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村寨傣族传统建筑价值观的调查研究

尹可丽 李光裕 罗茜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昆明,650500)

通讯作者:尹可丽,教授,E-mail:yayasles@163.com。

摘 要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傣族传统建筑价值观问卷》,对西双版纳州勐海县3个乡镇的200名傣族村民进行调查,目的是比较特色村寨与普通村寨的傣族村民在传统建筑价值观方面的异同。结果表明,傣族传统建筑价值观由情感性、神圣性、保护性、民族性、优越性5个方面构成。在对建筑物重要性的看法上,两类村寨村民重要性排序最高的建筑是佛寺,最低的是供来往客人休息的亭子。不同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的村民都将佛寺列为最重要的建筑,说明在建筑价值观上,傣族村民深受宗教信仰的影响。两类村寨村民对建筑材料及样式等的重要性看法存在显著性差异。

关键词 传统建筑价值观;傣族;村民

1 引言

建筑是文化的结晶。少数民族村寨的特色建筑样式多样、风格各异,集中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生存状态、审美情趣和文化特色。建筑样式究其心理实质而言,反映了人们对建筑所具有的价值观。

价值观(values)是人们关于事物重要性的观念,是依据客体对于主体的重要性对客体进行价值评判和选择的标准(金盛华,郑建君,辛志勇,2009)。社会、文化和历史因素对个体价值观的形成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蕴含价值观原型的内稳态机制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价值观的起源和支撑。维持所有生命形式的自身内在平衡的生命调节系统——内稳态具有明显的偏好:避免导致疾病、死亡的状态,寻求维持生存的最优状态。价值观就在这种偏好的表达过程中得到体现。人类对客体美丑的定义通常与内稳态调节的范围及有效性相一致。好的事物、美的事物能够促成内稳态有效调节,而丑的事物则造成内稳态调节的高能耗、不协调等(李林,黄希庭,2013)。传统建筑价值观(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values),就是个体或民族群体对本族传统的建筑物之“好”“美”等价值的观念。当前对中国人职业价值观(金盛华,李雪,2005;辛增友,郑涌,徐华春等,2008)、人生价值观(徐华春,郑涌,黄希庭,2008)等价值观的研究较多,但很少有人对传统建筑价值观进行研究。

傣族是古代越人的后裔,长期以来保持了古代百越族群“刀耕水薅”“滨水而居”和干栏式住屋的生产生活习俗。傣族建筑不仅具有独特的价值功能,还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杨庆,2001)。定居在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为适应居住地高温、多雨和潮湿的自然环境,形成了沿水而居、坐山朝水和依山傍地三种自然类型的传统村寨,而且村寨内的房屋顺应地势布局,形成错落有致的结构。具体来看,傣族传统村寨是傣族先民根据其特有的宗教观和价值观,将寨心、寨门、佛寺和佛塔、竜林、竹楼、道路、水井,以及菩提树等构成要素进行人为组织,并赋予其特定的环境秩序而构成的,体现出傣族人对其居住环境的安全、信仰及审美价值的追求。傣族传统民居竹楼——干栏式建筑,人字形屋顶很好地体现了傣族人民对安全的追求。傣族竹楼离地高,通风好,既凉爽,又避湿;既防霉,又防兽;疾病少,又安全,具有高超的抗洪功能(高立士,1998)。傣族的宗教信仰特征体现了南传上座部佛教与原始宗教的结合,以及南传佛教与原始宗教在仪式上的并存及互通(杨庆,2000)。在西双版纳傣族聚落的原始规划思想中,寨心与寨门都是神灵,被赋予了原始宗教自然崇拜的意蕴,神化为一寨的灵魂与生命。因此,建寨必先定寨心、寨门。公元七八世纪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西双版纳后,佛寺、佛塔成为聚落规划的重要构成要素。佛寺是傣族佛教活动的中心,赕塔、朝拜佛塔也是傣族最隆重的宗教活动之一(龚锐,2005)。佛寺、佛塔、寨门、寨心等成为傣族村寨聚落的重要建筑物,是举行各种仪式的场所,寄托着傣族人对美好生活的祈愿,是傣族人安全、信仰和审美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傣族人自古受到原始信仰的影响,由于对自然元素的崇拜,他们热爱自然,尊重自然,把自然生态隐喻为自己的生命一般,没有了环境美,那么其他的审美观念也就不复存在了,因此在傣族人的审美观念中,环境保护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刘一,2011)。

