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有一种专家是“砖家”

周五给大一舞蹈班的同学上课,请同学们讲讲自己所经历过的或听到过的有关音乐教育感人或伤人的故事,其中一位同学和大家分享了她小学时的一件事情。

那时她学的是二胡,最开始是亲戚为其启蒙,而后由业余老师执教。她悟性好,很用功,学得挺快,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自己学得也挺开心,充满着自信,幻想着长大后能够成为音乐家。有一天,来了一位专家,她有幸得到了专家当面指导的机会。在专家面前,小女孩表现很卖力,拉的是自己的拿手曲目《赛马》。表演结束,她仰着头,期待着来自专家的表扬,可她万万没想到等来的却是这样一句话:“你拉的是《赛马》还是《赛鸡》?”……

这位同学讲这个小故事时,我就紧靠在她的身边。我能够清楚地看见:虽然她一直面带微笑从容地跟我们分享着童年往事,但分明感到她的微笑中带着几分失落甚至一丝苦楚,从容中难掩几分紧张,眼睛里仿佛含着闪闪泪光;虽然当我问及这句话是否有造成伤害时,她淡淡地说其实没什么,但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清晰地记忆着这一刻,这足以表明这句话其实一直在她心里隐隐作祟。事实上,这以后,她对学二胡不再有信心,尤其是她不敢再触碰《赛马》这首曲子,每次想到它,《赛马》就立马变成了“《赛鸡》”。

课后我进一步了解到,因为自卑,这位同学后来放弃了二胡,改学了舞蹈。我问她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她的自卑,她只是告诉我原因很多,不愿多谈。但我相信,不管背后的原因有多复杂、多难以启齿,她对二胡的这份自卑感一定就是从那位专家的那一句听上去好像有些幽默但实际上很龌龊的话开始的。

这就是我们的专家。我想说,与其说这是专家,还不如说这是地地道道的“砖家”——专门用砖头去砸碎孩子的自信心和艺术兴趣及其梦想的“砖家”。

现在的确有不少这样的“砖家”,完全忘记了自己当初究竟是怎么成长起来的,似乎自己早在娘肚子里就已经成名成家了;也完全不知道孩子们本是我们用来疼爱和养育的人,而不是被我们用来发泄和讥讽的对象。故而,正是这些“砖家”,只要逮到机会能让自己上位,体现自身价值及存在,就恨不得先一砖头把别人拍死,让这个世界就留下自己,好让自己鹤立鸡群,成为名副其实的“专家”。

我无法得知这位嘲弄小女孩的专家其二胡专业水平究竟有多高,但我凭他的粗口,基本上可以判断出这人一定外强中干,自己的水平绝对好不到哪里去,他若能把《赛马》拉出“《赛兔》”的感觉也就很不错了。因为,真正的专家永远都是谦逊的、仁爱的,是绝不会靠奚落别人来凸显自身地位的。

这类的“砖家”,不仅社会上大有人在,即便在堂而皇之的高等学府也不是没有。所以,被这类“砖家”伤害过的人,不只是我们的孩子,还有已经成年的大学生、研究生。尤其在高校,有些“砖家”外表那是绝对的光鲜,集院长、主任、博导、理事长等行政官衔和学术荣誉于一身,但其实旁人一眼就能看个透,他肚子里实在是干巴巴。当然,这类“砖家”自己更清楚自己的底细,但实在又不愿意脱下那一件件只能骗自己却骗不了别人的皇帝新装,于是乎就只好装腔作势找机会吓唬人,以便让自己那份强烈的自卑感得到短暂而虚假的慰藉。

