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0.早期基督教的殉道现象

如上所述,罗马的帝国宗教与基督教信仰系统之间的张力,是早期基督教被迫害的根本原因。遍布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帝国宗教与偶像崇拜,使早期基督徒与罗马社会格格不入,他们不参军、不参加公众活动、在城外墓窟中聚会等。他们是生活在罗马社会的边缘群体。如社会人类学所示,这样的群体易于成为主流社会的“猎巫”(witch-hunt)行动的对象,也就是说,主流社会为了保持自己内部的高度整合性,常倾向于通过嘲弄、迫害少数边缘群体来强化自己的群体身份。可以说,早期基督教常被罗马人的谣言所害,成为各种灾祸的“替罪羊”。德尔图良曾说道:“当台伯河涨水淹没罗马,当尼罗河无法灌溉埃及的田地,如果天体没有运动,如果大地震动,如果有了饥馑,如果有了瘟疫,人们同时发出一个声音:‘把基督徒拿去喂狮子!’”( Apology ,ch.XL)

在罗马帝国的迫害之下,早期基督教产生了一个非常独特的群体:殉道士(martyr)。后人常道:“殉道士的鲜血,是教会的种子。”他们的殉道行为,既向后人表明信仰的底线,又用可见的方式向同时代人表明了不可见的信仰世界。更深一层来看,殉道现象根源于基督教的二元意义结构,即超越秩序与现世结构之间的紧张关系。正是由于这种紧张关系,才造成早期基督教违抗罗马帝国的宗教谕令,招致迫害,这是殉道的必要条件;同时,正是由于对超越秩序的信仰,使得早期基督徒能够放弃此世的生活,走向殉道,这是殉道的充分条件。就此而言,殉道是基督教或广义的闪族宗教(Semitic Religion)的特有现象。早期殉道士写作的文献,清楚地表明这种二元意义结构。公元110年左右,安提阿主教伊格纳修(Ignatius of Antioch)被押往罗马处死,路上给沿途教会写作了七封书信。他对于殉道的理解深刻地体现了基督教的意义世界。

图19 伊格纳修殉道路线图

伊格纳修是安提阿主教,他被捕后送往罗马受刑。一路上,他向路途中的教会写信述说他的信仰及对死亡的理解。他的这些书信是人们了解早期教会的真实社会处境的重要文献。

首先,他强调殉道是他的自愿选择,甚至要求别人不要试图营救他。在《致罗马人书》第4章,他写道:“我写信给所有的教会,并且强调声明,不要阻止我为上帝而自愿去死。我恳求你们不要向我表现出不合适的善意。让我成为野兽之食,因为这正是我通往上帝的方式。我是上帝的麦子,通过野兽的利齿,我将被研碎,但我因此而成为上帝纯洁的面包。”

接着,他通过对基督的灵性王国与尘世王国的对比,提出基督教的生死观,认为殉道正是达到永生的道路。在《致罗马人书》第6章,他说:“此世的所有快乐,尘世的所有王国,于我皆无益处。为耶稣基督而死,胜于统治至于地极。‘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甚么益处呢?’我所寻求的,是那个为我们而死的基督;我所渴望的,是那个为我们复活的基督。……当我到了那里,我就真正地是一个上帝之民。让我去效仿基督的受难吧!”

谈到早期基督教的殉道士,必须注意一点:并非所有基督徒都会被处死。罗马人对基督教的迫害,因袭其在镇压带有叛乱倾向的异族本土崇拜(paganism)时行之有效的方式,即将首领逮捕并处死。因此,早期基督教殉道士主要是主教或知名的基督教领袖。早期教会比较完整地记录了这些殉道士的名字,据统计,在罗马人手下殉道的基督徒人数在1000人以下。但他们的殉道却坚定了其他基督徒的信心,并吸引和打动了许多的罗马人。

与殉道士相反的是那些背教者(Apostasy)。如前所述,图拉真皇帝对待基督徒的方式被延续为帝国的国策,每当基督徒被控诉时,只需向帝国的神祗献祭即可赦为无罪。公元249-251年在位的德修(Decius)对基督教进行大迫害,人们需要向帝国政府展示献祭证书(libelli)方可证明自己不是基督徒,从而免于刑罚。在迫害之下,一些基督徒甚至长老和主教都向异教献祭,以获取证书。公元287-305年在位的戴克里先(Diocletian)迫害基督教时,要求人们交出《圣经》,以免于惩罚。同样,一些主教或者长老也做出“交经”的举动。但是,在迫害的浪潮过后,这些曾经的背教者又有人忏悔,希望重新进入教会。由此引发出两个复杂的神学问题:一、教会是否能够重新接纳这些背教者?奥古斯丁的回答奠定了大公教会论(Catholicism)的基础。在他看来,教会的团结比审判更重要,因为没有团结,就没有爱,没有爱,就不是教会。教会是圣洁的,并不是因为它的所有成员都过着一种无罪的生活,而是因为它将在末世时臻于圣洁;教会的圣洁不是由于组成它的人,而是由于基督在其中。因此,教会的圣洁只有到末世审判时,才会完全实现。二、那些曾经背教的主教或长老所主持的洗礼或祝圣,是否仍然有效呢?这是圣事论层面的问题。奥古斯丁指出,圣事的有效性不在于施行圣事者的道德或信仰品质,而是依赖于基督的神性和圣灵的活动。因此,在面对因大迫害而导致的背教者的问题时,早期基督教对大公教会论做出了发展,即不存在所谓的“真教会”或“假教会”,所有教会都是主基督的教会。 7lQll4IfR6BSOAn1InmAfwdWYkcbXelPIr0xqZTKrCw3TPsUe/KfMpPk8nl4mSi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