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8年5月2日,中央安置城市下乡青年领导小组办公室向国务院呈送《关于1968年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请示报告》。
“报告”中说:
全国66、67、68年三届城镇初、高中毕业生近400万人,其中势必有大批人要走上山下乡这条路。下去要以插队为主,安置方式可多种多样。京、津、沪、浙需要跨省安排的,请国务院召开协作会议给予落实。
知识青年插队落户,受磨炼最大,最能体现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结合的光辉思想,但是阻力甚大,问题较多,工作确实艰巨。但不能动摇插队为主的方针。
这时,北京市也发出《关于分配中学毕业生的通知》,强调动员“三届”毕业生上山下乡。“通知”引用毛泽东在《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的按语:
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号召知识青年“自觉地报名下乡上山,服从国家的分配,到祖国最需要最艰苦的地方去。
对于农业户口的毕业生,应迅速动员他们一律回乡参加农业生产。对城市居民户口的毕业生,凡农村有直系亲属的,应动员他们回乡;原籍在农村而有其他亲属的,也应积极动员他们回原籍插队落户,参加农村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凡农村没有亲属的毕业生,各区县都应有计划、分期分批地组织他们下乡上山、下厂、下矿或参加边疆的工农业生产建设。
紧接着,山东省的济南市和青岛市及上海、贵州等省、市都相继动员知识青年到农村去。一个上山下乡的热潮迅速掀起。
1968年6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分别发出一系列关于大、中专毕业生分配的通知。
通知规定:
1966年、1967年大专院校毕业生,包括研究生,一般都必须先当普通农民、普通工人,虚心向工农群众学习,使“知识分子劳动化”。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安排他们到解放军、地方和中央部门举办的国营农场去。
9月初,在天安门广场召开的群众大会上,周恩来也要求在场的青年“到基层去,上山下乡,到工矿和农村去劳动锻炼。”
11月15日,中央又发出通知:
要使他们坚定地走同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除了安排到解放军农场、国营农场外,还可以组织他们参加改造盐碱地、兴修水库等改造大自然的斗争,进行建立人民公社生产队的试点等。
同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通知各地和有关部门,1968年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半工半读或半农半读学校的毕业生,于11月开始分配。分配方向是走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工矿去,到基层去,当普通农民、普通工人。
自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关于“四个面向”的分配原则以后,据16个省、市、自治区的不完全统计,已有70多万名家居城镇的初高中毕业生上山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