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相关研究回顾与前瞻

二十世纪至今,关于北宋诗歌与政治关系的研究,广义上属性相同的论著有以下数部。

祝尚书(1944—)的《宋代科举与文学考论》 ,将科举制度的沿革变化和文学、理学、文化风尚、士人生活等方面作了考察,其中有部分篇幅探讨了宋代进士考试的诗赋经义之争、北宋后期科举罢诗赋的时间考、宋代科举制度下的社会心态。科举作为北宋右文国策的重要一环,具有突出的政治化本质,有关诗赋考试的存废,直接影响诗人的命运和诗歌的发展,考察北宋诗歌和政治关系,是值得进一步作专门探究的课题。

陈元锋(1955—)的《北宋馆阁翰苑与诗坛研究》 ,系统地研究了北宋馆阁和学士院制度,揭示制度中的政治和文学内涵。北宋主要诗人的从政方式和生活状态,可从论述中得到一些参考数据。作者集中考察了淳化至元祐年间诗坛的唱和情况,从宏观角度展述了馆阁词臣的诗歌风貌。事实上,北宋诗人群体的形成,诗人之间的政治宗向是其中一条纽带,群体的形成最终又对诗歌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北宋诗歌和政治的关系,可借加强对诗人群体的研究,从群体诗人的创作面貌得到更具说服力的论断。

沈松勤(1957—)的《北宋文人与党争》 ,从北宋党争的文化背景、党争与北宋文祸、文人仕履、文人心态、文学创作等方面作了考察,是一部集中分析北宋党争下文人命运和文学演化的专著。文中考察时期始于熙丰变法,终至绍述党锢,集中于探讨中后期的党争对文学的影响,对本书集中于探讨诗歌领域启发殊多。

萧庆伟(1964—)的《北宋新旧党争与文学》 ,研究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探讨北宋熙宁变法后文学发展的外部环境,描述北宋党争和文祸的关系;第二部分探讨新旧党争与党人之间的关系,考察文人在党争下的心态演变历程。此两部分较多从史的角度入手。第三部分集中探讨广义的文学风貌之形成和演变。作者并非专力探讨党争和诗歌领域的关系,但当中的论述不免涉及北宋中后期的多位重要诗人,颇有值得参考的地方。

林宜陵(1971—)的《北宋诗歌论政研究》 ,探讨了朝廷政策对诗人论政态度的影响和北宋诗歌的论政内容,可资参详。然而,该书对于科举考试内容争议对诗歌发展的影响,重大诗案事件和诗歌转向,政治诗歌的内容类型和整体艺术特点,诗歌与政治两者结合的利弊,等等问题,或没有涉猎,或所论不详,尚有较大的补足空间。研究方法上,未见善用定量统计、定性分析和对诗人群体的总体论述,尚可进一步开拓。

吉川幸次郎(Kōjirō Yoshikawa,1904—1980)的 An Introduction to Song Poetry 是一部有关宋诗的概论,对北宋主要诗人如王禹偁(954—1101)、杨亿(974—1020)、范仲淹(989—1052)、梅尧臣(1002—1060)、欧阳修(1007—1072)、苏舜钦(1008—1048)、王安石(1021—1086)、苏轼(1037—1101)、黄庭坚(1045—1105)等有概略的叙述,论及北宋诗人的社会政治关怀的篇幅不多,有些观点值得进一步考察,如作者指出诗人对社会的承担意识,在宋代之前并不具社会普遍性质(universal quality),但在宋代的诗人中,很难找到一位没有写有关政治社会评论题材的诗。 事实是否如此,本文将作进一步的观察。

Colin S.C.Hawes的著作 The Social Circulation of Poetry in the mid-Northern Song 是一部考察北宋中期诗歌的专著,该著分为六个篇章,以北宋诗歌功能的角度作为切入点,指出北宋中期诗歌作为政治社会的批评工具、文人游戏、建立人际关系、治疗身心、复古文化、表达对天地自然的关怀等六个功能,文中的第一章主要以梅尧臣和欧阳修为例,运用量化的研究方法,指出两人的政治诗歌所占比例不多,政治题材只能说是北宋中期以至后期诗人的一个关注点。这种定量的统计方式以数据作分析,有一定的说服力,本文将这种方法扩展至北宋的其他主要诗人,除了采用这种方式统计其政治题材占全集的比重外,并将定量和定性分析结合起来,以求更全面论述诗歌的政治面貌。

本研究还可在宋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剖析当时诗案发生的政治处境。罗家祥(1957—)的《北宋党争研究》 ,是全面的党争史著作,该著从政治史角度,探讨了北宋政治的发展与党争关系,就熙宁、元丰、元祐、绍述一直到北宋晚期的政局都有较深入的分析,其所论述,对于我们了解北宋诗歌的政治背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何忠礼(1938—)的《宋代政治史》 是较全面的宋史概述,作者以北宋各朝君主的政治情况分章探讨,研究北宋诗歌,可借此对不同时期的政治有大略的掌握。

从以上的回顾,北宋诗歌和政治关系尚可从多方面进行纵深的研究。首先,重新考察科举考试内容争议的本质,并深入探讨其对诗歌发展的影响。其次,围绕重大诗案事件和涉及的诗人、诗歌论述,重点审视每起诗案的本质,及其对诗歌转向产生的连串影响。其三,加强考察北宋中前期文人如何以复古思想和恢复风雅的角度批评西昆体,促进诗歌体格的复雅归正。其四,析述北宋政治诗歌的内容类型和归纳其整体艺术特点。其五,统计政治诗占诗人专集的比重,并将定量和定性分析结合起来,论述诗歌的政治内涵和特色。其六,加强对诗人群体的研究,从群体的创作面貌得到更具说服力的论断。 bVk/6ldmoRm7n5HBq9N6Bq3gtDPgJ++4Wmg0EZHKHsdoIcDq1PoQwRpjTsf2xgm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