图1 傣族传统竹楼

图2 新式傣族楼房

近些年来,由于滥砍滥伐和毁林开荒,西双版纳州森林面积急剧下降,木材价格猛涨,使传统建筑的建设与发展面临两难境地,一方面,傣族群众建房数量日趋增加;另一方面,传统建筑的用材来源日趋紧张。现在全州实行封山育林,继续大量砍伐森林修建木楼的传统做法已经行不通了。为了摆脱对传统建筑的依赖,傣族群众开始自发地进行新建筑的建设实践。村民自建的大量新建筑,使傣族建筑的结构体系和材料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变化,一些现代结构形式和能耗高、破坏环境的建筑材料得到普遍应用。这些新建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傣族群众的居住条件,却使村寨的生态环境和传统风貌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破坏(柏文峰,2007)。

传统建筑面临的变化是傣族人经历现代化进程的必然结果,而人们也认识到传统特色建筑需要保护。2008年,《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传统建筑保护条例》就开始正式实施。西双版纳地区陆续建设了几个傣族特色村寨,大多是以旅游开发为目的,村民仍正常地生活与劳作。在一项对特色村寨“傣族园”村民的调查中,有40.5%的被调查者将傣楼排在前三位,仅有2.7%将洋楼排在前三位,高达62.2%的人认为在傣族的生存环境中可以将洋楼删去。这一结果与当地的政策和旅游开发有关。西双版纳傣族园旅游公司对傣族园五个自然村寨进行开发后,便规定该村的建筑只能是传统的干栏式建筑,政府也相应地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来保护该村的建筑。村民们从旅游开发中得到一些实惠,开始懂得只有保存着这些外面的世界所不具备的独特民族文化,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来到傣族园旅游观光。所以大部分人也赞同保护传统干栏式傣楼,只是在保护干栏式建筑和如何获得建房所需的木料上还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和争议(陈亚颦,徐丽娇,2013)。相较之下,非特色村寨傣族村民的新建房屋,村镇建设管理部门认为只要新房屋顶为傣族歇山式屋顶即可,而屋顶的材料和颜色不必加以控制,在这种建设实践中,一般村落风貌形成了一种难以表达的混乱的局面(车震宇,郑溪,2012)。对比特色村寨在旅游公司及政府的监督下建成的特色建筑与非特色村寨村民自发建设的一般建筑,可以看出,特色村寨与一般村寨的傣民在对待传统建筑的价值观上可能是不同的。

综上所述,本研究有三个目的:一是探讨傣族村民传统建筑价值观的组成;二是从传统建筑的重要性考察村民的传统建筑价值观;三是对特色村寨与一般村寨村民的传统建筑价值观进行对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保护傣族传统建筑的建议。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在4个乡镇10个村寨发出问卷260份,回收有效问卷200份。特色村寨村民来自打洛与勐海,共回收60份,普通村寨村民来自勐混与勐海,共回收140份,所有被试都从其所在的乡镇随机抽取出来。男,119人,女81人。最小年龄18岁,最大年龄71岁,平均年龄为33.53±11.16;30岁及30岁以下92人,31~40岁59人,41~50岁31人,51岁及51岁以上18人。小学文化程度91人,初中75人,高中及高中以上34人。农民155人,村干部、个体户、工人等45人。

2.2 研究工具

2.2.1 重要性排序题

从已有的文献中,搜集了傣族的14种建筑物,经过对50名傣族村民的预问卷考察,筛选出排在前9位、被试认为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即寨心、寨门、水井、佛寺、佛塔、竹楼、人字形房顶、菩提树下的小型佛龛、来往客人休息的亭子。正式施测时,让被试进行重要性排序。如果被试认为有些能代表傣族的建筑物没有列出来,可以作出补充。然后,再按建筑物对于傣族人的重要程度给它们排序。

