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改朝换代产生和流行的词语

改朝换代是产生新词语和使一些旧语词流行的沃土,新政策、新理念、新思维就要用新语来表达。美国新总统组成的政府(Administration)和英国新首相组成的内阁(government),即使与其前任是同党,也力图开创一个新局面或一个新开端(A New/Fresh Start)。也就是说,新官讲新话,媒体凑热闹。总统、首相任期越长,产生和流行的词语越多。除了表达新政策、新思想等外,或鼓舞士气,或官腔官调,攻击对骂,或模棱两可,或兜大圈子(circumlocation),不一而足。新造、旧词新义有之,(如CREEP);私房话有之。有的连英英词典都定错词义,俚语、行话、党派之争的用语也处处可见。政治词语居多,但也不乏社会、经济、科技等用语。有的易懂,不少难解,要求深厚的国际知识和扎实的语言功底。编者将这些词语视为报刊基础语言。下面先举三例,考考我们不查词典或上网是怎么理解这些词语的:

(1)2008年3月19日USA Today 以“A New Political Breed:Obamacans”为题发表的文章第一段是:

A new genus of flower has been introduced into the 2008 presidential race.It's a cross-pollination of disenchanted, moderate-to-liberal Republicans and the movement that is Barack Obama's campaign.

Obamacans is what some people call them.

(2)小布什政府高官二次伊战前回答伊是否有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时说:“It's a slam dunk case.”

以上两例的Obamacan和slam dunk是何义?Obamacon与Obamacan有何区别。

一、美国

为了使读者一下就接触到时代的脉搏,本节采取部分倒叙的手法,将执政才数月的奥巴马政府(Obama Administration)创造和流行的词语先行解说,然而再按时间顺序的先后从二次大战前执政的F.罗斯福任总统至小布什政权产生的词语一一道来。并采取薄古厚今的原则,近几任杜撰的词语多讲详讲。应该说明,即使以前政府(Administration)的用语,有的也常见诸报端。

1.从奥巴马狂看新词

从2007年起,2008年的美国总统竞选就非正式地拉开了序幕,与“Office seeks the man”不同的是,不少自视是“presidential timber(材料)”的人都纷纷跃跃欲试,登场亮相,犹如一场beauty contest。一些熟词有了新义。当时就提出过“Buy one, give one free”的口号,原指买一送一,此处意为“你投我票选上了,还白得一个能力很强的配偶”。如:希拉里(Hillary),其丈夫是前总统克林顿。奥巴马的夫人Michelle是芝加哥大学医院院长。民主党还提出过“common good”的口号,本来指公益,这里引申出机会平等,尤其是经济公平的概念,来对抗共和党人的口号优势。许多民主党人埋怨近十年共和党用诸如“遗产税”和“业主社会”等动听的言辞美化共和党的重商主义自由市场观点。而民主党人如Al Gore和John Kerry在最近两届总统选举中对大企业(the big corporations)的攻击却给许多选民以陈词滥调的印象。“共善”的提法来源于古代哲学和罗马天主教教义,一度成为民主党人的口头禅。虽然希拉里、奥巴马等总统候选人在巡回演说常用,但作为竞选口号能否叫得响还是心中无数,结果令人生疑,所以后来未被采用。最后还是奥巴马用了1944年、1948年和1952年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都屡试不爽的“Time for a change”口号而笑到了最后,在党内,希拉里强调候选人之experience, 攻击奥是新手却吃了败仗。这个口号可攻击对手“fear of change”,内含选民希望看到一张新面孔(a new face), 并“represent a sharper break from the immediate past”(代表与即将成为历史的布什那种独断专行,单边主义的做法决裂)。小布什不但在党内存在“Bush Fatigue”in the GOP, 因为其支持率只有20%,党内对他极其厌烦。为党建功立业过的共和党人(established GOP figures)如前国会众议院议长、极端保守派Newt Gingrich都对他严厉抨击(lashed out against Bush),其他有政绩的人士对他更不买账了。连欧洲人也创造一个缩略词“ABB”(anybody but Bush),即只要不是布什,任何候选人当总统欧洲都能接受。在美国,ABB指的却是(anything but Bush)要抛弃布什的政策,ABC则是(anything but Clinton)不搞克林顿那一套。所以,连原本是共和党的部分支持者也投了奥巴马的票,新词用的是由Obama和Republican拼缀词“Obamacan”,即投票给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的原共和党的选民或支持者。原来是两个字分开的。如:Clinton Republican, Reagan Democrat。保守派指责投奥氏票的选民是robots, 而造出了“Obamabot”这样的新词。照他们这派的意愿,选民投票应该发扬传统价值观,这就是他们2006年新造的“values voter”的意思。

贝克拉·奥巴马
(Barack Obama)
民主党(2009— )

奥巴马靠什么起家?为何能冲破种族藩篱,石破惊天地成为第一个入主白宫的黑人?有人说是“It's the Economy, Stupid!”(见“政治名言的理解与翻译”);有人干脆把Obama讲成“on-line Obama”, O字母重读指靠互联网发迹的奥巴马。也指他年轻有为,对IT熟悉,用wholesale fund-raising 之法代替只靠传统的retail fund-raising dinner/party等而集腋成裘,即靠网上的小额筹款而财大气粗,先在党内击败了实力不可小觑的Hillary Clinton, 然而再叫共和党人John McCain总统梦落空。竞选要拉票,拉票靠钞票。所以“Money counts”。尽管不少研究人员认为百年不遇的金融和经济危机帮了奥巴马大忙,其实看来,奥本人的character, personality及eloquence也是他成功之道。因为美国的政治名言是:“All politics is personal.”(千选,万选,全是本人在竞选。)正因为他个人有政治家天赋:组织才能出色、举止沉着镇定、口若悬河。竞选势头“Obamatum”大不可挡,这里的momentum截了最后一节作派生词,big mo (大势头,却截了其头节作缩略词。)

