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演讲内容

各位嘉宾,老师们、同学们,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就创新这样一个很有意义的题目进行交流。今天我想围绕“创新60条”出台的背景和配套政策这个题目向大家谈一些我个人的认识、体会。所谓“创新60条”的全称是《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一共有60条,所以就简称60条。它是为了实施中国所通过的中长期科技规划而制定的,因此我就先把《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本身做一个简单的介绍,由此再来看为什么要制定这样一些配套政策,以及目前制定的配套政策有一些什么样的特点。

一 《纲要》的主要内容

《纲要》是中国政府在2005年12月29日正式印发的,它的覆盖时间是从2006年至2020年。这个《纲要》的全文在2006年2月10日《人民日报》已经刊登了,其中略去了涉及国防科技的内容。在《纲要》中明确了这样一个基本方针,即今后15年中国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浓缩以后就是十六个字:“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放在第一位的就是“自主创新”。我本人是中长期科技规划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的副主任,参加了《纲要》从战略研究到制定、到配套政策的制定,现在还在继续参与配套政策实施细则的制定,在这几年的参与过程中体会良多。这十六个字,都有特定的内涵。其中,“自主创新”是我今天要专门讲的。“重点跨越”是指中国科学技术发展不能永远跟在别人后面。但是要全面出击,在所有的领域、所有的学科都走在世界的前列也不实事求是,所以有的重点的地方要实现跨越式发展。“支撑发展”就是特别强调了我们的科技发展规划必须是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后面我还会涉及中国的经济和科技多年来互相脱节的问题。这四个字是针对我们的薄弱环节,在研究过程中实际上有多少次强调一定要实现科技发展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引领未来”主要是强调中国要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只有这样的国家才能够真正地实现自己在国际发展中提高竞争力、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使得这个国家能够真正成为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来发展的创新型国家。

《纲要》一共分了十部分,这十部分实际上可以分成四类内容:

第一类内容包括了《纲要》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根据时代的要求、中国科技和经济社会的现状以及在发展中所存在的机遇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科技发展的指导方针与目标。

第二大类实际上是《纲要》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纲要》的第三部分到第六部分。包括要在11个重点领域推进68项优先主题——都是我们现在非常关注的问题。问题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能源,包括了水和矿产资源、环境、农业等,每个项下都有一些专项要优先解决的技术主题。第二个方面,是在这11个重点领域68项优先主题中,有16个重大专项任务,涉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非常重大的、共性极强的一些特定任务,包括核心电子器件、极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制造装备和成套工艺、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治等。从第11到第16里,除了第14讲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是报纸上登的时候略去的,其他问题都有涉及,大家也都非常关心。比如第11个重大专项是大型飞机,既包括大型运输机也包括大型客机,到现在为止也没有停,既然《纲要》里提出了大型飞机,究竟怎么搞,众说纷纭。温家宝总理在主持研究中长期科技规划发展纲要实施问题会议时,还重点提到研究16个重大专项。他现在每天都会收到很多来信探讨这些专项问题,意见非常多,大家极其关心。第三个方面,是前沿技术,分了8类26个领域。这里包括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等。第四个方面是基础研究。我们的科技发展不能只是应用技术,必须在基础科学领域有所突破,所以列出了4类24个领域的基础研究,包括生命过程的定量研究和系统整合、核心数学及其在交叉领域的应用、蛋白质研究等,这些都是基础性的科学研究。可以看出,《纲要》的第二部分涉及的问题是一个实体性的任务。

第三类内容,实际上是讲关于科研体制的改革和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在《纲要》的第7部分。

第四类内容,就是关于要实施好《纲要》,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要采取的政策措施以及相关的条件建设,《纲要》的第8、9、10三个部分就是若干重要政策和措施,科技投入与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及人才队伍建设。

这四类构成了《纲要》的总体,其中第8、9、10部分实际上就是为确保《纲要》中各项任务的落实和完善而提出的更加有效的政策与措施。应该说《纲要》的第8—10部分是后来制定实施配套政策的基础依据,如果哪位是专门研究科技发展战略的,对照一下就能发现,后来发布的配套政策60条里的政策和主要措施的基本依据在《纲要》里都能够找到。因为当时我们在搞《纲要》时都认为需要有配套政策,但是《纲要》本身是一个大纲,所以不可能把详细的都写在里面。所以,一旦指导思想确定以后,一些基本的政策取向、基本措施就能明确下来,这样以后再写配套政策时就有依据了。另外,因为这是一个15年的纲要,所以,一定要有前瞻性,因此,在制定和撰写时,措辞上是花了很大工夫的。另一方面和财政、税收、投资以及管理体制方面,不仅要有所衔接,还要使各个部门都能接受,是花了相当大的精力才形成了一些定性的表述。所以,应该说配套政策的制定是依据《纲要》界定的。

