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日里河畔的绿色学院

记得三年前的一天,我们18位中国教师,从广州飞抵印度尼西亚棉兰,来到亚院支教。那是8月的一个黄昏,我第一次走进亚院,映入眼帘的是绿色的大门、绿色的门窗、绿色的廊柱、绿色的天篷,显得静谧祥和。沿着楼梯盘旋而上,很快来到了四楼,两排宿舍门之间是矩形的空地,栽种着数十盆青绿的植物,在夕阳的映照下,郁郁葱葱,生机盎然。四楼有一个小餐厅,乳白色的餐桌,蓝绿色的餐椅,干净整洁。推开深绿色的宿舍门,映入眼帘的是深绿色的圆形挂钟,浅绿色的百叶窗帘,浅绿色的床上用品,褐绿色的地砖,向来偏爱绿色的我,仅仅一瞬间,就喜欢上了这片属于自己的小天地。

第二天清晨,我拉开窗帘,推开窗户,探头探脑地向外张望:远处是洋葱顶的清真寺,掩映在绿树丛中,周围是低矮的民房。近处是一条原生态的河流,平缓黄浊的河水,默默地流向远方,这就是棉兰的母亲河——日里河的支流。一座黄色的高架铁桥,横跨日里河两岸,河边杂草丛生,覆盖着些许垃圾。紧挨着河边的,是绿色的围墙、绿色的石凳、绿色的篮球场,原来亚院坐落于日里河畔。望着眼前的陌生景致,听着穆斯林的诵经声,心中不免涌起“人在他乡”的怅然。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转眼之间,我在亚院已工作生活了三年多。随着归国日期的临近,亚院生活的点点滴滴,总是浮现在眼前。这所印尼唯一的华文本科院校,有许多与众不同之处,且听我娓娓道来:

在亚院一楼大厅,矗立着巨大的石碑,黑色的大理石上镶嵌着红色的边框,用中文、英文、印尼文三种文字,镌刻着金色的碑文,现摘录如下:

亚洲国际友好学院的诞生 马来西亚《星洲日报》读者捐助创校基金

2004年12月26日,南亚大地震,引发了海啸,印尼亚齐省和苏北省尼亚斯岛地区的居民,因此而蒙受了惨重的损失。苏北省华人社会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积极救灾之外,还决定为灾黎在苏北创办教育事业,并组织苏北华社慈善与教育联谊会(简称苏北华联)。

邻国马来西亚的《星洲日报》对此灾情极为关注,发动读者筹款赈灾,并捐赠部分善款予苏北华联创建学校,为数马币450万令吉。本学院结合了苏北和马来西亚两地华人的爱心和善行,也见证了两地华人的悠久友好关系,故命名为“亚洲国际友好学院”。

创校目的:第一,为贫困子弟提供读书机会,特别是南亚海啸灾民。第二,推广华文教育。2007年5月27日,亚洲国际友好学院举行兴工奠基。2007年6月2日,苏北华联与马来西亚星洲媒体集团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签署捐款协议书。2008年8月20日,亚洲国际友好学院落成。

亚院的创办,得益于苏北各界华人的鼎力相助,华人精英纷纷慷慨解囊,一楼大厅张贴着大红榜:《苏北华联大厦建设赞助捐款芳名录》,捐款人有数百名,苏用发先生捐款高达72亿印尼盾,令人钦佩感动。还有几帧照片也很珍贵:那是中国驻雅加达大使章启月专程访问亚院,并发表讲话,冀亚院毕业生成为“印中友好使者”和“巩固两国友好发展的重要桥梁和坚固力量”。一楼的橱窗里,陈列着学生们的书法、绘画、剪纸等手工作品,颇具中国文化之神韵,展示了大学生们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

学生手工习作

二楼和三楼大多是教室,是我去得最多的地方。二楼是华文系办公室,书桌上摆放着一摞摞作业本。我们时常在此探讨普通话与广东话、福建话、潮汕话的差异,以便在教学中有的放矢。由于我是普通话测试员,曾长期担任普通话的培训和测试工作,因此对学生的语音错误更加敏感,在教学过程中更重视示范正确的发音方法,带领学生进行科学训练,力求使学生能说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我在亚院任教三载有余,主要承担三年级、四年级的综合课、阅读课、听说课、写作课的教学任务,还开设选修课和指导毕业论文,足迹几乎遍及每一间教室。学生们都非常聪明可爱,我们像朋友一样相处,一起克服学习上遇到的困难,一起分享成长的喜悦。学生们曾告诉我,因为亚院以绿色为主色调,所以大家都称之为“绿色学院”,简称为“绿院”,我表示极大的赞同。还有学生悄悄告诉我:“老师您穿上印尼‘巴迪裙’很漂亮。”结果我成了最喜欢穿“巴迪裙”的女老师。每年印尼教师节,学生们都精心策划,为中国老师送上一份特殊的礼物,让我们在异国他乡同样感受到浓浓的师生情。