用Obama之姓造词不止Obamican和Obamacon(从狭义讲,Obamacan指共和党过去和现在的官员,Obamacon指原本支持共和党候选人、在社会问题上持保守观点选民的选民。从广义讲,两词义无区别,因共和党人中保守派是主流),还有:Obamacize所谓“奥巴马化”或“像其那样行事”,无非是宣传他不但当为年轻的黑人参议员,四年后还居然问鼎白宫,是一个self-made man, a success story(成功的范例);“Obamafy”在某种意义上有与“Obamacize”相同的意思;“Obamania”这种复合词常见,所谓“奥巴马狂”只是一时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mania也会随之退潮。

在经济领域,这个新造的Obamanomics, 在竞选中指其振兴美国经济的笼统的经济主张。2009年1月上任后,指其经济政策,有人称之为“New Deal”(F.罗斯福“新政”)之翻版或New New Deal。注资救助Chrysler, General Motors和Ford三大汽车巨头后被贬为“big government”或“traditional tax-and-spend president”(典型的推行大政府政策的总统),比罗斯福当年的“creeping socialism”(即社会主义的一套原则,如政府干预经济等悄悄成为施政纲领)还更露骨的社会主义,从而使这些词语消退近10年后又流行了起来。在众议院通过的经济对策法案中还加进了在公共事业建设中使用美国钢铁的保护主义条款,即“buy American”条款。不少人怀念20世纪中期不冷不热的称心如意的经济(Goldilocks economy)。于是这些词又都热火了起来。

为了走出经济衰退,有的学者建议只有世界经济最发达的美国和新兴的经济强国中国联合起来共同合作应对,于是创造了一个“中美组合”的新词“Chimerica”。还有的美国学者建设成立这两国的“Group of Two(G2)”全面解决气候变化,环境污染、政治冲突和危机等全球性问题。在外交上,Smart power(巧实力)在其上台不久即成为时髦词。(见“外交用语”)副总统拜登(John Biden)反对增兵阿富汗,媒体称Joe makes no joke(约翰讲实话。Joe与joke谐音)。

总之,每位总统任内,或多或少总会出些新词,有的人去茶凉,没有叫开,有的却流传下来,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以下各举数例看看。

2.F.罗斯福任期

富兰克林·罗斯福
(Franklin Roosevelt)
民主党(1933—1945)

民主党人F.罗斯福任总统近13年,其间至少有7个新词语红极一时。罗斯福上台,正值其前任共和党总统胡佛无法应付的“Great Depression”(经济大萧条)。为克服力挽狂澜,他鼓励人们“nothing to fear but fear itself”(胆子大,全不怕),认为他是“rendezvous with destiny”(注定要肩负克服大萧条的历史使命,亦即天降大任),于是提出了新政策“New Deal”(新政),使人民享有“four freedoms”即freedom of speech and expression/every person to worship God in his own way/from want/from fear(言论自由、宗教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并与民众拉家常式谈话“fireside chat”(炉边谈话),从而为克服Depression增强了信心。在外交上提出“good neighbor policy”(睦邻政策),将1941年12月7日日本袭击珍珠之日定为“day of infamy”(国耻日),并承诺“We must be the arsenal of democracy”。当然也遭到一些讽刺和批评。例如:推行“New Deal”时,摊子铺得太宽,用首字母缩略字,被称为“alphabet agencies”,连本党人士也说湮没在一碗字母汤里了(submerged in a bowl of alphabet soup)。为保就业,动用政府资金上马一批凑数工程,被批为boondoggle。实行凯恩斯学派经济政策,后来艾森豪威尔总统批评为大搞社会主义一套“creeping socialism”。

3.杜鲁门任期

哈里·杜鲁门
(Harry S.Truman)
民主党(1945—1953)

F.罗斯福病故任内,副总统杜鲁门接班,仿New Deal提出了“Fair Deal”,造出了“give’em hell, Harry”(哈里,骂得好!如无Harry, 现指候选人在竞选中极力贬毁对手。)如无逗号则为其外号。还批评对手搞“red herring”(转移公众视线),抨击共和党控制的国会吃闲饭“do-nothing Congress”。为了与苏联对抗,提出了“Marshall Plan”,帮助西欧国家恢复经济,和“Truman Doctrine”,打着“防共”和旗号,援助希腊和土耳其,实际上是排挤英法势力,搞新殖民主义。

4.艾森豪威尔任期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
(Dwight Eisenhower)
共和党(1953—1961)

艾森豪威尔将军执政正值人们盼望结束朝鲜战争(1950—1953)之时,创造和流行词语有:他承诺:“I shall go to Korea”(我要结束朝鲜战争),反对“engage in personalities”(人身攻击)。主张核扩军而非常规武器的new look(新面貌),使国防面貌一新,“bigger bang for a buck”(要“花钱办大事”),对“苏联侵略”要进行“massive retaliation”,不然盟国会像多米诺骨牌(domino theory)那样一个个倒下。国务卿杜勒斯还鼓吹冒险的“brinkmanship”(战争边缘政策)。为防“赤化”,艾本人提出了向中东国家提供军事、经济援助的“Eisenhower Doctrine”。

