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沧浪之歌因屈平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楚辞·渔父》)一曲《沧浪歌》唱响了千年名园沧浪亭。北宋庆历四年(1044),诗人苏舜钦在党争中无罪遭贬,买下了五代吴越国中吴的节度史孙承祐旧园,筑亭水边名沧浪。

“千古沧浪水一涯”,园外“积水弥数十亩”,相传为春秋时期吴王僚所开凿。水自西向东,绕南而出,“杨柳阴阴十亩塘”,沿岸碧桃垂柳,沧浪池水通葑溪,早年和南园、盘门的水相连,苏舜钦经常幅巾扁舟,来往于沧浪亭和盘门之间。池南驳岸山石嶙峋,传说是五百罗汉像。园内的山林隐现于前,临水的亭榭复廊悉收入目,仿佛是山的余脉延伸到水边,“园内园外,似隔非隔,山崖水济,欲断还联”(陈从周《园林谈丛》),自成一格。

千古沧浪水一涯

“花枝低欹草色齐,不可骑入步是宜”(宋苏舜钦《独步游沧浪亭》),走过石板小桥,进入碑记厅,厅东壁间嵌有苏舜钦《留别王原叔书》和《沧浪亭记》石刻、吴存礼《重修沧浪亭记》石刻,还有光绪癸未夏四月沧浪僧济航画的《沧浪亭图》,上面有洪钧题诗及济航的跋文。厅西侧壁间,有道光年间刻梁章钜《重修沧浪亭记》石刻、同治年间张树声《重修沧浪亭记》石刻。观之如翻开沧浪一页页图文并茂的史册。

迎面一座东西横卧的古朴假山扑入眼帘,四周山脚护坡,沿坡砌蹬道,山体高下升降,天然委曲,东段用黄石垒砌,溪谷桥梁,山径幽曲,箬竹丛生,藤萝蔓挂,古木参天,是宋代遗物。西段杂用湖石补缀,西北山麓有耐寒的两株“冬红山茶”,冬天里傲雪盛开,俨如土山露石、别开生面的荒山。

假山上石亭翼然,即沧浪亭,原建于山南悬潭曲廊最高处之北碕,前竹后水。清宋荦为江苏巡抚,修园时将亭移建至假山之巅,淡化了沧浪濯缨的政治色彩,突出了“高山景行”的主题。主要建筑基本环绕假山而筑。沧浪亭为石亭,四根石柱上刻有仙童、鸟兽及花树图案,亭中置有石棋枰一张、石圆凳四只,为康熙间物,古朴幽雅。旁有老树数株,峰峦起伏,藤蔓杂花,野趣横生,与迁谪诗人的心境浑然一体。沧浪亭曾是苏舜钦当年会友设文酒之所,也是诗人吟哦酌酒之地。年深迹往,风流云散,但这段历史却被牢牢地镌刻在石柱上:“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上联出于欧阳修的《沧浪亭》诗句,概写沧浪亭的自然景色,又妙合苏舜钦以四万青钱买园的本事;下联出于苏舜钦的《过苏州》诗,表达作者纵心山水、怡情自然的超然之致。将欧阳修和苏舜钦两位友人绾结在一起,足以感发怀古情思。

山麓之北的四面厅,临流靠山,山上老树数株,虬干苍劲,更有层峰列屏,与唐杜子美锦水居止颇为相似,“层轩皆面水,老树饱经霜”(唐杜甫《怀锦水居止》),且与苏舜钦“高轩面曲水”诗境相合,因名之为“面水轩”。小轩回廊四绕,长窗洞开,俯瞰窗下,波光荡漾,“觞流荷槛月,棹转锦帆风。七十鸳行列,东西鱼戏同”(清袁学澜《游沧浪亭》),饶富“鸟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的意境;轩内横额“陆舟水屋”,四字点睛,对联“短艇得鱼撑月去;小轩临水为花开”,撑月渔钓、沧浪歌意韵顿生。轩南廊柱上一副苏州状元洪钧的篆书对联:“徙倚水云乡,拜长史新祠,犹为羁臣留胜迹;品评风月价,吟庐陵旧什,恍闻孺子发清歌。”再次感发思古幽情。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沧浪亭正立面图