2.2.2 自编量表《傣族传统建筑价值观问卷》

依据重要性排序筛选出的前9种建筑物,围绕9种建筑物,从安全、信仰、审美、情感和生活方便5个方面编制了40道题,经过与当地2名傣族老人和1名傣族研究者讨论,最终确定了35个题项。计分方式为5点计分,1~5五个分值分别对应“非常不同意,不同意,没意见,同意,非常同意”。

2.3 施测情况

由于被试的文化水平和语言沟通能力对问卷的理解和完成会有所限制,因此问卷编制完成后交由各个村寨的村干部进行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在发卷前对协助调查的10名干部一一进行了培训。所选择发放问卷的村干部都是较熟悉本村寨情况并且文化程度较高的。强调协助者发卷时要说明这仅是一项调查,答案并没有对错之分,并且匿名,所以要按照自己的真实想法由本人填写,对第一部分的9个建筑进行重要性排序,最重要的排A,以此类推,对第二部分各题项进行阅读后在后面勾选对题项的认同程度。当有村民不明白题项的意思时,需协助者用最接近原意的傣文向其翻译出来。

2.4 统计处理

采用SPSS 18.0对数据进行管理和分析。

3 结果

3.1 傣族传统建筑价值观问卷的信效度

项目分析结果发现,除项目16与总分的相关低于0.30之外,其他项目与总分的相关均在0.30以上,都达到显著水平。

取样适当性进行检验,Kaiser-Meyer-Olkin值为0.82,Bartlett球形检验卡方值为996.29, df =136, p <0.01,说明对问卷可以进行因素分析。使用了主成分、直交旋转法对35个项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以特征值大于1为抽取的原则,题目删除的标准为:共同度<0.30;项目载荷<0.40;最大的两个交叉载荷绝对值均>0.40;最大的两个交叉载荷绝对值之差<0.10。经过5次探索性因素分析,最终提取并获得了5个因素,总共可解释58.51%的变异,21个项目的载荷处于0.47~0.83之间。因子1为情感性,即对水井、寨门、寨心的美感与喜爱;因子2为神圣性,即对菩提树及树下小型佛龛的神圣感;因子3为安全保护性,即对佛寺佛塔、寨门寨心等的安全保护感;因子4为民族性,即对傣族竹楼样式的民族特征感;因子5为优越性,即傣族竹楼在安全、方便等方面的优越感。

问卷总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87。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以及各因素内部一致性α系数的情况见表1。

表1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建筑价值观调查的因素分析摘要

3.2 特色村寨村民与普通村寨村民传统建筑价值观的比较

从表2中可以看出,除了对竹木材料的喜爱、样式的方便、漂亮方面的优越性得分不高,两类村寨的村民对此表达的意见在“没有意见”范围之外,其余四个维度的得分都较高,在“同意”范围内。两类村民对菩提树的神圣性、佛寺佛塔、寨门寨心的安全保护性所持态度都在“同意”范围内,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是,特色村寨的村民对水井、寨门、寨心的喜爱和美感,对竹木建筑材料及傣族竹楼样式对傣族人的重要性、标志性等民族性代表价值,以及对竹木建筑材料的喜爱及方便、美感等优越性的评价,都显著高于普通村寨村民的评价。

表2 特色村寨与普通村寨村民传统建筑价值观差异比较(M±SD)

注:* p <0.05,** p <0.01,*** p <0.01,以下同。

3.3 村民对传统建筑物重要性的排序及差异比较结果

3.3.1 特色村寨与普通村寨村民对传统建筑物重要性的排序及差异比较结果

对9种建筑物重要程度的平均排序等级,以及对排序进行 U 检验的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两类村寨对传统建筑物重要性的排序平均等级及差异比较结果

普通村寨村民重要性排序等级最高的是佛寺,等级最低的是来往客人休息的亭子;特色村寨重要性排序等级最高的是佛寺,等级最低的是来往客人休息的亭子。两类村寨村民对寨心、人字形房顶、佛寺、寨门的重要性排序上具有显著性差异,而在其他建筑物的排序上均无显著性差异。普通村寨村民比特色村寨村民认为寨心、佛寺更重要,而特色村寨村民比普通村寨村民认为寨门、人字形房顶更重要。

