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节 行为记录的种类

在下文中,为了更好地阐述行为观察及记录的方法,我们将使用一个假设的案例——诚诚,以他作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特殊儿童,来示范本章所涉及的各种观察记录方法。诚诚是培智学校四年级的学生,注意力分散,小动作多,上课喜欢随便离开座位,脾气十分暴躁,只要不如意就开始哭闹,咬自己的胳膊,甚至攻击同学或老师。教师决定对他的这些不良行为进行干预,于是便首先展开了对诚诚各类行为的观察和记录。

一般而言,行为观察所要搜集的数据主要包括:环境数据(如时间、地点、观察场所、记录方法等),行为发生的次数,行为发生的持续时间、反应时间或间隔时间,行为发生的强度,行为发生的情境以及其他额外发生的行为等。行为观察不仅是对儿童的问题行为进行观察,其实当行为分析人员第一次与儿童及其家长或教师接触时,行为观察就已经开始了。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行为记录数据。

一、数量的记录

数量的记录是指简单地记录目标行为发生的次数,如迟到××次。它通常只需要注意行为发生的次数。当目标行为开始与结束的界限比较分明,而且每次表现所需要的时间相对稳定时,就特别适合数量的记录。比如,一个自闭症儿童说“你好”的行为,与别人分享玩具的行为,以及攻击别人的行为等,都是可以用数量来记录的。适合用数量进行记录的行为有抽搐的次数、参加活动的次数、丢失东西的次数、交作业的次数、吃药的次数等。 对行为发生的次数进行记录还有一个要求,就是行为的观察要维持一段稳定的时间,如果行为的观察有时是30分钟,有时是90分钟,则没办法直接加以比较。表2-1是记录个案诚诚上课时没有举手就大声发言次数的例子。

表2-1 数量记录表

表2-1数量记录表

①本章所用的个案诚诚,是一个假设的个案,以此作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特殊儿童来阐述本章所涉及的观察记录方法。

数量的记录有几个优点:第一,数量很容易记录,是最直接的测量方式,它所需要的只是将总数相加而已。第二,数量表达了行为表现的“次数”,这通常是实际应用者所关注的,因为大部分的行为干预方案都是要增加或减少特定行为发生的次数,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行为发生的次数可以反应行为是否发生改变。

但是,有时只记录行为发生的次数,会漏掉很多有用的信息。比如,诚诚上课时与某个同伴交谈15分钟,而与另一个同伴交谈30分钟,这样我们只能记录他有两次交谈行为,但这两次交谈过程的区别以及其他信息我们就无法记录了。

二、频率的记录

频率的记录是指对单位时间内目标行为发生的次数进行记录,如:每小时××次,每天××次,每周××次等。对行为发生频率的记录,是建立在对行为发生次数进行观察的基础之上的。但与次数记录有所不同的是,频率的记录在每次观察所持续的时间上是可以不同的,当观察持续的时间是固定不变时,它可以直接报告每次观察到的行为发生的频率,当观察持续的时间是变化时,可以以每次行为发生的数量除以每次观察所持续的时间得出行为发生的频率。频率的记录的优点是将行为发生的次数转换成一种单位值,故相对于次数记录的数据,频率数据是可以相互作比较的。

表2-2就是记录个案诚诚打架行为发生频率的。图2-1是将目标行为每分钟发生的比率做成线形图呈现出来的。

表2-2 频率记录表

表2-2频率记录表
图2-1频率线形图

图2-1 频率线形图

三、对行为持续时间的记录

当教师关心儿童出现某种目标行为总的时间时,对行为持续时间的记录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对行为持续时间的记录是指对行为从发生到结束的时间进行记录,用于测量行为发生的时间长短,如:“哭、叫”,从9点持续到9点20分,那么该行为持续的时间为20分钟。

对于某些行为而言,较长的持续时间非常重要,例如,注意听讲的持续时间,做练习题的持续时间,安静地坐在凳子上的持续时间等;而有些行为持续时间过长,则表现出行为问题的严重性,例如,有的儿童要花1个小时才能吃完一顿饭,有的儿童持续哭泣50分钟,连续看电视2小时等。 所以,当我们设计行为干预方案时,行为持续时间是我们经常要用到的一个重要维度。

行为持续时间的记录也非常简单,在计算频率的时候,只要顺便观察行为起始的时间,行为持续的时间就记录下来了,它可以弥补次数记录的不精确性,用这种记录方法来观察连续性行为尤为适合。

持续时间可以有两种记录方式,一种是平均持续时间(average duration),一种是总的持续时间(total duration)。例如,个案诚诚在语文课里情绪特别不好,一节课里哭了三次,第一次为5分钟,第二次为10分钟,第三次为3分钟,那么他平均持续时间就是6分钟,总的持续时间就是18分钟。当然,有时候行为的开始和结束并不是那么界限分明,比如诚诚的这三次哭泣中,有几分钟的时间是不停的哭闹,有几分钟是短暂的抽泣,有几分钟是停止所有的声音,然后又开始大哭。在记录该行为的持续时间时,就要对行为的开始与终止有明确的界定。

