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太宗被誉为是五代最后的一位政治强人

太祖赵匡胤暴亡的第二天,其弟赵光义即位,是为太宗。鉴于当时的时代背景,这一传弟不传子的方式并不十分意外。因为,在武将擅权、国家纷乱的五代,皇帝立储与传位,更看重继承人杀伐决断能力的大小,而围绕皇位继承,父子、叔侄、兄弟、亲子与养子之间的争夺都有发生。

太宗当政二十二年,被誉为是五代的最后一位政治强人。太宗有扫平天下之志,即位后继续推进统一事业,割据福建漳泉两府的陈洪进、割据吴越的钱氏、北汉刘氏或降或灭,华夏地区终于实现了一统。他两度挥师攻辽,试图恢复幽燕,只可惜均告失败。太宗坚定执行太祖确立的文治靖国方略,大兴科举,利用南唐和后蜀旧臣,编纂了《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这三部大书,保留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这些措施都有利于新王朝的稳定。《宋史·太宗本纪》对他给予了很高评价,说:“帝之功德,炳焕史牒,号称贤君。”

但太宗的声誉不如太祖。历史上有“宋初三疑案”之说,三疑案指“陈桥兵变” “斧声烛影” “金匮之盟”。其中,“斧声烛影”“金匮之盟”的主角都是太宗。三疑案围绕皇权更迭发生,虽称不上腥风血雨,但也充斥着猜忌、阴谋,令人浮想联翩,可以视为是五代政治风气的某种延续。据说南唐后主李煜是太宗毒死的,太宗还强行霸占李煜的小周后,这也有损于他的形象。

关于太祖之死,自北宋开始便有多种传闻,其中,以宋人笔记《续湘山野录》的记载最为著名。

《续湘山野录》的作者文莹是钱塘名僧,大约生活在真宗至神宗年间。他记载说:太祖驾崩前,召赵光义进宫,二人单独饮酒。外人只远远看见太祖和赵光义说了一些什么,接着烛影摇晃,似乎赵光义离席退避,随后听到玉斧戳地之声,又听见太祖高声说:你好好去做。当晚,赵光义留宿禁中,次日快五更时,侍者发现赵匡胤驾崩,“太宗受遗诏于柩前即位” 。这段文字文辞闪烁,是“斧声烛影”说的最早出处,暗指太宗有谋害太祖之嫌。

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说:当天晚上喝完酒后,太宗离开禁中回到开封府。次日四更天,太祖驾崩,宋皇后立即让太监王继恩去叫小儿子赵德芳,王继恩却跑到开封府向赵光义报告,赵光义说不知该不该进宫,王继恩说再不走就让别人当皇帝了。宋皇后见赶来是赵光义,先是很吃惊,而后对赵光义说:我们母子的命运,全都要依靠“官家”(宋时对皇帝的称呼)了。司马光暗指太祖之死与太宗有没有关系,但对王继恩引太宗入宫的细致描述,还是透露出太宗有夺位的嫌疑。

《宋史·太祖本纪》说“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这貌似平淡的寥寥数笔,反而给后人留下了想象空间。

赵匡胤、赵光义兄弟和睦,在陈桥兵变及其后的统一战争中,赵光义均发挥了重要作用。赵匡胤即位后,封赵光义为殿前都虞候,领睦州防御使,不久领泰宁军节度使。征讨李重进后,封赵光义为大内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开封府尹,加兼中书令。后来又加封赵光义为晋王,位列宰相之上。五代以来形成一种不成文的默契,凡皇族担任开封府尹,就基本确立了其储君的地位。太祖起初确有传位给太宗的想法,但这个想法到后来会不会改变就不得而知了。

太宗任开封府尹长达十五年之久,围绕他形成了一股举足轻重的政治势力。当晋王后,他的幕府成员便有六十人之多。王夫之在《宋论》中就认为,太祖知天命,认为其弟赵光义“威望隆而羽翼成”,儿子不如弟弟,所以未立太子,将皇位传给了太宗。

赵匡胤兄弟一共五人,老大和老五去世较早,只剩下他和光义、廷美三兄弟。三人同为昭宪杜太后所生。太平兴国六年(981)九月,也就是太宗继位的第六年,一份被称为“金匮之盟”的政治遗嘱突然由赵普抛了出来。

据赵普说,昭宪太后临终前把太祖叫到病榻前问:你知道不知道为什么能得天下?太祖说:都是祖宗和太后积善行德带来的福气。杜太后却说:是因为后周皇帝是个七岁的娃娃,换了成年皇帝,就很难说了,为保江山,千万不能让娃娃继承皇位,如太祖去世时儿子还小,就要把皇位传给弟弟光义。太祖俯首承命。杜太后又吩咐赵普,把她说的话记下来。赵普遵命,在榻前书写了遗命,封藏于金匮之中。