二 配套政策的重要意义

对于实施好《纲要》需要有一套有效的配套政策,这一点大家容易理解。在实践中任何重要任务的完成必须要有保障条件,《纲要》这样一个重要的引领中国科技发展的规划要实现优先领域、重大专项、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等多项任务的解决,在中国的科技体制与机制、相关政策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都还存在许多薄弱之处的情况下,制定针对性比较强、操作性比较强的政策和措施就更显得具有重要和特殊的意义。制定配套政策的特殊重要意义大致分为五点。

第一点就是从中国科技体制和机制的角度来看。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科研工作多年存在着两张皮相互脱节的问题。应该说这些年国家做了很多努力,有了不少改进,但是总体上来看还是比较薄弱。大家搞研究的,特别是搞经济管理研究的,经常会看到论文、文献中关于中国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只有10%不到等引述、统计数据,拿它和发达国家比,我们的转化率就实在是太低了。有一个例子。《纲要》第37项是高效运输技术与装备。在2004年12月,《纲要》制定的专家组,主要是科技专家一起讨论表述,其中高效运输技术与装备就明确列出来要发明万吨重载列车。其实中国在大同到秦皇岛的铁路上万吨重载列车已经运行了两年了,就在三天前,中央电视台的《晚间新闻》刚刚播出了在大同秦皇岛运煤专线上两万吨重载列车试运营成功,这个《纲要》是引领今后15年的,如果把这样一个优先主题写出来,可能产业界会觉得你们这些人是不食人间烟火,很可笑的。我说两张皮怎么严重到这个程度?当然现在的表述变了,重载列车前景大了,今天在欧洲开行3万吨重载车是经常有的,在澳大利亚最重的车曾经开行过一列车7万吨。但是还要发展,就重点研究开发重载列车、大马力机车,写成这样了。至于重到什么程度,随着发展需要和技术水平可以再看。这是从一个角度看,一定要有针对性,我们的体制机制确实有一些问题。

第二个角度是从投入方面来看。一方面存在着科技投入不足,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中国的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2005年是1.35%,没有完成指标,发达国家是2.5%—2.7%,个别高的国家达3.0%,日本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这几年保持在2.5%—2.7%之间。2004年中国的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大约是19万亿元,而全国企业总的研发投入是1200亿人民币,这样一个大比例算下来是0.63%,其中中等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这是中国统计经常用的术语)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高一点,是0.78%。发达国家,据我所看到的资料,大体上研发收入占企业平均收入的3%,当然像IT行业、制药行业、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这些领域的研发投入占整个营业收入的比例要更高,大约5%,甚至有些企业要到10%以上。发达国家大体上是3%的概念,从这点上来看,中国企业用于研发的投入和国际水平相比低很多,这样就使得中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受到很大的制约。

但是另一方面也确实存在着有限投入在使用中大量的分散、重复和浪费的现象,及由此造成的很多科技设施的利用率低等问题。比如由于现在有很多政府部门,用中国的话说叫条条分割,条条分割造成科技有限资源的浪费。徐冠华部长经常拿这个做例子:到2003年年底中国不同单位引进了14套卫星对地观测传感器。中国大概需要两套就够了,而我们引进了14套,仅仅北京地区就集中了8套,而英、法、德这样的发达国家,据徐部长的了解,到他谈这个例子时仍然只是各有一套。我们整个科技水平和科技投入水平与这些发达国家比差很远,但是在某些科技投入上又用得非常浪费。前几天我刚刚看到国务院研究室对于中国科研效率问题的统计数据,这个数据讲中国的科研仪器设备利用率平均是25%,发达国家平均是70%。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只是强调增加科技投入,最后的结果可能是事倍功半。

