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不二之义

不二法门是大乘空宗的重要思想。比较系统的表述是《维摩诘经》,此经大致成于公元1—2世纪,汉译流行的是后秦鸠摩罗什的译本。这部经典叙述毗耶离城有一位居士,叫维摩诘,十分富有,深通大乘佛法。经中记载了他与文殊等人讨论佛法的很多细节,阐扬大乘般若性空的思想,提倡“菩萨行”——一种自利利他的最高圆满境界,以不立文字为根本,树立绝对平等观,排除一切差别境,以不二法门为最高境界。

一日,维摩诘与诸菩萨坐而论道,维摩诘问道:“什么是不二法门?”三十二位菩萨一一根据自己的理解作了回答,回答的内容包括了超越分别智的若干方面。诸菩萨都说完 ,维摩诘请文殊回答,文殊答道:“一切法应该无言无说,说不二,就已经是二了。老师能不能为我们说说怎样才是真正的不二法门呢?”维摩大士一言不发。这就是著名的维摩一默。文殊菩萨赞叹说:“维摩大士已经把不二法门说了,因为说一必定是二,不说恰恰是不二法门的最高注解。”文殊菩萨说完后,天女散花赞叹。

不二之法超越主客二分模式,超越菩萨、声闻的非平等模式,超越善恶的道德界定,超越有和无的区隔,超越色与空的分野等等。一句话,不二法门,就是超越一切“分别智”,建立一种大智慧。这智慧就是“般若智”。分别智是“二”,般若智是“一。这“一”,在南宗禅看来,是摩诃般若波罗蜜——一种到彼岸的大智慧。

不二法门作为不可思议、不可言说的最高境界,以破除分别智为重要哲学依归。简洁地说,就是破“二”而臻于“一”。二是分别,是差异,是对待。一切“二”的分别法,在佛学被概括为“边见”,“不二法门”的核心意思就是不落边见。不二法门,既超越“有”的肯定,又超越“无”的否定,而进入“不有不无”的独特的哲学思维中。这“不有不无”就是“一”,“一”不仅是至高,而且是绝对——无所对待的,有对待就是“二”了。“一”是不沾一丝,有沾染就是“二”。“一”是不可分析的,一切分析之见,都是理性的,都与不二法门相违背。“一”是绝对平等的,禅门所谓平常的、平和的哲学精神,其实都是不二法门的体现。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的十二范畴,其中属于质方面的有肯定、否定和无定,肯定的逻辑词为“是”,与之相对的先验范畴是实在性;否定的逻辑词为“非”,与之相对的先验范畴是虚无性;而无定的逻辑词为“是非A”,与之相对的范畴是限制性,它是处于是与非之间的范畴。在不二法门中,要彻底超越这种是是非非、非是非非的逻辑判断。不二法门是非逻辑的,不落两边,超越是与非。而其非有非无,并不是康德所说的无定,无定的非有非无还是一种判断,是一种不确定。不落两边是对两边的超越。康德的无定是逻辑的,是分别智,不落两边则是对逻辑关系的彻底超越。

大乘佛学的不二之法对三论、天台、华严诸宗均有影响,但若论领会得最为直接透辟的,则数禅宗,尤其是南宗禅。南宗禅所建立的不二法门哲学,既融会了大乘空宗的思想,又结合了庄子的齐物哲学,它可以说是庄子“秋水精神”在新时代的阐扬。南禅的核心在不二,它与北宗禅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南宗禅批评北宗在不二法门贯彻中的不彻底性。

传为禅宗三祖僧璨所作的《信心铭》,在禅宗发展史上有重要价值,这篇文字融庄学和大乘中观之学,力倡破边见的不二之法。其开篇即道:“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所谓“拣择”,就是分别,而禅的“至道”是一而不二的无边之见。不二法门,是《信心铭》一篇的哲学基石。这篇文字所提倡的无美丑、有无、断常、一异、利害、明暗、人我等等分别见的智慧,就是一种般若智。它将这一智慧概括为平常之道。它说:“一种平怀,泯然自尽。”平灭一切冲突,就是不二。此书既反对有的攀缘,又反对无的“空忍”,去除有无之别,就是一种平常了。这篇文字认为:“遣有没有,从空背空。”这样的观点在禅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坛经》(宗宝本)在《自序品》中就独标不二,作为此书的根本准则。惠能说:“佛法是不二之法。”凡夫见到的是“二”,佛见到的是“一”,所谓“无二之性,即是佛性”。有位叫简的学生问:“如何是大乘见解?”惠能说:“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共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惠能将不二之法作为常住不迁的佛性,不二之心就是如来藏清净心体。《坛经》强调的三无(无念、无相、无住)之说,就是以不二之法为基础的。不是分出念与非念、相与非相、住与非住,而是于念中达到不念,于相中达到非相,于住中达到无住,念与非念,相与非相,住与非住,相即而不离。说无念就是念了。南宗禅将其禅法比喻为无边身菩萨,没有边际,浑成一片。“边”就是分别,“际”就是界限,禅是一种没有边见、没有界限的浑成之道,所谓无边身菩萨不见如来顶相。