5.肯尼迪任期

约翰·肯尼迪
(John Kennedy)
民主党(1961—1963)

肯尼迪于1961年开始执政,善耍嘴皮,行文讲究对仗,替代法国,一步步陷入越南战争。在就职演说里呼吁“ask not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ask not…ask…”这一句型多次有人模仿。另一名言是“rising tide lifts all the boats”(水涨船高,国强皆受益)。他仿“New Deal”提出了“New Frontier”,要用拓荒精神来处理国内外大事,并与苏联展开太空竞赛。入侵古巴猪湾(Bay of Pigs)惨败遭抨击,又仿谚语“Success has many fathers, but failure is an orphan.”而造出了“Victory has a hundred fathers, but defeat ia an orphan.”(胜利争功劳,失败人人逃)。为遏制共产主义,发誓“We shall pay any price, bear any burden, meet any hardship, support any friend, oppose any foe, in order to assure the survival and the success of liberty.”拼凑“Alliance for Progress”(争取进步联盟),拉拢拉美右派扼杀拉美左派政府。尤为严重扩大了越战(1957—1975),留下了“the Vietnam War syndrome”越战后遗症,原来医学术语,有了政治引申义,后来又引申为典型表现,意义更多了。他两次竞选出了个“Bailey Memoradum”事件,John Bailey是一个州民主党主席,他写这个“内部文件”要天主教选民支持教友肯尼迪在1956年获得党代会副总统候选人的提名。1960年肯在竞选总统时反而成了共和党离间他与新教选民关系的楔子。肯遇刺身亡至今仍是无头公案,有人怀疑是其天主教背景惹祸。近一两年,美国一直谣传要暗杀奥巴马,叫他成为肯尼迪第二。他的政府曾被理想化比作英国阿瑟王(King Arthur)宫廷所在地“Camelot”,现在指肯尼迪政府遗风,喻总统盛世王朝或白宫。肯当年是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46岁),手下也年轻有为,吹成了“whiz kids”(神童)。其实肯政绩平平。Camelot与Whiz kids后来都带有嘲讽意味。例如Camelot指他好色癖,不光彩的一面:Further Revelations from“the Dark Side of Camelot ”。

6.L.约翰逊任期

林登·约翰逊
(Lyndon Johnson)
民主党(1963—1969)

肯遇刺,手下L.约翰逊接班,名言是施政纲领Great Society, 标榜社会福利,打民权牌,吹“War on Poverty”。骂尼克松是个“chronic campaigner”(竞选精),自己却带头跟选民拥抱握手,大搞“press the flesh”。关于越战,他自己却要侵越美军带着战利品回国(Come home with that“coonskin on the wall.”)。有人攻击他实行“big daddyism”(家长式统治),实际上是软硬兼施、讨价还价的“Johnson Treatment”。这样的南方政客遭人厌,有人就借当地生长的magnolia(木兰)又造出了新词“smell of magnolias”(南方味)。

7.尼克松任期

尼克松执政正值名记者和文学评论家Henry Mencken说的“In days of stress, in times of war, …”是涌现新词和旧词新义时代。其政府在水门事件前创造或流行的词语多达35个,如black capitalism, 鼓励黑人当老板。“New Federalism”,州政府接管福利、教育和公交运输。“the(great)silent majority”(of my fellow Americans), 指默默支持政府,不挑头闹事。尼主张撤军,让越南人打越南人的“Vietnamization”,“Nixon Doctrine”就是避免再打越南式地面战争(No More Vietnam)。他还将其他用语引入政治,如“game plan”(战略,策略,对策)本是橄榄球用语。期间,美国还创造了“hack it”, 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险阻,都要能克服并取得成功,“Middle American”(美国中产阶级),“women's lib”等。

理查德·尼克松
(Richard Nixon)
共和党(1969—1974)

执政期间发生了“Watergate”事件,时逢杜撰政治词语的黄金时代。plumber,建筑上的管子工成为获取民主党全国委员会设在Watergate旅馆竞选情报的窃密组“the plumbers”,因而“firestorm”案发引起公愤。说尼克松讲话有事实依据的是“operative statement”, 要作废或更正的是“inoperative statement”。《纽约时报杂志》称为:“a lie that no longer works”,不能自圆其说的谎言。于是,他非法阻碍司法调查,捂盖子(cover-up),销毁文件为“deep-six”。尼解除调查水门事件的特别检察官Archibald Cox的职位,事发星期六晚造出了个“Saturday Night Massacre”的用语,后被模仿造出“Sunday Night Massacre”(指福特总统在1975年解除强硬保守派国防部长James Schlesinger和CIA局长William Colby等人职务)。由于举报者不愿透露身份,“Deep Throat”成了代号。尼克松对人手法粗暴,绰号“hardball”。他还搞政敌名单“enemies list”。说话还兜大圈子,now/then不用,偏说“at this/that point in time”,其助手还造出了“big enchilada”(要人,主要目标)。更有意思的是其1972年的“Committee for the Re-Election of the President”的缩略词“CRR”或“CREP”被同党的全国委员会主席Robert Dole改为“CREEP”后本无贬义,Watergate案发后,不免使人联想到他在水门旅馆命人干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窃听勾当。尼克松认为水门事件小题大做,Edward Kennedy议员故意淹死女友而照样在联邦政府做官,可是“nobody drowned at Watergate”呀,为什么国会非要impeach(弹劾)他不可呢?另一个尼克松助手John Ehrlichman创造的另一个用语是“twisting slowly, slowly in the wind”,原指提名出任公职者,共和党(1974—1977)在参议院批准任命中受反对党攻击折磨。现引申到领导人或官员受下台受折磨,犹如一具悬在空中受到风吹雨打的死尸,总统仍不肯体面安葬。

