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长留风月待君来

苏州留园,“因阜垒山,因洼疏地。集宾有堂,眺望有楼,有阁读书,有斋燕寝,有馆有房,循行往还,登降上下,有廊榭树亭台、碕沜村柴之属”(清沈德潜《复园记》)。居住、读书、作画、抚琴、弈棋、品茶、宴饮、憩游、修禅、祭祀,无所不备,自足、内向,生理需要和精神享受兼备。

留园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初为太仆寺卿徐泰时之东园,彼时“宏丽轩举,前楼后厅,皆可醉客。石屏为周生时臣所堆,高三丈、阔可二十丈,玲珑峭削,如一幅山水横披画”(明袁宏道《园亭记略》)。清代乾嘉时期,园归东山人刘恕,以“竹色清寒,波光澄碧”,且多植白皮松,有苍凛之感,因名“寒碧山庄”,又因地处花步里,一称“花步小筑”。同光际园归湖北布政使盛康,1860年庚申变后,金阊门外“环数十里高台广厦尽为煨烬,惟刘氏一园岿然独存。天若留此名胜之地,为中兴润气也……仿‘随园’之例,即以‘留园’名”(清吴云书“留园”两字额后跋)。俞樾《留园记》也说:“此园乃幸而无恙,岂非造物者留此园以待贤者乎?是故泉石之胜,留以待君之登临也;华木之美,留以待君之攀玩也;亭台之幽深,留以待君之游息也。其所留多矣!岂止如唐人诗所云:‘但留风月伴烟萝’者乎?”俞樾用唐汪遵绝句《金谷》诗句,指石崇没落,金谷园也随之湮没无闻。今留园所以蜚声古今,是遇到了贤人,故能留此美景,独享游人。

花步小筑

经过三代园主的努力和解放后的修葺,留园方成今貌。

今园分四部分,中部山青水秀,东部庭园深深,西部山林风光,北部田园色彩,各呈千秋,四景皆以曲廊相连,长达700多米。留园以精湛的园林空间艺术闻名。

入留园石库门,绕过用2500块玉石镶嵌成的大型漆雕屏风,只见小小一庭院,几只普通盆景,透露出一线生机。沿东边狭长踏弄北行,尽头是一横向长方厅,厅内亮度较前厅稍明。继续沿小过道西行,连续经过两个开敞小院,始见“长留天地间”腰门,光线由暗渐明,空间由窄渐宽,六孔漏窗一字排开将中园遮掩,但透过花窗,中园内紫藤、桃花、古树、假山、溪流、亭台隐约可见。西望,从西壁窗庑棂格处透出绿荫轩与明瑟楼,似隔非隔,真可谓“素壁写《归来》,青山遮不住”。南墙砖刻额“古木交柯”,原为园中十八景之一,古柏与女贞交柯连理,永葆青春。西折进花步小筑门洞,见到一桢竹(竺)石、古藤图,有钱大昕题识。转入北临水敞轩“绿荫”,西有青枫挺秀,东有榉树遮日,夏日凭栏,确能领悟“艳发朱光里,丛依绿阴边”(明高启《葵花诗》)的诗意。清潘弈隽《绿荫轩》诗曰:“华轩窈且旷,结构依平林。春风一以吹,众绿森成阴。流波漾倒影,时鸟送好音。栏边花气聚,柳外湖光沉。自非餐霞客,谁识幽居心。”

《古木交柯》古画

顺廊跨进中部,明瑟楼南太湖石假山与楼面相平,山径隐没于石峰间,拾径盘曲而上,真有“上楼僧踏一梯云”(唐郑谷《少华甘露寺》)之感。

明瑟楼,“目对鱼鸟,水木明瑟”(《水经注·济水》)也。此楼两面临水,三面矮墙设吴王靠,憩坐其中,恍如舟楫。北眺山色苍翠,波光潋艳,南望“济仙石”及峻峭石峰“一梯云”,风乍起,吹皱一池清水,宛如舟楫正徐徐出航,“恰杭”一匾,“秋水才添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杜甫《南邻》)意境全出。“一水方涵碧,千林已变红”(朱熹),是谓中部主厅“涵碧山房”。前临荷池,遥对山色,登楼看雨,倚槛临风,夏日,更如舟中赏荷,别有风情;环视涵碧山房两壁,挂有“荷趣”、“晨露”红木画屏和采莲、荷花诗屏两幅。虚实之景,诗情画意,尽在不言中。

