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心理学研究社区中人的心理与行为,探究个体、社区与社会交互作用的性质、结构、机制和功能,旨在促进个体、社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提升个体、社区和社会的生活质量。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也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生存环境。自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一直十分重视社区建设。2013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大会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并对新的时代环境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了全面的部署,十八大文件中又对社区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加强社区心理学研究,就是响应国家的重大战略号召,急国家之所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社区包含四大要素:地域、人口、组织和文化心理。无论从哪个要素来看,中国的社区都不同于西方的社区,其中文化差异尤为明显。中华文化强调人的本质是社会角色的担当者,是群体中的一分子,而不是孤立的个体;人是具有强烈的群体生存需要、具有伦理道德的自觉的互助性个体,其命运与社会群体息息相关。西方文化则强调人的本质是个体潜能的自我实现,自我是一个有边界的、独特的、自主和自足的实现者;个人行动的原因不是承担社会责任和社会角色,而是自我决定。因此,我们在进行社区心理学研究时必须深入中国社区实际,为我国的社会发展服务,合理地借鉴西方有关的研究和实践,切不可预设主流而盲目地追随西方。可以预见,中国社区心理学的理论将在中国自己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社区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社区建设不仅需要心理学知识为社区多样化人群的毕生积极发展服务,还需要社区心理学工作者以实际行动为居民中存在的特殊问题如慈善福利救助、恋爱婚姻家庭、计生优生优育、问题少年教育、心理卫生与治疗、残障诊断与康复、就业培训与帮扶、犯罪预防与矫治、人际纠纷调解、突发应急处置等方面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心理服务。社区心理服务不仅对化解社会问题、应对社会风险、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而且还会对中国社区心理学的理论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未来将有更多的心理学工作者投身于社区心理服务和社会心理服务,从而更有力地促进我国心理学事业的繁荣发展。因为一个学科是否有生命力,它的影响力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学科对社会的贡献。
本书从中国实际出发来研究中国社区中人的心理与行为,旨在联合各华人社区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家、精神病学家、心理辅导家、法学家以及其他学科科学家共同推进中国社区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研究,最终的目标是建立中国的社区心理学。因此,本书主要任务是:
(1)探讨中国社区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的主要研究方向和课题。
(2)构建适合中国实际的社区心理学概念和理论。
(3)设计适合中国实际的社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策略。
(4)提供学术交流和成果展示的平台,让世界各地学者可以交流和讨论中国社区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的研究心得和见解,为持有各种研究取向的心理学家展示其对中国社区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彰显中国社区心理学对国际心理学的贡献。
探寻心迹,解读人生,点燃心灵真善美的火花,是心理学家的天职,也是我们社区心理学家的天职!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编者
2015
年
5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