8.福特任期

杰拉尔德·福特
(Gerald Ford)
共和党(1974—1977)

尼克松被迫辞职后,副总统福特接替,此人平庸(mediocre),继续推行缓和东西方关系的外交政策(détente),附带流行的词语有“quiet diplomacy”(悄悄外交)、“shuttle diplomacy”(穿梭外交)、“step-by-step diplomacy”(谨慎外交)、“back channel”(秘密联络渠道)、“bargaining chip”(讨价还价的筹码)等。

9.卡特任期

吉米·卡特
(Jimmy Carter)
民主党(1977—1981)

1977年由民主党人卡特执政,因是从事过花生交易的南方Georgia州人,贬称“peanut President”。因无多大成绩,只是个one-term President。他被认为是个“run against Washington”者,因为他没有在那个铺张浪费、贪污腐败、尔虞我诈(waste, corruption, fraud)的官场做过联邦官员,是个局外人(outsider),非Washington pol,更受选民青睐。他到华府做官后,对“inside-the-Beltway politics”(华盛顿官场政治)来说是个newcomer。他反对扶贫助残医疗制度(Mediaid System)中的“Waste, fraud, and abuse”。“three-martini lunch”是前佛州州长Reuben Askew所造,卡特用来反对不公正的税收政策,为什么企业家吃牛排和喝价值昂贵的马提尼酒的午餐,可免所得税,而工人吃香肠、奶酪却不能。1977年,他要人们用“moral equivalent of war”打一场精神或道义仗,在和平时期作出牺牲,迎接能源危机等的挑战。他上任后从佐治亚州带来一些年轻的亲信,被贬为“Magnolia Mafia”(南方邦或死党)。夫人Rosalynn Carter被贬称为“steel Magnolia”。弟弟Billy Carter惹出“Billygate”风波,被指接受利比亚贿赂,要美放弃以色列而与阿拉伯国家示好。peanut还衍生出“peanut politician”,无足轻重的政客玩弄无聊政治伎俩的“peanut politics”。二战期间,美国史迪威(Joe Stilwell)将军在日记中也称蒋介石为peanut。

10.里根任期

罗纳德·里根
(Ronald Reagan)
共和党(1981—1989)

里根是个从小物起家的大总统,号称演说高手、交流大师(Gipper或Great Communicator),执政8年,是个two-term President。任内创造和推广的用语约20个,有他在与卡特竞选对问选民的“Are you any better off”(过上好日子了吗)?煽动选民更换领导人。总统候选人辩论中不时地提醒对方:“There you go again.”(你又说错了。)为击败对手,竟用“October Surprise”,以在大选前夕(美大选在11月初举行)用出奇制胜的行动或策略,使对手处于被动地位。在竞选连任中用“morning in America”,制造愉悦的政治气氛取胜。吹嘘其政府是“city on a hill”,是治理的的典范。他在经济上实行“supply-side economics”,也作“Reaganomics”。外交上称苏联是“evil empire”。他推出“star wars”(星球大战计划),支持全世界的反共叛乱活动,削弱苏在第三世界的影响,称为“Reagan Doctrine”。里根从加州带了不少亲信任职,多数违规犯法,“sleaze(腐败)factor”使他很尴尬。最为严重的是Iran-Contra affair/scandal 伊朗—尼加拉瓜反政府组织丑闻始于1985年,里根政府背着国会与伊朗搞秘密武器交易,以“赎回”在黎巴嫩被绑架的美国人质,还把所得部分款项非法地秘密转交给反对尼加拉瓜政府的叛乱组织(contras)。此事使总统的两位助手被判刑。但他却是个“teflon(-coated)President”, 丑闻“不沾边”,亲信又都一口咬定总统不知情。再则,他又以推脱术(plausible deniability)著称。其他词语如“Reagan Democrats”(投里根票是older working-class voters, 原民主党人或自由派候选人支持者)、“amen corner”(自动附和政党方针路线)、“amiable dunce”(和蔼可亲但无竞争力的领导人,滑稽可笑、无能耐的跟屁虫)、“stay the course”(坚持到底),“level playing field”(平等或公平竞争),等等。

11.老布什任期

乔治·布什
(George Bush)
共和党(1989—1993)