3.3.2 不同性别、年龄的村民对传统建筑物重要性的排序及差异比较结果

男性村民与女性村民重要性排序等级最高的都是佛寺,等级最低的都是来往客人休息的亭子。不同性别村民在各建筑物重要性排序上均无显著性差异。

对不同年龄村民采用克—瓦氏单向方差分析进行重要性排序的差异性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30岁及30岁以下的村民排序最高的是寨心,最低的是来往客人休息的亭子,其余年龄的村民排序最高的均是佛寺,最低的均是来往客人休息的亭子。不同年龄的村民在寨心、人字房顶、佛寺、佛塔以及竹楼的排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50岁及50岁以上,其次是30岁及30岁以下的村民相较其他年龄的村民更看重寨心。30岁及30岁以下的村民更看重人字形房顶和竹楼。41岁及41岁以上的村民比40岁及40岁以下者更看重佛寺。

表4 不同年龄的村民对传统建筑物重要性的平均排序等级及差异比较结果

以教育程度为自变量,采用克—瓦氏单向方差分析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发现,不同受教育程度的村民在9项建筑物重要性的排序上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佛寺仍然被小学、初中、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被试排列为最重要的建筑,而供来往客人休息的亭子的重要性为最低。

4 讨论

傣族南传上座部佛教与原始宗教信仰共同塑造了傣族人的居住世界,建造出了以寨门、寨心、佛寺三点一线的神性空间(周静帆,裘鸿菲,2011)。在本研究中,两类村寨的村民对佛寺、佛塔、寨门及寨心的保护性,对菩提树的神圣性看法没有显著差异;他们都将佛寺列为最重要的建筑物,这些结果均说明,傣族村民对佛教的崇拜至今没有改变,其建筑价值观深受其宗教信仰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佛寺总是一个傣族寨子里最豪华的建筑,几乎就是村寨发展水平的象征。因此普通村寨里形成了这样一个混乱的局面:各种各样的新式建筑包围着金碧辉煌的寺庙。但是,特色村寨的建设不仅没有使村民对佛寺等建筑物的价值观念发生改变,还增强了村民对水井、寨门、寨心等传统建筑物、竹木建筑材料及傣族传统竹楼样式等的喜爱和重视。

图3 村中的佛寺

图4 村中的佛塔

图5 寨心

图6 供来往客人休息的亭子

避异求同是傣族社会取向的突出特征,傣族在顺从他人、关注规范方面表现出的避异求同心理尤为突出(尹可丽,2005)。在普通村寨里,如果有一家人使用新的建筑材料盖起了新式洋楼,即使其他人家心里喜欢傣族传统样式的楼房,也会顺从村寨里自发形成的“新规范”——家家都跟随着建造新式洋楼。因为对傣族而言,现代化的建筑代表了家庭的生活水平,自发建筑洋楼使得他们既能显示家庭的生活水平,又不会脱离村寨规范。政府倡导的特色村寨建设的意义在于统一建筑样式。在政府的权威规范管理下,傣族村寨自发形成的“新规范”便被打破,当村民在以现代材料新建成的传统样式的竹楼中居住之后,发现不论是从舒适度还是安全度考虑,都不比新式的洋楼差。另外,“傣家乐”的生计形式让村民意识到,具有傣族传统特色的建筑是他们除了农作之外的赚钱来源。多数村民并不具备保护自己传统文化的自发意识,但当他们从传统建筑中获益,并能感到自己与村寨的规范保持一致时,他才会觉得眼下的环境是最好的。

特色村寨村民比普通村寨村民认为“人字形房顶”这一建筑特色更重要。人字形房顶是傣族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特色,从西双版纳政府要求所有商用建筑必须采用人字形房顶作为装饰这一规定上便可看出其重要性。普通村寨傣族自建房屋的颜色与材料没有受到任何束缚,呈现出一种杂乱的形式,而特色村寨的建筑是在规范下建立的,所以其村民对人字形房顶重要性的看法比普通村寨村民高。

