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我之所以不厌其烦说了这段前史,乃是为了说明朱棣夺位之后迁都北京,肇建紫禁城的因由。毕竟,朱棣不想生活在老爹的政治阴影下,身在旧都无疑是在随时随地提醒天下臣民不忘旧主,记起谁是正统。此外,从长远考虑,将国都定于北平,有利于安定边陲。

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京是四大古都之中,与汉文化患难相共,休戚相关的都城。在南京建都的朝代国祚都不长久,此虽不乏迷信,却亦有一定的道理可言。

龟缩在南方,先天就有不足,一旦边境起事(朱棣自身就是个例子)就鞭长莫及。自古以来,就是从北方打进来容易,身在南边抵御难。从后来的历史发展看,朱棣迁都的决策无疑是正确的,正是因为定都北平,明朝的国祚才如此长久。

他既是阴谋的篡位者,也是继往开来的开拓者。朱棣秉持的理念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作为一个戎马一生的君王,他坚信自己的天下当仁不让要守好。

当年,朱元璋并没有把皇位传给他,他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得到这一切。他战胜了无数对手,包括他自己。哪怕中途迷茫、胆怯,哪怕过程如此曲折、凶险,哪怕得到的代价是终身的孤独和警惕,他一样不悔当初。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种至高无上的孤独和喜悦,就像叶孤城对魏子云说的,你不懂。

朱棣走到这一步,无可厚非。因为君临天下、江山在握才是他此生最大的梦想。以不义取天下,以义守天下。他将向自己的父亲,向天下人证明,向后代证明,他才是最适合主宰天下,君临万邦的人。

改朝换代,大举清剿了建文帝时代的旧臣,顺带连“削藩”的事也做了。朱棣自己因反抗“削藩”而起家,现在却坚定不移地奉行这一政策——可见“削藩”的成败关键不在于口号、立场,而在于实力。朱允炆未竟的事业在朱棣手中完成了,这也算历史的反讽。

历史虽然由胜者执笔,公道却长存人心,是非功过自有评说。

作为一个篡位者,不管朱棣如何为自己粉饰,名不正言不顺是免不了。初步稳定了统治之后,迁都、肇建新的皇城就成了势在必行的大事。

永乐四年( 1406 年),朱棣与近臣密议迁都,做相关准备工作,永乐十五年( 1417 年)开始着手营建。因有了洪武年间营建“明初三都”,南京吴王宫、临濠(凤阳)中都、南京大内三座宫殿的实践经验和教训。北京紫禁城的肇建更为出色,规格更高,礼制更完善。

紫禁城在肇建之初,就充分遵循了皇权至上,昭示天子承继天意正统的理念。《论语•为政》有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宫城的营建要“象天法地”,以显帝王之尊。天界以北极帝星为中心,紫禁城上应天帝所居的紫宫,以紫薇星象征天子。

整个紫禁城也是按照“紫薇正中”的格局修建。皇宫之外有皇城,皇城之外有内城,内城之外有外城。城内城,城套城,紫禁城(皇宫)居于北京城皇城和内城的中心,符合“择国(都城)之中而立宫”之礼。

此外,明朝在元大内后殿延春阁的位置上,用拆除元代宫城和挖掘紫禁城护城河的渣土堆填了一座镇山,名为“万岁山”,用于镇压元代的王气。明末崇祯帝吊死于此山上,清初更名为景山。

明代紫禁城的修建是与北京城的修建同时进行的。《周礼·考工记》中提出王城规划的基本思想是:“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天子居中而立”统摄四方,坐北朝南的紫禁城位于北京城中轴线正中。天上有上垣太微、中垣紫薇、下垣天市。太微垣南有三颗星,被视作拱卫紫薇垣的三道门:端门、左掖门、右掖门——与此对应,人间皇城亦有端门、午门,东西两侧设左、右掖门。

午门为其皇宫正门,呈“凹”字形,以聚生气。中间洞开三门,墩台上有阙楼四座,和正楼合称“五凤楼”。正楼九开间,进深五间,每一处细节都力图体现“九五至尊”的威严。

前朝的太和殿,象征着皇权的独一无二。后廷乾清宫和坤宁宫象征着日月乾坤,天地交泰。乾清宫东西两侧的日精门和月精门意味着日月争辉,东西十二宫,象征着十二星辰。十二宫后的亭台阁阕犹如星辰围绕。午门和太和门之间,有金水河蜿蜒穿过,象征着天上的银河。金水河自紫禁城的西北角流入宫中,流经宫中几座重要的宫殿,形成背山面水的风水格局。