老布什1988年当选总统,任内流行的词语有:党内保守派认为小布什虽属保守派,但“wimp factor”(懦弱)。与里根竞争党内总统候选人提名时,老布什曾将Reaganomics的保守的经济政策贬为“voodoo economics”。为改善国内外形象,布声称要领导一个更加有同情心的国家提出了“kinder and gentler nation”的口号,他认为领导人要有全球大视野,高瞻远瞩,创造了“the vision thing”。1988年他倡导志愿服务,说要有“thousand points of light,”行善组织遍及全国。他与里根一样,曾誓言:“Read my lips.No new taxes.”要民主党人好好听着或看我嘴唇,决不增税。提倡以美国为世界警察的“new world order”。他与里根不同,既是个错误缠身“Velcro President”(维可牢,商标名),又因经济政策治标不治本而被贬称为“Revlon President”(一化妆品商标名)。1991年第一次伊拉克战争前,要伊从科威特撤军的“line in the sand”(最后期限)。其他词语如:“move the goalposts”(取巧,中途改变游戏规则)、“inside the Beltway”(又称Washington Beltway, 美国统治阶级或政界等)、并衍生出“inside the Beltwayer”(美国领导人、政界人士、特权分子)、“inside the Beltway stuff”(政界或政府内部的小道消息)和“Beltway bandit”(专靠吃政府合同饭的中间商,犹如土匪路霸)、“out of the loop”(不在核心圈子里而不知情)等。

12.克林顿任期

威廉·克林顿
(William Clinton)
民主党(1993—2001)

1992年民主党人克林顿击败老布什入主白宫,是位典型的演员式总统。尽管绯闻缠身,但经济搞得好,改革得力,是个two-term President。任内仿open covenants(意为公开外交)而创造的“New Covenant”作为施政纲领,但语义不明未用开。他重视南方白人保守派在大选中的影响力,造出了“bubba factor”,“bubba vote”,及“bubba ticket”(与南方白人搭档竞选或正副总统候选人都是南方白人的竞选名单),叫竞选策划室(campaign office)“war room”。其夫人提出的扶老医疗保健计划,媒体不用Medicare,造出了“Hillarycare”,赞希拉里呼吁改革。克林顿砍Social Security社会福利开支,与共和党理念一致时,宣告New Deal政策不再作为民主党施政方针后说:“The era of big government is over.”(即民主党自F.罗斯福社会保障的时代结束了。big government在共和党人看来,主要指政府对经济和个人自由干涉过多,社会福利开支过大,所以以前称民主党政客是tax-and-spend Democrats。)他指责南斯拉夫在波黑和科索沃实行“ethnic cleansing”(民族、种族和宗教清洗),力倡Clinton Doctrine(克林顿主义)。声称:“需要用科索沃方式干预全球的“人道主义危机”。”实际上公开借口对外干涉。1999年的Kosovo War(科索沃战争)就是具体体现。任内发生了涉嫌经济舞弊的“Whitewater”事件和性丑闻的“Monicagate”或“zip(per)gate”。与竞选主题(campaign message)一致或按党纲或候选人的方针路线行事的是“on-message”, 相反的是“off-message”。

13.小布什任期

乔治·W·布什
(George W.Bush)
共和党(2001—2009)

2000年共和党人老布什总统的儿子小布什击败民主党候选人John Kerry后担任总统,在位8年(2001—2009),因经历“9·11”恐怖事件,发动阿富汗和第二次伊拉克战争及新保守派(neocon)的兴衰,新词语不少。例如为改变牛仔式保守派形象打扮成“compassionate conservative”,打捆零星捐款“bundling”凑数。“chad”原本是“孔屑”转义为“(用手工)重新计票”。政府要员都是新保守派的干将,利用“9·11”事件,除发动反基地(Al Qaeda)的阿富汗战争外,为推行大中东计划,包括“freedom agenda”(自由计划)在内,制造舆论,时任CIA局长George Tenet坚称伊拉克拥有WMD(大规模杀伤性武器“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时说:“It's a slam dunk case”和“It's slam dunk.”“slam dunk”由篮球的“灌篮”转义为n.“a sure thing”or“a great success”, adj.“decisive, without doubt”。于是2003年发动了第二次伊拉克战争。伊战时采取国防部长“Rumsfeld's strategy”,用高科技武器破敌,靠“shock and awe”震慑。当伊军被打垮,萨达姆政权被推翻,他不说topple the government 或replace government by another而用“regime change”(政权更替)。之后,小布什宣布“mission accomplished”,军队作战任务完成了吗?事实上伊国内恐怖活动不断,他又宣布三字经战“war on terror”。因“terror fatigue”, 媒体用“insurgent”代替terrorist。terrorist更多指宗教意识形态驱使搞恐怖活动,insurgent建立政权的意愿更强烈一些,两词略有细微区别。jihardist也因观点不同而理解各异,既可作“holy warrior”(圣战战士),也可作“unholy terrorist”讲。由于国内党斗,面对伊战发生龃龉,布什政府要“stay the course”(顶住),决不“cut and run”(原〈航海〉弃锚开航;〈俚语〉逃跑,溜号,引申到政治上作仓促撤退),攻击民主党人是“cut-and-run Democrats”。将嫌疑人送到国外刑讯逼供,婉称特别引渡“rendition”不用“shipping the captives out for torture”, 还施用“waterboarding”(水刑)。他称伊朗、朝鲜等国结成邪恶轴心“axis of evil”。借口为不让敌人抢先发动袭击而主张采取preemptive strike/military action, 即先发制人的打击或军事行动(实为战争或侵略的委婉语)的“Bush Doctrine”。策划以街头政治开路搞颠覆的“Color/Flower Revolution”。他还常犯语法错误,挖苦为“Bushisms”,常犯blooper(愚蠢错误,洋相)或redundancy的错误。如:“ mis underestimate”和“ em better”及 Is our children learning?Our priorities is our faith等。其父老布什也犯Bushisms。小布什仿“revolution of rising expectations”(兑现不了的承诺就会引发社会动乱)而造出了“soft bigotry of low expectations”(期望低而产生的不明显的歧视或偏见)。期间出现的其他政治词语还有“values voters”具有社会保守派价值观的选民,“bunker mentality”领导人犯错即将丢官或面对高涨批评而产生的孤注一掷的辩解或自卫心卫,“bridge to nowhere”耗费大量公款而未给多数人带来便利或利益的工程,chicken hawks 鸡奸男童的男性色魔,“faith-based”基于信仰的,宗教的,“culture of corruption”腐败之风,“benchmarks”共和党人犹如God不离嘴似将此字作为判断表现的试金石、尺度、标准或基准。此外,有人还将netroots(由Internet和grassroots拼缀而成)由“普通网民”转义为“发展迅速的自由派博客世界”(blogosphere),而发展较慢的“rightroots”则意为“保守派博客世界”。