某校一位博士生曾经很委屈地告诉我,在他论文答辩的前一天晚上,有一位博导不知道出于一种什么样的诡异心态,十分严厉地告知他已经找到了论文的七处硬伤,吓得那位博士生心惊胆战、可怜兮兮(这应该正是这位博导所期待的效果吧)。对这位博导和博士生我都有所了解,就学术水平而言,我的判断是这位博导的水平不可能比这位博士生高,他若真能够发现论文存在这么多硬伤,我敢发誓我就把这篇文章吃下去。事实上,这位博导之所以发现了这些所谓的硬伤,或者是其理解太幼稚,或者是他没看懂,或者是他根本就没看。我想,假如当时有明白人在场,这位博导绝对不会丢人现眼的。而恰恰他抓住了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才能够肆无忌惮地把砖头拍向学生。别看这样的博导满身都是金光闪闪的头衔,科研成果也不见少,但其实不管是课题、专著还是论文,几乎都不太可能出自本人之手,因为他根本就没有这个能力。自然我们也很难听到他的讲课,更不用说几个小时的学术讲座了,他永远都准备着大量的借口逃离这样的场合来保护自己不露馅。或许有人会提出质疑,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当上博导呢?对此我无法解释,只想反问一句:在今天这个社会,相比之下当官的人各类资源更为丰富,天时、地利、人和,连一个小科长都可以贪污上亿元,他们还有什么事情是做不到的呢?别再以为高校是最后的一块净土了。

我能理解,无论是前面那位讥笑小女孩拉“《赛鸡》”的专家,还是后面这位找出博士论文多处硬伤的博导,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言行表现,归根到底还是强烈的自卑感在作祟。他们深知自己实在不够专家的水平,然而,他们又坚决舍不得脱下专家那华丽的外衣,故不得不随身携带一块块“砖头”,随时抓住机会砸向他人,因为唯有如此,他们才能够证明自己是真正的专家。

所以说,“专家”这个群体也是良莠不齐,充斥着假冒伪劣产品的。在这个“专家”云集的社会,我们一不小心就会碰上不是专家的“砖家”。为此,我们大可不必迷信专家,也不要一味去迎合专家,更不要因为专家几句信口开河的评价而沮丧,进而否定自我、迷失自我。

真正的专家是敬畏学术、不耻下问、关爱学生、帮助他人的,而那些为了脸上贴着的专家标签而从不洗脸照镜子的人,那些只要逮到机会就出口伤人的人,百分百就是“砖家”。

最后客观评价一下自己吧。我这辈子大概是永远都够不上专家水平的,因为和真正的专家相比,我时常感觉自己就是一个小学生,有时候无知得甚至觉得连小学生都不如。但我绝不会做一个装腔作势、虚伪势利的“砖家”,我就想做好一个普通的老师,就想结交更多知心的朋友,就想过一种真实、踏实、充实的生活。人生在世,仅此足矣。 ozdqKT/qOc/ZQmehYixew48VrjTXLIrcGSvjQ13xASVMLpyU5Uod3C4rT+mpXC5I



同学,你试试吧

一位舞蹈专业的本科同学在作业中和我分享了她读小学时的一个小故事。其实这个故事挺简单,也没有什么令人惊叹或感人至深的情节,但我看过之后却回味无穷,难以忘怀,心暖暖的,于是想到要让更多的人来分享它。因为这位同学不希望留下自己的真实姓名,所以还是由我来转述这个小故事吧。

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晓琪已经是校舞蹈队的成员了。有一次课间的时候,舞蹈老师通过学校广播站通知校舞蹈队的同学去会议室集合,听到通知晓琪马上赶去了,但由于那天舞蹈队的同学到得不齐,舞蹈老师决定下次再通知开会。晓琪回到教室没多久,只听广播里又在说请念到名字的同学到会议室集合,因为传来的仍然是舞蹈老师熟悉的声音,所以晓琪想当然地认为又是通知舞蹈队员集合,也没有留心是否叫到了自己的名字,便再一次去了会议室。晓琪到达时,会议室里已经坐满人了,可仔细一看却又没有一张熟悉的面孔,于是她充满疑惑地找了个座位坐了下来。这时,舞蹈老师看见了她,笑着说:“晓琪,没有念你的名字啊,你怎么来了?”然后,会议室所有的人都笑了起来,晓琪这才知道,原来这是学校鼓号队的招新活动。此刻的晓琪,满脸窘迫,觉得好丢人,涨红着脸赶紧站起来往外走。正当她即将夺门而出的时候,舞蹈老师叫住了她,说了句:“没事,要不你也来试试吧!”就这样,晓琪误打误撞地被招进了校鼓号队。

