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里约奥运会将给中国留下什么?

作者:FT中文网公共政策主编 刘波

里约奥运会尽管呈现出一些新现象,但唯成绩论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举国体制”,并未得到系统深入的检讨。

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第31届奥运会已经结束了,在中国,相关的讨论正在淡出公众的视野,而且即使在奥运期间,由于中国特殊的传媒和舆论环境,仅有的一些对中国奥运战略与体育发展思维的反思,也是只触及皮毛,并不深入。而在奥运激起的喧嚣已经远离我们的时刻,或许一定的总结与思考仍有必要。

在本届奥运会上,异军突起的英国代表队登上了金牌榜的第二名,“中国军团”只能屈居第三。然而,这并没有损害中国人对奥运的热情与看奥运的快乐,尤其是,中国女排赢得了一块“最沉重”的金牌,再度展现了以拼搏为主题的女排精神,重新点燃了国人的体育热情。可以说这是中国代表团在本届奥运会上最大的收获之一。

即使民众对奥运会的态度仍然存在一定的分歧,中国的奥运思路和体育体制也一直为批评者所诟病,但女排的胜利还是赢得了近乎一致的赞誉。女排所获得的肯定超越了年龄与时代的界线。对比较年长的观众而言,女排的胜利意味着重温年轻时的美好记忆,对年轻一代而言,这是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冉冉升起的又一象征,代表着中国的力量与自信心。女排已经成为民族共同记忆的一部分。

中国女排得到的近乎一致的肯定,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女排代表着纯粹的体育精神:团结,拼搏,不甘言败,永远求胜。女排队员中没有商业化的体育明星,更富有平民气息,更具有亲和力,更能感染普罗大众。即使在本届奥运会上她们没有赢得金牌,战斗到最后一刻的精神也足以鼓舞世人。在中国女排身上,人们更容易找到运动的快乐,以及运动所赋予人的自尊、自爱、自强的价值,这是一种纯洁的、富有朝气的、不被功利气息玷污的价值。

当然,不仅是女排,在本届奥运会上,长久以来的“唯金牌论”、“唯成绩论”等思维方式,在很多方面都被打破了。游泳运动员傅园慧的“洪荒之力”,跳水运动员秦凯向何姿的求婚,都展现了中国运动员的从容大气,这些富含幽默、温暖、人性化意味的镜头也被外国人捕捉,登上了国际媒体的封面,成为本届奥运会上中国体育风尚的最佳展现。女排、傅园慧等等因素,与那种功利化的、单纯追求成绩高低、金牌多寡的体育意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尽管如此,依然普遍存在的体育行政化现象,那种把赛事成绩作为主要衡量标准的僵化思维,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举国体制”,并没有在整体层面上得到深入、系统的检讨。同时,依然在不断爆出的兴奋剂丑闻,包括“新闻”与“旧闻”,也让观察者给中国的体育管理机制打上了一个又一个大大的问号。在这些新信息的刺激下,一些已经过去的、在当年相对闭塞的信息环境中没有得到重视的事情,也被暴露到阳光之下,比如一些运动员的遭遇,他们逝去的青春,机械的体育训练导致他们成年后无法转型、融入社会的悲剧。体育运动需要求胜,但这并不意味着要以非人性的扭曲方式、不择手段不计代价地追求成绩,尤其是大赛成绩,这样的做法必须得到反思。

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走出封闭状态,体育事业也重新与世界接轨的时候,基础薄弱、实力不足是重大的问题,于是政府采取了集中资源培育体育成果的追赶式体育思维,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移植于苏联。虽然这种“举国体制”见效很快,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甚至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首次实现了金牌数量登顶,但其各种弊端也不断显现:功利化思维扭曲竞技精神,行政包揽导致的腐败现象,兴奋剂丑闻,同时,将有限的体育资源用在高端国际赛事争胜方面,也可能妨碍其他体育领域的发展,不利于大众体育的繁荣。

尽管在里约奥运会上一些运动员展现了从容、现代的新风貌,但总体上人们并没有看到对举国体制的反思,相反,对于一些可喜现象的满足感,反而淡化了改革“举国体制”的紧迫性。更有人言之凿凿地说,其他国家也有“举国体制”,以此作为中国延续“举国体制”的依据。还有人以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在奥运会上的不佳表现,来为“举国体制”辩护。

