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早期基督教异端

基督教脱胎于自成体系的、历史悠久的希伯来传统,诞生在多元文化的希罗世界,又面临着罗马帝国的重要政治环境。因此,对于尚未系统化和制度化的早期基督教来说,无论在神学上,还是在组织原则上,都存在着多元发展的可能性。在经过漫长的发展之后,大公教会才确定下某些基本原则,并以这些基本原则去反观此前的宗教派别,将那些有原则分歧的称为“异端”(heresy)。就此而言,异端乃是一个反历史的(anachronism)概念。

早期基督教有着一个丰富多元的神学光谱,它的两端分别是希腊传统与犹太传统。它所围绕的核心问题则是如何界定耶稣基督的身份及其本质。偏向希腊传统的代表如马西昂主义(Marcionism)、诺斯替主义(Gnosticism)、幻影论(Docetism)等,偏向犹太传统的则如伊比乌派(Ebionites)、基督嗣子论(adoptionism)等。处于中间的还有更多难以清楚界定的神学潮流。

通常,人们把基督教看成是一个脱离犹太教、离弃犹太人的新宗教运动。但直到公元2世纪中期,基督教的传布、发展与犹太教仍然紧密相连。保罗虽然被称为“外邦人的使徒”,但地中海地区散居的犹太人的会堂却是他传教的重要据点。这一时期的犹太教、犹太人远非人们所想的那么封闭。他们既欢迎外邦人进入会堂崇拜,也走出会堂,接受希腊化。犹太教的会堂设有专为外邦人崇拜的圣堂,并以“敬畏神的人”称呼那些来犹太会堂崇拜上帝的外邦人;而犹太人本身也相当希腊化,亚历山大里亚的犹太人甚至不能阅读希伯来文的“摩西五经”,只得将《圣经》翻译成希腊文的《七十子译本》,就是一个证明。

事实上,到公元2世纪中期,基督徒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希腊化了的犹太人。从公元100年犹太教与基督教的分布图就可见,它们之间的重叠部分十分惊人。考古发现也表明,一直到公元7世纪伊斯兰世界兴起时,加利利地区都有所谓的“基督教会堂”(Christian synagogue),其成员当属犹太人基督徒。在约旦河的东面,有一支被称为伊比乌派的基督教群体,他们严守一神论,把耶稣理解为一个先知,反对认为基督由处女感孕降生(virgin birth),也不承认他的本体神性,认为耶稣只是因为彻底遵守犹太律法而被拣选为弥赛亚;他们只接受《马太福音》,认为保罗是个叛教者,要求基督徒严格地遵守“摩西律法”。其更成熟的神学理论则是嗣子论,它以《马可福音》作为基础,认为耶稣是马利亚和约瑟的儿子,但在他受洗之时圣灵如鸽子般降临其身之后,被上帝接纳为儿子,即所谓“嗣子”。他们的神学倾向,都是在犹太教的严格一神论的框架内对基督教进行修整。它们的追随者应当出自犹太人。早期基督教中犹太信众的广泛存在,还可见于殉道士伊格纳修写给小亚细亚教会的七封书信之中,他劝诫道:

图20 公元100年早期基督教发展范围图

至公元100年,基督教仍主要是一个“亚洲宗教”,其发展局限在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地区。它与古代犹太社群的重叠,可参见47页图。整个教会仍然处于较为离散的状态,并没有出现明确的教会中心。

不要停留在犹太教的方式之中,因为那样就不能得到恩典。(Magnesians 8)

认耶稣基督为主,却仍活在犹太的规矩中,是很荒谬的。(Magnesians 10)

那些随从老规矩的人有着新的盼望,因为他们已经不再守安息日,而是守主日了。(Magnesians 9)

这些信是伊格纳修写给小亚细亚教会的,但它的内容却仍然是劝诫人们放弃旧的“犹太规矩”,转而接受基督教的生活方式。显然,这暗示了在当时的教会中,犹太人仍然占有一定的比例,犹太教传统仍然有相当的影响。换句话说,在早期基督教内,存在着犹太倾向的异端的社会和文化土壤。