二、英国

二战前后有两位首相值得一提。一位是反面人物张伯伦(Nevil Chamberlain), 1937—1940年任首相期间,他这位有“黑伞男儿”(black umbrella boy)之称的首相对德、意、日采取姑息政策(policy of appeasement),纵容了法西斯发动二战。另一位是二战英雄丘吉尔首相(1940—1945;1951—1955),战后他是美苏冷战(cold war)iron curtain(铁幕)的鼓吹者,从他1946年鼓吹至1989年柏林墙的拆除或1991年苏联解体,双方进行长达40多年冷战,这有他的“功劳”。iron curtain是西方政客和新闻界指责前苏联及前东欧国家二次大战后为阻止同欧美各国进行政治、军事、文化意识形态交流而设置的一道无形屏障。1946年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富尔顿(Fulton)市演讲时说,苏联设置了一道铁幕,隔断了欧洲大陆。此字并非Churchill所造,而是由纳粹德国宣传部长弋培尔(Joseph Goebbels)1944年在日记中首先使用,但由丘吉尔带头用开的。此后,类比构词出现。如:bamboo curtain竹幕是西方政客和新闻界称中国为阻止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政治、军事、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交流而设置的一道无形屏障,sand curtain沙幕指为将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分割开而设置的一道无形的犹如沙漠将他们隔开一样的屏障,paper curtain纸幕,指旧南非白人政权宣布紧急状态后对各方面交流设置的阻碍或障碍,Jim Crow curtain美国对黑人实行种族歧视和隔离而设置的一道无形屏障,lace curtain网眼屏障指为阻止前苏联人到美国新英格兰地区旅行而设置的一道无形屏障,等等。此后还有其他一些首相,但未造出多少新字。从下列首相开始后,因欧盟问题的新词语增多。

1.从希思到卡拉汉首相任期(1970—1979)

英国首相自保守党领袖希思任首相(1970—1974)期间,积极促进欧洲统一,1973年倡导英国加入欧盟成立前欧洲共同体(European Community)。他被普通议员造反(backbench revolution)倒台后,由工党领袖威尔逊第二次出任首相(1964—1970;1974—1976),再次就英国加入共同体的条款进行谈判,并于1975年经全民公决通过而最终使英成为其成员国。英国围绕着反对赞成加入前欧洲共同市场和欧洲共同体及现欧洲联盟造出了一些新词,流行一时。如:anti-European反欧洲(统一)派,指反对西欧在社会、文化或经济上的统一或一体化派(的),或指反对加入欧盟的;早先指英国反对加入欧洲共同市场或欧洲共同体派。anti-Maastrichtian反欧洲联盟条约的,反对欧盟的、反对欧洲一体化的。Euroskeptic/Eurosceptic/Eurodoubt(指反对欧盟扩大权限的)欧洲怀疑论者,(尤指英国)对前欧洲共同市场、欧洲共同体或现欧洲联盟的怀疑派。此外,也指对欧洲统一的怀疑派。英国是欧洲共同体中三心二意的成员国,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二次大战后,它追随美国,与美保持一种特殊关系(special relationship),有的重要政治家如撒切尔夫人,宁当美国的小伙伴,也不当欧洲的头头。当初欧盟的前身共同市场和欧洲共同体成立时,英国就拒不参加,后来怕孤立而要求参加时又两次遭到法国戴高乐将军的否决,怕它成为美国的特洛伊木马。德国和法国历史上都曾是英国死敌,如欧盟实行政治、经济一体化,英国怕主权交给这两个欧共体发起国,所以疑虑重重,走在其他大国的后面。Europhile(尤指英国)亲前欧洲共同市场、欧洲共同体或现欧洲联盟者(由Euro和-phile组合而成)。Europhilia(尤指英国)对前欧洲共同市场、欧洲共同体或现欧盟的亲善态度(由Euro-和-philia组合而成)。Europhobe(尤指英国)恐前欧洲共同市场、欧洲共同市场或现欧洲联盟者,恨前欧洲共同市场、欧洲共同市场或现欧洲联盟者(由Euro-和-phobe组合而成)。Europhobia(尤指英国)对前欧洲共同市场、欧洲共同体或现欧洲联盟的恐怖或憎恨(由Euro-和-phobia组合而成)。Europhoria对欧洲统一的兴奋(症)(由Euro和euphoria组合而成)。Eurofanatic尤指英国狂热支持前欧洲共同体或欧盟派。Pro-European亲欧派的,支持西欧社会、文化或经济联合的;以前赞成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或共同市场的;现赞成或支持与欧洲联盟保持更紧密关系的。eurocrat原欧洲共同市场、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共同体、现欧洲联盟官员或官老爷;尤指英国不满其决策、早先加入这个组织国家派出的高级官员。

