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央决定派遣留苏学生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轻轻按下电纽,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上空冉冉升起。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大国在东方成立了。

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中共中央提出要学习苏联和东欧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先进经验。

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急需各方面的建设人才。于是,向国外派遣留学生的工作,便被提上议事议程。

1951年5月7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在这次会议上,刘少奇作重要报告,刘少奇说:

现在我们是知识分子太少了,专家太少了,技术人员太少了。搞建设就感觉人才太少、干部太少了。所以在文化建设中要增加学校,现在就要增加。经济建设需要有很多知识分子,现在没有那么多。

因此,我们要把现有的知识分子都很好地利用起来。知识分子是宝贝,到处找不到。

新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建设人才、尤其是高级人才严重不足,而刚刚摆脱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教育体系的中国高等教育百废待兴,一时还无法培养出大批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人才。

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决定,有计划地向苏联和东欧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派遣留学生。

“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对当时的苏联东欧留学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当时苏联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的核心地位,又决定了中国大部分留学生被派往苏联。

早在1949年7月,刘少奇曾经在秘密访问苏时提出,除了派遣专家来华帮助工作外,希望苏联接受中国派遣留学生,以帮助中国培养建设和管理人才。这一请求得到苏方的积极响应。

1949年10月2日,苏联政府外交部副部长葛罗米柯,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长周恩来:“苏联政府决定建立苏联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并互派大使”。并表示,“确信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是绝大多数人民意志的代表者”,断绝同国民党当局的外交关系。

3日,中国政府复照苏联,欢迎建交并互派大使。

10月5日,中苏友好协会在北京成立之后,苏联代表团即在北京、上海等地作报告,详细介绍苏联文化建设的特点、作用和地位,以及苏联国民教育概况。

毛泽东以其特有的远见卓识在人民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全会上指出:

我们要进行伟大的国家建设,我们目前的工作是艰苦的,我们的经验是不够的,因此,要认真学习苏联先进经验,无论共产党内、共产党外,老干部、新干部、技术员、知识分子以及工人群众和农民群众,都必须诚心诚意地向苏联学习。我们不仅要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而且要学习苏联先进的科学技术。我们要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学习苏联的高潮,来建设我们的国家。

当时,苏联在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方面的确比中国先进。后来,一位留苏学生甚至回忆说,他们的马列主义理论教员把马列经典著作背得滚瓜烂熟,脑子像一个“马列资料库”,随便问任何问题,他都能回答“这个问题,可以看一下《马克思全集》或《列宁全集》第几卷第几页。” mJyPoJ/NrZSSTltspY08dSzCsaK80zQ8bcuSsBgBz95rqguGvG6AOe5VEjjzIg+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