留园中部

池西爬山廊顺山势逐渐抬高,廊内西壁上嵌有明代董其昌刻“二王法帖”数十方。登上爬山廊制高点闻木樨香轩,中部如画美景,尽收眼底:曲溪楼、清风池馆、远翠阁、可亭,高低参差,小蓬莱岛飞落池中,碧波粼粼,恍如仙境。

清风池馆水榭傍水池东侧而筑,有匾额“清风起兮池馆凉”,所谓“穆如清风”(《诗·大雅·丞民》),“清微之风,化养万物者”(毛传),以颂太平盛世。馆内小琴桌镶嵌着三块大理石,题款曰:“泉石烟霞”、“林麓苍寒”、“岩崖嶙峋”。在此俯槛而望,“墙外春山横黛色;门前流水带花香”(杨沂孙小篆楹联)。

东部建筑深得幽曲之妙。“五峰仙馆”号“江南第一大厅”,馆内陈设精雅:正中四扇红木银杏屏门,南刻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全文,北面刻有孙过庭的《书谱》。纱隔东南角红木落地圆心字画插屏的正面,有吴大澂书唐刘禹锡的《陋室铭》全文。反面有一幅松菊画,署“松菊独存”,厅北倚红木银杏屏门楠木天然几上置玉石镶嵌花果图案插屏,上有题款“富贵神仙”。其西置有大理石圆心插屏一架,上有清人梁巘的跋文:“此石产于滇南点苍山,天然水墨图画。康节先生有句云‘雨后静观山意思,风前闲看月精神’,此景仿佛得之。”新雨洗过的青山、清风、明月,景清而意远,仿佛天然水墨图画。

北厅有苏州状元陆润庠的著名长联:“读《书》取正、读《易》取变,读《骚》取幽,读《庄》取达,读汉文取坚,最有味卷中岁月;与菊同野,与梅同疏,与莲同洁,与兰同芳,与海棠同韵,定自称花里神仙。”五部经典、五字精髓,可谓善读书者。对句借花喻人,五种名花、五字神韵,以附五峰,琳琅在目,清香满口,花美人亦美。

馆南厅山是写意的庐山五老峰,层状结构,玲珑峭削,藤挂峰石,松咬岩中,富有天然趣味。山有东西两洞,可循石径盘曲上西楼。

雨后静观山意思(大理石插屏)

书房“还我读书处”、“揖峰轩”、“汲古得绠处”和西楼、鹤所环绕四周。

“揖峰轩”位于五峰仙馆与林泉耆硕之馆之间的石林小院,以拟宋词人石林居士叶梦得之石林精舍。院内多名峰,“院之南为晚翠峰,东曰段锦峰,西北隅一峰当左曰独秀”(清刘恕《石林小院说》),揖拜秀峰成为书房名。轩内悬有四季花鸟小挂屏和大理石大挂屏一幅,上书“商彝夏鼎精神;汉柏秦松骨气”联语和《归去来兮辞》全文,风雅可掬。

揖峰轩南敞屋悬匾“洞天一碧”,“洞天一碧”本为米芾钟爱之石,两边有清陈洪绶对联“曲径每过三益友;小庭长对四时花”,雅人无俗客,所交往的都为“三益友”,此指苏轼讲的寒梅、瘦竹和丑石三友。四季不谢的鲜花,可与造化争妙,欧阳修“我欲四时携酒去,莫教一日不开花”。此屋之后墙及左右侧墙各开洞窗,婷婷而立的石笋,青藤蔓绕,饶有古趣,修竹摇曳,好一幅竹石图!芭蕉吐翠,百花争艳,古树虬曲,怪石嶙峋,窗窗入画。

东园为盛家新辟,即今东山丝竹、冠云峰、林泉耆硕之馆、冠云楼、待云庵周围一带。

林泉耆硕之馆,谓老人和隐士名流游憩之所,鸳鸯厅结构。东西两壁挂有红木大理石挂屏四件,分别写着宋黄山谷《跋东坡水陆赞》语,并有大理石山水挂屏“江天帆影”、“白云青嶂”、“万笏迎曦”和“峻谷莺迁”。中间屏门正面刻有《冠云峰图》,反面刻有俞樾撰《冠云峰赞》,西角有落地大理石诗屏,馆北大理石插屏摆件题跋用黄山谷题石句“春谷烟迷”。文气氤氲,美不胜收。

