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6.保罗:外邦人的使徒

保罗是基督教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同时又是基督教理论形态的奠基人。他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为基督教的第一个系统神学家。他写给早期教会的书信,占据了基督教《新约》三分之二的篇幅。他在基督教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以至于人们甚至提出“保罗的基督教”,从而与“耶稣的基督教”区分开来。

保罗本出身于犹太世家,原名为“扫罗”,从小被送往最好的法利赛派学校接受律法教育。他热心于维护犹太信仰的纯洁,并带头逼迫刚刚兴起的基督教会。第一个殉教者司提反被砸死时,扫罗就在人群中,“并喜悦他被害”。

据说,扫罗从耶路撒冷的大祭司处求得文书,准备去大马士革的犹太会堂中寻找基督徒,并加以迫害。在前往大马士革的路上,保罗遭遇到耶稣向他显现,人生经验至此发生断裂。他先是盲眼三天,不吃也不喝,直到大马士革的一个基督徒为他按手,才得重见光明。保罗随后受洗而为基督徒,在会堂里“证明耶稣是基督”,成为基督教的传教士。

当保罗成为使徒时,也正是早期基督教从犹太教的一个小教派向一个面向非犹太人、更广阔的希腊罗马世界传教的世界宗教转变的关键时刻。而保罗的民族身份、所受教育及经历,似乎就是为基督教转变成世界宗教而准备的。他父母可能是散居地的犹太人,在他年幼将他送往耶路撒冷,使他受教于著名拉比迦玛列(Gamaliel)的门下,对犹太传统有极其精深的掌握。此外,他又接受了很好的希腊教育,他写的书信甚至可以列入希腊作品的精选之中。在政治身份上,他是一个罗马公民,可以自由旅行,向各个层次包括罗马人和希腊人传教。

在《加拉太书》保罗的自述中,他在归信后,并没有马上去耶路撒冷去见各位使徒,而是先去了阿拉伯,后又回到大马士革。过了3年,才上耶路撒冷去见彼得,并到叙利亚和基利家境内传教。14年后,他才带同巴拿巴(Barnabas)再上耶路撒冷,向当地的使徒们报告他在外邦人中传道的情形。而按《使徒行传》的叙事,保罗在归信后,即在大马士革传教,并回到耶路撒冷,在巴拿巴接待他之后,开始在耶路撒冷传教,引来犹太人的嫉恨。为安全考虑,使徒们送保罗到他的家乡大数。

图11 保罗皈信、退隐及复出图

保罗在大马士革路上的经验,是基督教的转折性事件之一。保罗的教育、政治身份都为基督教进入希腊罗马世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保罗的传教转变了早期基督教的发展方向,以致于人们认为要在“保罗的基督教”与“耶稣的基督教”之间做出区分。

而这时在凯撒利亚(Caesarea)和耶路撒冷,在彼得的主导之下,基督教也完成了从局限于犹太人的小宗派向面向所谓“外邦人”传教的转变。按《使徒行传》,彼得曾见一异象,即一块大布将各种动物裹着,有声音要他将它们宰了吃。彼得见其中有很多是犹太律法禁止吃的“不洁净之物”,生出疑虑,而天上的声音告诉他“上帝所洁净的,你不可当做俗物”。这暗指基督教要破除犹太人自古以来将自己视为“上帝之选民”,视非犹太人皆为“外邦人”、为不洁净的俗民的传统思想。于是,彼得开始以信仰,而非以种族决定是否可以成为“新以色列人”、“圣洁之民”,即基督徒。基督教不再局限于犹太民族,被圣灵感动并悔改的“外邦人”都可受洗而成为信徒。与此同时,巴拿巴也将保罗从大数接到安提阿。这时,人们开始使用“基督徒”一词,表明基督徒这一宗教身份已经超越了犹太民族的界线,信仰决定着人们的基本身份。

然而,基督教要彻底地转变为一种超越犹太民族的新宗教,还有一段路要走。因为“摩西律法”已经内化在犹太社群的生活方式之中,遵守其中的礼仪在犹太人看来是“文明人”的基本底线。虽然对耶稣基督的信仰可以无视任何外在身份,但是,一旦在信仰上接受,信徒在生活方式上是否应该遵守犹太传统这些基本的礼仪呢?一些由严格的犹太教派转信基督教的人,坚持“必须给外邦人行割礼,吩咐他们遵守摩西的律法”。由于加入基督教的非犹太人越来越多,使徒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这一问题的广泛性与严重性。因此,使徒们约于公元50年在耶路撒冷召开会议,并由耶稣的兄弟、驻守耶路撒冷的雅各决策:“不可难为那归服神的外邦人,只要写信吩咐他们禁戒偶像的污秽和奸淫,并勒死的牲畜和血。”(《使徒行传》15章19-20节)这是基督教历史上的第一次公会议,也是后来历代公会议的雏形。基督教不仅在信仰体系、信众来源上与犹太教脱离开来,在生活方式上也彻底与之决裂。基督教作为一种“新宗教”出现在历史上。

