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8年夏天,周恩来的侄女,不满16岁的初中生周秉建,自愿报名到内蒙古插队。
周恩来为此感到很高兴,在周秉建离开北京的前一天晚上,周恩来和周秉建一起在地图上查找她插队的地方。找准位置后,周恩来熟悉地说出了那里的气候、草场和民族特点等,然后语重心长地叮嘱周秉建:
到了草原,要注意和尊重那里的风俗习惯,要虚心向那里的牧民学习。要多想些困难,想得太简单了,遇到困难就容易动摇。
知道周秉建平时在家不吃牛羊肉,周恩来又鼓励她到牧区要锻炼着吃,不过生活关,就没法在那里扎根。
临行前,周恩来高兴地对周秉建说:
我坚决支持你到内蒙古草原安家落户。希望你沿着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永远走下去,和蒙古族人民一起建设好边疆。一定要迎着困难上,决不能当逃兵。
1968年8月13日,周秉建从北京来到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的伊和高勒公社新宝力格大队当了牧民。从此,周秉建在牧区朝气蓬勃的生活着,战斗着。
可是不久,周秉建的心又被另一个美好的愿望吸引了。1970年冬天,草原上开始征兵。参军,是周秉建从小就有的愿望。于是,她报名应征、获得了批准,便急忙写了封信,告诉伯伯、伯母,她参军了。
1971年元旦那天,周秉建穿着新军装,兴致勃勃地去见伯伯和伯母。不料,一进门,周恩来就冲着她说:“你能不能脱下军装,回到内蒙古草原上去?你不是说内蒙古草原天地广阔吗?”
原来,周恩来知道周秉建参军的事情之后,曾派秘书到部队去了解周秉建是怎样参的军,是否有不正常的手续?
周恩来见周秉建有些思想不通,就亲切而严肃地对她说:
你参军虽然符合手续,但内蒙古这么多人里面挑上了你,还不是看在我们的面子上?我们不能搞这个特殊,一点也不能搞,应该让贫下中农、工人的子女到部队去,你在边疆是一样的嘛!
不仅如此,周恩来还让邓颖超亲自打电话给有关军区的负责同志,让他一定把周秉建送回去。部队领导还是想把周秉建留下来,以为拖几个月,周恩来也就不会再过问了。
没想到,周恩来知道这一情况后,很生气,他对有关部队领导说:“你们再不把孩子退回去,我就下命令了。”这样,部队领导同意让周秉建回到草原。
周恩来同时还对周秉建进行了耐心地说服教育,要求她还是回到草原,在那里干一辈子。怕周秉建的思想不通,周恩来还特意让邓颖超将《人民日报》介绍张勇事迹的文章《壮丽青春献人民》寄给她。
邓颖超在信中写道:
你伯伯和我一口气看完后,很受感动。她不仅是你们知识青年应该学习的好榜样,就是我们老一代也要向她学习。
周秉建看后很受感动。1971年4月8日,经部队领导批准,周秉建离开部队愉快地回到了锡林郭勒草原。这件事使广大知青和干部群众深受教育和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