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圣灵旅行记:基督教的全球传播史

公元2世纪的一篇无名文献这样谈论罗马社会中的基督徒:

在国家、语言或习俗上,这些人与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他们没有另外的城市,没有另外的语言,也没有什么另外的生活方式。他们各随己便地居住在各地,或者文明的都市,或者蛮荒的乡野,衣着、饮食和一切生活习惯也都入乡随俗。但是,他们又好像都是另一个世界的公民,表现出一种奇妙而特殊的生活品质。他们居住在自己的故乡,却将之视为寄居。他们同其他公民一样,享有各样的权利;却又如寄居者一样,承受各样的逼迫。所有的异乡对他们来说,都是故土;而他们的故土,却又是异乡。他们生活在肉体里,却不随从情欲。他们在地上度过年月,却称自己为天国的子民。他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像灵魂在肉体中活着一样。他们生活在世界的每个角落,就像灵魂充满了身体。灵魂在身体之中,却又不属于身体。他们在世界之中,却不属于这个世界。( Letter to Diognetus

这段话所描述的,不只是一时一地的基督徒与当地社会,它更是对基督徒的全球境遇的普遍理解。基督徒“承认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他们羡慕一个更美的家乡,就是在天上的”(《希伯来书》11章13-16节)。他们总是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是地上的公民,属于世界的历史;另一方面,是天国的公民,属于上帝的救赎历史。

与此相应,作为整体的教会,基督教把自己的本质理解为“圣灵在地上”,这样,基督教在全球的传播也就是圣灵在地上的旅行。圣灵在世界上行走,却又不属于这个世界。在基督教会及其信仰者个体的身上,都表现出这样强烈的二元性。基督教的全球传播史,便呈现为在世界史与救赎史之间纠缠着的紧张关系。基督教两千多年的历史,是它征服罗马、征服欧洲、征服全球的历史,是圣灵改造世界的历史;但也是它被犹太人厌恶、被罗马人压迫、被欧洲人冷待、被现代人遗弃的历史,是圣灵被世界驱逐的历史。

基督教史就是一部“圣灵旅行记”,恰恰对应了人们对于宗教与文化关系的理解。基督教的“属灵”本质,简而言之就是基督教所特有的某些基本品质。围绕着基督教的这些特有品质,在历史的流变发展中,基督教形成一套属于它自己、不依附世俗力量、不为人的理性所理解的教义、仪式与制度。它们使得基督教成为一个具有独立自性的“社会文化实体”,对于欧洲乃至于世界的历史、思想与文化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但它在“地上”,却使得它不得不身处于一个复杂的社会文化有机体之中,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个“被决定的事物”,它在时空中的展开取决于人类文明的其他因素,如地理疆界、政治变迁、人口流动、哲学潮流,甚至一些微观的偶然历史事件等。

在考察基督教的全球传播史时,人们习惯于按照时间段将其分成早期、中古、近代与现代。但是,如果宗教不仅是“灵性的产物,而且是地理的产物”,基督教历史其实就是“圣灵在地上的旅行记”的话,那么,以文化空间作为划分的标尺,基督教史则可以分为巴勒斯坦时期、地中海时期、欧洲时期和全球时期。换言之,基督教历史可以被分解成在不同空间中的文化地图,不同时段的基督教不过是在不同空间中展开的基督教而已。

本书试图以专题讲解的方式,来考察“圣灵”在地上的时空行程及其社会和文化影响。基督教作为一种宗教,它与西方社会文化的其他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是本书关注的首要问题。由于基督教历史上下两千年,源于亚洲,盛于欧洲,今天又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其内容驳杂、头绪繁多,而且由于中西文化的隔膜,中国读者难以深刻而生动地掌握其基本的理论、内涵和特征。对基督教史进行通论性的介绍,常常容易掉入两个陷阱之中:一是面面俱到、四平八稳和平铺直叙的格局,令人读完之后,除了一堆理不清线索的人和事之外,常不知重点或意义何在;二是没有血肉、没有细节的骨架堆砌,同样使人不知所云、枯燥乏味。为避免上述两个问题,本书将进行以下尝试:

◎继承历史写作“左图右史”的传统,并考虑到当代读者的阅读习惯,本书运用文化地理学的一些基本理念和方法,强调从地理的角度理解宗教的传布;本书以80幅基督教历史地图来配合主文的历史叙事与分析,使读者对基督教的文化时空形成直观的了解,增强读者对于历史情形或事件的现场感。

◎摒弃高头讲章的模式,以基督教与西方社会文化的关系为主线,以专题的讲解带动对基督教的原理性分析。全书共分六编,60个专题,既独自成题又彼此连贯,点、线、面相互呼应,勾勒出简洁明了的历史脉络,白描式地叙述基督教与其他文化要素之间的关系。

