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杨珩:坚持,是唯一的选择

文 运晓博

• 杨珩 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2011级本科生

杨珩至今仍然清晰记得,当他离开美国时,密歇根大学的教授临行前送给他的一句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但请记住,杨,无论你选择做什么,坚持自己,一定要争取做得最好!”20门课程成绩95分以上,4门课程满分,三年的综合学分绩达到93.4,名列汽车系第一。但在杨珩看似轻松的笑容后所蕴含着的,却是无数的辛劳与汗水。“学习或许是苦涩的,但耐心者能品到苦涩之后无以言表的甘甜,我的成绩便是如此真刀真枪一分一分拼出来的!”杨珩神色严肃道:“事实上,学习本身并不困难,但我一向习惯做到极致。”

大三上学期,杨珩选修了《机械原理》课程。这门课有着一种独特的计分方式——大作业替考制。但这条美好的“捷径”上却充斥着了荆棘。“就好比大家一起玩游戏,考试是easy模式,而大作业却是hard模式。”来自机械系的一位学长如此调侃道。尽管在别人眼中,大作业是一个“很耗时,很痛苦,并且可能没有好成绩”的选择,但出于对机械学浓厚的兴趣,杨珩依旧坚定了自己的选择——报名大作业项目。毫无意外地,大作业的第一个题目便刷掉了一大批试图走捷径的人。“我记得那门课的大作业实在是坑,光第一道题就花费了我整整两周来debug(修正错误)。”选修了同样课程的学长大吐苦水道:“不仅是作业难,每次作业的间隔也只有两三周,这让我实在是心力交瘁。无奈只能中期退出,准备考试。”许多同学“机智”地急流勇退,但是杨珩并不甘心就此退缩:“大学总要有一次历练的机会,哪怕遍体鳞伤!

就这样,杨珩和他的几位朋友互相扶持鼓励着;而大作业的压力,也使得杨珩的内心充满了焦虑与压力:“那段时间我特别暴躁,整个人处在一种高压状态。不同于以往朝九晚五的规律生活,那时我常常忙到凌晨三四点才能回宿舍,第二天一大早就又得去上课做实验。”杨珩的变化也落入了他的室友眼中:“感觉他跟变了一个人似的,整个人都阴沉了不少。半夜回来小心翼翼的,生怕吵醒我们。那时候我们常常开玩笑,说笑话,就是为了让他开心。”室友何奇洸回忆道:“持续工作了一个学期,当时我们感觉他的脸色都变得蜡黄了。”长时间的劳累与不规则的作息,使得杨珩患上了突发性皮肤病,这使得他不得不在大作业结束后休养调整了近两个月。

“虽说如此,但这一切很值得。”杨珩笑着说道:“当我完成了大作业,看着自己写出的值得称道的报告,那种喜悦,因汗水而弥显珍贵!”

“你知道为什么我大一、大二都是第二名,而大三就变成了第四名吗?那是我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科研之中。”杨珩半开玩笑地说道。

如同大部分清华人一般,学习之余,杨珩将他的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科研之中。

在杨珩刚来到清华时,怀着一颗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决心,他就参与到了智能车大赛的项目之中。但是科研之途注定一路坎坷。比赛初始,他们便遇到了阻碍。

“大赛发的车是坏的,我们花费了很久的时间来修车。为了解决故障,我们跑去各个系学长的宿舍请教问题,真是跑断了腿。”一个学期的努力后,他们完成了车辆的红外线测障功能,然而车辆的心脏——发动机却一直不能工作。

“那时临近期末,组里的同学都很忙,而我又担任暑期实践的支队长,大家很难集中起来继续工作。”在各方面的压力下,杨珩不得不放弃比赛,无功而返。“现在想想,那个时候我还是有些想当然了。”杨珩苦笑道。第一次科研尝试的失败,并没有影响到杨珩继续科研的信心,紧接着他又参与了“基于云计算的混合动力车的能量管理策略”的SRT研究,并完成了可以在云端计算车辆运行相关参数的APP程序。“这次我做出了部分成绩,却没能做到最好,结果只能算是差强人意吧!”杨珩不无可惜地说道,“但是在这次的科研中,我学习到了IOS系统的开发,也学会了MATLAB的应用方法,这算是为我后来的科研做好了铺垫。”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前两次并不顺利的研究经历,却为他随后的科研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其实一开始,我是打算做鸟类仿生学的,但是这个课题已经有很多的人做过,我不想再跟着前人的脚步前进。”

