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毛泽东做白内障手术

1975年7月23日,天气晴朗,毛泽东16时从睡梦中醒来。

张玉凤向毛主席问道:“您今天休息得怎么样?”

毛泽东说:“我休息得很好,睡了一大觉。”

今天,毛泽东确实得睡了一个好觉,一共睡了6个小时。

张玉凤看毛泽东的精神状况非常好,便接着说:“主席,既然您休息的很好,今天我们就把那件大事办了吧?”

毛泽东主席问道:“什么事呀?”

张玉凤说:“不是动白内障手术的事吗?你不是已经答应过的吗?”

那段时间,医生只说要做个手术,但没确定哪一天做。好在毛泽东这天休息得比较好,于是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就动员毛泽东把这个手术做了。

此时,参加值班的唐由之大夫也说:“根据主席近几天的身体状况,可以实施手术。”

毛泽东点头表示同意,手一扬,说道“做!”。

于是,医生为毛泽东量了血压,听了心脏,又测了脉搏,一切正常。他们开始准备手术。

当时,毛泽东没有像癌症那样迅速导致人死亡的疾病,只要是肺心病不发作,身体状况还是可以的。

但是,由于毛泽东的视力锐减,使他不能看东西,这对手不释卷的毛泽东来说,简直如同盲人。读书都改成了听书,文件、书信多由张玉凤给他念。毛泽东亲自动手起草讲话稿、批阅文件的习惯也改变了,开始由秘书按照他的意见在文件上画圈或签署指示。

白内障手术,一般要等其成熟了才能动手术。为了解除毛泽东的痛苦,根据毛泽东的实际情况,专家们提出给毛泽东做白内障针拨术,手术后需要3个月配戴眼镜矫正视力。

这份报告经周恩来、邓小平、汪东兴等医疗组领导审批后,又征求毛泽东本人的意见,得以批准。

对于眼科大夫来说,“白内障针拨手术 是一个很小的手术,只需10分钟左右就可以完成。

毛泽东当时82岁,患有多种老年性疾病,已经不能承受当时的西医白内障摘除手术,而是比较适合做中西医的针拨术。这是一种中西医合璧的手术,同当时西医手术相比,具有手术时间短,切口小,创伤小,操作简便,手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可是,现在要做手术的不是一般病人,而是亿万人民敬仰的领袖。对此,任何一个医生的手术刀也会感到沉重。这对于主刀大夫唐由之也不例外。

唐由之第一次给毛泽东诊治,那还是在1974年,那时唐由之先被领去参加了一个神秘的会诊。这个会诊比他以前参加过的任何一个国家领导人的会诊都更加神秘。

后来,唐由之对此回忆道:

那天我一进三〇五医院的会议室就感觉到情况有些异常,怎么来了这么多医生?有皮肤科的、有心脏科的、有呼吸科的、还有眼科的,一共有好几十位。按我们过去会诊的习惯,报告完病例后就去看病人。但这次不一样,由专人来报告病例,病人既没有姓名,也没有籍贯,更没有职业,只知道是个男性和大致的年龄。在报告病例的时候也不是专讲眼科,而是把整个身体状况系统性地讲一遍。当时我想,这不是一般的会诊,肯定是个重要的人物。

在报告完病史后,一位领导同志就请各专家分头进行讨论。讨论的内容,比如对这个病你们还需要了解些什么?初步印象是什么病?你们打算如何进行治疗?等等,最后都报了上去。我们眼科组的意见很明确,这是典型的老年性白内障。但是这个人白内障究竟发展到了什么程度还不十分清楚,根据病历分析只是知道他的视力看书已经很困难了。

之后,唐由之又接连参加了两三次这样见不到病人的会诊。大家一致认为,白内障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是进行手术。这样,参加医治的人选初步确定下来,唐由之是其中的一位。

就这样,在临近1975年春节的一天,有人敲响了唐由之的家门。

对于当时第一次见到毛主席的印象,唐由之在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这样写道:

当我们进去后,看到一位老人身上穿了一件带补丁的旧毛巾衣,脚上一双拖鞋,头发很乱,身子靠在沙发上。旁边有位女同志,后来才知道她叫张玉凤。

张玉凤说,“主席,医生们来看你了。”

我们一一通报了姓名,第二个报名的是张晓楼,同仁医院眼科专家。

毛主席很幽默,一听他叫张晓楼便说,“那你住的房子永远大不了了,你是小楼嘛。”