1976年威尔逊因经济衰退等问题宣布辞职,由同党的卡拉汉(James Callaghan)接任首相职位(1976—1979),此人平庸,无建树。

2.从撒切尔夫人到梅杰首相任期(1979—1997)

保守党人撒切尔夫人(Margaret Thatcher)在与希思争夺党权中获胜,接着在大选中击败工党出任首相(1979—1990),在位近13年,以强硬著称而获“Iron Lady”的外号,还因推行不分财富和收入的多寡,一律按比例交税的“poll tax”(人头税),不得人心下台。后来的政府将之改为council tax(家庭房地产税)。这些政策和主张在政府内部分成三派:“dry/dries”坚定支持其强硬政策派;“wet/wets”对其这种政策持反对立场的反对派。[据Oxford,“wet”作政治用语,一般指对有争议问题持自由派或中间派观点的政界人士;而Safire's Political Dictionary指抨击自由派和相信和解的政界人士用语;英国英语指鸽派(doves)];“dampish persuasion”指不坚定支持其这种政策的中间派。任内其他词语还有:Single European Act《欧洲单一文件》:经欧盟理事会(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批准,于1987年生效,旨在消除欧洲联盟各国内存在的贸易壁垒,建立单一的欧洲共同市场,给予欧洲议会(European Parliament)更大的权力。“subsidiarity”,Oxford 的定义是the principle that a central authority should have a subsidiary function, performing only those tasks which cannot be performed effectively at a more immediate or local level,此处的“a central authority”令人难以理解。英国自加入欧洲共同体和欧盟后,一直若即若离,反对者大有人在,尤其是反对欧盟一体化(integration),反对成立欧洲中央政府。subsidiarity 这个字的意思就是英国尤其在撒任首相时,一再提出的反对欧盟中央集权,干涉成员国的主权,这就是“中央权力机构只干中下层机构不得力的事,”才是此字的真正意思。《经济学家》周刊认为,此词在英国成了“限制欧盟干涉(英国事务)”的代名词。见例句:

There might be more opt-outs along the lines Britain demanded at Maastricht. ‘Subsidiarity’ —code for limiting interference from Brussels—could be more strictly defined.(The Economist)

Falklands venture福克兰群岛战争,指1982年英国和阿根廷之间因福克兰群岛(也称“马尔维纳斯群岛”)的主权归属之争而发生的战争。虽然阿根廷战败,但并非放弃对该岛的主权要求。用venture而不用war表明胜负难定而具有风险。Falklands factor福克兰群岛战争的影响:1982年,英国和阿根廷因福克兰群岛主权归属之争发生战争,本来颇不得人心的撒切尔保守党政府自打赢这场战争后,经济情况并未改善,可是抖了一下殖民帝国昔日的威风,欺负弱国,于是又一次使该党取得大选的胜利。这说明外交对内政的影响。

因党倾轧、纷争不断,而撒又刚愎自用,被讽刺为“Style War”(一标题)(美国里根提出的“Star War”的谐音)。她最后让位给梅杰(John Major)(1990—1997),仍对梅较温和政策处处掣肘,于是梅杰的身边人抱怨说,“You can't win”(你怎么讨好她都不领情)。他执政时流年不利,闹上“mad-cow disease”(疯牛病),使英国人什么都可以吃但牛肉除外([we can eat]anything but beef),欧洲各国抵制英国任何牛制食品。在外交政策上也跟欧盟产生重大分歧。虽然经济情况好,但1997年大选还是败北。梅杰自创的词语只有一个“back to basics”,针对道德水准下滑提出“回归传统道德准则”的政治口号,强调个人的责任感,但公众解读为恢复传统观念。此外,关于欧盟和其他事件的词语还有:“opt-out”不参与,脱离:为英语中固有的词语。20世纪80年代后期特指英国的学校或医院脱离地方政府控制,如这类机构可被称为opt-out schools和opt-out hospitals。到了90年代初,词义进一步扩大,指英国在签署1991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时,梅杰坚持对其中某些条款(opt-out clauses)如货币联盟采取的不参与政策,以免欧盟干涉内政。“single European currency”单一欧洲货币。统一发行欧元(euro)是走向统一的一大步。这是《马斯特里赫特条约》(Maastricht Treaty)规定的,但英国和丹麦暂不参与,因国内对此问题尚存在较大分歧。

weighted votes加权票,人口多增加的票数。此处“权”指秤砣,亦即加重份。One Nation一国论。指英国不能因社会不平等而分裂成两个国家。1950年,英国的一些保守党议员发表了名为One Nation的小册子,提出了保守党应为国家社会公益事业作出更大贡献,防止国家分裂。这种观点对次年保守党执政后的政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20世纪90年代,保守党左翼和右翼就此问题展开辩论,使该论调又活跃起来。“Spycatcher affair”《抓间谍者》丑事,Spycatcher一书由原任英国军情五处(MI5)特工Peter Wright 1987年所写,不但披露了军情五处的非法行为,而且谴责安全部门耍阴谋,反对1974—1976年任工党首相威尔逊。英国最高法院借故禁止出版,但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国立即成为畅销书,使当时的保守党政府极为难堪。Spycatcher affair泛指限制新闻言论自由。“Stone of Scone”斯科恩石,命运之石,1296年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从苏格兰把此石劫走,置于英王加冕的威斯敏斯特教堂(Westminster Abbey)。1996年伊丽莎白女王决定物归原主,还给苏格兰。该石象征苏格兰被英格兰征服,苏格兰和英格兰国王都曾在加冕时用过此石,亦可称为“加冕石”或“登基石”。“the West Lothian question”难以回答的问题,难题。1997年英国议会在辩论是否向苏格兰放权时,工党议员Jam Dalyell一再提出这个问题:如果英国同意放权,苏格兰成立了议会,英国议会不再对苏格兰地方政府负责,英格兰议员将随之丧失对苏格兰内部事务的发言权,仍留在英国议会里的苏格兰议员仍享有对英格兰事务的发言权,而这是迄今英国拟向地方放权中的主要问题,因西洛锡安选区的议员首先提出而得名。