正当杨珩苦恼时,他接触到了一位研究蜜蜂的学长。“我觉得这个项目能行,于是就上了‘船’了。”

随后,杨珩看到麻省理工学院教授PNAS发表的一篇论文,论文指出自然界所有被蜜蜂授粉的花的花蜜,都有着相同的蔗糖浓度——35%,并提出了一个黏性啜吸模型来解释这一现象。但是杨珩并没有全盘接受这一观点。“连人都拥有不同的口味喜好,为什么蜜蜂只喝35%这一特定蔗糖浓度的花蜜呢?”他决定一探究竟。

“那篇论文大部分都是在做推测,而不是用实验去证明。”杨珩敏锐的理性思维帮助他发现了论文的缺点:“事实上在此之前没有任何研究者在足够小的尺度上观测到蜜蜂饮水的过程。所以我想试试,用自己的双手与双眼来决定事实。”

在夏末的蝉鸣声中,杨珩正式开始了对蜜蜂的研究。

试验并不顺利,如何让“傲娇”的蜜蜂小姐喝水,彻底地难住了杨珩。他试过把蜜蜂粘在玻璃片上强迫其喝水,也试过把蜜蜂关在只开一个能喝水的小孔的盒子里,但这些尝试均以失败告终。

时间流逝,校园里飘落了第一朵雪花,而杨珩的试验依旧没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挫败感笼罩在杨珩的心头,但是杨珩依旧在坚持,在尝试。

“那天校园里已经没有什么人了,但是蜜蜂还是老样子。上午我慢慢地收拾好行李,确定没有什么忘带的东西了,却又忍不住又向着实验室走去。”

半路上杨珩接到了一起做研究的学长的电话:“杨珩!今天蜜蜂看起来很渴的样子,快来实验室!”

长时间的坚持,使杨珩在回家之际幸运地遇到了一只“配合”的蜜蜂,“它在疯狂地喝水,我们欣喜若狂,疯狂地拍摄着蜜蜂喝水的一举一动。”

随后的寒假里,杨珩一门心思都扑在了写报告上。

早上8:30准时起床,整理报告,中午12:00吃饭,午睡,下午1:30起床,继续工作,直到晚上10:30结束。“那段时期真的是蛮拼的,除去陪父母同学外,其余的时间我都在工作。”杨珩感慨地回忆道,“我当时都顾不上担心皮肤病会不会因为劳累过度而复发了!”

在科研工作出类拔萃的同时,杨珩还对科研怀有一种由衷的责任感。

“科研,是一件严肃的工作。”杨珩强调道,“我曾经带过几位低年级的‘学霸’一起做科研,但是他们很难沉下心来做研究。平时我常常催着他们来实验室,但是打多少次电话,就能听到多少个借口,仿佛他们有忙不完的工作似的。”

“科研的第一步是质疑,第二步便是坚持,两者缺一不可。”这种精神,使得杨珩在科研的道路上,一发而不可收拾。

在仿生流体力学的研究中,杨珩带领着四位大二的同学白手起家,搭建起了昆虫飞行形态观测的实验平台,顺利申请到了国家专利。在基于该平台的研究中,杨珩带领的团队发现了鞘翅目昆虫独特的飞行特性,并以此获得校级“挑战杯”的三等奖。

这一成就不过是刚刚开始。在人体胚胎干细胞拉伸状态下反应的研究中,杨珩凭借其刻苦的精神和快速学习的能力,在经过近千次的尝试与失败后,最终制作出能够拉伸胚胎干细胞的微流体试验装置,帮助密歇根大学IBBL实验室成功设计了实验,得到了实验室成员的高度评价。

对于杨珩来说,科研几乎占据了他生活的全部,也让他明确了坚持的意义所在。一颗奋斗不止的心绝不会止步于小有成就,杨珩的科研之旅,不过才刚刚启航。 sI+SaO/gaXyveqaN+/6uOAEzZsneiFdgFEbB5LFrT5AAux8IFbVGtmeNJ/7g6+o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