这一来,大家的情绪放松了许多,可此时我的心情却有些难受。因为报纸上描写的主席总是红光满面、嗓音洪亮、神采奕奕的。所以一看到他那灰白而蓬乱的头发,觉得反差太大。我更没有想到主席这么朴素,穿的衣服是带补丁的,拖鞋也是旧的。

毛泽东虽然在病中,但依然保持着幽默的气质,但毛泽东的幽默只能缓解一时的紧张气氛,却不并能缓解唐由之对病情的紧张。

从主席那里回来后,我们就开始了认真的讨论。大家认为主席的白内障已经到了膨胀期,光用药物肯定没有效,最好的办法还是进行手术。这里关键是用西医的方法,还是用中医的方法,或是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手术。在给主席检查的时候,我们发现主席咳嗽得很厉害,同时吞咽部位也没有感觉。他咳嗽时痰很多,自己也吐不出来。主席身边有个痰盂,他经常要趴下身子,靠地心的引力让痰吐出来。对此张玉凤倒有一个技术,她人很瘦小,手指很长,她用毛巾裹住手,伸进主席口腔,从嗓子眼里把痰抠出来。

当时我们考虑,这个手术一般要缝5针,这时如果咳嗽得厉害,缝合处就容易裂开,哪怕只裂开一两针,都不得了,眼睛里的其他组织如虹膜、玻璃体都有可能因受到挤压往外跑,更严重的说不定还会出现问题。所以手术的风险很大。

最后,中央决定由唐由之来给毛泽东做这个手术,他得知后非常激动。

于是,1975年7月23日23时,在毛泽东卧室与客厅之间的房中,设好了手术室。这间房间经过严格消毒后,已经搬进了无影灯等医疗器械。

接到毛泽东准备做手术的通知后,负责毛泽东医疗组工作的周恩来等领导人立即赶到游泳池。

张玉凤看见周恩来也来到这里,很是惊讶,便关切地问道:“总理,您有病,怎么还来呢?”

周恩来笑了笑,说道:

我的病不要紧,应该以主席的健康为重。

在进行手术时,毛泽东让秘书给他放岳飞词《满江红》的唱片: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毛泽东伴着唱腔,步履蹒跚地走进临时手术室。毛泽东认出了唐医生,便和他说笑了几句,手术便开始了。

医生一旦拿起手术刀,全部精力都集中在刀尖上。他的耳朵里什么声音也听不见了。

而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央主要领导人,都在窗外密切观注着手术的进展情况。

手术做得非常顺利,只用了8分钟便完成了。

手术后,毛泽东的眼睛上蒙上了一块纱布。这块小纱布也给医生们的心里缠上了很重的负担,因为最后结果要等揭下纱布才能知道。

唐由之出来后向周恩来汇报。

周恩来说:“成功了,太好了!下一步一定要注意护理,不要有并发症。”

一星期后,医生轻轻揭掉毛泽东眼上的纱布。大家都不由得屏住了气息,注视着毛泽东的反应。

只见毛泽东眨动了几下眼睛,想尽量把眼睛睁得大一些。突然,毛泽东有些激动地指着一位工作人员的衣服,准确地说出了服装的颜色。接着,毛泽东又指着墙壁说:“那是白的。”

大家看到毛泽东的视力已经基本恢复了,房间里顿时欢呼雀跃起来,连平时在毛泽东面前有些拘束或不爱说话的人都交头接耳,欣喜不已。

此时的毛泽东仍是静静地坐在椅子上,看着他眼前活泼的年轻人,然后笑了。

那天晚上,唐由之就睡在毛泽东的外间。毛泽东睡了一会儿醒来后,唐由之便进来。

毛泽东的耳音非常灵敏,问道:“谁来了?”

服务员说是唐大夫,毛泽东便吟诗相迎:

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

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

这是鲁迅悼念杨杏佛的诗。

唐由之笑着说“听不懂。”

毛泽东就吩咐工作人员拿纸和笔来,亲自把诗默写在纸上。

唐由之请求将主席的手笔留作纪念。

毛泽东欣然应允,并签上自己的名字:“毛泽东。” RERuw2q95zWZll/jc91zt3ECM51bn6Y1RdoZLH3yaYxBrqhPHFSFaaVwH8MJN8n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