从面水轩到观鱼处由两条并行的双廊(复廊)连接,中间隔以花墙漏窗,可以沟通内外山水,漫步复廊,仿佛流连于变幻的山水画卷之中,造成近水远山或近山远水的视觉印象,给有限的空间以无限的延伸探幽之趣。

廊北尽头为观鱼处,原名“濠上观”,俗称“钓鱼台”,取庄惠濠梁观鱼问答和庄子濮水钓鱼对尊位持竿不顾之典。苏舜钦有《沧浪观鱼》诗:“瑟瑟清波见戏鳞,浮沉追逐巧相亲。我嗟不及群鱼乐,虚作人间半世人。”亭内四扇面北的屏门上写有苏舜钦的《沧浪亭记》全文。外柱上有一副当年主持修复沧浪亭的江苏巡抚、诗人宋荦所书对联:“共知心如水;安见我非鱼?”取汉忠直敢谏的郑崇遭人诬陷,向皇帝辩白“臣门如市,臣心如水”的典实,表示自己为官清廉,心像水一样至清无垢。观鱼处另悬“静吟”匾额,原来是一座临水而筑的小亭的名字,取苏舜钦《沧浪静吟》诗意,“独绕虚亭步石矼,静中情味世无双。山蝉带响穿疏户,野蔓盘青入破窗”,宁静冲旷,静味无限。

复廊东南的“闲吟亭”位于假山东侧,实际上已成御碑亭,与西侧的御碑亭遥遥相对。西望,悠然见到苍古的假山,与山巅的沧浪石亭直面相对;北看,复廊蜿蜒,树荫登墙,漏窗外水光一片;南侧梅树成林。早晚闲暇之际,在此亭赏景,必能激发诗兴,吟哦诗文,物我交融,忘情尘俗,尽享自然山水之乐。“千朵红莲三尺水;一弯明月半亭风”,真是“会意不求多,数幅晴光摩诘画;知心能有几,百篇野趣少陵诗”。

百篇野趣少陵诗(从闲吟亭西望)

假山东南角屋匾额“闻妙香室”,是个僻静的小书房,南面是一个封闭式的小天井,原有两枝桂花树、翠竹一丛。取意杜甫“心清闻妙香”的诗意,在宁静的山野,阵阵妙香袭人,消除了心中俗念,极其适合怡情养性、求知探理。北面平地上有白梅七八枝,花时每朵六瓣,为宋梅之遗,今仍有十多株,早春梅花初放,暗香浮动,沁人心脾。原来还有“见心书屋”匾额,取元翁森《四时读书乐·冬》“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之意。

全园最大的主体建筑“明道堂”,面阔三间,庄严宏敞。堂名取自苏舜钦《沧浪亭记》:“观听无邪则道已明。”苏舜钦所明白的道,是指离开了充斥浮沉得失的官场后悟到的人生之道,即战胜自我、摆脱烦恼之道。苏舜钦颇有“兼济天下”之志,被诬削职之后,对往日的官场生活作了深刻的反思:“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堂上抱柱联为清同治湖北巡抚郭伯荫撰:“渔笛好同听,羡诸君判牍余闲,清兴南楼追庾亮;尘缨聊一濯,拟明日刺船径去,遥情沧海契成连。”用晋庾亮南楼赏月以及春秋伯牙仙岛学琴的典故,紧扣沧浪水园特色和超尘脱俗、操守高洁的园林主题,反映了士大夫的思想情操和热爱大自然的艺术情趣。

明道堂东廊口有砖额“东菑”,取唐王维“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诗句之意,廊东边为花圃,很有田园色彩。堂西廊口的砖额是“西爽”,取意唐王维“若见西山爽,应知黄绮心”诗。“西爽”源出《世说新语·简傲》篇,指人性格疏傲,不善奉迎;“黄绮”指秦末汉初的隐士“商山四皓”,在此借指沧浪胜地清静幽雅、风景佳绝,是归隐的理想之地。

“瑶华境界”原为“梅亭”,小轩三间,南有丛竹掩映,北为大型天井,东西两侧为两道长廊,最北端为明道堂,堂堂整整,气势雄健。这里可以当做演戏歌舞的舞台,明道堂以及两廊可容客观戏。所以陈从周先生说:“园在性质上与他园有别,即长时期以来,略似公共性园林,官绅燕宴,文人雅集,胥皆于此,宜乎其设计处理,别具一格。”

