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编
原始基督教:从耶稣到保罗

基督教强调自己是一种“历史宗教”(historical religion),即上帝的启示与救恩乃通过历史中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彰显出来。它强调耶稣是一个历史人物,他在历史时空中的降生、受洗、传道、受难和复活构成基督教信仰的核心。他的第一代门徒对其言行的记载和解释,如“福音书”和“使徒书信”等,在被接受为基督教经典《新约》后,成为形塑一代又一代的基督教团体的基本文献。因此,从耶稣到保罗这一“原始基督教”时期,对于人们理解整个的基督教历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希腊罗马世界:基督教的文化母体

按基督教自身的神学理解,基督是“按所定的日期”(《罗马书》5章6节)来到人间为世人赎罪,然而,从宗教学的角度言之,基督教的产生乃至其传播发展,与某些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处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构成其必要条件。这一背景可以狭义地称为“希腊化时代”(Hellenistic Age),它约从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东征到公元前30年罗马征服埃及。在这一时期,伴随着亚历山大的东征和他对希腊文化的喜爱,希腊化成为地中海世界最显著的特征。或者用一个更为广泛的文化概念来界定,即“希腊罗马世界”(Graeco-Roman World),将希腊化时代与随后的罗马帝国视为一个整体,涵括从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后4世纪这一大时段的历史时期。可以说,希腊罗马世界的文化处境构成了基督教的文化母体。

应该从政治和文化两个方面来理解希腊罗马世界的意义。从政治上来说,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大帝发起东征,建立了一个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马其顿帝国,随后的罗马帝国更是把地中海变成它的内海。与它们相比,历史上的那些大帝国如埃及、巴比伦和波斯等,其幅员都要狭小得多,多数局限在中亚或小亚细亚的范围内。而这两个帝国则包括了欧洲的巴尔干、小亚细亚和埃及尼罗河地区,面积超过200万平方公里。它们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帝国。它们将人们的眼界带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从最普遍、最一般的意义上构建思想体系,是这个时代的思想家们共同的特征。同时,在这两个大帝国的内部,东西方社会和政治结构迥然不同,文化多元而分化。在东方是传统的君主社会,而在希腊和小亚细亚的希腊殖民地,则开始在更大范围内实行城邦民主制。这些文化和社会之间的差异和摩擦,为这一时期的宗教家、思想家们提供了思考的动力和材料。

图1 亚历山大东征路线图

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冲撞与融合,历史悠久。可以说,亚历山大东征开辟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新时代。首先,亚非欧同时被纳入到马其顿帝国的版图之内,东西方文明交流的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其次,亚历山大东征并非一个单纯的军事—政治事件,更是一个文化事件,它开启了影响深远的希腊化时代。希腊文化被广泛地传播到亚洲和非洲,不再局限于爱琴海的狭窄空间内。作为一个政治实体,马其顿帝国只持续了几十年,但作为一个文化实体,它开启的希腊化时代却长达几个世纪,并且构成了基督教创生与发展的文化母体。

而希腊化潮流带来的文化后果则尤其值得考察。首先,亚历山大在他建立的马其顿帝国内,不遗余力地推广希腊语。希腊语成为环地中海地区最流行的语言。这种希腊语,已不同于柏拉图时代的古典希腊语,而是所谓的“白话希腊文”( Koine )。相比于古典希腊文来说,它比较简单而易于流传。在这里,语言不只是思想文化的载体,更是思想文化自身的塑造者。语言风格的变化,代表了文化的整个精神气质的变化。简要来说,古典希腊语向白话希腊文化的转变,就是哲学精神向宗教精神的转变。古典希腊文的典雅、精深对应的是由社会精英所操练的哲学,而白话希腊文则使得一些理念得以在普罗大众中推广开来。基督教《新约》的绝大部分就是用这种白话希腊文写成的,反映了基督教面向普通民众的特点。

其次,在马其顿和罗马帝国的裹胁之下,东西方文明进入猛烈而又孕育着无限生机的冲撞融合之中。就希腊文明而言,它的哲学和思辨传统使它的文明具有理性、抽象与普遍的特点;而东方文明仍然处于较为原始的神秘主义宗教阶段,偶像崇拜、多神崇拜等仍然十分盛行。而处于亚非欧交界处的巴勒斯坦地区,正是东西方文明交流融合的重要枢纽,在这里除了东西方文明的上述因素外,还有犹太教自身悠久的一神教传统。希伯来文明围绕着一神崇拜建立了一整套对世界、人生、社会的解释系统和价值观念。对两希文明(即希腊文明和希伯来文明)来说,彼此都是异质性的。但是,它们又要对共同的生活处境进行回应,这使得它们在彼此冲突中又走向互补和融合。在此意义上,基督教既同时继承了两希文明,又在自身埋下了这两种文明的冲突与矛盾的种子。它们之间的张力,对基督教来说,既是困境,又是动力。

最后,在被纳入到世界性帝国的范围后,希腊哲学自身的精神气质也被改变了。在成为马其顿或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后,希腊人失去了城邦的庇护,人们作为个体流落到大帝国之内。这样,哲学的重镇也从希腊本土转移到小亚细亚地区,众多新形态的哲学产生出来,如新柏拉图主义、斯多亚主义等。它们的一个普遍特点是:哲学不再只是抽象地讨论形而上学问题,而是客观地观察生活现实,并用理性对它作出分析和综合的解释,从而建立一个精神世界,并依其而实践生活。哲学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严肃的生活,是对命运的恐惧和对死亡的焦虑的克服。在此意义上说,希腊罗马世界的哲学是近似于宗教的。晚期希腊哲学普遍以“世界公民”作为理想人格,就反映了在世界帝国的处境内,个体生命对安身立命之根基的寻求。

总之,基督教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希腊罗马世界,其文化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的特征:普遍性、伦理实践性、混合性。首先,它包含了一种普世主义精神。在否定方面,它意指单一民族宗教与文化的崩溃;在肯定方面,它意指多元文化之间的对话与融合,超越单一的民族意识,将全人类视为一个整体的观念,并进而产生一定的世界历史意识。其次,它反映了实践伦理的精神。希腊罗马时代的思想体系,普遍把哲学视为精神的慰藉,其价值在于指导人们日常生活的实践。这使得晚期希腊的哲学派别普遍带有宗教性、伦理性的倾向。最后,希腊化时期的文化是混合性的。这一时期形成的新宗教、新哲学普遍同时具有东西方文明的内容,宗教或文化混合主义(syncretism)是公元前后所有思想的共同特点。 kIZdcWDXNYX64c+v06CZNnYU9wf8am1fVObkRLLTXwYSuGoHERHRvolL6OGd7wD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