成立。

(二)行为观察为特殊儿童的行为干预提供方向

在临床实践中,工作人员通过记录行为观察所得的数据,可以准确地确定行为的功能、强度、时间、频率,明确该行为是否需要干预以及干预方向、干预目标和干预强度;也可以提供数据,明确干预是否继续或调整;还可以通过数据让工作人员了解干预是否有效,是否因干预影响了行为。

如果没有数据,可能会中断一个有效地干预。例如,对一个自伤的行为,在干预过程中其频率可能还没有出现改变,但每一次持续的时间缩短了,这就说明已经开始产生效果了,或者自伤的强度减轻了,也说明有效。这些数据提示该干预有效,但仍需要继续持续,而不是仅凭频率就中断干预。

三、对特殊儿童的行为进行观察时应注意的要点

行为观察看似简单,操作起来却是需要技术和技巧的。它并非简单地盯着特殊儿童的某个行为“看看”,然后将“看”到的“记”下来。观察是需要观察者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并进行精心准备的。这样得到的数据才会客观、真实,才会对行为分析有所助益。

(一)对所观察的行为须作操作性的界定

操作性就是用客观、清晰、完整的术语对行为进行界定。这个定义必须是可量化的和可以观察的,并且不因人员的不同而对它的理解发生变化。可量化的就是可以记录下行为的频率、持续时间等,可观察的就是可以看到行为的发生。例如,“生气的行为”,就不是操作性的定义,因为每个人生气的行为表现都不一样,而且有时候我们也观察不到这个人是不是生气了,所以,要让观察便于操作的话,就应该界定为“大声哭泣,并躺在地上翻滚,使劲把玩具摔向地板”。再比如,“兰兰很自私”,这也不是一个操作性的定义,因为每个人对自私的理解都不一样。所以在观察之前,一定要对特殊儿童的问题行为有个明确的界定,才能便于操作。

(二)观察记录前应该做好必要的准备

准备工作主要包括确定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环境下进行观察,以及选择什么样的记录方法和记录进行观察等。这些工作都应该事先准备好,以免在观察时顾此失彼。当然,无论我们做了多么精心的准备,自然情境下的观察都不在我们的掌控之下,而且特殊儿童经常容易出现意外事件,所以我们还要准备好随时应对这些意外的出现,这也正是检测我们的耐挫力、灵活力和智慧的时候。

(三)观察记录人员应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

法国心理学家克劳德·贝奈德(C.Beinaid)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观察者必须是现象的摄影者;他们的观察要能够准确地反映本质,观察者的观察不能有任何前设的观点;观察者的心智必定是被动的,也就是说,要保持平和;观察就是倾听自然,记录下真实的行为” 。这就是说观察者首先要有一个客观和中立的态度,不带自己的价值观念或者歧视的态度去看儿童的行为问题。其次,观察者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因为所有观察法都有一个潜在的假设,那就是观察者能够迅速注意到重要行为的出现,对它们进行分类,并较快判断出它们的强度和偏离程度,所以,在进行行为观察时,要集中注意、抓住细节、反应迅速,这种敏感性、敏锐性和洞察力是不可缺少的。第三,观察者要对特殊儿童的生理、心理及行为特点相当熟悉,要具有有关此类儿童的心理学、医学、特殊教育学等专业知识,这样才能对出现的行为做出迅速、准确的反应。 wWRqyv2jHuDX4vgGcUmmzJGFY6upa3XGpJOhPUwYs4x9uOEtmHU4+P+eGu+QfYO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