第三个角度是从人才队伍建设来看。应该说二十几年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以来,我们的人才培养成绩非常大。包括在科研领域、工程技术领域,今年有950万人参加高考,比欧洲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还多,确实在人才培养上成绩很大。但是在激发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以及人才结构这些方面还是有不小的差距。比如高校培养的一些人才知识结构和社会需求不相符造成一些大学生毕业之后就业率低的问题。当然有多种因素,但是培养专业知识和经济社会的需求有错位也是其中原因之一。再比如说最近大家经常看到介绍在沿海很多地方与内地出现技工荒,缺少熟练的技术工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据我们了解的一些数据,中国的技术工人是7000多万,大体上是中国工人总数的三分之一。而发达国家是什么概念呢?据我们了解,发达国家的产业工人基本上都是技术工人。发达国家的产业工人结构中,高级工占35%,中级工占50%,初级工占15%。中国整个工人只有三分之一是技术工人,这里初级工是将近6成,中级工将近3成,高级工1成。现在中国是处于工业化和现代化、城镇化的进程中,没有大量的技术工人,工业化怎么可能搞得好?中国煤炭工业产量世界第一,去年生产21.9亿吨煤,死人不少,劳动生产率很低。这里有安全生产措施不到位的问题、腐败的问题、技术水平低的问题。根据煤炭行业协会的意见,其中,使用低效率工人也是资源浪费的原因之一。在我国的煤矿工人中,存在大量的不识字、没有经过安全培训的农民工,他们就是拿一把镐头挖煤。他们挖煤的收入比种地高,但是却导致煤炭资源浪费、安全生产等问题。从一个行业反映出我们的人才结构和发达国家所存在的巨大差距,所以这方面的问题如果不解决好,《纲要》中提出的实施创新型国家、工业化恐怕也很难做到。

第四个角度是现行的采购政策和税收政策。应该说这些年来陆陆续续制定了不少支持自主创新和产品应用、促进高新技术研发和鼓励企业创新的措施,包括搞高新技术园区等,但是总体上感觉力度还不是很大。我们现行《政府采购法》的立法宗旨主要是解决政府开支,防范与减少政府采购中的不规范和腐败,这个立法没有在立法时考虑采购法对企业的创新发挥什么作用。从税收制度上来看,最近大家谈论很多的是对内外资企业的所得税要两税合一,这反映一个什么问题呢?大家很理解,这种差异不是按照科技水平的高低给予倾斜,而是按照所有制。只要这个企业是外商投资的,就可以考虑享受低税率,只要这个企业是中国人办的,无论是国有的、集体的还是民营的,所得税税率都是30%。这种税收政策明显存在一些问题。这种税率已经到了非改革之时,所以国家今年要启动立法程序,稳步推进税率改革。所以,从政府采购和税收我们能够感到有很多可以完善的地方。

第五个角度是关于创造和保护知识产权。中国不容易,我们用了20年的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上百年所走的道路,从知识产权的立法到执法队伍的建设、到努力打击知识产权侵权,但是总体看还是有两方面比较突出的弱点。第一点,执法力量弱。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有一个过程。第二点,目前我们的知识产权保护比较大的精力是放在解决外方的关注,这是对的。外国技术先进,我们老抄人家的技术,不给人家钱。我和外经贸部部长史广生参加中日贸易会成立15周年,在东京开了一个会,会议接近结束,史部长询问日方企业的意见,松下公司的代表从包里拿出一个小产品,他说:这是我们松下公司一个新发明的产品,但是我手上拿的这个是广东造假企业造的,和我们原厂造的几乎一模一样,我们利益受到很大的损失,请史部长加大打击侵权的力度。

现在对美国、欧洲、日本知识产权的侵权问题打击力度是比较大的,我们的很大力量放在这种关注上。但是我们目前的知识产权制度对于如何激励自主创新力度不大。今天我刚看到一个报道,中国的专利批准超过300万件了。但是发明专利是小头,中国发明专利大体上是什么概念呢?发明专利授权量是日本、美国的三十分之一。一百多万人中,中国发明专利项是一项,日本是994项。几乎是我们的一千倍,韩国是779项,美国是289项,连巴西都是两项,比我们高一倍。以上是我参与制定《纲要》过程的工作体会,感觉到有一套针对性强的配套政策很有必要。

三 《纲要》政策介绍

第三部分是关于《纲要》政策的介绍。《纲要》规划实施的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是国务院在2006年2月7号发布的60条内容,在2006年2月27日《人民日报》上全文刊出了,没有删节。从我自己参加中长期科技规划战略研究到制定,大家一直有共识,即必须要有必要的政策措施来保证《纲要》的实施。在纲要中要尽量把政策依据写清楚、写好,但是《纲要》是纲领性的文件,必须要有专门的配套政策。

