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真有“金匮之盟”的话,皇位继承顺序应该是赵匡胤—赵光义—赵廷美—赵德昭。赵廷美、赵德昭死后,太宗终于清除了将皇位传给儿子的所有障碍,不过,他传位的过程并不顺利,而是颇费周折。
太宗长子元佐自幼聪明机警,善骑射,颇为赵光义喜欢。但他为人正直,赵光义迫害赵廷美时,他颇不满。赵廷美死于房州,元佐悲愤成疾,竟然发狂。有一年重阳节,元佐得知皇室的宴会未请自己,忿气难平,竟一把火焚烧宫院,被废为庶人。也有人说元佐是在装狂,以示对父亲的不满和对皇位的拒绝。太宗去世后,李皇后曾打算立元佐为帝,未果。元佐对此并不知情,未受牵连。元佐的同母弟真宗即位后对元佐很好,努力帮他治病。元佐死于仁宗天圣年间,活了六十二岁,也算善终。
重阳节事件后不久,太宗次子元佑改名元僖,封开封尹兼侍中,成了准皇储。不料他在数年后一夜暴亡。太宗极悲伤,罢朝五日。
太宗晚年在寇准支持下,立襄王元侃为太子,改名恒。太宗驾崩后,在宰相吕端的支持下,赵恒继位,是为真宗。真宗既非太宗的长子,也不是皇后所生,他能登极,多少有些运气。
真宗即位的次年改年号为“咸平”,其中的这个“平”字似乎在昭告天下:强人政治落幕,守成之君登台。
真宗提拔李沆、吕蒙正、夏侯峤、杨砺等人担任宰相和执政大臣,留用张齐贤、吕端等老臣,这些人大多能忠于职守。他多次下诏征求“直言”,京师内文武百官对施政、军事等有好的建议,可直接向皇帝呈奏。
真宗主张谨慎用刑,下诏废除了断截手足、钩背烙身等刑罚,严禁刑讯逼供,在京设立纠察刑狱司,地方设立提点刑狱司,负责对各种刑事审判、刑罚、监狱进行监察。真宗经常跑去主持各种审决在押囚犯,几乎每年夏天都搞一次“虑囚”,处理一些长期关押的囚犯,免得他们在监狱待时间过长受苦。
太宗两度指挥北伐,均遭惨败。北伐失败后,太宗将施政重点转向内部,对辽政策逐渐由主动进攻转为被动防御。辽对北宋却是步步紧逼,不断南下侵扰,掠夺财物,屠杀百姓,给边境地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虽然宋军在杨延昭、杨嗣等将领率领下,积极抵抗,但辽军骑兵进退极快,战术灵活,给北宋边防带来巨大压力。
景德元年(1004)秋,辽承天太后萧绰、辽圣宗耶律隆绪亲率二十万大军南下,直抵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京师开封。警报一夜五传京师,真宗问计于群臣。宰相王钦若、陈尧叟分别主张迁都于江南及蜀地,任职才一月的宰相寇准则厉声反对说:出这种主意的人应当斩首!在寇准的坚持和鼓动下,真宗御驾亲征,渡黄河进入澶州城,宋军大受鼓舞,斗志高昂,辽军陷入被动,萧太后主动要求议和。宋辽达成澶渊之盟。
根据盟约,宋辽互为兄弟之国,宋为兄,尊萧太后为叔母;双方撤兵,以白沟河为国界,各守疆界互不侵犯,辽归还宋遂城及瀛、莫二州;双方不得收留对方的逃亡人员;双方不得构筑针对对方的军事设施;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即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双方于边境设置于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有人认为,“澶渊之盟”是不平等条约,真宗对外实行投降主义,签订这个条约,是北宋软弱和甘于屈辱的表现。
但合约的签订,不仅令辽撤军,归还占领的北宋领土,而且使北宋节省了巨额的军费支出。仁宗宝元间,北宋与西夏战事骤起,仅陕西一地,不战时期的军费就达两千万贯,战时更达至三千三百万贯。澶渊之盟约定的北宋岁币,仅为三十万贯,相当于当时北宋一个州郡的财政收入。而在互市贸易中,北宋每年赚的钱远远多于岁币,还能购买到许多北宋急需的用于装备军队的马匹。“澶渊之盟”以较小的代价结束了宋辽间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并使双方大致保持了一百一十余年的和平,算得上是北宋的一次成功外交。
咸平年间,真宗的政绩可圈可点,后世将这段政治清明、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时期称为“咸平之治”。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但可惜的是,“澶渊之盟”后,真宗的进取心逐渐消退,政事日益懈怠,又在宰相王钦若等人的撺掇下,大搞迎“天书” “封禅”迷信活动,而且一搞就是十五年,浪费了大量的钱财,国家陷入内耗。