随着基督教在更加广泛的希罗文化中的传播,基督教神学更倾向于跟各式各样的希腊、罗马潮流相结合。首先出现的是彻底与犹太传统决裂的马西昂主义(Marcionism)。马西昂出生于希腊本土,是一个受过良好希腊教育的商人。在他看来,《旧约》中的上帝是一个残暴、仇恨的上帝,他创造的物质世界是邪恶的;而《新约》的上帝则是一个慈爱的、善的上帝,他属于善的精神世界。因此,基督教的《圣经》不应包括《旧约》,那些虽由使徒写作但带有强烈犹太倾向的,如《马太福音》、《马可福音》等,也不应放在《圣经》内。他提出,只有《路加福音》和保罗的十封书信可以成为基督教的《圣经》。他还前往罗马建立教会。显然,他是以希腊传统来剪裁基督教,其过于强烈的反犹太传统遭到教会的抵制。公元144年,他被正统教会开除。

早期基督教的最大异端是诺斯替派(Gnosticism)。它既包括某些特定的异端派别,如瓦伦提诺派(Valentinian),又是一个很难清楚界定的广泛的运动。它的主要特点就是用希腊传统的精神与物质的对立来解释基督教教义。在它看来,上帝是一个纯粹的精神,从他之中流溢出等级各异的精神实在。这些精神实在,有的上升回归到上帝,有的堕落下降则为物质世界。人的精神在肉体之中,如同在牢狱一般。因此,所谓“救赎”就是指人的精神接受从天而来的“灵知”,从而回归精神世界之中。基督除公开讲道之外,还传授给少数人以神秘的知识,即由诺斯替派传承下来的“灵知”。他们的基督论认为,基督的肉身只是看起来是肉身,他不可能真实地化身为邪恶的物质。他在十字架上的死亡也只是他的肉身死亡,上帝本身是不可能受难的。他们的学说否定了基督的肉身,也就是否定了基督的历史性,实际也就否定了耶稣对于基督教的意义。诺斯替派强调人通过精神上接受神秘知识的启示来获得拯救,乃是以神秘的理智主义取代了人们对耶稣基督的信仰。它认为只有少数人能够因领悟灵知而得救,这就否定了基督救赎的普遍性。此外,它主张耶稣在公开言行之外,还有所谓的“秘传灵知”,这从根本上颠覆了大公教会信仰传统的有效性。因此,诺斯替受到的抵制与批判是最强烈的。

在教会组织上,对早期基督教冲击最大的是孟他努派(Montanism)。其活动的主要时间是在公元2世纪晚期。它将世界历史分为三个时期:圣父时期、圣子时期和圣灵时期。在耶稣升天之后,世界就处于圣灵时期。在这一阶段,任何受到圣灵启示的人都是“圣灵的代言人”,有权传达上帝的话语。因此,它反对建立任何有分工、有等级、有权威的组织制度,认为这是以人的权威去压制圣灵的权威。其传播之处,人们皆诉诸于圣灵的灵活、自由和即兴来反对任何制度化、秩序化的教会,对公教会造成极大的冲击。

如前所述,所谓“异端”是一个反历史的概念。不是先有正统后有异端,而是先有异端后有正统。正是意识到异端对于基督教的危害,人们开始批判它们,并在批判中形成了正统的思想。针对马西昂制定的《圣经》,公教会将犹太教的《希伯来圣经》接纳为《旧约》,同时按照作者使徒性(即书卷作者必须是使徒或使徒身边的人)、受众广泛性等标准,确定《新约》的内容。针对人们在理解《圣经》时可能形成的偏差,制定“信纲”(the rule of faith)作为信仰的基本准则。信纲是公教会的“圣传”(Tradition)的核心,被认为是从使徒们那里一代又一代地忠实传递下来的。这些信纲构成的信仰的基本内核,也是解释《圣经》时不可偏离的准则。针对孟他努派对制度化教会的冲击,公教会认为教会权威的中心不在于那些被圣灵充满的灵恩人物,而在于代表教会传统的教会职务(office)。这样,教会就成为一个有分工、有组织的系统,并逐渐演化成为一个阶层化、中央集权的教宗制(papacy)。 lJrJ3QHss7TrsTMj10uwIwDE93XgYdTek9tyfUnPOjGPg6WqxYYfDdGqrEA9l6p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