图12 保罗第一次旅行传教图

保罗第一次的旅行传教,仍然局限在小亚细亚地区,而且主要是在散居地的犹太人当中。通常,新宗教的传播都要依赖某些旧的社会网络。散居地的犹太人对于基督教的宗教语言似曾相识、他们与希腊化文化接触密切、双重文化身份的处境,都有助于他们对基督教的接受。

自基督教成为向外邦人开放的宗教后,保罗就成为向外邦传教活动的主角。他在历史上有三次著名的旅行传道。他的传教范围是逐渐从小亚细亚的犹太文化区向希腊地区扩展的。在这过程中,他既经历了与小亚细亚的东方宗教的冲突,也曾在哲学的故乡雅典与希腊哲学家们进行辩论。总之,他的旅行布道体现了基督教后来发展的一般历程,即福音不断地进入、扎根却又不断超越各民族的文化。

保罗最后的命运,是由于他带外邦人进入耶路撒冷圣殿,而被犹太人捉拿,控诉他“在各处教训众人,糟践我们百姓和律法并这地方的。他又带着外邦人进殿,污秽了这圣地”(《使徒行传》21章28节)。由于保罗是罗马公民,耶路撒冷的罗马士兵只好将他押解到罗马受审。教会传统认为,在尼禄皇帝的罗马大火事件中,公元64年保罗被斩首。

除了《使徒行传》中保罗的言行之外,保罗为人们留下了14封书信。这些书信既涉及非常具体的处境性的教会实际问题,也包括非常系统、丰富而深刻的神学思想。很难用简单的篇幅对保罗的神学进行概括,因为任何化约的处理都将造成对保罗思想的误解。但是,可以看到他神学有几个核心点,即基督中心论、因信称义论、以爱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等。所谓“基督中心论”是指,在保罗看来,要了解上帝,只有透过耶稣的身位(person)、他的传道以及他的受难并复活的作为。基督构成了人与上帝之间关系的枢纽,基督是上帝与人和好(reconciliation)的唯一中介,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超越性。基督论是所有其他神学要素的基石,宇宙的创造、历史的过程、《旧约》的意义、世界的终末、人的本性及命运,都必须放到基督是上帝之子这样一个基本点上,才能被恰当理解。因此,他的神学在根本意义上是“三一式的”(Trinitarian)。而他的因信称义论,又与他的原罪论、恩典论、福音超越律法等思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他看来,罪乃因始祖亚当而进入世间,人人因此都是罪人。因为人的罪性,所以人不能靠自己的行为来拯救自己、与神和好。只能藉着耶稣基督的受难而进入人神和好的境界,因此救赎对人来说,只能依靠上帝的恩典。这恩典就是在圣灵感动人心时,在人心里植下对耶稣基督的信心(faith),从一个罪人,成为一个在上帝眼中的义人。这就是因信称义的理论,其核心仍然是基督中心论的,即救恩不是由于人的努力即善工(work),而是由于信心,或更根本地说是基督的恩典(grace)。所谓“以爱为核心的伦理思想”,则是对耶稣的“爱神爱人”教导的一个阐发。在保罗看来,基督之受难而死,就是上帝对人之爱。而人们的信心,从根本而言也就是要造就有爱心的人,他说:“基督因你们的信,住在你们心里,叫你们的爱心有根有基,能以和众圣徒一同明白基督的爱是何等长阔高深,并知道这爱是过于人所能测度的,便叫神一切所充满的,充满了你们。”(《以弗所书》3章17-19节)信心与爱心一起,使人能成长为“神人”,也就是真正的人。从教会论意义上说,“爱”也是使教会成为一个“肢体”的关键。这对于基督教能够在希腊罗马世界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实体也具有重要意义。总之,保罗的神学思想内涵精深而博大,后世几乎所有的基督教流派都可以在其中找到思想源头。

图13 保罗第二次旅行传教图

从特罗亚到马其顿,是保罗传教活动的转折点,使早期基督教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基督教开始进入希腊本土,作为犹太文化的载体与希腊文化直接对话。保罗在雅典的亚略巴古与希腊哲人们的对话,可谓跨文化对话的经典之作。

图14 保罗第三次旅行传教图

保罗的三次旅行传教路线,都以小亚细亚作为必经之地。他的第三次旅行更带有坚固已有的基督教社群的意味。这表明小亚细亚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基督教社群,该地区也是早期基督教的核心区域。 j/aH5W6fSbfzHjk+BAuIHBKQOE0Vt9GahYM890jYMKeZ397vnk9y35Q2NpaTbUm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