从瑶华境界西首小门进去,看似一座二层小楼,楼下为一石洞,有道光帝题“印心石屋”四字额,洞中设石凳、石几,石屋外院假山上有“圆灵证盟”摩崖,石屋之山上建楼名“看山”,取“日里看山”的公案,楼型别致,飞檐翘角,曲线优美,砖砌的坐槛上嵌有梅花形的花墙洞。这是以禅宗公案营构的一小区。当年在这里可以远眺上方、七子山,近看南园溪流村落、园外曲池泻碧,俯视楼下东西南三面翠竹环绕,有各类竹子二十多种:矮杆阔叶的箬竹、碧叶披垂的苦竹、疏节长杆的慈孝竹、竹节环生的毛环竹、杆染黑斑的湘妃竹、杆叶青翠的水竹、大叶直杆的青杆竹、宽叶浓荫的哺鸡竹、杆皮黄色嵌绿条的碧玉嵌黄金竹、像孔雀尾巴一样的凤尾竹等。微风乍起,万竿摇空,如细雨沙沙轻落,日光掠过竹枝,疏影斜洒,如烟似雾。

无言卧看山

掩映于竹林中的翠玲珑是一个独特的书斋,呈曲尺形之三折,每折二至三间不等,取苏舜钦“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的诗意。站在屋中,只觉得绿意萦绕,室内家具也为竹节形,在此室小坐,更能体会到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诗句的意境。翠玲珑里挂着清“书联圣手”何绍基所书君子对:“风篁类长笛;流水当鸣琴。”集唐上官昭容诗联。

出翠玲珑沿曲廊北行,廊间嵌有生公石上论诗图及题辞、沧浪五老图咏并序、七友图并记、沧浪小坐图并记石刻等,反映了苏州士大夫们晚年在沧浪亭的生活片断。位于五百名贤祠西南侧的“仰止亭”,取《诗经·车辖》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意,歌颂的就是祠内的五百多名贤。亭壁中刻有文徵明像石刻,上刻一首乾隆诗歌并小序:“沈德潜持文徵明小像乞题句,徵明,故正士也,怡然允之:‘飘然巾垫识吴侬,文物名邦风雅宗。乞我四方作章表,较他前辈庆遭逢。生平德艺人中玉,老去操持雪里松。故里遗祠瞻企近,勖哉多士善希踪。’亭柱对联为吴昌硕所书:“未知明年在何处;不可一日无此君。”联语有如下题识:“玉农明府奉差吴中,在沧浪亭七易寒暑。左右修竹,空翠洗襟,明岁将之官句容。嗟世态之炎凉,羡清风之洒落,摘句属篆,竟不忘游钓处也。”借宋王禹偁《黄冈竹楼记》和东晋王子猷爱竹的典故,咏竹寄情。

道光七年,布政使梁章钜再次重修沧浪亭,巡抚陶澍把康熙年间巡抚王新民所建之“苏公祠”改建为“五百名贤祠”,将吴郡乡贤名宦594人的画像请名家顾湘舟摹刻于墙,每年祭奠;悬“作之师”匾额,说他们是上天为佑助教化下界万民所立的人师(《尚书·泰誓》),他们“景行维贤”,光明正大,德行高尚,自春秋至清,真可谓“千百年名世同堂”、“廿四史先贤合传”。五百名贤祠东月洞门有“周规”和“折矩”砖额,意谓这些名贤皆往返有规、进退有矩。

名贤祠北是“清香馆”,这是一座修长的画廊式结构的建筑,面阔五间。馆名取唐李商隐“殷勤莫使清香透,牢合金鱼锁桂丛”的诗意。馆北的庭院里有桂花树,秋天满园飘香。有对联咏桂花:“月中有客曾分种;世上无花敢斗香。”以夸张手法,突出桂花馨香之浓郁,也表现了桂花的内在品格。馆内陈设的榕树根广式家具有百年以上的历史,造型天然奇妙。

园西古枫杨院中有树龄数百年的枫杨两棵,树身粗大,古朴苍劲。西墙上有一座照壁,嵌有精美的云龙人物砖刻,大型的3块,小型的12块,是从荒废的陕西会馆门首移过来的,有百年以上的历史了,虽然已经毁坏,但仍依稀可以看出雕刻的精细生动。