北厅对联描述了馆南北之景:“此峰疑天外飞来,历劫饱风霜,夐绝尘寰谁伯仲;斯地为吴中最胜,后堂饶丝竹,婆娑岁月若神仙。”厅北傲立着著名的冠云、岫云、瑞云三峰,象征燕王仙台三峰,甚为崇峻,腾云冠峰,交霞翼岭(《水经注》)。冠云峰相传为宋朝“花石纲”遗物,历经磨难饱受风霜,美绝尘寰。馆南原为盛氏戏台,园主追慕东晋谢安“东山风流”,设有家乐,号苏州第一戏台,多弦管之音,歌舞岁月,美比神仙。

林泉耆硕之馆立面图(《苏州古典园林》)

浣云沼、冠云亭、冠云楼均围绕三峰而设。浣云沼位于“冠云峰”等三峰之前,玉峰倒影于清流碧泉,恰如浣洗三峰之水。又能观赏沼中游鱼,百岁老人苏局仙书“安知我不知鱼之乐”额,取《庄子·秋水》篇中庄、惠问答之意。

冠云楼楼下有沈尹默书“仙苑停云”额,将三峰喻为蓬莱仙苑,又用陶渊明《停云》诗意,以三峰为友。“冠云楼”原来名“云满峰头月满天楼”。楼下正中墙上嵌有鱼化石一方,是沉积岩中固结坚硬的一种,上面数寸长的小鱼头、身、尾、鳍历历在目,连肋骨也若隐若现,形态栩栩如生。旁边有大理石挂屏四块,并有题款:“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词意雄壮,此石有之”;“雪怨香里冰,粉光中斜日。明露残虹含雨,雪后虹垂,年时或见。爰集词句戏题石首”;“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此词此画兼而有之”;“山川彝旷,千奇万秋,允云烟收放,更永夜风生明月。上石画绘雨、绘云、绘风、绘雪则恒有之,五月则不数觏也”。掘出大理石上天然图画的诗意,画境诗意相互映发,令人涵咏流连。

腾云冠峰,交霞翼岭

沼东待云庵为盛氏家庵一区,乃园主参禅学佛之处,庵南庭园多竹,南端为亦不二亭,即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

背观鱼台面西有亭名“佳晴喜雨快雪”,集诗文碑帖之语,诵四时景物晴雨之美景,堪称佳妙。

从“又一村”月洞门宕进入北部,柳暗花明,但见洞门里面葡萄架代长廊,花时一片绚烂,山木葱郁,地方空旷,竹林、梅树、绿杨、桃杏、菜畦、豆架,一派江南田园风光,真个是“别有天地非人间”。原有对联:“颇嘲热客热;自喜臞仙臞。”嘲笑那些冒着暑热奔走权门的人,自己高兴的是身体清瘦而精神矍铄,隐居逍遥。北部唯一的建筑是小桃坞,寄托陶渊明桃花源理想。

又一村

从中部爬山廊“别有天”小门洞进,又展现了园西一方洞天福地。那里是一片山林风光。一座明代堆叠的土石相间的大假山,山上枫树成片,深秋时节红霞若锦。石林凉亭,透着山林野趣。

“活泼泼地”是一座韵味隽永的临溪小榭,一弯流水自阁下蜿蜒流淌,晴天,旱地水作,趣在意境;雨天,山水汇集,沿溪而下,斗折蛇行,注入山脚下的自然溪流。加上林间飞鸟、水中游鱼,天机活泼,甚合《诗经·大雅·旱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诗意。“水转桐溪约秋禊;路寻花步赋春游”,秋天水边嬉游,春天踏花漫游,真是良辰加美景,最为赏心乐事。室内堂板、裙板上刻有《西厢记》戏文图案、林和靖“放鹤图”、苏东坡“种竹图”、周茂叔(敦颐)“爱莲图”、倪云林“洗桐图”。

小溪呈“之”字形,溪尽头廊壁刻有“缘溪行”,三字点睛,桃花源意境尽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此地绿水潺潺,两岸桃柳成荫,恍有世外桃源之感。西部土山之北有“至乐”方亭,取《庄子·至乐》所谓“至乐性余,至静性廉”之意。山多古木,刘氏时多桃树,又名山为“桃花墩”,今多香樟树。东南有“舒啸”笠亭,取意“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陶渊明不企求富贵,不向往仙境,只希望过独来独往、耕耘、啸傲和赋诗的生活,揭示了平凡生活中蕴含的美,并把这种美与人生解脱相联系,因而富有哲理意味。

缘溪行 Eb5a2zRMGwkYn9YOxeBoZ31fOeknJcIhL5b/tV1KIMNoD6sG5fUtKvXCobUpU+K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