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行善才能彻底改变命运

余进曰:“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如何求得?”

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耳。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我听了以后,心里还是不明白,又进一步问道:“孟子曾说:凡是你想要去做到的事情,就一定可以做得到。这是说我心里认为可以做得到的事情,能力所及的事情。若不是我可以做得到的事情,不是我能决定得了的事情,怎么能一定求得到呢?譬如说行仁义道德,那是我能够决定得了的事情。我立志要做一个有仁义道德的人,自然我就会努力成为一个有仁义道德的人。但是,功名富贵不是我想得就能得到的,需要外在条件成熟,别人肯帮助我,我才可以得到。倘若别人不肯帮助我,我就没法子得到。那么,我要怎样才可以求到功名富贵呢?”

云谷禅师说:“孟子的话不错,但是你的理解错了。六祖慧能大师说:‘各种福田,都一定在每个人的心里面。福田、福德一定离不开心,心外是没有福田的。只要向内心里去寻找,没有感受不到的!’

其实一切修行的方法,均是要向自己的内心去求、去找。向自己的内心去求就是改变自己的态度与观念,不断反省自己言行的对与错。眼睛不去看别人的问题,时刻观察自己的内心与思想善恶,由内心发出想要修行,想要向善的愿望。佛家所讲的“佛在心中”,就是这个道理。

人的眼睛始终是向外看的,所以依世俗的习惯,眼睛里看到的都是别人的问题。凡夫俗子一定认为自己是最善良、最好的人,一切问题都是别人不好。人的眼睛向外,眼睛与心又是完全对应联系在一起,所以人的心、人的思想也均是习惯性地向外看与观察。人能把别人的问题观察得细致入微,却始终看不到自己的问题,更不愿意在问题与矛盾中反观、内视自己内心的变化。学佛就是要不断反观、反省自己的内心,检讨自己的思想与行为。所以心外无法,也没有福田可寻。

我们看到生命轮回因循了这样一个模式:“心生念,念造命,命制运,运成人,人主事,事牵心。”在这个轮回模式中,最关键的就是人的内心第一念。这一念是什么,就决定了后面的命运是什么。有人说要行善,其言行都会是善;有人说要修佛,其一定会努力修成佛;有人说要为私,那其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私,表面却可能以伪善来掩盖其为私的目的。而在修佛的过程中,动一丝外求之心,都会得不到佛菩萨的感应。一念不善,最后的结果是轮回到事事缠绕、牵扯人心。有人想求富贵,但富贵一定是与其前世善行与现世道德的高尚有密切关系的。

“一个人如果能真正做到始终向自己内心去寻找问题,那就不只是想要在思想中做个仁义道德的人了。因为人的行为是由思想所主导的,思想中认定做个有仁义道德的人是好事情,就一定能够做到。除此之外,身外的功名富贵,也会伴随而来,所以叫做内外双得。换句话说,把主导思想真正放在学佛行善之上,那一切幸福、金钱、仁义等,必然会随之而来的。所以,一个人若不能检讨反省自己,而只是盲目地到处去追求功名富贵,能不能得到呢?自己毫无把握。这就符合了孟子所说‘求之有道,得之有命’这句话了。所以,可以求得到的东西,是因为你命中有。命中没有,求也求不到。

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强调“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人在轮回之中,一切均按照其前世积德与损德的多少来安排今世的福、禄、寿与贫穷痛苦。前世损德太多的人,做了很多缺德事情的人,今世要求得富贵,几无可能。而前世行善很多的人,也许付出一点努力就能够得到富贵,这是佛教中讲轮回时对人的善恶报应的安排。但《了凡四训》所讲的内容,就是要告诉人们,在命运注定的情况下,怎样通过行善积德、服务他人、服务社会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而人过分追求功名与富贵时,会变得贪得无厌、不择手段、损人利己,甚至泯灭良心。那一定会把命里本来应有的福分加速消耗掉、转化掉,同时也会把人思想中仅有的仁义道德观念完全摧毁掉,那岂不是内外双失吗?所以,乱求、贪得无厌是毫无益处的。”

因问:“孔公算汝终身若何?”

余以实告。

云谷禅师接着再问我说:“孔先生算你终身的命运如何?”

我就把孔先生算我某年考得怎么样、某年有官做、什么时候死的话都详详细细地告诉他。 LsMRYB//ExGLcbHXpOg0gEHKl3WN/4XB2dsF6QBC8XnwD3Z5YK2ARsQwUSetgaW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