从搞研究到定《纲要》,从2003年6月第一次开会,后来启动战略研究,搞了一年多,一直有这个共识。所以在2005年4月,在战略研究结束正式进入《纲要》编制的过程中,在规划办这个层面就提出了要制定配套政策。当时考虑了11项,2005年6月8日温家宝总理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纲要》稿的时候,就明确提出了要抓紧制定配套政策,2005年6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纲要》稿的时候也研究了关于配套政策的制定工作,而且在常委会那次审议上已经同意考虑11项配套政策,同时要求增加一项金融支持。当时11项是没有金融支持的。金融支持是在政治局常委会上要求增加进来的。在这之后,规划办和各部分配合,就按照12项来启动配套政策的制定。当时国家发改委要求我们牵头制定三项,一是关于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二是关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政策,三是关于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

在制定配套政策过程中各个相关单位感觉到有一个问题,按照部门职能来制定政策和措施,特色性的可以各自写各自的,但是一般都要涉及关于财政、税收和人才这样的共性问题。这样12项配套政策每个政策都要讲一下财政怎么支持、税收给什么激励、人才应该怎么培养。考虑到政策应该是操作性强,又能够比较简洁、实用,2005年9月经过陈至立委员主持会议调整思路,搞一个配套政策,把这12个整合成一个。按照资金投入、税收、金融、政府采购到创新激励与平台建设、加强政策协调这样一个架构来写。从此就转到制定现在的大配套政策几十条的工作方向。在这个工作中一开始形成了9部分55条,后来经过讨论完善形成了10部分60条。这10部分60条在今年1月中旬召开的新世纪第一次科技大会上印发给会议代表讨论了,会议代表普遍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好的文件,给予了积极的评价。但是也认为还要再增强操作性,更具体一些,落到实处。我既是会议代表,又是工作人员,有一次晚上到国务院第二招待所听代表意见。那天晚上我听了几个组的讨论,都认为这60条还是比较原则,还得再细化。

实际上大家看第59条就是这样写的: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依据本文件要求制定必要的实施细则。所以在科技大会以后,规划办和规划部门都在着手研究如何制定实施细则,经过反复研究、协商和国务院办公厅的协调,国务院办公厅已经同意2006年4月11日发布关于同意制定实施纲要的若干配套政策实施细则的复函,现在各部分经过这个复函在制定更细的实施细则,这个后面我专门介绍。

单独就配套政策60条而言,我自己觉得有以下一些特色,或者是比较突出的地方,我归纳了五条。因为《纲要》的第8部分关于政策措施的第一句话就有一个阐述:为确保本纲要各项任务的落实,不仅要解决体制和机制问题,还必须制定和完善更加有效的政策与措施。同时强调相关的配套政策与措施必须围绕有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有利于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和有利于支持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纲要》当时就定下了这样一个原则,应该说目前所确定的措施就是本着这四个“有利于”,同时也应该说我们目前看到的暴露出来的毛病,目前的配套政策是针对当前,随着今后科技的发展,政策还会调整完善。从目前所制定的配套政策60条来看,排序或者某些具体措辞的表述跟《纲要》不完全一致,但是主要精神是一致的。我想就五个特色分别讲一下。

第一,突出了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是要明确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不是完全靠增加财政的投入。因为中国今后的技术进步还要以企业为技术进步和科技投入的主体,这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特点。但是同时根据中国的国情,配套政策也明确了要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配套政策60条第1条就是讲这个的。其中明确提出2006年中央财政科技投入实现大幅度增长。增长幅度大体上是50%,用财政部统计的话讲是“跳了一下”,此后“十一五”期间财政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

这是第1条的表述。应该说这是非常实在和有力的措施。我曾在国家计委、国家发改委工作了20多年,多年来很少见到政府对某一个领域、某一个行业的财政投入有这样积极表述的国家文件,这充分反映了中国政府为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提高科技水平所下的决心。同时配套政策也明确了要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的结构。这里有一些很有特点的,比如说强调财政投入要重点支持基础研究、社会公益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政府的职责要突出,政府要办好应该由政府办的事,如基础研究、社会公益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完全靠企业是做不多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要生存,你让它研究天体物理它就没饭吃了,你让它研究黑洞理论企业就没有办法过日子了。但是同时配套政策又明确财政资金也不是全部用于基础研究。第5条就明确讲要发挥财政资金对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作用,加大支持力度。我们的财政资金还有一部分在以企业为主体的前提下支持企业、激励企业、引导企业积极推进自主研发。这些年中国用于创新研发的总投入大体为占GDP的1.35%,其中2004年达1900亿。其中,企事业单位已经占到1200亿左右。在占GDP1.35%的总体科研投入中,企事业单位占60%—65%,财政性投入占30%—35%,财政性的投入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积极引导作用。