王钦若是临江军新喻人,历事太宗、真宗、仁宗三朝,深得真宗宠幸,是北宋江南人当宰相的第一人,因身材矮小,颈上有肉瘤,故有“瘿相”之说。《宋史》记载说:“钦若多智。”史书上所称的“智”,往往取的是贬义,类似于今天我们说的“小聪明”。中国文化中自古有“反智”的倾向,“难得糊涂”才被认为是真有智慧。鲁迅先生喜欢曹操,说《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多智而近妖”,取的也是贬义。
咸平初,王钦若任太常丞、判三司理欠凭由司,度支判官毋滨古对他说:全国老百姓因逃亡拖欠下的钱粮,自五代起到如今,虽政府一直在催缴,但始终上缴不了,因老百姓实在是太贫困了,负担不起。我将疏请皇上,将这笔钱粮减免。王钦若一听,认为这是邀功请赏的好机会,便连夜命人核算好这笔拖欠钱粮的总数和减免成数,第二天以他个人名义抢先疏奏真宗。真宗见奏疏后大吃一惊,找来王钦若来问:这件事难道先帝不知道吗?王钦若诡称:先帝本来就知道的,只是他有意把它留给陛下来处理,以收人心。真宗听后很高兴,立即下令减免历年钱粮欠款一千余万贯,又释放了三千多名囚犯。王钦若很快被提拔为翰林学士,后又授左谏议大夫。
景德元年,辽人大举南侵,王钦若请驾南迁,遭到寇准痛斥,王钦若心存怨恨,但知道争不过寇准,没有表现出来,而是积极配合寇准。恰好皇帝要派大臣出知大名,他主动要求就任。次年,王钦若调回朝廷,任资政殿学士。一天,王钦若向真宗进言说:陛下如此尊敬寇准,那您看他是不是匡扶社稷之臣呢?真宗说是。王钦若又说:澶州一战,陛下不以为耻,反而还把它当成寇准的功劳,这是为什么呢?真宗不觉愕然惊诧,忙问其中缘故。王钦若说:城下之盟,《春秋》以为奇耻大辱,而陛下为万乘之主,与虏订盟于城下,还有比这更耻辱的事吗 ?真宗怅然不乐。王钦若又进言说:陛下知道“孤注一掷”吗?陛下您成了寇准赌博的“孤注”,这是很危险的呀!
真宗听了王钦若的谗言,逐渐疏远寇准,第二年,罢了他的宰相之职,降为刑部尚书,外任陕州。王钦若揣摩透了真宗的心理,知道真宗害怕战争,故意建议真宗出兵收复幽、蓟两州,一洗澶渊之盟的耻辱。真宗连忙说:百姓始得休息,不忍挑起战争。王钦若又说:封禅可以镇服四海,夸示外国。真宗心领神会。
封禅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活动,秦皇、汉武都封过禅,封禅历来就是众多皇帝们毕生的梦想。但自古封禅,都得有“天瑞”出现才行。王钦若又说,前代之所谓“天瑞”,有些是人为搞出来的,古代传说的“河出《图》、洛出《书》”,难道真有这么回事吗?
此前,曾有殿中丞侍御史上言请封禅,遭到宰相王旦的驳斥。真宗担心王旦不同意。王钦若表示可与王旦沟通。结果,王旦勉强同意了。真宗心里还不踏实,就把王旦召来宴饮,喝得高兴时,命人取出一樽酒赐予王旦。王旦回家后打开一看,哪里是什么美酒,里面盛的全是珠宝!从此,王旦对天书、封禅之事便不再持异议。
从大中祥符元年(1008)开始,真宗伪造所谓的“天书”,东巡泰山,行封禅大典;西到山西汾阴,祭祀后土;又跑到亳州太清宫拜谒老子。并在京师开封和全国大兴土木,营建宫观。其中最大的玉清昭应宫有二千六百多座殿宇建筑,由三司使丁谓主持修建,工期原来估计要十五年,丁谓役使数万工匠夜以继日,只用七年多时间就竣工,其宏大豪华之规模,超过秦之阿房和汉之建章。这一系列的迷信活动耗费的钱财数以千万计,国家财政状况不断恶化。直到真宗去世,“天书”随葬入陵,这才结束了长达十五年的这幕荒唐闹剧。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真宗在位二十五年,前期贤明,后期昏聩,在封禅问题上显得十分不智,未能做到善始善终。
不过,在个人感情问题上,真宗倒是善始善终的。真宗刘皇后名为刘娥,出身低微,真宗还在做襄王时便看上她,但不为太宗所容。太宗去世后,真宗即位,才把刘娥迎进宫中,封为美人,刘娥当时已经三十六岁了。真宗对刘娥一往情深,在她四十四岁时册立为皇后。真宗去世前的两年一直生病,日常政事实际上都由刘后处置。后来,真宗病情加重,便下诏由太子听政,刘后辅政。真宗于乾兴元年(1022)病死,年五十四岁,太子赵祯即位,刘后垂帘听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