◎在专题的选择上,注意“直通”与“横通”的结合,集中分析基督教对社会文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教义、思想、制度和事件,揭示基督教与文化、思想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使读者得以了解基督教的特殊内涵,影响社会的方式,与其他文化要素如政治、法律、哲学等之间的内在关联等。考虑到中国学术界长期以来对欧洲中世纪的片面理解,本教材在篇幅上对中古基督教有所侧重。

◎本书把基督教史置于世界民族史的框架之中,从基督教与以色列民族、欧洲民族、世界民族的关系的角度来写基督教史,使读者在了解基督教史的同时,也可总结宗教与民族之间的一般性关系。

本书最初的写作动机,起源于我在哈佛燕京学社时的知性刺激。至今仍记得,哈佛大学东亚系的包弼德(Peter Bol)教授用CHGIS(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向我们演示“文化空间”的概念如何运用于中国历史的研究之时,带给我的震惊。我惊讶地看着一个老外,比我们本国人还更为娴熟地展示山水空间对于中国文化大小传统的影响。它直观地告诉我,历史不仅是时间的,而且是空间的。它也使我羞愧地认识到,西方汉学如此细致地研究中国,而我们在中国研究西方却仍只停留在“宏大叙事”的层面。这一刺激一直伴随着我,并促使我在回国后为中央民族大学宗教学本科同学开设的“基督教”课程中,尝试将基督教的历史变迁放在一个个或宏观或微观的地理空间之内,以帮助同学们对于基督教的全球传播形成直观的理解。书中的历史地图,就是这些课程中的部分内容。当然,细致地研究基督教在各个地方性空间中的“本土经验”,在历史细部中分析基督教的传布,仍然是我研究的长远目标。

在研究和教学基督教思想和社会史的过程中,我一次又一次地体会到学界前辈汤用彤先生提出的方法论原则的精深妙用。他说:“宗教情绪,深存人心,往往以莫须有之史实为象征,发挥神妙之作用。故如仅凭陈迹之搜讨,而无同情之默应,必不能得其真;哲学精微,悟入实相。古哲慧发天真,慎思明辨,往往言约旨远,取譬虽近而见道深弘。故如徒于文字考证上寻求,而乏心性之体会,则所获者其糟粕而已。”这一方法虽是汤先生就佛教研究而提出,但基督教两千年来的历史表明它同样“亦宗教亦哲学”,上述“同情默应、心性体会”之法,亦可完全运用于基督教研究之中。

本书的基本内容,形成于我在中央民族大学开设的宗教学本科生“基督教”课程。在授课过程中,同学们(尤其是“基督教文化时空图解300-1500年”URTP项目组)敏于发问、勤于思考,推动了本书在某些内容上的深化。2007年国家社科基金支持我进行“基督教与西欧民族(300—900年)”的研究,本书是该项目的部分研究成果。

本人对基督教的研究,实得益于杨适先生的引领。同时,在学习和研究基督教的过程中,得到众多富有成就的学者们的支持与鼓励,在此特别向赵敦华、卓新平、张志刚、孙尚扬等师友致以深深的感谢。感谢中央民族大学的牟钟鉴先生,在与他讨论基督教与欧洲民族关系的过程中,他的敏锐与博学给予我灵感和知性的启发。在制作历史地图的过程中,同乡好友熊文成高超的GIS技术为本书的制图提供了保障。依靠彭兰闵同学娴熟的绘图技术,本书“以图说史”的梦想才得以实现。在写作后期,由我、彭兰闵、梁玉龙组成的绘图工作室,让我感到团队工作的温暖。罗中、钟焕林等同学,为我查找地名提供了一些帮助,张潇雅同学认真地校读了初稿。北京大学出版社的田炜编辑为此书费心甚多。本书吸收了一些国内外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主要参考文献列于书后,但简明教材的体例难以容纳大量的注释,一些引用未能一一标出,在此谨向各位同仁致谢。

本书既可作为宗教学专业的“基督教”课程的教材、世界史专业的参考资料,亦可作为对基督教文化、西方文明有兴趣的一般读者的基本读物。当然,基督教在地中海、欧洲及全球的传播,内容博大精深,文献浩如瀚海,作者学力不逮,书中错误定然不少。而历史地图的绘制涉及各个方面的专业知识,世界地名及其变迁极其复杂、内涵相当丰富,书中地图如能为读者在阅读基督教史时起到些许的示例作用,就足令作者欣慰了。期待各方贤士的批评指正。

游 斌
2008年4月 1ZKiqNizmNXguZ10kbcipu2FRqqrhZM13Ru8QpKU8Qi1aHAW2inF6+5ubRZG6Ot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