2005年12月21号,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审议了《纲要》。在讨论会议上指出了60条的指导思想是什么、依据是什么以及主要特色。在会议中,徐冠华部长作了报告,并且给发改委提出了两条意见,一条是关于财政适当地增加对企业创新的投入,一条是关于我们建议设立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专项资金。经过再三讨论,我们仍旧反对了这两条建议,并且我们坚持在会上向总理表达了我们的意见。2004年,我们的财政投入700亿。据我们统计这700亿里给科研单位的占了90%,给企业的只占10%,横向比,据我们掌握的数字,美国、英国、日本的研发投入也是企业为主,但是在政府投入里用于企业的比例美国是27%、英国32%、日本22%,科研单位和院校对企业的重视度比我们要高得多。所以,我们有更多的空间给予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事实是,因为国家发改委是指导中小企业发展的,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确实由财政部给了钱,而且由国家发改委安排使用。但是2005年给了1.4亿人民币。将近300万中小企业,1.4亿人民币只能搞中小企业管理人才培训、信息发展服务,怎么可能拿这些钱支持中小企业搞技术创新呢?不可能的。金部长讲的高技术产业化专项,事实也确实如此。但是给我的资金从2000年的14.7亿元,到2005年一分钱没有增加。可是这几年财政支出增加2.3倍。所以我们不是要求改变以企业为主体的地位,而是希望财政资金能够发挥四两拨千斤的力量,用得更有效。讲完之后总理同意了我的意见,并表示要在支持结构上体现一下政府对企业创新也应该帮一把。

第二,这次配套政策更重视“通过创新、财政科技的管理体制优化资源配置,使财政科技投入效益最大化”。这是配套政策第6条的原文,针对性比较强。我前面讲到了科技投入总量一方面不多,另一方面用得也不是太有效。就以基础研究为例,现在基础研究主要是四大块,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科院教育部和科技部,其他有些部门也有一些基础研究经费,这四家是各自制订计划、各自申请财政预算。现在按资金总量投到各类科研项目到去年超过了一千亿元,相当一部分企业愿意拿出钱让科研单位和高校搞研究,大体上投到各类科研上的总量实际上过千亿元了,但是仍然有很多急需资金的项目申请不到。现在很多专家、学者都在提这样一个意见:在科技项目立项过程中的行政干预过多。国家级的项目有人说是被少数有权人垄断了,很多科研人员为了申请到课题费、经费拼命地跑公关,找行政部门能不能给点儿科研经费,把宝贵的人力资源用到跑公关、申请经费上去了。也有一些项目公关做得好,导致重复资助,还有在科研审批把关上不严。怎样更好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这次配套政策专门提出了要优化资源配置、建立绩效评价体系,要建立面向结构的追踪问效机制,并且要协调高校的管理。这也是针对性很强的。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有限的科技资源就能够用得更有效率。

第三个特点是加强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建设和支持。今后的方向是必须要让企业成为技术进步和科技投入的主体。配套政策的第7条是加强对企业自主创新所得税的抵扣制度,第9条也有。第12、17、23、40、51条,专门讲加强企业和企业化专职科研机构自主创新激励建设,这些措施提的比较多,总的目标是要更好地确立企业在创新进步中的主体地位。政策支持是一方面,政府还要深化企业改革,完善市场机制。企业自身也要真正重视创新与投入,如果没有这样的市场压力,只是政府给你税前抵扣,给你这样那样的财政资助还不行,还是需要确立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另一方面政府还要尽量创造好的法律与政策环境,支持企业创新。美国是一个市场经济发育比较完善的国家,但是美国也有专门的法律明确规定政府采购必须要买美国本土百分之几十以上的产品,这样就使得美国企业产品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

但是我们现行的有些政策反而是扭曲的。比如我从事利用外资的工作很多年了,包括跟日本政府的贷款事宜等。我从1982年开始跟日本朋友接触,那时候我自称是我们国内第一代跟世界银行合作的工作人员。现在对进口设备、成套装置一般是给予比较好的减免税政策。但是有些装备不能全套进口而政策方面就非常不利。比如进口一些关键零部件,不论重要装备还是零部件,只要进口零部件征收关税就比进口先进成套设备的关税要高。在世界银行贷款的时候,到了海关总署说不免税,因为政策规定世界银行的原装进口设备就免税。发生这种情况就非常冤枉。