特色村寨的村民对寨门的重视程度显著高于普通村寨。对于特色村寨的村民来说,由国家出资建设的寨门既美观又代表了村寨的范围,寨门这个建筑元素便成了村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色村寨是依托傣族传统风格的建筑建成的,其与普通村寨的区别不在于佛寺、寨心等傣族村寨不可改变的宗教性建筑,而在于村民住的建筑以及其余可自发建成或拆除的建筑。特色村寨以规范的竹楼代替村民自发盖的新式洋楼,统一使用了现代化的材料来建设传统建筑,使特色村寨的村民切身感受到了新建传统建筑的实用性。每到旅游旺季,特色村寨中的游客络绎不绝,以“傣家乐”为形式的特色村寨每年都要接待大量游客,许多游客到达村寨时第一眼便被民族风味十足的寨门所吸引,纷纷在寨门合影留念,这使得特色村寨的村民更为深刻地感受到了寨门的重要性。普通村寨的村民受自发新建洋楼规范的影响,认为现代洋楼的实用性高于传统傣族建筑。他们的寨门常年暴露在外,受到日晒风吹雨淋,没有村委会或者政府统一组织的修葺,通常容易受群体约束的傣族村民也没有组织者带领对其进行维修,寨门渐渐坍塌、损坏,以至于消失在村民的视野。

由此可以看出,普通村寨傣族对传统建筑中非信仰性质民居的传统特色不太重视,这不仅仅是受到了现代化的冲击,同时也受到了村寨群体规范的影响。国家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方式并不是直接地去改变村民的价值观,而是间接地为傣族制定一种权威规范,并且给傣族村民提供了一种新的谋生方式与居住体验。这一政策使那些受到现代化冲击的傣族村民重新认可傣族传统建筑,并且逐渐将政府的权威规范转化为一种保护传统建筑特色的自发规范,进而保护了傣族传统文化。

根据以上思考,我提出保护傣族传统特色建筑的几点建议:①傣族村民很难自己去探究自身文化的重要性,因此需要对傣族村民进行宣传,结合村民实际情况,从各个角度说明保护传统建筑的必要性以及积极意义;②从建筑学的角度对傣族建筑材料以及传统风格进行研究,最大限度提供安全且能体现建筑民族特色的建筑材料,为傣族村民保护本民族传统建筑提供有利条件;③政策是有力的保障,政府需积极贯彻《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并制定相应保护措施,发挥政府对保护优秀民族文化的权威规范作用,带领傣族村民共同保护、建设特色村寨;④重视傣族村民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为已建成特色村寨的村民与普通村寨的村民开展联谊活动,互相交流关于传统特色文化保护的话题与心得,发挥村寨保护传统建筑的自发规范作用。

参考文献

柏文峰,吕珏.(2007).傣族民居的保护与振兴. 工业建筑 37 (1):38-39.

车震宇,郑溪.(2012).西双版纳傣族园村落与开发模式研究. 南方建筑 ,(6):85-86.

陈亚颦,徐丽娇.(2013).西双版纳傣族社区居民地方感变化研究.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45 (1):44-45.

高立士.(1998).西双版纳傣族竹楼文化. 云南社会科学 ,(2):76-81.

龚锐.(2005).南传佛教与原始宗教的并存及互通:西双版纳三村调查. 民族研究 ,(4):32-37.

金盛华,李雪.(2005).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手段与目的. 心理学报 37 (5):650-657.

金盛华,郑建君,辛志勇.(2009).当代中国人价值观的结构与特点. 心理学报 41 (10):1000-1014.

李林,黄希庭.(2013).价值观的神经机制:另一种研究视角. 心理科学进展 21 (8):1400-1407.

刘一.(2011). 西双版纳建筑的演变与更新研究 .昆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辛增友,郑涌,徐华春等.(2008).中国青年职业价值观初探. 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34 (5):40-44.

徐华春,郑涌,黄希庭.(2008).中国青年人生价值观初探. 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34 (5):35-39.

杨庆.(2000).西双版纳傣族传统聚落规划思想的文化渊源. 思想路线 26 (4):87-90.

杨庆.(2001).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村寨的保护与开发.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8 (6):49-50.

尹可丽.(2005).傣族村寨的组织管理模式及社会取向.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2 (4):33-35.

周静帆,裘鸿菲.(2011).论傣族宗教信仰对傣族村寨景观的影响——以滇西德宏地区傣族传统聚落研究为例. 建筑文化 ,(9):198-203. 6dv+L2QEM0fRwybFcKiYyzYbWB98q4q2iI73etU2HSiT00mmuXtkoLOkeWajMQx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