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湖山有座崇德楼

陈伟群

2010年初,我校考虑将新生路口的一座二层危楼拆除重建。在人杰地灵的西湖山麓建楼,它一定要与这里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相协调,因此,我们提出了建楼的三个目标:第一,要与这里的青山绿水相映;第二,要与这里的千年文脉相承;第三,要成为高尚精神的载体。

如何让这座楼与这里的山光水色交相辉映?在构思过程中,我们研究了校园现存的20世纪30年代学校图书馆的门亭和山坡上的两间老教室,这些建筑都有80多年的历史,其风格与西湖涵碧楼相近,具有岭南传统骑楼的特色。这种骑楼具有外走廊,不仅能够防止雨水泼入窗口,而且避免了外立面的大幅反射,从而使建筑物自然地融入碧绿的环境中。谁可以胜任这个任务?我想到了设计师卢钊龙。他是这里的校友,昔日在湖山的浸润使他对此地充满深情。前段时间,他还参加了潮州太平路牌坊街的修复,对仿古建筑和园林有一定的研究。依据我们的要求,他在骑楼立面采用雕花图案,而屋顶、屋脊、墙头则吸纳了潮州民居的元素。整座楼古朴淡雅而有韵味,具有浓郁的民俗风格和文化底蕴。骑楼依山临水,自然地融入西湖山麓的风景之中。

如何与这里的千年文脉相承?西湖山麓的办学可以追溯至北宋时期,各个历史时期英才辈出。这座千年的校园,诞生了许许多多优秀的人物和传奇,这其中的精神财富可以化为可读可观的形象,以鼓舞和激励一代代师生。作为一所学校,我们应该让这里的一草一木成为文化的载体。因此,这座楼必须与这里的名人和文化联系起来。我想,卢瑞华先生和陈伟南先生都是当今德高望重的潮州名贤,而且都与我校有着深厚的渊源。卢瑞华先生青少年时期在这里读书,其好学上进的故事在西湖山麓流传。他还积极推动韩江流域的水利建设,造福子孙后代。而陈伟南先生在潮汕地区,是老少皆知的道德人物,他先后四次莅校,为师生们解读人生的价值,在景贤园中植下象征吉祥和兴旺的石榴树,还是我校的荣誉顾问。请他们题名或奠基,让这座楼与贤人联系起来,可以提升这座楼的人文价值,体现“景贤励志,立德崇文”的育人思想。

2010年底,我到广州拜会了卢瑞华先生,见到母校的人来了,卢瑞华先生兴致勃勃地讲了当年的学生故事。当年,他不仅是位勤学向上的学生,而且一直是学生干部,当了班级的团支书,积极协助老师做班级的工作,他还坚持跑步上学,坚持练一手好字。我道明了想请他为学校的一座新楼起个名字的来意,他说:“厚德载物,没有德行做底,人不能有所成就,而且可能成为社会的祸害。中国人向来提倡做人以德为先,少年尤其要修身修德,因此,学校一定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使之品学兼优。所以,这座楼一定要有‘扬高尚品德,育一代新人’之义,而楼的前面是‘景贤园’,取‘崇德楼’恰好与之相呼应。”不久,他就托人转送来行楷书法“崇德楼”的墨宝。“崇德楼”寄托着卢瑞华先生等老校友对后学者的殷切期望。

2011年春,崇德楼开工建设的时候,我恭请了陈伟南先生为之奠基。陈伟南先生在奠基仪式上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希望学校师生们要努力做到立德、立功、立言。”

2012年初,崇德楼接近竣工了。我想,要请一位作家写《崇德楼记》,画龙点睛地道明建设崇德楼的缘起和期待。李英群老师是潮州本土的国家级剧作家,几十年来,他的剧作大力弘扬了中华传统美德。他也是这里的校友,青少年时代在西湖山麓求学,且恰好是卢瑞华先生的同窗,他对这里的风景和人文有着深厚的感情,因而,对崇德楼有独到的见解。果真,李老师用仅257字的《崇德楼记》,就让人们明白了崇德楼的来龙去脉和建楼期待。

潮籍著名学者、书法家雷铎先生为崇德楼撰写了一则冠首对联“崇隆潮郡,德泽杏坛”,寄望我校师生在德行和学识上努力争先,使学校成为全国名校。

崇德楼

学校是育人的地方,学校的环境中,无论是一处建筑还是一棵树木,都应该有其意蕴和寄托,当师生每天经过的时候,能够自然而然地接受其精神内涵的熏陶。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当年曾说:“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在此,我想回应梅校长的观点:“学校中的每一座大楼,如果让其成为高尚精神的载体,那么大楼也能够成为大师。”的确,学校里的大楼常有,但崇德楼却不常有!

湖山有座崇德楼,当人们经过它的时候,就会忆起与它有渊源的名贤故事,从中受到教育和勉励,衷心地希望它如李英群老师所言:“登临崇德楼,永留崇德心!” Tdm6leWolzSQ0u7Vna+6WpmuSJTVB5AmU+jW/L6/XSKYKQ4T8K31FvXFGSz0+Tt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