步碕亭位于悬潭曲廊之巅。曲廊高下逶迤,弯曲有致。一潭清水,位于山崖之下,坳谷深渊。北面假山壁上有“流玉”两字篆书摩崖,对水作了抒情写意式的描写,创造了一种象外之境,催发诗情。看山势起伏,古树葱郁,下临深潭,恍如真山野林。一挂清泉从山石上潺潺而下,“清泉石上流”,仿佛奏起了一曲无声的乐章。

曲廊壁上嵌有各式漏窗,琴棋、红叶、梅荷、海棠石榴等,沧浪亭内有漏窗108种式样,无一雷同,在苏州园林中独一无二。沿着蜿蜒的曲廊即来到假山西头的御碑亭,这是康熙诗亭,镌刻的诗联是康熙南巡时赐给江苏巡抚吴存礼的。对联曰:“膏雨足时农户喜;县花明处长官清。”诗曰:“曾记临吴十二年,文风人杰并堪传。予怀常念穷黎困,勉尔勤箴官吏贤。”含有告诫、鼓励、表扬地方吏治的意思。康熙十分重视倡导地方官吏清廉的风气,亲任赏罚,整肃纲纪。

悬潭(沧浪亭)

藕花小榭是靠水边的屋子。荷花为著名的观赏花卉,也为佛花,用来象征教义的纯洁,佛教认为,现实世界是一片秽土污泥,而佛教则使人不受污染。文人自古有爱莲风尚,特别欣赏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小榭有对联:“散华梦醒论诗客;烧叶人吟读易窗。”形象地反映了儒道佛兼融的中国文人煮酒烧落叶,时而沉醉在佛典之中,时而又纵论起儒家的四书五经。

紧挨着的是锄月轩,盖取宋刘翰《种梅》诗:“惆怅后庭风味薄,自锄明月种梅花。”“锄月”,取陶渊明的“带月荷锄归”,言隐归田园后早出晚归的劳动情景和恬静安宁的心境。有对联:“乐水乐山得静趣;一丘一壑自风流。”表示隐栖山林,使人享受到自然静趣、自在风流。

明诗人高启《沧浪亭》曰:“沧浪平,无风波之惊。沧浪广,有风月之赏。吴兴长史旧迁谪,买得此水自号沧浪客。垂钓在北渚,榜船临西洲;白鸥不来往,遣兴谁同游?发清歌,弄清景,醉入荷花梦魂冷。天念儒臣去国冤,故与无尘水云境。斯人去已远,我来空复情。沧浪水虽在,不似昔年清,踌躇独过亭前路,疎苇寒烟沙鸟鸣。”

写出《浮生六记》那样撩拨人性命好文章的沈复与其爱妻芸娘也曾住在沧浪亭畔,沈复觉得“天之厚我,可谓至矣”。他曾携妻挈妹于中秋在沧浪亭赏月,“过石桥,进门,折东曲径而入,叠石成山,林木葱翠。亭在土山之巅,循级至亭心,四望极目可数里,炊烟四起,晚霞烂然……携一毯设亭中,席地环坐,守者烹茶以进。少焉,一轮明月已上林梢,渐觉风生袖底,月到波心,俗虑尘怀,爽然顿释”。沈复夫妇还曾消夏于园,居沧浪亭爱莲居西间壁,课书论古,品月评花,自以为人间之乐,无过于此矣。虽然当年板桥内临流的“我取”轩已经不见踪影,爱莲居也不明在何处,但许多文化人依然执意地要到沧浪内寻觅沈复、芸娘的足迹。

据说,章太炎先生厌沪上尘嚣,羡沧浪之清幽,曾口占一绝云:“沧浪近在盘溪曲,水浊真堪濯我足。举酒为酹苏舜钦,买山同作巢由仆。”遂生卜居吴门之意。沧浪魅力,至今犹撩拨得人心痒痒。

沧浪亭确似一首宋诗,清风明月、理趣禅悦兼而有之,留给我们无尽的余味。 dPrfPOmHsigmARD3P5gSNX3h+BKc/+ytPh4Kl6Ev8NnIGgtZnnvyC05e6B7c0WJ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