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九节 语言哲学发展的脉络

语言哲学是在布尔、弗雷格建立的现代逻辑学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般认为第一个最重要的语言哲学家是弗雷格,虽然关于这一点也有不少异议。弗雷格是个数学家,他原本的兴趣是为数学提供逻辑基础,在这一努力过程中,他对语言的本性也做了大量考察。弗雷格的工作当时并未对哲学产生很大影响。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罗素在与弗雷格相似的方向上展开了自己的逻辑研究和语言研究,在差不多已经确立了自己的哲学取向之后,罗素才读到弗雷格,深表赞赏。罗素的研究一直广为人知,弗雷格的成果也通过罗素为世人所知。有论者认为罗素才是语言哲学的奠基人,他的描述语理论被普遍认作语言哲学的划时代成就。

弗雷格是个逻辑学家,罗素20世纪初的哲学兴趣也主要在逻辑方面,自然而然, 逻辑主义 在早期语言哲学中占据了中心地位,此后也一直是语言哲学中的一条主线。维特根斯坦是罗素的学生,但他首先是一个首创性的哲学家,他一战后出版的《逻辑哲学论》是语言哲学中影响最大的著作。不久后在维也纳崛起的逻辑实证主义主要是从罗素和维特根斯坦那里汲取灵感。卡尔纳普的《世界的逻辑结构》是逻辑主义的又一代表作。弗雷格、罗素、早期维特根斯坦、维也纳学派、艾耶尔,以及克拉壬斯·刘易斯、古德曼等美国哲学家代表了语言哲学中的逻辑主义路线。

但是从一开始就有不同的声音。摩尔虽然也学习了一点数学和逻辑,但他坚持采用日常语言分析的方法。二次大战以后, 日常语言学派 进入全盛时期。不过这个所谓学派,并不是维也纳学派那样一个有组织有纲领的团体,只是一些在哲学的任务、方法等方面共识较多的哲学家,在牛津有莱尔、奥斯汀、斯特劳森,在剑桥有威斯顿,在维也纳有魏斯曼。威斯顿30年代受到中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影响,从逻辑实证论转向日常语言分析,成为这一学派在剑桥的代表人物。魏斯曼是维也纳小组的成员,并先后在剑桥和牛津执教,在维也纳小组中,他最了解、同情维特根斯坦中期的转变。日常语言学派可以看做是对逻辑语言学派高度形式化的一种反动,从尽可能“上行”到逻辑层面退回到自然语言的分析。

后期维特根斯坦也可以归入这一学派,甚至可以看做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的确,日常语言学派哲学家中多数都深受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影响。不过,维特根斯坦的后期思想自成一系,通常不把它归入哪个流派。

日常语言学派到60年代后期逐渐衰弱。魏斯曼和奥斯汀相继去世,莱尔和威斯顿年迈退休。美国哲学家塞尔继承了奥斯汀关于言语行为的研究,但这是一个比较专门的领域。斯特劳森仍然活跃在哲学论坛上,但没有提出新的哲学思路。总的说来,60年代之后,逻辑主义和日常语言学派都已经不再作为一个学派发出声音了,虽然两个学派的代表人物还有一半仍然相当活跃。一些新的哲学家开始崭露头角,如达米特、蒯因、戴维森、万德勒、莱柯夫、普特南、克里普克。他们之中多数更接近逻辑主义而不是日常语言分析,不过,这两个流派的界限已经很难分清。例如,戴维·刘易斯主要是个逻辑学家,但在论著中常表现出对日常话语微妙差别的敏锐感觉,他的分析常是以这些感觉为援助的。刘易斯不仅在“听话听音”这点上颇有奥斯汀之风,甚至他的犀利文笔也同奥斯汀有几分相像。

新一代语言哲学家中有很多是美国人。我们知道,美国哲学的主潮流是实用主义,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皮尔士、詹姆士、杜威。近年来很多学者指出,这几位哲学家对欧洲哲学的影响比人们从前所知所认的要广泛、深刻得多。杜威之后,美国一时没有出现什么重量级的哲学家。这一时期和语言哲学关系较近的美国哲学家有丘奇、克拉壬斯·刘易斯、莫里斯等人,他们主要从事逻辑方面或一般符号学方面的研究。三四十年代,克拉壬斯·刘易斯、莫里斯等人开始接受逻辑实证主义的影响。五六十年代,逻辑实证主义在美国达到全盛,但它在美国的版本融入了大量的实用主义因素。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蒯因、古德曼等。蒯因是20世纪后半期最重要的美国哲学家,本书将专章介绍、讨论蒯因的哲学。古德曼与蒯因的关系很密切,哲学立场也相当接近,如果说有什么重大差异,那就是他在唯名论的方向上走得比蒯因更远,试图完全抛弃类这个概念。在这些美国哲学家的影响下,语言哲学在20世纪后半期形成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逻辑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的结合,有人称之为“逻辑实用主义”。

