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科考内容的重大转变

北宋中后期,科举考试的内容经历罢考诗赋的重大转变,对诗歌造成负面的影响,致使其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变化。

宋初科举制度,沿袭了唐制,本与唐代一样,朝廷对进士科最看重,进士重诗赋,诸科重帖经、墨义。进士以诗赋分等,诸科则以帖经、墨义定去留。庆历新政期间,范仲淹上“十事疏”,提出“精贡举”的改革方案,进士先考策论而后诗赋,但两者仍能并行不悖,不因策废诗。但是,其转捩点始于王安石对科考内容所进行的改革。

熙宁三年(1070),殿试虽已罢诗赋,但礼部试尚未改旧制,仍试诗赋。 熙宁四年(1071),王安石“既预政,遂罢诗赋,专以经义取士。”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四九亦引上官均(1038—1115)于元祐五年(1090)十月所奏:“熙宁四年罢诗赋,以经术、时务、义理、文词通定去留高下。” 于是,以熙宁四年(1071)为转折点,北宋科举出现与以前截然不同的考核方向。两年后,即熙宁六年(1073),礼部的新科考试正式落实执行。从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采纳王安石建议,进士科罢黜诗赋,改试经义,到哲宗元祐四年(1089)诏复试诗赋,期间废弃诗赋考试凡十九年。从哲宗绍圣元年(1094)诏罢诗赋专用经义,至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诏复试诗赋,期间废弃诗赋凡三十四年。

在科考内容改革推行后,王安石随即展开编撰新经义的工程,这项工作从熙宁六年(1073)正式启动,到熙宁八年(1075)修成颁布,前后不足三年。可以说,北宋的科考内容改革至此定音,元祐六年(1091),尽管有复设经义兼诗赋取士之举,但只是限于短期的礼部试,殿试终元祐之世并未恢复。《宋史·选举一》载:“(元祐)八年,中书请御试复用祖宗法,试诗赋、论、策三题。且言:‘士子多已改习诗赋,太学生员二千一百余人,而不兼诗赋者才八十二人。’于是诏:‘来年御试,习诗赋人复试三题,专经人且令试策。’自后概试三题。帝既亲政,群臣多言元祐所更学校、科举制度非是,帝念宣仁保佑之功,不许改。绍圣初,议者益多,乃诏进士罢诗赋,专习经义,廷对仍试策。” 这则记载清楚说明了科举内容的存废系乎君主喜好和政治考虑,从神宗到哲宗皇帝俱无例外。迨至徽宗之时,蔡京(1047—1126)专权,全面实行文禁,诗歌更是首当其冲,情况极为恶劣。 zPUVbFIZeWBauFAnVcXYW9dDjZJ6lWmta1raTTGjB2i4PaDGh57vpt7/t7kEjoP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