其实这个是应该支持的。花一百万美金全给外国公司了,和只花四十万美金进口零部件,四十万美金买国内的材料、部件、付中国工人的工资,当然是第二种对国内发展有利。这次第10条配套政策专门提出对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科技计划重点项目、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究开发项目和重大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项目的企业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关键设备、原材料及零部件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关税增值税。我想这方面对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任务还是很重的。不是说有一些政策就能够完全解决的,但是不管怎么说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第四点,这次60条对引进技术之后消化吸收再创新给予了更多的关注。首先中国28年改革开放的时间证明,引进国外的先进实用技术是有利于中国发展的重要措施。最近强调自主创新以后议论很多。有的人对之前的政策全盘否定,认为是以市场换技术,实践证明是大败笔,不成功。市场都让人家占了,技术也没有学到。我觉得这不是客观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市场换来了很多先进技术,这是一个客观现实。当然有一些最核心、最关键技术,人家企业也要发展、也要保持核心竞争力,要求人家毫无保留像白求恩一样帮助你这也不切实际。但是实用技术引进了很多,包括电信业的发展。过去我们的电信业是什么水平?装一部电话难得要死,而现在一步就进入了数字时代,跨过了模拟时代。而现在在英国,很多宾馆都还是模拟式的。

这方面的例子太多了,但是我们也应该承认,我们确实存在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问题。这一点国内的很多专家都做过分析,特别是拿中国和日本、韩国做比较,感到差距很大。这的确是一个事实。大体上日本、韩国花一美金引进的技术,自己要花5—8美金用于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中国是花一美金引进技术和设备,花5分钱用于消化吸收。不过具体问题还是要具体分析。比如说我们的纺织企业,作为世界第一纺织大国,先进的纺织机械70%是进口。但是作为纺织企业来讲,能纺出布来出口赚钱,怎么能够研究纺织机械呢?60条的第5部分提出了一些比较有利的措施。第27条明确凡是由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核准或使用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中,确需引进的重大技术装备由项目业主联合制造企业制订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案,作为重点项目审批和核准的重要内容。再比如第31条明确了知识产、学、研联合开展消化吸收再创新,优先支持在重点企业中由产学研课题组建的技术平台承担重大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任务。

自从科技大会召开,提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后,我见到很多朋友,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界总问我你们是不是经济民族主义,以后引进的技术是不是就自己干?这样我们把你们的徒弟教会了,师傅是不是就饿死了?3月份我在布鲁塞尔根据中国—欧盟首脑第八次会议达成的共识,主持能源和交通第一次对话。之后会见欧盟副主席,除了讲能源交通的成果,他很客气地问我:“听说贵国开了一个科技大会,通过了一个纲要,中国和欧洲能不能够建立一种技术合作上长期可持续的机制?”意思就是说你们是不是想买了技术就把我们饿死了。我从三个方面给他做了解释:第一,自主创新是开放式的创新,是国际合作的创新;第二,这个创新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要对欧洲的创新能力和水平有信心,我们的合作是螺旋向上的;第三,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我应该在前面加一句“是在充分保护知识产权基础上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该付技术使用费的就付,不会组织中国企业联合起来偷你们的技术。

5月份法国大使又跟我谈经济民族主义,希望能够有一种中法之间在技术上长期持续可合作的关系。我当时就表态:不会偷技术的,是保护知识产权的。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和WTO规则还有中国加入WTO的承诺相衔接。我们用了政府采购基金,就要优先支持国内的自主创新产品。这一定要说,涉及国家安全或者是政府管理,在政府采购的条款运用上提出一些特定要求,在国际上也是一个惯例。最典型的例子大家可能都知道,联想参加公开招标,最后经过美国国务院公证、评估,买了1300万美金的个人电脑。结果美国国会一些议员不干了,认为危及美国的国家安全,提出来政府采购的特定要求。其实联想投标时完全是按照美国政府采购法的要求的,关于涉及安全做了专门说明,这个厂是在美国的厂,芯片用的是马来西亚的芯片,都按美国政府采购的要求,就这样到底还是被砍掉了一部分。各国从国家安全考虑或者从政府采购特定安全考虑,这些配套政策还要注意和WTO规则和中国加入WTO的承诺衔接好。在讨论60条配套政策的第22条第3段的时候,一开始的写法是国有企业去采购就得优先买国产的,后来我说不要这么写,这样写不好。我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是市场经济主体。如果这么写,企业就是政府的附属,怎么能把企业采购和政府采购混为一谈呢。现在的表述是“国家重大建设项目采购的设备要优先考虑自主创新的设备”。