四、刺激信号引发行为所需时间的记录

刺激信号引发行为所需时间的记录是指对行为刺激信号发出后到该行为发生之间的时间进行记录,有时也称为反应时间的记录,例如,对儿童给出一个指令到儿童开始执行该指令之间等待了5秒钟,那么儿童对该刺激信号引发行为所需的时间为5秒钟。若要了解干预是否有效,可以通过对干预前后该数据的变化来比较。例如,干预前听到指令到执行指令的时间是5秒,干预后听到指令到执行指令的时间为2秒,我们说儿童对指令的反应加快,说明干预有效。

当教师想要解决儿童那些趋向于不顺从的行为时,目标行为就是要减少从刺激到反应的时间,例如,要求学生听到上课铃声后立即进教室,而不是过15分钟才走进教室;而有时候,教师还想延长从刺激到反应的时间,例如,一些儿童在老师还没说完问题时就抢着回答,却又经常回答错误,这是因为从刺激到反应的时间太短,没时间认真思考,才会回答错误,出现这种问题的时候教师就要增加学生从刺激到反应的时间也就是思考的时间。

刺激信号引发行为所需时间的记录方式与持续时间记录相似,它们都是记录行为的一个暂时的时间维度,都要求对行为的起始有一个简单的辨别,都会用到相同的记录工具(如秒表)。表2-3是一个刺激信号引发行为所需时间的记录表,它记录的是个案诚诚被叫到名字时离开座位走到老师面前所需要的时间。

表2-3 刺激信号引发行为所需时间的记录表

表2-3刺激信号引发行为所需时间的记录表

五、同一行为发生多次的时间间隔的记录

同一行为发生多次的时间间隔的记录是指对间断发生的同一行为不同次数之间的间隔时间进行记录,例如,个案诚诚上课离座,我们记录他每次离座之间间隔的时间,假如诚诚干预前平均每次离座之间的间隔时间为5分钟,干预之后平均每次离座之间的间隔时间为10分钟,说明干预有效。

教师在对儿童的问题行为进行干预时,可以将目标设定为行为发生时间间隔的增加或缩短,当儿童在时间间隔上表现出进步时,对其进行不断的强化,就能逐步达到目标,最终使儿童在特定的时间内表现出恰当的反应。在大多数的行为干预方案中,目标都是放在增加或减少行为发生的次数,或行为持续的时间上,相比较而言,行为发生的时间间隔记录不是经常用到。

六、比率形式的记录

比率形式的记录是指将相同单位的数量相除所得的百分比的记录形式或方法,百分比表示在100次机会中行为发生的几率,例如,诚诚的语文考试干预前10题中错了5题,其错误率为50%,干预后,同样10题中错了2题,其错误率为20%。该形式常用于计算观察时段内目标行为发生的几率。

比率形式的记录有发生比率、正确率和错误率三种形式。

发生比率指行为发生次数与应有的总发生次数的比率,或发生时间和应有的总发生时间的比率。如诚诚在一节课45分钟内,有10分钟是在玩溜溜球,因此,他课堂上玩溜溜球的行为的发生几率就是22%。

正确率指做对次数与反应总数之间的百分比。如50道算术题,诚诚做对了30道,那么算术题的正确率就是60%。

错误率指做错次数与反应总数之间的比率。如上文中提到诚诚语文考试干预前后的错误率分别是50%和20%。

我们在为儿童制定行为干预的目标时,经常会详细描述目标达成的标准,这时就会用到比率形式的记录。

七、强度的记录

上述行为数据的记录类型都是对于行为发生的次数或是持续时间、间隔时间等的记录,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行为的好坏、大小、强弱等质量的维度对行为进行记录。强度的记录是指对行为发生的力度进行记录。通常自行设计强度标准,对行为的强度进行量化,如“尖叫”可以用“分贝”进行记录。“打头”的力度可以按一定的标准分为1~10级,级别越高力度越大,对干预前后记录数据的比较即可看出干预是否有效。

我们通常会使用等级评定量表来记录行为的强度和品质。这种评定量表要根据行为的特性做个别设计,表2-4就是个案诚诚行为问题等级记录实例。

表2-4 行为问题等级记录表

表2-4行为问题等级记录表

等级评定非常适合记录行为的量的维度,而且它得出的数据比较适合作统计分析,也比较省时。但是,等级评定的量表缺点也是很明显的,比如分值可能会设定不明确(如“几乎总是”代表的是99%~100%的时间还是90%~100%的时间),这就造成人们对量表分值的理解也不一样。所以,每次评定需要有清楚明确的标准,还要对完成评定的所有观察者的评分一致性信度进行检验。 jxEmIksTJh4gj0rYIaArLgkq+Ds0AyCwxA1tvxTVQiirgWI1YD71x5NpDC8QWyf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