首先,不一定别国有的东西就是对的,中国就应该学,尤其是在这并非国际主流做法的时候。其次,应该注意的是别国的所谓“举国体制”是否与中国相同,完全由行政部门包揽,政府统一主导和分配体育资源。其实,中国的这种“举国体制”是全球罕见的。有的发达国家也许也有集中资源争金牌的机制,但通常并非由行政部门主导,而是有较强的商业化色彩,也有比较科学合理的机制设计,而且信息透明,在开放的媒体环境中,能得到公众的普遍监督,从而有一定的民意基础,并可能随着民意的变化而改革,不是僵化不变的。而且,大部分国民衣食无忧、有更大的空间来追求别的东西的发达国家,拨出一定资源用于在奥运赛场上为国家争荣耀,也是在满足民众更高的精神需求。而中国作为一个仍有大量贫困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是不是也要倾尽全力与发达国家在奥运赛场上一争高下,是需要仔细思量的。

其实,中国人的金牌崇拜和与之相应的举国体制,存在着一定的国民心理背景。官方一直以来乐于宣传中国人被称为“东亚病夫”、被西方看不起的历史。固然是有这么一段历史,而且直到今天,一定的族群歧视现象在西方社会也确实存在,但全球总的趋势是变得更加文明,身份歧视越来越少。其实中国国内不少报道存在有意无意夸大所谓外国人“黑中国”的成分。这有一定的政治原因:执政者一直以所谓让中国人重新赢得国际尊重作为自身合法性的来源,所以会刻意强调中国所受到的不尊重。而这样的舆论环境,又增强了中国人的屈辱感,以及要在奥运赛场上“赢回尊严”的强烈情绪。正是这种情绪在某种程度上为“举国体制”的确立与维持输血。

本次奥运会上,所谓的“辱华”事件也层出不穷,不断拨动中国人的敏感情绪,但人们首先应该弄明白一些言辞的语气轻重程度,更要看到这究竟只是个人或少数媒体的言辞,还是代表整个西方的舆论,而不能轻率地把问题夸大,上升到民族、国家对立的高度。事实上一些不当的言辞只能代表当事人自身,即使在外国也遭到了公众的批评。对这些情况,中国媒体尤其是官方媒体的报道和评论应该中立,提供准确的信息,而不应故意拨动民众的敏感情绪。在全球化的时代,中国媒体的观众也遍布全球,受到全世界的注视,而不是只对地球村里的“中国村民”发言。媒体有没有这样的职业精神和操守,考验着这个国家的文明程度。

如果媒体故意操纵议题、刺激国民屈辱感,国民就会更加认同“举国体制”,希望借更多金牌来赢得国际尊重,这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其实,中国2008年北京奥运会金牌登顶之后已经成为体育强国,也有很多可令国人骄傲的成就,已不必借奥运金牌来“虚抬”自信心。不少发展中国家和小型发达国家并没有耀眼的奥运成绩,却有兴旺发达的大众体育,以及很强的国民幸福感,它们并没有因奥运金牌少而遭到鄙视,而是有自己独特的更亮丽的国际名片。就像奥运会上的中国一样,金牌的多寡并不足以决定中国的国际形象,甚至很多人完全不看重这一点,片面追求金牌反而可能引发反感情绪,相反,出现更多的傅园慧,却有助于中国赢得全世界的认同和欣赏。

在光鲜的国际大赛成绩之下,中国的体育事业依然充满挑战。体育资源在全国的分配依然不均,大量的地区体育基础设施落后,投入不足。受体育事业发展滞后及环境恶化、生活压力沉重等多种因素影响,国民身体素质的整体状况,依然与中国作为第二大经济体的国际地位不相匹配。同时,落后的体育管理体系和僵化的行政主导思维,也在扼杀大量运动员的活力,并附带着大量的腐败风险。在这种环境中,也很难发展出公平公正的现代竞技环境,让人们享受体育的快乐。

在今天,体育运动本身承载着现代社会的精神:规则为本,团结协作精神,平等,诚信,相互尊重,共同体意识,等等。现代体育培育的是自立、自信的现代人,既是赛场上的公平竞技者,也是富于公共精神和规则意识的公民。体育的现代化是一个社会完成现代化转型的必需要素。我们应该从这个角度追问,里约奥运会将给中国留下什么?是继续沿袭“举国体制”,还是一种全新的体育思维和体育治理模式? +2EXMShT0Ftdia7Gt9R12Sq575TLbMjoJrSRsrK0vbtFNx+8h9fRnN7hFXY6JWT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