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以《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为题,介绍了甘肃省会宁县部分城镇居民到农村插队落户的经验。
《人民日报》在编者按语中,援引毛泽东最新指示: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
《人民日报》的按语中还提出:
会宁县的城镇居民,包括一批知识青年,纷纷奔赴社会主义的农村,在那里安家落户,这是一种值得大力提倡的新风尚。希望广大知识青年和脱离劳动的城镇居民,热烈响应毛主席这个伟大号召,到农业生产的第一线去。
毛泽东最新指示一发表,全国立即沸腾起来了。北京、上海几十万人连夜上街游行,敲锣打鼓,热烈欢呼。
为了响应毛泽东的号召,1969年2月16日至3月24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计划会议决定,继续动员400万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2月,中央安置城市下乡青年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了跨省区安置下乡青年协作会。
出席会议的动员地区有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接收地区有河北、山西、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安徽、江西、陕西、宁夏、云南、贵州等11个省、区。
经过会议协商,落实当年跨省下乡安置105.6万人的任务。当时安排下乡地点比较困难的是北京、天津、上海三大城市及江苏、浙江两省农村人多地少地区。政府的精神是把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同开发边疆、建设老区结合起来。
通过协商,1969年1月份落实了60多万人的跨省、市安排下乡的任务。黑龙江省、吉林省、河北省、云南省、江西省、贵州省、安徽省接收各大城市知识青年1.6万人至26万人不等。
组织大批知识青年跨省、市下乡,有许多具体问题需要解决。
一个是交通问题。1969年,组织第一批31.5万人去黑龙江、吉林两省时,单靠火车运输每天要安排两个专列,需要5个月时间,每天安排3个专列,也需要三个半月时间,显然不能适应当时形势。于是,上海市就动员海军军舰把该市知识青年先运到大连,再从大连坐火车去黑龙江和吉林。
就这样,海陆运输全力以赴,到3月底,原计划运送16.3万人,也只运送3.8万多人。
二是动员地区需要做冬衣,接收地区需要安排住处。除了国家专门拨去棉布和木材指标外,也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打一场“人民战争”才能完成。
第三,解决思想问题也是个大问题。在大规模上山下乡形势下,不同于1967年上山下乡的那些青年,纯是出于自愿。作为分配毕业生去向的上山下乡,有相当一部分青年包括其家长持抵触情绪。正如毛泽东指出的,首先要说服干部带头。对于那些想不通的则要通过举办学习班,组织学习,打通思想。
北京、天津、上海,1966至1968年三届初高中毕业生共有134万人,到1969年5月底,有113万多人走上新的工作岗位,接受工农兵的再教育。
在当时,全国城市动员工作进度很快,下乡趋势很猛,许多地方安置经费还没来得及拨下去,人已经先下去了。到5月,上山下乡运动形成高潮,多数省、市、自治区城镇66、67、68届初高中毕业生基本分配完毕。
1969年10月1日,党中央邀请314名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代表来京参加国庆观礼,这在广大知青中引起巨大反响。这年是上山下乡运动最为波澜壮阔的一年,全国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数为267.38万人,创下知青运动史上历年上山下乡人数的最高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