“金匮之盟”的核心是“兄终弟及”。昭宪太后死时,太祖三十五岁,皇太子德昭十一岁。后来,太祖虽死得突然,但德昭也已二十六岁。昭宪太后当时顾命的理由是吸取后周柴氏君幼为赵氏所篡的教训,而在德昭长大成人的情况下,这个理由根本就不成立了。太宗继位时,还没有“金匮之盟”之说,在时隔昭宪太后遗命二十年后,赵普旧事重提,显得很古怪。

赵普是太祖时的宰相,曾经在太祖开创帝业和稳定政权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然而,因为赵普多次反对立赵光义为继承人,且与太宗的心腹卢多逊不睦,赵光义即位后立即将他罢免,只给了一个太子太保的虚衔。赵普郁郁不得志。后来朝中有人密奏赵廷美与宰相卢多逊勾结,图谋不轨,受到太宗提拔。赵普意识到机会来了,于是在朝会上提出:“愿备枢轴,以察奸变!”退朝后立刻给太宗上了一道密奏,献出了“金匮之盟”。几天后,赵普被擢升为司徒兼侍中,重回到权力中枢。

没过几天,太宗问赵普,接下来皇位应该怎么传?赵普斩钉截铁地说:“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邪?”言下之意是,不能传给赵廷美了。太宗大悦,不久,赵普再度出任宰相。

为巩固权力,太宗将其幕府成员程羽、贾琰、陈从信、张平等陆续引入朝廷担任要职,以替换太祖朝旧臣。一批元老宿将如向拱、高怀德等被罢,调至京师附近做官,以便控制。

太宗即位之初,似乎也按“金匮之盟”做出了一些安排,以赵廷美为开封尹,赵廷美原位由赵德昭继之,并诏赵廷美、赵德昭位在宰相之上。但不久,赵德昭便遭来厄运。太平兴国四年,太宗亲征,灭北汉,并转兵攻辽。赵德昭从征幽州。高梁河一战,宋军惨败,太宗只身逃脱,不知所踪。有人商议立赵德昭为帝,后来太宗生还,此事作罢。回京后,太宗以此次北伐不利,过了很久还不行平定北汉之赏,将士们议论纷纷。赵德昭为将士们请赏,太宗很不高兴地说:等你做了皇帝再赏不迟。赵德昭惶恐万分,回来后便自刎身亡。两年后,赵德芳也不明不白地死去。

紧接着,赵廷美也遭了殃。太宗罢赵廷美开封府尹职,令其为西京留守。赵廷美被贬西京留守后,暗中仍与卢多逊来往,又被罢去西京留守,削去一切官职,仅保留魏王空名。后降为涪陵县公,迁往房州。雍熙元年(984),赵廷美举家迁至房州,不久病死。卢多逊也被牵连而死。

《宋史·太宗本纪》称太宗是“贤君”之后,委婉地批评说:“若夫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涪陵县公之贬死,武功王之自杀,宋后之不成丧,则后世不能无议焉。”意思是,要没有这几件事,后人是不会对太宗有非议的。涪陵县公指其弟廷美,武功王是太祖子德芳、德昭,他们都被太宗逼贬而死;宋后是指太祖宋皇后,在太祖驾崩后,因继位问题和太宗有争吵,因此她死后太宗不按皇后礼安葬;改元在一般朝代中都是在老皇帝死后的第二年,而太宗在太祖死的当年十二月改元为太平兴国元年,这时距岁末只有八天,毛泽东读到这段历史时曾批语说:“不择手段,急于登台。”

此外,南宋学者吕中指出:“太祖时规模广大,故(赵)普慨然以天下自任而敢于事;太宗规模烦密,故(赵)普不免远嫌疑存形迹而救过之不暇。”太宗与太祖行事风格不同,太宗治国管得具体,管得细,在太祖朝敢于任事的宰相赵普,在太宗朝时也变得畏畏缩缩。这段话实际上也是委婉地说,在治国理政方面,太宗不如太祖。

至道三年(997)三月,太宗驾崩。赵普则在五年前病卒于洛阳。尽管随着二人的离世,“斧声烛影”“金匮之盟”的谜底被带进了坟墓,但根据常理,后人对“金匮之盟”的真实性普遍存疑。 Q/mpkp+euzVW8uQRiX5cQZwCjMDTihEeo9dLkkEeTK/EXjXlI5rhN1d2+XWnVKR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