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5.基督教的开始

耶稣自己并没有说要建立一个宗教,他也没有留下什么学说。我们手头的几部福音书,其实是一个耶稣本人的言行以及他的弟子们对他的言行和身份的理解混合而成的综合体。如果要简要地概括福音书中耶稣的基本主张,它应该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耶稣这个人(person)的基本身份;二、耶稣关于“上帝之国”的新教导。

如何界定耶稣的身份,是基督教的核心所在,也是基督教区别于其他宗教的地方。福音书很明确地主张,耶稣不只是一个先知、智者或伦理大师,他是“救主”弥赛亚。在耶稣这样一个具体的历史中的人身上,赋予其种种超越性的神性身份,是基督教之所以能够脱胎于犹太教,却又迥异于犹太教乃至后来的伊斯兰教的关键所在。早期基督教一直试图找到恰当词汇来界定耶稣的矛盾身份,但又始终处在既恰当又不恰当的张力之中。他们所用的词包括:基督、人子、大卫之子、神子、主、逻各斯等。

众所周知的“基督”一词,来自于对希伯来文“受膏者”的希腊文翻译的音译。它来自于一个礼仪场景,即犹太人的君王、祭司等有着特殊宗教身份的人,需要接受膏油的祝福,在他的额前涂油,意为上帝选定此人作为其代表。后来,它转化为“弥赛亚”的概念,即在历史的终末代表上帝来拯救世界的那个人。早期基督教用这个词来表明耶稣的身份,即他是上帝选定的通过介入此世而拯救世人的“那一位”。但是,在公元1世纪的犹太教理解中,弥赛亚作为救主来临,是带着权柄荣耀地来到人间,而不是以耶稣受难的方式来实现拯救的。因此,对当时人们来说,“基督”身份用在耶稣的身上,既是恰当的,又是不恰当的。

第二个常用词是“人子”。虽然在《旧约》的术语体系中,“人子”恰恰用来强调“普通人”,但在后期犹太教的启示文学中,“人子”也被赋予“末世审判者”的形象。早期基督教借用了“人子”这一层含义,例如,在《马可福音》中,当大祭司问耶稣说:“你是那当称颂者的儿子基督不是?”耶稣的回答是:“我是。你们必看见人子坐在那权能者的右边,驾着天上的云降临。”早期基督教以“人子”身份来界定耶稣,既继承又颠覆了古代犹太教赋予此概念的含义。

第三个常用词是“大卫之子”。由于大卫代表了以色列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因此“大卫之子”已超越了单纯的血缘意蕴,而是指上帝对以色列民族的应许,在某一个人的身上得到了应验,它具有“应许实现者”的宗教内涵。早期基督教借用此概念来界定耶稣,认为耶稣是上帝在《旧约》中对先祖的应许的实现,但又扩展了它的含义,因为在耶稣身上的应许不只是针对以色列民族的,而是具有更普遍的宇宙维度。

第四个常用词是“神子”,这个概念在犹太教中,只用来表明以色列民族整体性的与上帝的关系,如《何西阿书》说:“以色列年幼的时候我爱他,就从埃及召出我的儿子来。”(11章1节)任何个体的人称呼自己为“神子”,即犯僭越之罪。所以,当耶稣自认为“神的儿子”(《路加福音》22章70节)时,以色列人即将其押解给彼拉多,要求判处他死刑。但是,“神子”在希腊罗马文化的处境中却完全是另一个意思,因为在希腊神话中,神像人一样,有多个儿子,基督教把耶稣称为上帝独生子的概念对希腊人来讲才是奇特的。

第五个常用词是“主”。在犹太教传统中,耶和华是以色列人的上主,既是历史之“主”,又是宇宙之“主”。但他是无形无象的,否则就是偶像崇拜。而称耶稣为主,显然是将一个具体的历史人物作为主宰,这与犹太教的传统概念是相出入的。而在希腊罗马的奴隶制文化中,“主”也是一个常用的社会称谓。但是,基督教所指的“耶稣为主”的概念却不是罗马式的主奴关系。恰恰相反,它指的是耶稣因为十字架受难,为众人受死而代赎原罪,因此,所谓“主”指的是他与信徒之间的共融共契的相交关系。

第六个常用词是“逻各斯”(logos,或译“道”),尤其是《约翰福音》用它来表示耶稣的身位后,如“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被后来的教父们广泛运用。这是一个纯粹的希腊哲学概念,指的是宇宙创造的普遍原则,是上帝的普遍本性实现于一切实在之中的形式,是宇宙中活泼的精神。《约翰福音》在解释耶稣的位格时,运用“道成肉身”(Incarnation)的概念,来表明耶稣与上帝同质的神性。逻各斯本来属于精神性、法则性的存在,用它来表示一个具体的肉身存在,是充满张力的。