故事还没有结束呢。大概是半个学期之后,在一次鼓号队的训练中,老师说接下来有一个市里的合唱比赛,从这一天开始要排练合唱,并且让大家按以前的声部站好队伍,晓琪直到这时才明白,原来鼓号队的同学都是从合唱队里挑出来的。又是一个让晓琪尴尬的时刻,只见她站也不是,走也不是,不知道该怎么办好,就像是那一次鼓号队招新的场景回放一般。就在这时,只听老师又对晓琪说:“你也来试试吧,先去低声部那边……”于是,就这样,晓琪又一次误打误撞地成了学校合唱队的一员。

那之后直到小学毕业,晓琪一直都是校舞蹈队、鼓号队、合唱队的主力成员,真可谓是“三栖明星”,学校组织参加的大大小小的演出、比赛都有她的身影。正是当初老师那两句充满信任与宽容的“你也来试试吧”,让小小年纪的晓琪懂得,原来她的艺术潜力非常大,她可以做好很多的事情。后来由于升学的缘故,晓琪最终选择的艺术特长是舞蹈,而且她对她的舞蹈老师一直心怀感恩,她感谢老师让她在那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认识自己、相信自己、挑战自己。

晓琪在信的最后告诉我说,她和我分享这个故事,其实是想说:每一位老师,都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更多的包容。一个学生,往往正是因为老师给予的一个机会、一次包容,才发现了自己的兴趣和潜能,才拥有了自己的梦想,才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老师的一句“你也来试试吧”,或许说的时候有些不经意,但在学生听来,也是对他们的信任和希冀,也是给他们的激励与动力。 ozdqKT/qOc/ZQmehYixew48VrjTXLIrcGSvjQ13xASVMLpyU5Uod3C4rT+mpXC5I



七年不敢触碰的裙子

给本科生上课,其实最受益的还是我自己,因为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尤其是分享他们的内心感受,我对学生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对教师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自己作为一名教师在如何规范自身言行上有了更坚定的要求。所以,当有位同学对我说“您真的是一位愿意去倾听学生故事的老师,谢谢您的真诚”时,我诚恳地告诉她:“因为是你们的故事触动了我柔软的内心,令我受益,让我感动!”

这些本科生都属于师范类学生,将来大多是要去当老师的,“做一名好老师”无疑是我们的课程教学要达成的最重要目标甚至是唯一目标。但我不会给他们讲什么大道理,也不知道怎么去照本宣科,我只是试图通过一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或文字所记载的真实案例,尤其是通过同学们回忆起曾经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点一滴,来让他们自己评判到底什么是好老师和差老师,什么样的老师会因为他的好与不好而被学生记住一辈子,老师的言行举止又会对一个学生的影响有多大和多深……我相信,当他们在诉说自己故事的时候,好老师的种子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一定会深深地扎根,发芽。

在同学们讲述的故事中,有让人温暖的,也有令人压抑的。如前几天和大家分享的《同学,你试试吧》就很温暖,而下面要和大家分享的这个小故事则很压抑。

故事的主人公同样也是一个学舞蹈的孩子,透过她和其他同学的类似故事,我发现我们很多老师总喜欢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艺术生。尤其是对一些在外表上比较出众,或在装扮上有喜好追求的孩子存有种种根深蒂固的偏见,如:学艺术的天生不是读书的料,四肢发达脑子愚笨,只爱漂亮不爱学习……