课间师生情

三楼有《星洲日报》友谊大礼堂,这是亚院知名度最高的地方,每年的才艺技能大赛、毕业典礼、迎春晚会、中国教师欢送会都在此举办。这里是印中文化交流的桥梁,举办过许多大型文艺演出。给我印象最深的是2011年11月13日云南艺术团“秋韵彩云南”大型歌舞表演,古朴豪放、多姿多彩,是云南各民族的艺术精粹。2012年4月5日,新疆木卡姆歌舞团“文化中国 魅力新疆”精彩亮相,蓬勃舒展、热烈绮丽的新疆歌舞,令印尼观众为之惊艳。2013年7月2日,广东民乐团演奏了岭南风格管弦乐,这场广东民乐盛会令无数海外游子热泪盈眶。2014年8月9日,全球华人中华才艺舞蹈大赛印尼苏北赛区决赛,亚院学生表演了蒙古族《骑马舞》,获得苏北赛区决赛冠军。2015年2月14日,苏北华联成立八周年纪念暨苏北华社2015年迎春联欢晚会,来自中国广东、香港、四川的艺术家同台献艺,为观众献上精彩绝伦的节目。这里也是华文教育的重要基地,资深华文专家吕必松教授,万里迢迢来此讲学——“我们怎样教华语,怎样学华语”,场场爆满,座无虚席。中国驻棉兰总领馆,在此举办苏北华文教师座谈会,探讨了华文教育的许多问题。亚院主办的印尼华文教育论坛更是“华教史”上的里程碑。这些都记录了亚院前行的脚印,见证了印尼华教事业的蓬勃发展。

毕业的喜悦

三楼门厅还有两个大礼品柜,里面陈列着中国数十所高校赠送给亚院的纪念品,其中有嘉应学院的传统礼品——“客家围龙屋”。三楼还有一个小会议室,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中国驻印尼刘建超大使、刘玉飞大使与中国教师亲切交谈,给我们带来祖国的关怀问候。中国驻棉兰总领事馆杨玲珠总领事、朱洪海总领事及随员,多次看望中国教师,给我们带来节日的慰问品。中国海外交流协会、国家侨办、广东省侨办的领导,多次探访外派教师,询问我们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每每翻阅这些珍贵的照片,心中就会荡漾起幸福温暖的涟漪。

四楼和五楼主要是教师宿舍,四楼最热闹的地方当属餐厅,那是我们谈天说地的好地方。大家经常一边品尝印尼菜,一边谈论广东菜、福建菜、潮汕菜的不同特色。周末闲暇时光,偶尔自己动手包饺子、做拉面、炒几个家乡菜,寄托对祖国、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与餐厅相连的,是一片狭长的露天空地,中间有三张简易石桌。周末的傍晚时分,搬一把椅子,泡一杯清茶,在此纳凉读书,很是惬意。每年10月1日是中国的国庆节,全体中国教师黎明即起,在此举行隆重的升旗仪式,在庄严静穆的气氛中,聆听铿锵有力的国歌,凝视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遥祝伟大祖国永远繁荣昌盛。

亚院是“袖珍型”的校园,也是我情有独钟的地方。每逢周末,发电机不响,没有噪音灰尘,空气清新凉爽,我都会去校园散步:蓝绿色的围墙、茶绿色的石凳、墨绿色的篮球场,在蓝天白云下格外赏心悦目。球场外有高大的拦网,爬满青翠的蔓生植物,吮吸着温润晨露,嫩绿的触须攀缘向上,顽强的生命力令人惊叹。沿墙栽种的28棵树,沐浴着热带的阳光雨露,顶端新叶苍翠,下方老叶浓绿,树叶沙沙作响,投下绿荫婆娑。在中国五行学说中,绿色属木,泛指一切植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绿色的含义极为丰富,象征自然生态、青春生命、希望生机、和平宁静等。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建校当年栽种的幼苗,如今已茁壮成长,我相信它们定会长成参天大树!

亚洲国际友好学院

本文发表于《好报》(大观园),2015年2月25日;《印尼·星洲日报》(华社),2015年2月28日;《千岛日报》(特稿),2015年3月4日;中国华文教育网(外派教师之窗),2015年2月26日。 C0v7dd86ZVf8wVnZUVWgCL6GBQ+lsvmNUaHcqhCqBLsvfC5posqEf00f8wdzAoD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