关于耶稣的教导,几部福音书都有大量的记载。但是仔细分析其文本结构,人们会发现,它们更有可能是早期基督教团体所发展出的格式化的认信条文,如耶稣在最后晚餐时设立圣餐礼时的祷词、著名的“登山宝训”等。如果要对福音书中的耶稣学说(Jesus' teaching)进行概括,则体现在《马太福音》22章34-40节,一位律法师试探耶稣问道:“律法上的诫命,哪一条是最大的呢?”耶稣对他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爱人如己。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因此,以“爱”来建构每一个人与上帝的垂直性关系以及与他人的平行性关系,便是耶稣学说的核心思想。

耶稣的降生、传道、受难和复活,无疑是基督教信仰的重要内容,甚至是其基础。但是,就基督教作为一种人间的历史文化现象而言,它的真正开始是在“五旬节”(Pentecost),即耶稣被钉的逾越节后的第五十天。如《使徒行传》所述,圣灵像舌头和火焰一样降临在众门徒的头上。彼得站起来,传讲福音,据说有三千人受洗,并在一起“遵守使徒的教训,彼此交接、擘饼、祈祷”。这是最早建立的基督教会,时间当在公元36年左右。

从建立伊始,基督教就显现出几个鲜明的特点。一、它是一种“外传型宗教”(missionary religion)。彼得通过宣讲和行神迹,而使大批人归服基督教。二、它具有很强的社会整合性。基督信仰对于早期教会来讲,不是一种孤零零的“个人私事”,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围绕着教会,人们建立起类似于死海库兰群体的“生活社群”。“信的人都在一处,凡物公用,并且卖了田产、家业,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给各人。”(《使徒行传》2章44-45节)早期教会的这种原始共产主义是基督教的社会整合力的一个反映,但并非是其唯一形式。在基督教历史上,诸如基督教对罗马帝国的社会整合以及对北部蛮族的转化,都是这一宗教所具强大社会整合力的反映。三、具有强烈的普世性。彼得开始宣教时,第一批归信的所谓“众人”就包括各色人等如“帕提亚人、玛代人、以拦人,和住在美索不达米亚、犹太、加帕多家、本都、亚西亚、弗吕家、旁非利亚、埃及的人,并靠近古利奈的利比亚一带地方的人,从罗马来的客旅中,或是犹太人、克里特和阿拉伯人”等。(《使徒行传》2章9-11节)四、基督教与其文化处境之间的紧张关系。基督教虽然脱胎于犹太教,但其教义却与犹太传统差异极大。福音在犹太人中的传播,导致了基督徒与犹太人之间紧张关系的加剧。它们之间的冲突,在《使徒行传》第7章讲述的司提反(Stephen)被犹太人乱石砸死而殉道达到了高峰。

图9 传说中的使徒普世传教图

基督教成为一种“外传型宗教”(missionary religion),外在原因是犹太教对早期基督教的迫害,但它具备的超越族群边界、普世关怀的内在品质,才是其根本原因。按早期教会的传说,耶稣的第一代门徒都进入异邦传教,就是基督教普世性的反映。

司提反殉道,是原始基督教的一个转折点。它标志着基督教开始走出耶路撒冷,进入到巴勒斯坦地区传播。它也反映了基督教传播史的一个重要规律,即外在压力对宗教的压迫,恰恰会导致其向更广泛的领域传播。《使徒行传》记载了两个重要的传教人物:腓利(Philip)和彼得。腓利从耶路撒冷前往北部的撒玛利亚,使多人成为基督徒。在历史上,撒玛利亚人与犹太人互不往来。因此,腓利的传教是基督教从犹太人中走出去的重要一步。使徒约翰、彼得也前往撒玛利亚地区传道。据说,腓利还得到启示,往南走向从耶路撒冷到迦萨的路上,途中,遇到从埃塞俄比亚到巴勒斯坦来的一个太监,并劝服其归信。也许,这也是早期教会在埃塞俄比亚有较大影响的一个反映。

基督教逐渐在巴勒斯坦传播开来,在南部犹大、北部撒玛利亚和加利利等地都建立起教会,一直向北传播到安提阿。据说,从安提阿开始,门徒们被称为“基督徒”。“基督徒”不是在耶路撒冷,而是在更北的小亚细亚海滨城市被叫响,这预示着基督教即将进入一个更加广阔的非犹太文化中发展。而引领这一转向的人就是使徒保罗。

图10 第一代使徒传教路线图

基督教的早期传播遭到犹太教的迫害,第一代使徒司提反被砸死殉道。早期教会被迫向外扩展,先是在巴勒斯坦地区,后进入罗马帝国的欧洲领土。有趣的足,在弱势的基督教向外传播的同时,强势的罗马军队则入侵巴勒斯坦地区。宗教传播与军事扩张,路线虽同,方向却相反。 OAJ0cv1ffHXz9043SiJP9E1yMTBxpJAtTl+bm57G7VnpbHAhOOV4iKK0r+Djpy3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