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研究方法和范围

宋诗“以议论为诗”、“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的特色,在中国诗歌史上长期受到较多非议 ,很多评论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其渊源未有给予充分的关注,停留于“面”的描述层次,因而值得我们就过去的一些评议作出重新审视,发掘唐风宋调的政治渊源。

对于北宋重要的诗人如王禹偁、杨亿、范仲淹、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人的诗作研究,目前已有较丰富的成果,紧扣政治焦点的还有待进一步开拓。把诗(而非广泛意义的“文学”)和政治联系在一起,可集中笔墨考察诗歌内涵和艺术特色与政治的关系,避免泛泛而谈。

其次,研究北宋诗与政治的关系,采用宏观的诗学理论及微观的个案结合,以史证诗,以诗看史,通过诗歌与政治关系的剖析,可以使我们理解“诗歌与政治”的一些规律。

本书所研究的北宋“政治诗”,包括政措与民生、朋党及变法之争、军备和边防及抒写政治贬谪心境等四个主要类别,在考察中,运用了统计学的方法,并将定量和定性分析结合起来,计算政治题材诗歌占诗人专集的比例,借以论述诗歌的政治内涵,同时亦加强对诗人群体的研究,从群体诗人的创作面貌寻找更具说服力的论断,以见诗歌和政治的紧密程度和两者相互之间的影响。本书规划为十二章,以政治角度切入,结合文本研究,力求宏观微观并重,从跨学科角度发掘北宋政治诗内涵。第二章至第六章主要就北宋诗歌和政治的重要问题展开探讨,侧重宏观论述;第七章至第十一章,分别就各时期主要诗人群的政治诗进行深入探讨,重点考察嘉祐诗人群、新党诗人群、苏门诗人群、江西诗人群等群体的政治诗特色,指出其总创作量、分布情况、风格走向和政治的关系。力求使每一章既是专题研究相互关联的一个侧面,又具相对独立性,照顾整体又重点突出北宋政治诗相关的学术问题。

本书中所探讨的这些代表性诗人,包括王禹偁、杨亿、范仲淹、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人,他们都是北宋诗歌史上杰出的政治型诗人,其经历从侧面道出北宋诗歌和政治的典型关系,当然,北宋杰出的诗人绝不仅这些,我们采取重点考察的方法,撷取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诗人,把作品置于当时政治环境下作考察,论证过程中,视乎需要,进一步加强以诗人群体论述,旁涉群体的重要成员,如沈括(1031—1095)、蔡确(1037—1093)、舒亶(1041—1103)、秦观(1049—1100)、张耒(1054—1114)、苏辙(1039—1112)、陈师道(1053—1101)等。从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宋代诗人及诗歌,可发现诗歌与政治的关系虽然存在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在各个阶段也不完全一样,二者之间有矛盾,也有契合、互动。过多的政治色彩固然会降低诗歌的美学境界;政治内涵的丰富性,也同时为诗歌面貌提供新变的机遇。

政教诗学理念本身,虽然并没有要求诗歌创作摆脱文学性的追求,但无论如何,对诗歌创作的思想内涵、抒写手法、审美追求都会予以制约。结果,往往使诗歌创作的纯粹性受到干扰,阻碍了文学创作的自然发展。就北宋政治和诗歌的关系而言,一方面出现了很多以忠君爱国为主题的诗篇,另一方面,亦出现了一些意境相形见绌的作品。 jof9dxJwKqzyR2OzCwrOljVcD5ZRSib6wJV8/NBpM7gpQMujDfsYBkxWDwXVWvs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