除了风水的理念之外,紫禁城的布局还体现了许多儒家的原则,如周礼古制“五门三朝”。周围的建筑也严格按照“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原则兴建。

前朝,是指皇帝召见百官议政的地方,以奉天(太和)、华盖(中和)、谨身(保和)三殿象征外朝、常朝、燕朝;后市,是指皇宫后面,辟有宫市,每月逢四开市。左祖,是承天门(今天安门)、端门、午门中间的御道东侧建祭祀先祖的太庙;右社,是在御道的西侧建祭祀土地神、谷物神的社稷坛(在端门之右)。

此外,北京城内还有天、地、日、月坛及先农坛、蚕坛——为历代帝后祭祀天、地、日、月、农神、蚕桑的场所。

古人认为,天地万物皆分阴阳,遵循此道,则万事顺焉,万物生焉。基本理念为男为阳,女为阴;前为阳,后为阴;单为阳,双为阴。故而在紫禁城中,处理政事的前朝在前,帝王嫔妃生活起居的后廷在后。前朝三大殿,太和、中和、保和;后廷两座宫,乾清宫、坤宁宫,总数为五,亦符合单数为阳、双数为阴的原理。(交泰殿是后期加建的)

紫禁城主色是红和黄,象征皇权的不可侵犯,无可僭越,但亦有几处是例外。由于紫禁城内还有皇子居住,有几处建筑级别上要低一个等级,为红墙绿瓦。

位于紫禁城外东路、九龙壁正南的南三所是清朝皇子所居之处,殿顶皆覆绿琉璃瓦。乾隆年间,皇十五子颙琰(后来的嘉庆帝)居于南三所的中所长达二十年,颙琰的次子旻宁(后来的道光帝)亦生于此,长于此。嘉庆即位后,升中所为潜龙邸,改名撷芳殿。往后有道光帝皇长子奕纬,皇四子奕詝居于此。咸丰以后诸帝,因无子嗣,撷芳殿遂不再有皇子居住。

文华殿位于紫禁城外东南部,与武英殿对称,是明代皇太子出阁读书、皇帝出巡时,太子监国、皇帝病重时,太子视朝的场所。按“五行说”,东方属木,色为绿,表示生长,故殿顶覆绿色琉璃瓦。嘉靖帝入主紫禁城之初,因乾清宫在正德年间曾受火灾,尚未修整完毕,故先居于文华殿。嘉靖十五年( 1536 年)改做皇帝便殿,是皇帝召见翰林、举行经筵讲学的处所,殿顶又改覆黄色琉璃瓦。

明清两代,每岁仲春、仲秋,皇帝要择日御殿,经筵官在此讲书经之义,皇帝本人则撰写御论,阐发书义、经义,礼毕,赐茶赐座。明清两朝殿试阅卷也在文华殿进行。

此外,文渊阁是皇家藏书楼,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墙用青绿冷色,瓦用绿色剪边的黑色琉璃瓦。神武门内东西两侧原是章京护军值班所在,因位属北方,五行属水,所以也用黑瓦。

今日步入紫禁城,那映入眼帘、连绵不绝的红黄二色,在日暮的掩映下显得辉煌而苍凉,无不让人感慨万千。

过往数百年,无数人身陷其中,争名夺利,紫禁城就像一个注定的命局,看着无数人跋涉其中,劳碌奔忙。顷刻间翻云覆雨,风云变色。谁是主,谁为客?输赢得失,谁又说得分明?

陈寅恪有言:“读史早知今日事,对花还忆去年人。”可是,面对着广袤、寂静的紫禁城,它仿佛浩瀚的无边无际的宇宙,从建成以来便遗世独立。苍穹之下,众生沉浮;悲喜交集,沧桑变幻;人世得失,如何数算?对于命运的安排,我无法给出深刻的评价。

我清浅的笔触始终无法触及它的底蕴。这座孤城,对我而言,始终是个难以参透,却难以忘怀的旧梦。 aUvYYghjbkQncEZftpPbCzdEK4x21ofdpSUrZrZQ3I5QsYlh1ljNiT+MjsCoTf0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