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讲
逝者如斯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的流逝就像眼前的流水,昼夜不停,激起人悠长的生命感叹。孔子的这一感叹在后代产生强烈共鸣,引发了人们关于生命的思考。

一是叹逝。“壮士惜时逝,一宵三四起”,时光如水一样流逝,人存在的短暂和时间的无限形成强烈的对比,人在与时间的回旋中抚慰生命。所谓“临川感流以叹逝兮,登山怀远而悼近”,这是一种生命的感叹。临川之叹中有珍惜生命的意味。

二是自勉。大化如流,由汩汩的流水,发现“天之数也”。这“数”——大自然的运转规律,永不停止地运转,永不停止地创造。西晋诗人张华说:“川上之叹逝,前修之自勖。”这样的感叹中有勉励生命的意味,仰观大造,俯览时物,进而激扬蹈励,放旷高举。临川之叹中含有一种精进力。

三是达观。不必羡宇宙,不必叹自己,纵浪于大化之中,自有永恒,自有清风明月的世界。放浪形骸,寄蜉蝣于天地,悠然面对逝者如斯之宇宙,清心把玩盈虚如彼之浮沉,自有一份达观的世界。

珍惜生命是基础,没有对生命的珍惜,就不可能有敏感的宇宙情怀。激扬蹈励和顺时迁移反映了两种不同的生命态度。临川之叹中引出的是关于生命的主题。

这是一个关于水的思考。古代中国哲人的思考善用喻象。我以为,中国人不仅以“气”的眼光看世界,还以“水”的眼光看世界。中国人说天地一气,又说大化如流。这两方面都不可或缺。以“气”的眼光看世界,世界成为一气运化的宇宙,天下万物都生于气,都在一气中浮沉。而以“水”的眼光看世界,这是一种“逝者”的哲学精神,世界在如水的眼光下活了,绵延了,联系了,变化了,永恒了。我们所面对的世界,是运行无已的生命流中的一个过程,世界的真实是一种绵延之“流”,而不是固定之“相”。所谓“气”和“水”的眼光其实是相联的,只是侧重有所不同罢了。气更强调一气浮沉,水更强调流转不息。中国美学和艺术可以说在气化中氤氲,也在水的流动中焕发新生。逝者如斯,也随之同逝;化者无极,也随之无极;变易为恒常之道,创造就要紧紧握住变易之枢轴,以臻至美。这种“水”的哲学,在原始儒学和易学中体现最为充分。

大化如流中包含着崇高的哲学智慧,这是一种创造的智慧、流转不息的生命智慧,也是人如何契合宇宙的天人相合的智慧。我这一讲就由水谈起,来谈谈中国美学创造、新变和契合自然的思想。这里反映出以儒家思想为主轴的强调创造的美学思想。 gO2J0Ppwd4YdCOIbCRWgQY4UwNgC8Mj65h86ul50d9fS4/oLwc4yzE+/o5A1SOo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