喜爱跳舞的小雯,虽然不是非常的活泼开朗,但也绝不是那种沉默寡言的孩子;虽然长得不一定很美,但喜欢穿得漂漂亮亮,而这一切都被一位数学老师改变了。

小雯读小学时,数学成绩一直不好,五年级时接任他们班的数学老师是一位40岁左右的男老师,听说他是学校最有经验的数学老师,他教的许多学生每年都会获得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奖项。很可惜,小雯的数学成绩并没有因为任课教师的调换而有丝毫起色,无论怎么想认真听课,她就是听不进去,每次考试也总是毫无例外地不及格。当时小雯所在的班级是学校尖子班,数学无疑让她成了班上的一颗“老鼠屎”。每次发数学考卷的时候老师都会在班上逐一点名,这一刻自然便成了小雯最恐惧的时刻。

一次期中考试,小雯的数学依然不及格。那天她刚好穿着爸爸给她买的新裙子,当小雯被念到名字上讲台去领试卷时,只听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很鄙视和嘲弄地对她大声说:“你以后多把心思放在学习上,成绩不好就不要打扮了,考试不及格还穿着那么好看的裙子!”同学们听后都笑了起来,小雯当时也想反驳些什么,可最后还是没有说出口,她只是轻轻地点了点头,而且还配合同学们的情绪很不自然地苦笑着,一不留神连鼻涕都流了出来,这些鼻涕还形成了一个大泡泡。这滑稽的一幕顿时让同学们狂笑不止,他们有的拍着大腿,有的使劲拍着双手,还有的跺着脚,仰天大笑……这是让小雯永远都不能忘记的耻辱场景。小雯告诉我说:“那一刻,老师的鄙视与同学的嘲笑,就像一把把锋利的尖刀割在我身上,割出一道道血痕……我讨厌那张打满红叉的卷子,我讨厌身上穿的那件新裙子。”

从那以后,小雯再也没有穿过裙子,再也没有把自己喜欢的衣服穿到学校去过,因为她害怕那些好看的衣服和她那可怜的分数形成强烈反差,再一次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嘲讽奚落。直到去年,小雯终于经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重点大学,时隔七年,她才再一次自信地穿上了久违的、女孩子们都心仪的漂亮裙子。

小雯的这个故事,听得我心里堵得慌,也让我开始思考一个平常很少想到的问题:在我们国家,艺考生往往成绩并不太好,换句话说,许多孩子就是因为成绩不好才选择参加艺考的,这是普遍现实。然而,我们看到的往往更多是他们那不尽如人意的成绩本身,却很少去关注当初正是因为文化成绩差他们极有可能受到过的种种歧视甚至虐待,或许很多孩子由此便留下了心理阴影且多少年之后都挥之不去,而这些我们恰恰都忽略了。这些孩子的内心深处,需要得到我们更多的理解与抚慰,需要我们去把他们的心结一一打开。

毋庸讳言,在学校,如果有人受到歧视的话,那受歧视的人首先一定就是成绩不好的学生,而在这些人中间,学艺术特长的人又占了很大的部分。他们多是因为差成绩而受到歧视,有时甚至会因为偶尔的好成绩而受到冤屈(被怀疑舞弊)。这些孩子之所以如此地热爱艺术,那是因为艺术让他们重塑自信、重获新生!说真的,如果没有和他们的交流,没有倾听他们的故事,我还不可能对此有这么深切的感悟。

小雯是幸运的,她在告别了心爱的裙子七年之后,终于有勇气再次触碰它,终于又能像正常的女孩子一样去尽情追寻青春的美丽。她感慨地对我说:“童年的时候,往往因为老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或者一个表情,就轻易地改变了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和人生的发展方向,可是要很多年以后,我们才会想起来当时的这种改变是为何发生的。”她还说:“经历过这些之后,我能更深刻地体会到一个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有多大,不管是好的影响还是坏的影响。我相信以后我一定能成为一个称职的老师,善良而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对每一位学生都会尽到自己最大的责任,尤其是绝不会歧视成绩不好的孩子。”

听小雯这么说,我很欣慰,和他们交流的目的莫过于此。我祝贺她能再一次拥抱美丽,祝愿她从此以后可以随心所欲地穿上自己最喜欢的漂亮裙子。 ozdqKT/qOc/ZQmehYixew48VrjTXLIrcGSvjQ13xASVMLpyU5Uod3C4rT+mpXC5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