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仁宗不愧“仁”的称号

仁宗赵祯在位四十二年,除前十三年刘太后垂帘听政外,实际执政近三十年,是两宋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仁宗时期,北宋进入到王朝中期,问题虽多,但国家总体安定,经济社会繁荣,文化和科学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他统治的最后八年被称为“嘉祐之治”,也有人把他统治的整个时期称为“仁宗盛治”。

仁宗善纳谏,有雅量,爱护提意见的大臣。在他治下,大臣们言论比较自由,敢于讲话,勇于任事。

包拯当监察御史和谏官时,经常给仁宗提意见,有时唾沫星子都溅到仁宗脸上,但仁宗一面用衣袖擦脸,一面还要接受他的建议。张尧佐是仁宗宠妃的伯父,仁宗想让张尧佐当节度使,包拯、唐介等台谏官就是不同意,仁宗只得放弃。在京剧《铡美案》中,包拯当着太后的面处死了驸马陈世美,这虽是虚构的情节,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仁宗朝大臣不屈皇权、敢于担责的风貌。

嘉祐年间,苏辙参加进士考试,在卷里写道:我在路上听人说,在宫中美女数以千计,终日里歌舞饮酒,纸醉金迷。皇上既不关心老百姓的疾苦,也不跟大臣们商量治国安邦的大计。考官们认为苏辙无中生有,恶意诽谤,报告到仁宗那里,仁宗说:朕设立科举考试,本来就是要欢迎敢言之士,苏辙敢于直言,应特与功名。

在仁宗治下,各领域杰出人才的涌现呈现出井喷之势,人才之兴盛,在整个宋代乃至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几乎都无出其右。苏轼说:“仁宗之世,号为多士,三世子孙,赖以为用。”明代李贽更认为:仁宗一朝,“钜公辈出,尤千载一时也”。

仁宗朝最杰出的政治家当属发动庆历新政的范仲淹,称得上名臣的人物还有吕夷简、鲁宗道、薛奎、韩亿、杜衍、庞籍、吴育、包拯、孔道辅、欧阳修、蔡襄、余靖、王素、韩琦、富弼、文彦博等。

活跃在神宗、哲宗朝的王安石、司马光、吴奎、张方平、唐介、赵抃、吕诲、范镇、曾公亮、吕公著、吕公弼、吕大防、吕惠卿、曾布、章惇、韩绛、韩维、韩忠彦、范纯仁、刘挚等人,在仁宗朝也崭露头角。

仁宗奉行无为而治,重用宰相,为防止宰相擅权,又善用台谏,使之相互制衡,极大地提高了台谏官员的地位。因此,与宰相相比,仁宗朝的谏官反而更为闻名,如范仲淹、包拯、欧阳修、孔道辅、蔡襄、余靖、王素、唐介、赵抃等,他们以敢言为荣,以持禄固宠为耻,对朝堂风气带来了深刻影响。

这一时期的文学大师有张先、柳永、晏殊、宋庠、宋祁、尹洙、梅尧臣、苏舜钦、苏洵、欧阳修、苏轼、黄庭坚、蔡襄,其中,苏轼、黄庭坚、蔡襄精于书法。绘画大师有燕文贵、武宗元、许道宁、赵昌、易元吉、文同、郭熙、王诜。思想学术家有孙奭、刘敞、胡瑗、孙复、石介、李觏、张载、邵雍、周敦颐、程颢、程颐。科学家有毕昇、沈括、苏颂等。

庆历年间,由于北宋内部财用匮乏,兵变、民变及盗贼蜂起,外部与西夏的战争屡战屡败,北方宿敌辽又迫使宋增加岁币。为摆脱内外交困局面,仁宗重用范仲淹搞新政。由于种种原因,新政未能取得成功。在执政后期,仁宗进取思想减退,崇尚无为而治,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事业,但国家政局总体稳定。

庆历新政期间,西夏因干预本族党项人在辽的反叛,与辽大打出手,仁宗仿效“澶渊之盟”,与西夏签订合约,册封元昊为西夏主,提高岁赐,恢复边民互市,西夏则取消帝号。此次和议换得了宋夏之间二十多年的和平。

仁宗极力维护与辽、西夏的和平大局。一次,辽发生了旱灾,饥民涌入宋境,他命令地方官员将他们等同于宋人一样给予救济。仁宗去世时,宋王朝举国哀痛。他的讣告送到辽后,“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辽皇帝道宗耶律洪基也大吃一惊,他抓住宋朝使者的手号啕痛哭说:“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又说:我要给他建一个衣冠冢,寄托哀思。

仁政是儒家政治理念的最高境界,仁宗之前,还没有一个帝王能以“仁”为谥号或冠之以“仁”的。元祐七年(1092)三月,曾为哲宗帝师的范祖禹在《上哲宗乞法仁宗五事》中说:“臣掌国史,伏睹仁宗皇帝在位四十二年,丰功圣德固不可得而名言,所可见者,其事有五:畏天、爱民、奉宗庙、好学、纳谏。仁宗能行此五者于天下,所以为仁也。”《宋史·仁宗本纪》对仁宗给予了盛赞,说他的善治为两宋三百年基业打下了基础,后来的皇帝一改变他的政策,国家就搞乱了。