在禅宗,这不二之法是绝对的、纯粹的、原本的,禅宗把这叫做“两头共截断,一剑倚天寒”。两头为二,截断两头,就是破除一切分别,而心灵如一把慧剑在苍天之间放出凛凛的寒光。唐代有一位诗僧叫贯休,他有诗道:“贵逼身来不自由,几年辛苦踏山丘。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我颇喜这诗的气势、韵味,这或许可以传达出“一剑倚天”的境界。希运说自己的禅不是五味禅,而是一味禅。赵州说自己只有一个牙,但在在咬住。一个和尚问百丈怀海:“世间最奇特的事是什么?”他答道:“独坐大雄峰!”所谓妙高顶上,不容商量。没有分别,一切自在如如。

南禅将与分别智相对的般若智形容为一种大海的智慧。小河一下雨,就起泡沫,就奔腾,就忽起忽灭,这是常人之心。混于大海,就是无住。领会了大海的意味,也就领会了禅宗。进入不二境中,如在大海中优游,“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一切有情无情,悉皆蒙润,诸水众流,却入大海,海纳众水,合为一体。……摄一切法,如百千异流同归大海,都名海水,住于一味,即摄众味,住于大海,即混诸流,如人在大海中浴,即用一切水”。大海是不增不减的,有永恒的安宁。这里可以看出“齐物论”的影子。

不二之法作为南宗禅的基本哲学观念,有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它是超越逻辑的。一切逻辑都是理性的努力,都是分别的,在禅看来,都需要超越。禅不在(空间),不是(判断),不似(比拟);它是无法通过语言关系来表达的,是超越理性的一种独特智慧。

第二,它是绝对平等的。禅或者说就是无差别。禅的平等是一种绝对的平等、绝对的平常,没有主体与客体,没有观照者与对象,没有现象与本质的区分。虽然禅强调物物都有自性,可以自成一个世界,这一理论并不在于突出存在的差异性,禅认为,差异性恰恰是人类理智的确定,大小多少,是人的判断。禅强调的是一个圆满俱足的世界,是“一种平怀”,一种绝对的平等。《大般若经》中列《平等品》,平等品强调的就是边见不生、平等不二。平等是中国人的大智慧之一,在庄子的齐物思想中,就已显露出这样的理论倾向,章太炎就曾以平等不二观去讲庄子的《齐物论》。现代新儒家非常注意中国哲学的平等精神,方东美说中国哲学有一种“平等慧”,殊为可贵;唐君毅说中国哲学有一种“平等觉”。不二法门是平等智慧的体现。

第三,它是无生无灭的。生灭是人的感知,在无住的心灵中,这样的分别都是不存在的。这就叫做“无生法忍”——不生不灭的最高智慧。马祖和怀海关于野鸭子飞过去的对话,野鸭子并没有飞过去,惠能关于风没动幡没动而是心动了的体会,都表达了这样的意思。

第四,它是实相世界,是真理。在中国哲学中,南禅推崇一种独特的真理观。《般若经》有所谓“实相一相,所谓无相,即如如相”。诸法实相即是佛性,是如如之境,这个境界是“一相”,就是说它是无分别、无对待的,实际上就是无相,就是空,不执有无,是对相的超越。而此超越之相,就是如相。这如如不动的世界,就是一个真实意义的世界。

南禅的这一思想,在中国哲学史、美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哲学讲对待关系,两物相对待故曰文,若相离去,则不成文。张载《正蒙》说:“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两体者,虚实也,动静也,聚散也,清浊也,其究一而已。感而后有通,不有两则无一。”两一观,就是从对立中探讨问题的本质。《周易》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就是典型的对待哲学。不二之法作为绝对之法,和这种相对而成的思想截然相反。它显现出一种不同于传统哲学的新思路。

南宗禅以不二之法作为最高哲学原则,具有特殊的意义。

在中国佛教哲学史上,大乘空宗的引入,对中国哲学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不二之法在中国哲学中留下很深的印迹。大乘空宗传入中国以后,僧肇注《维摩经》,以“无为大道,平等不二”为自己的思想武器。而天台、三论诸宗推崇中观之说,也肯定不二法门的崇高地位,但并没有因此完全摆脱“分别见”。像南宗禅这样,将不二法门作为最高原则,从此原则出发,重新解释三宝的地位,修正传统的修行方式,提出当下就是西方的重要思想,以心灵当下一悟作为切入佛性的根本途径。这在中国佛教哲学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

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的论者认为,中西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中国哲学强调一元论,西方传统哲学是二元论。这一说法并不确切。因为在中国哲学上,主导倾向还是二元,天人分别、道器分别、主客分别等等仍然是哲学的主流,虽然天人合一哲学乃中国哲学的精髓,但还是在分别的前提下谈合一的。一般所说的天人合一,是明天人之分,而会归于一体。而在不二之法中,则是破这种对待之关系,一切分别都没有,也无天人之别,说分别,就是边见。禅宗彻底超越分别见解,强调“分别是魔境”,这在中国哲学史上是罕见的。虽然道家哲学也存在着对这种分别智的怀疑,如老子由事物的相对性导向价值的怀疑,但并未怀疑相对本身。老子的“知不知,不知知”的反对知识主张,仍然持有道与知的对立。而庄子思想也没有导入到真正的不二。

禅宗带来了中国哲学的一场深刻的革命,这对中国美学与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正是南宗禅法的流行,改变了中国美学与艺术发展的方向。 KwEaWD3GXT1qLjw580n9jw4xyIKFL7OU14bcPgObNIc26njTy/1Fo9pz35+QrcX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