为方便起见,我有时会说到语言哲学的“前期”“中期”“后期”。这种分期是粗糙的,也没有多少内涵。我把弗雷格、罗素、摩尔、早期维特根斯坦这一阶段称作前期语言哲学,大致止于1930年;把中后期维特根斯坦、维也纳小组、日常语言学派的全盛时期称作中期语言哲学,大致从30年代到60年代;把蒯因、达米特、普特南、克里普克、戴维森等人的哲学称作后期语言哲学,大致从1950年到现在。

前四章参考书

这里列出的是前四章的而不仅是本章的参考书。

参考书分两大部分,前一部分是原著或选辑,后一部分是绍述性、研究性的二手著述。

马蒂尼奇编:《语言哲学》,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这是已翻译成中文的最全的语言哲学论文选辑。这个译本根据的是A.P.Martinich,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Oxford,1985年的选本,马蒂尼奇的这个选本后来至少又出过两版,所选内容做了较大调整,读者可参考该书1996年的第三版。

涂纪亮编译:《语言哲学名著选辑:英美部分》,三联书店,1988年版。这是国内较早编译的语言哲学论文选辑,其中有马蒂尼奇编《语言哲学》中译本中未收入但十分重要的论文,例如罗素的《论指谓》。

卢德娄〔Peter Ludlow〕编: Readings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the MIT Press,1997年版。这是一本更新的语言哲学论文选辑,比马蒂尼奇的选辑篇幅更多,编选的范围也更广。

黑尔和莱特〔Bob Hale and Crispin Wright〕编: A Compan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Blackwell,1997年版。本书编者请了一些当代哲学家对语言哲学的25个课题分别做了绍述和讨论,是一本特别有益的参考书。

车铭洲主编:《现代西方语言哲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这是中国大陆第一本高校语言哲学教材,内容包括实用主义传统的皮尔士、杜威,现象学—解释学传统的胡塞尔,而本书则没有专门绍述这些哲学家。由于该书写作得比较早,很多概念还不曾在汉语学界经过讨论,因此有些用语和表述欠妥,例如把ontological commitment译作“本体约定”,相比之下,现在通行的“本体论承诺”要准确多了。

涂纪亮:《分析哲学及其在美国的发展》,上、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这本书的材料比较翔实,不过,作者通常是直接从外文资料编辑摘选,并没有更进一步探讨所涉及的哲学家是在讨论哪些哲学问题,所以我们可以更多地把它视做一部资料汇编。

徐友渔:《哥白尼式的革命——哲学中的语言转向》,上海三联,1994年版。这本书和国内其他同类著作不大一样,作者在介绍了西方哲学家的见解之后,尝试对所涉及的哲学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提出自己的看法。

徐友渔主编:《语言与哲学——当代英美与德法传统比较研究》,三联书店,1996年版。这是国内学者第一次尝试系统比较分析哲学传统中的语言哲学和现象学—解释学等传统的语言哲学,所做的工作是初步的。

陈波主编:《分析哲学》,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这本书分两编,上编是西方哲学家论分析哲学,下编是中国哲学家论分析哲学,总体上有一种回顾与总结的意味。这本书的论域是分析哲学而不是语言哲学,但其中大量论文谈的是分析哲学传统中的语言哲学。

穆尼茨:《当代分析哲学》,吴牟人等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该书按几个主要分析哲学家的思想为线索,而不是以论题为线索。资料基本准确,比国内撰写的多数资料可靠,虽然也有一些讹误,例如把维特根斯坦的生年误记为1891年,实为1889年4月26日。这本书只绍述了几个重要哲学家,并且截止于蒯因,没有绍述分析哲学和语言哲学更新的发展。此外,在不少地方作者的行文相当啰唆。

格雷林:《哲学逻辑引论》,牟博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比起穆尼茨的《当代分析哲学》,这本书所处理的论题中有不少更新一些,探讨也比较细致。 fgl8VfmeLRQwFaS8b1F7Nm2opMKFrz94sLCN6POGECvM+wPD4Ktvtwo6SvXM7CH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