对仁宗的批评主要集中于两点:一是他在亲政后做出的废后决定;二是他“宽仁少断”的处事方法。

当初,真宗册立刘娥为后,费了不少周折。刘娥入宫后一直获得真宗专宠,数年后,郭皇后去世,真宗想立她为后,但遇到一个很大的问题,刘娥无法怀孕,未能替真宗生出一男半女,加之她出身低微,真宗的想法一提出,便遭到群臣的反对。刘娥身边的侍女李氏,突然一日梦到仙人下降为子,刘娥受到启发,想出“借腹生子”的方法。大中祥符三年(1010)四月,李氏生下一子,即后来的仁宗赵祯。孩子一生下来,刘娥就据为己有,并交予与自己交好的杨婕妤抚养。刘娥借此扫除了立后的障碍。

刘太后一直隐瞒仁宗的身世。仁宗的亲生母亲李氏终其一生都未与儿子相认,并先于刘太后一年去世。刘太后原本想秘而不宣,只准备以宫人常礼治丧于外。宰相吕夷简觉得非同小可,力谏厚葬。刘太后责问道:宰相也要管宫里的事吗?吕夷简答道:臣是待罪宰相,内外事都要管。太后怒道:你要离间我母子吗?吕夷简说:太后不考虑将来刘氏的出路,我就不多说了;如果还考虑刘氏一族,丧礼就一定要从厚啊。刘太后幡然醒悟,厚葬了李氏。

刘太后去世后不久,仁宗便得知了自己的身世。他的第一反应就是亲自去查验生母灵柩。生母被厚葬,多少平息了些许他对母子生前不得相认的怨恨。仁宗下诏,追尊李氏为皇太后,改葬于永定陵,让她的牌位进入太庙,供奉于先帝身旁。常礼院认为,太庙均立一帝一后,从没有并立太后之说。经群臣反复讨论,决定仍以真宗的第一位皇后郭氏的牌位列于太庙之中,另建一座奉慈庙,分别供奉刘氏、李氏牌位,仁宗生母的地位最终确立。

仁宗还做出了更惊人的决定。仁宗十五岁大婚,他原本相中已故骄骑卫上将军张美的曾孙女张氏,但刘太后选中已故中书令郭崇的孙女郭氏,立为皇后,选张氏为才人。郭后性情骄横,刘太后去世后,后宫美人纷纷得到仁宗宠幸,美人尚氏和杨氏最受宠幸,引起郭后嫉恨。一天,郭后欲上前打尚氏耳光,仁宗跑过来遮护,结果巴掌落在他的脖颈上。仁宗大怒,在宰相吕夷简支持下,下诏废后。诏令一出,遭到孔道辅、范仲淹等言官的强烈反对,二人联合御史台、谏院十名官员,一同到皇宫谏阻。仁宗拒不接见,并将孔、范二人贬逐。

仁宗中意于一名陈姓女子,欲立为后,但陈氏是寿州茶商之女,遭到宰相吕夷简、枢密副使蔡齐等人反对。仁宗不得不另立中宫,勉强将宋初名将曹彬的孙女立为皇后。仁宗后来宠幸张美人,封其为贵妃,不料张贵妃三十一岁就暴亡,仁宗悲痛不已,决定用皇后之礼发丧,由于担心朝野反对,在治丧的第四天宣布追册张氏为皇后。正宫曹皇后在世,却另追册贵妃为后,出现一生一死两位皇后,如此逾礼之事,极为罕见。台谏连续上奏反对,但仁宗不听。

仁宗不顾朝野内外非议,进行了两次不同寻常的追册,因为一巴掌而废立皇后,显示出在处理家事问题上的能力不足。可以推断,他的童年时代,以及做少年天子时,与养母相处并不愉快。

关于仁宗“宽仁少断”的批评,来自庆历年间的谏官、名臣蔡襄。他在上疏中批评仁宗,说许多事情大家议论纷纷,而仁宗却没有坚定的主见。王夫之的看法与蔡襄类似,认为仁宗“无定志”。他说,仁宗在其亲政的三十年中,两府大臣换了四十余人,都是屡进屡退,即使贤者在位,因不能安于其位,也无法施其才能,做出成绩。这样朝令夕改,一反一复,使“吏无适守,民无适从”,让下面的人感到无所适从,结果什么事也办不成。

对以上的批评,仁宗的粉丝们表达了不同意见。南宋陈亮在其《中兴论》中记载:某次,有人劝仁宗独断专行。仁宗却回答说:你说得不错,但天下事的决策,不该都由我来做决定。如果都由我决定,决策对了还好,有一项错了,也难以修改。不如让大家来讨论决定,令宰相执行,如果实施的过程中天下人认为不便,则由台谏官员公开地直言其失,决策也容易更改。陈亮其实是用仁宗的话反驳了蔡襄。

仁宗的这番表白有没有道理呢?《贞观政要》中记载了唐太宗李世民的一段话,他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这段话讲得非常朴素:国家治理千头万绪,一日万机,假如都由君主独断,一定会出问题。治理天下国家,光靠天子一个人是万万不行的;治理天下国家,天子要倚仗宰相、百司。唐太宗是后世公认的明君,他的这段话与仁宗讲的是一个道理。

宋人还评价说仁宗“百事不会,只会做官家”。这难道不是对皇帝的最高褒奖吗? jZ8rxDwBlVyV9Uzx7D7PtKssjpLsBEcRpxp5hwk6i37OShPrjihvkj2dc7jKJ8H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