第五是配套政策更加重视创造和保护知识产权,第6部分33条提到要掌握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的自主知识产权。我自己在国家发改委也是分管高技术产业的,时间不长但是深深感觉到这件事情意义非常重大,确实这个问题涉及国家的经济安全和国防。

这方面例子太多了,2005年中国生产的微机8084万台,手机是3.04亿部,占世界产量的37%,彩电8283万台,这三个数都是高居世界之首。但是这些产品所用的高档CPU(中央处理芯片)全部依靠进口,没有一块芯片是中国自己造的。前一段时间海信说电视有了“中国芯”了,那是解决视频处理的专用芯片,CPU还是进口的。再比如讲我们的软件,计算机拥有量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位了,操作系统90%是Windows,系统软件、数据库软件主要都是靠进口,美国企业占很大的优势。我跟美国朋友讲,联想卖给你1300万美金的个人电脑你就说危害你的国家安全,要这么说中国是最不放心的了。我们大量用的都是美国的CPU、数据库软件、系统软件,也不知道你们留了多少木马和后门。没有办法,现在确实关键技术、重要产品自己做不出来。很多关键技术装备是长期依靠进口的,石油化工的成套设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汽车设备的进口率大体上是两个80%和两个70%。还有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DVD播放器出口国,MP3也一样。出口一美元成本48美分,交给人家的专利费、许可费是50美分,利润2美分不到,我用的数是打折了的。温家宝总理多次在人大和企业座谈,拿这个当例子,痛心疾首,就只剩一点血汗钱,利润全让人家赚跑了。

不过中国现在高技术产业有发展,而且发展很大。以IT制造业为代表,去年销售收入3800亿元人民币,大体上已经超过日本IT业销售收入,世界第二。但是整个高技术制造业的基本特点是大而不强。举一个通俗的例子,2004年中国以IT业为主干业务的企业,加上航空航天企业,就业人数580万,是美国两个代表性企业,微软和英特尔的37.6倍,销售收入是这两个公司的4.65倍。中国的利润是153亿美元,这两个公司是156亿美元,少3%。没有核心技术,效益、竞争力不行。现在很多企业在新形势下都提出来要自主创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发展,去年昆山就提出了响亮口号,非常好,我也很受鼓舞。但是实事求是地讲,很多行业现在连中国制造都谈不上,就是中国组装。

再比如配套政策第34条明确要积极参与制定国际标准,推动以我为主,形成技术标准。我个人认为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当前的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总体科技水平和科技能力的竞争。在科技能力的竞争中技术标准又具有特殊的作用。中国的技术标准大量是工业标准,20世纪50年代从苏联搬过来以后根据中国的国情做过一些调整,传统制造业基本上就沿袭着这样的格局。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和相应的产业大发展的进程中,在IT制造和电子通信这两大行业中我们基本上是采用了欧美标准,自己没有搞。电视是“N制”、“PA制”的,最后觉得“PA制”更适合中国国情,就用了这个。电信方面,一个是中国移动的GSM,一个是中国联通的CDMA,这是美国高通公司的标准。目前中国移动通信用户已经超过4亿户了,世界第一,但是技术标准谈不上,都是欧洲、美国的标准,只有一个打擦边球的小灵通。

从长远来看,在重要产业、重要领域都应该用自己的标准,但是今天我们用得最多的还是别人的标准。这几年来我们重视了这个问题,比如第三代移动通信,中国具有比较多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被承认为三大标准之一,包括中国的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标准,如果一切顺利7月份可以颁布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标准。

