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泯能所
——超越主客关系

上一节我们说南禅不二之法强调世界的意义就在世界本身,而不是所谓现象背后的本体所照亮的,同时,不二之法还强调,世界的意义只在其自身,也不是主体所照亮的。没有一个给世界以意义的主体在。

唐代的庞蕴居士对禅有精深的理解,他是药山惟俨大师的弟子。一次他到药山那里求法,告别药山,药山命门下十多个禅客相送。庞居士和众人边说边笑,走到门口,推开大门,但见得漫天的大雪,纷纷扬扬,乾坤正在一片混莽之中。众人都很欢喜。庞居士指着空中的雪片,不由得发出感慨:“好雪片片,不落别处。”有一个全禅客问道:“那落在什么地方?”被庞居士打了一掌。

这是禅宗中最美妙的故事之一。庞居士的意思是,好雪片片,在眼前飘落,你就尽情领纳天地间的这一片潇洒风光。好雪片片,不是对雪作评价——作评价,就是将雪作为对象——而是融入雪中,化作大雪片片飘。不落别处,他的意思不是说这个地方下了雪,其他地方没有下,而是不以“处”来看雪,“处”是空间,也不以时来看雪,如黄昏下雪、上午没下之类的描述;以时空看雪,就没有雪本身,那就是意念中的雪,那是在说一个下雪的事实。大雪飘飘,不落别处,就是当下即悟。它所隐含的意思是,生活处处都有意义,只是我们看不见而已,世界的意义在我们的“看”中、“审”中隐遁了。这便涉及到不二法门泯能所之别的问题。

能所之别,是分别见重要的体现之一。能为主体,所为主体所观之对象。《维摩诘经》说,要入于不二法门,必须要超越能所之别。在南禅这里,没有我,也没有我所(我所观照的对象);没有主体,也没有相对的客体,主客之间的界限消除了。

青原惟信禅师的参禅语道:“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几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山不是山,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这是一段体现南宗禅精髓的话。

在这三境中,第一境与第三境看似相同,其实有根本的差异,即分别智和般若智的差异。在第一境中,物与我是分离的,我站在世界的对面看世界,物与物之间横亘着理性的障碍。在第三境中,我回到了世界之中,我就是山,就是水。在第一境中,物与我是冲突的,山水为我所观之对象。在第三境中,解脱了这种冲突,在自由中享受着。山水不是概念的山水,不是理性观照的对象,不是情感宣泄的场所,就是山水本身。此为原样呈现的境界,即不二法门。

禅宗强调摩诃般若波罗蜜,就是回到彼岸的大智慧,也即回到生命的岸。从世界的对面回到世界中,放下主体的自恋,放下将世界当作对象的迷惑。在这里,再也没有主体与客体的区别,我就是水里的一条鱼,山间的一缕风,林间的一只鸟。

在惯常的思维中,我们面对世界,总有一个观照者态度的问题,有科学的态度,有功利的态度,有审美的态度。所谓审美态度,就是排除一切功利,对对象作纯然的观照。但禅的态度与这里所说的审美态度又有区别,因为在所谓“审美态度”中,仍然是有“态度”,仍然有主体和客体的区别。禅的无分别见没有这样那样的态度,如果说禅有态度的话,就是放下所有态度,以无态度为态度。禅所发现的是绝对的美,或可称为“不二之美”——世界依其自身而显现的美。

当我们说物象的时候,就肯定其作为对象的特征,是以自我观察的角度为物命名的。在禅看来,物的对象性存在,不是真存在,因为在此有能取,有所取,有能诠,有所诠。有能所必是相对,必是分别;有诠解必有诠说者,有诠说对象,所说必以名,一落名筌即是假。能所分,诠说起,物则不能“如其自身之性”存在,就是虚妄的存在。禅的存在,是“物如其自身而存在”。我们在观察中,在赋予世界意义的努力中,剥夺了世界的意义。

禅强调,心外无法,满目青山。这并不能理解为:世界是我心灵中的影像,或者说美不自美,因人而彰。那便是:世界因我的意识而一时光亮起来,或者说一时“豁然”,我成了世界的光源。般若智的“无生法忍”,是一种不生不灭、不起不住的觉性。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或者我未来看花时,花与我归于寂,我来看花,一时明亮起来,这些理论都不合于禅。禅宗强调,世界不是我照亮的。在般若智中,世界昭昭不昧的显现,原在于人去掉分别心、去掉有住之怀后的全然呈现,所谓一念心清净,处处莲花开。风姿绰约的莲花,并不在意识的主体中开放,只存在于人的纯粹体验中,人的纯粹体验是无主客关系的体验。

禅宗的这一思想对中国美学有重要影响,对中国美学的审美体验论有直接启发。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国画学的纲领,也是中国美学中一个重要学说,它的内涵中就有突破主客二分、发现世界意义的重要思想。它本由唐代画家张璪提出。这一纲领根本不是有的论者所说的反映情景交融、主客结合的理论,而是一个强调任由世界意义自在显现的学说。心源和造化不能作分别解。清代戴醇士说:“画以造化为师,何谓造化,吾心即造化耳。”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就是在心源——生命的源头中,发现世界的意义。所谓造化,不离心源,不在心源;所谓心源,不离造化,不在造化。造化即心源,心源即造化。脱心源而谈造化,造化只是纯然外在的色相;以心源融造化,造化则是心源的实相。即造化,即心源,即实相。这正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核心思想。“心源”一语来自佛学。佛门的“心源”强调,心为万法的根源,所以叫做“心源”,此心为真心,无念无住,非有非无,而一切有念心、是非心、分别心都是妄心,所以心源是与妄念妄心相对的。同时,心源之“源”,是万法的“本有”,或者说是“始有”,世界的一切都从这“源”中流出,世界都是这“源”之“流”。禅宗强调以心源去映照世界,而不是以主体去观照世界。以心源去照,就是以一而不二的无边见之法去体验,它是无分别、无对待之境界。

alt

瘦西湖中的小船

流水澹然去,

孤舟随意还。 Tk29eW8Tz6XQgM2KYjRmv+kk8O+94OOEK7yc6bqB/6Vt5fgopHnCIRkjwknxcAD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