3.从布莱尔到布朗首相任期(1997—2010)

1997年工党领袖布莱尔(Tony Blair)开始长期担任首相直至2007年。他1997年大选成功改变了工党在野18年的地位,也使他成为1812年利夫普尔之后最年轻的英国首相。工党在1997年、2001年和2005年举行的大选中三次击败保守党。他执政后积极倡议解决北爱尔兰问题,取得了重大成果,爱尔兰共和军(IRA)的Troubles(暴力活动)已基本停止。在对外政策上,追随美国,在1999年科索沃战争(Kosovo War)和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他标榜the third way, 其实与美克林顿总统一样,即将左派和右派的理念相结合而形成的新中间路线。美英两国都不希望在政策上大起大落。(见 “人物的重要性”

他执政时创造了一些新词语并使有的词语流行起来。如:“New Labour”。“Old Labour”指坚持公有制和以所谓的社会主义为基础、不放弃党章第四条(Clause Four)的工党。他还与小布什合谋侵伊,闹出“intelligencegate”,声称伊45分钟之内就能部署生化武器,用假情报误导国内外公众。这一假情报导致联合国前伊拉克武器核查人员、英国国防部武器专家凯利(David Kelly)自杀身亡和军情六处负责人提前退休。这一情报丑闻也称“伊拉克丑闻”(Iraqgate)。

此外,布还于2006年闹出“campaign-finance scandal”/“cash-for peerage affair”(竞选资金或金钱换爵位丑闻),几个富翁捐款给工党竞选,布就建议女王授予爵位并获得上议院席位。此事使他本人和工党都受到很大打击。见例句:

If anything, his growing isolation seems to be fueling something of a martyr complex.Blair and his innermost circle have been dragged into a nasty campaign-finance scandal—the cash-for-peerages affair in which donors allegedly gave big loans to the Labour Party(and indeed the Conservative opposition)in exchange for seats in the House of Lords.Blair has been questioned twice, though not as a suspect.(Newsweek)

其他方面的一些词语还有:“Clause Four”第四条款:指工党1918年制定的关于该党致力于工业和服务业公有制的党章第四条条款,即“国有化条款”。拥护者为工党左派,反对者为右派。“committology”授权执行,指欧盟机构之一的欧盟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做出的决定,授权成员国委员会加以实行。“convergence”经济融合论(=economic convergence);(在前欧洲共同体和现欧洲联盟内为反对某一成员国的不合作态度或离心倾向,各成员国实现的)联合;(结成的)同盟;(不同政治制度国家间的)趋同共存论。“convergence thesis”融合论,中间派理论认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极端性都已经消失,正逐渐消除分歧,趋于一致。“democracy deficit”民主赤字,指政府出台的某项政策向群众解释不够而遭唾弃,如欧盟宪法2005年在法国、荷兰遭公投否决便是一例。英国未举行公决。

2007年布莱尔无奈去职,财政大臣布朗(Gordon Brown)接班。布朗任期内,经济不振,丑闻不断。如expensegate不但执政的工党,其他两党领袖也都陷入骗取报销的丑闻中。另一个丑闻是“Whitehall employs dozens of union officials at taxpayers’ expense”(2009/9/14 The Times 的标题),这是花钱“养人”。《泰晤士报》报道说,英国政府10个部门花纳税人的钱雇佣46名全职、87名兼职员工专为工会服务,每个部门支付给这些人的薪金总额在25万美元至748万美元之间,每年总计可达1662万美元。最后还闹出lobby scandal,指有大臣受贿,为个人或企业在法律的兴废上为其服务。

英国工党历来与工会(Trade Union)组织关系密切。来自英国选举委员会的数据显示,工会组织今年前6个月为工党提供约897万美元资金支持,占工党同期全部筹款金额的69%。这种情况犹如美国的Labor Union是民主党的竞选基地或票仓(political base)一样。

4.工党和自由民主党组成联合政府(2010年5月— )

2010年5月的大选结果出人意料,两个大党——保守党和工党竟没有一个获得过半数议会席位,尽管保守党得票多于工党,于是该党不得不与理念不同的第三党自由民主党组成二战后第一个联合内阁(coalition government),由保守党领袖戴维·卡梅伦(David Cameron)出任首相,自民党党魁克莱格(Nick Clegg)出任副首相,不过,两党能联合多久是个大问题。由于两人长相酷似而有人创造个新词“Cleggeron”来称呼他俩。卡梅伦年仅43岁,是英200年来最年轻的首相。 nySkxdXTrEYPvBQrAhU/DlSp0SdCpJomcGmy5W5tKHv05mELY6Li6nrgdcenDrv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