与此同时产生的就是标准统一的问题。目前标准不是天下大同的,美国搞自己的标准,日本、欧洲都从自己的国情出发搞自己的标准,有些是通用的,有些做不到。上次GSM联盟的主席见我,说咱们应该世界大同,用一个标准多好。我赞扬他说得太好了!美国到现在一说都是多少英里、多少英寸,有的国家电压是110伏,有的是220伏,可见大同还难。有时我去逛商场,看到平板电视数字高清,英文还加了一个“兼容”,我就问商场的小姑娘,你兼容的是什么数字高清标准?是不是中国的?她说没有,中国没出来标准,这个兼容可能是欧洲的,可能是美国的。连大中电器的小姑娘都知道,这么多年数字电视中国没有标准。这就怪了。但是搞这个东西也不容易,一个是难度大,另外是某些发达国家的垄断组织是会强烈反对的。比如说对于第三代移动通信,美国政府就出面和中国政府谈,要求三种技术标准,WCDMA,CDMA2000和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要求同等机会,我们没有答应。这次吴仪副总理去谈只是说中国政府对三种技术标准保持技术中立。因为如果你承诺同等机会的话,他就要说同等机会总得有具体表现吧。第三句话是要求为三种技术标准同时发放牌照。因为我们没接这句话,只说了技术中立,所以他后面的话没有说出来。

再比如讲以英特尔为主导的笔记本电脑无线上网技术,是802.11为基础的无线局域网,是有重大缺陷的,英特尔自己都承认。中国的产业联盟西电捷通研发出来了WAPI,这个标准出来以后美国政府出面软硬兼施加以阻挠,说这个标准这么强硬地推出来,对市场竞争不公,一下子把英特尔的芯片给排斥出去了。同时又说好话,赞扬我们的标准,还表示支持我们在国际有关组织进行审议、通过。而实际上底下是拼命拆台,连签证都不给发,实在做得太小人了,所以最近正式发布WAPI作为中国的国家标准强制实行。首先在政府采购,涉及无线局域网安全的必须要用WAPI。应该说国内对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的重要性认识也不完全一样,像TD-SCDMA这样靠自主研发的技术,就错过了黄金机遇等,争论得很厉害,所以在技术标准上要取得重大进展可能比产品的研发、投入还要难,路还要长,但是必须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四 “60条”的实施细则

以上是我个人对配套政策60条的一些体会。当然60条内容很丰富,在金融、人才、队伍、教育与科普、科技创新激励、加强政策协调等都有很多专项措施,时间的关系就不一一谈了。最后我想讲一下关于60条的实施细则制定。

前面讲了4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已经通知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国防科工委等一共16个单位着手制定相关的实施细则,通过实施细则制定使60条的操作性进一步增强,使相关优惠政策落到实处。目前各部门正在全力以赴地开展工作,第一批要求制定的实施细则是99项,我没有看到报上公布,但是新一期《国务院公报》2006年17期已经登载出来了,大家可以查一查,这个公报是公开的。

其中国家发改委牵头的是29项,包括促进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国家产业技术政策制定和进一步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等;教育部牵头的有9项,包括要加强研究型大学的建设、增强高校自主创新能力;科技部牵头的17项,包括自主创新产品的认证评价办法,我国应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产品目录,加大对公益类科研机构稳定支持的办法,促进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等;财政部牵头的共涉及25项,中央级可以项目绩效考核办法激励企业科技创新财务管理办法、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合同管理办法、促进企业自主创新所得税政策和扶持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大学科技园的税收优惠政策等。当然,包括人事部、信息产业部、商务部、银监会等16个部门都有各自牵头专项的实施细则,这些实施细则将来要由国务院主管部门或者是几个部门联合发文,除了涉及涉密的,其他都要公开发布。今后还要考虑再制定第二批。

5月29日温家宝总理组织会议审议,原则上通过了《纲要》本身怎么实施好的意见,提出了八项要求:一要着眼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二要大力协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三要抓好《纲要》的启动实施和评估验收;四要强化权责统一的目标责任制;五要充分发挥专家在《纲要》实施中的作用;六要形成实施《纲要》的持续、稳定支持机制;七要创新科研体制机制,加快推进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八要扩大科技对外开放与合作。

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1月9日全国科技大会作报告时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技的战略基点,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纲要》的决定指出,我国已经进入必须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为确保《纲要》顺利实施必须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经济政策和科技政策的相互协调,形成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以上这些介绍,从国家发改委来讲,我们也感觉到任重道远,需要和各方面合作,包括像北京大学这样的高校学府,也包括开展国际合作,和日本企业、各国企业科研机构共同努力,通过实施好《纲要》,实现中国的和平发展。这种和平发展对世界各国所带来的是机遇,是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进步和繁荣,同时又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巨大的贡献。

以上这些介绍由于很多都是个人的体会,一些观点、讲法也不一定正确,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pxz5DaEg3VHeuvcXTZXiqARNv2IElg/QTOfjnVoOTvA7u9mfPHxUf9raH3h5juy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