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ZYYXH/T27-2008 痞 满

痞满是指胃脘部痞塞不通、胸膈满闷不舒、外无胀急之形、触之濡软、按之不痛的病证。为多种内外因素导致脾胃气机升降失常而成。病位主要在脾、胃、肝等脏腑,其中与脾胃的关系尤为密切。病性有虚有实,或虚实夹杂。常见于西医的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慢性胃炎等病症。

释义

●中医学认为,痞满是由外邪所犯、饮食损伤、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导致脾胃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常而成的胸腹痞闷胀满不舒的病症。按部位分胸痞、心下痞。古代文献所称的心下即胃脘部,故心下痞又称为胃痞。这种上腹部的胀满只是一种自觉症状,用手触按柔软、无形、无痛。本节所指的痞满特指脾胃病证中的胃痞,多见于西医的慢性胃炎(包括非萎缩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消化不良、胃下垂等疾病,急性胃炎也可有痞满发生。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1.1 诊断要点

1.1.1 以心下(胃脘部)痞塞,满闷不舒,外无胀大撑急之状,按之柔软,但满不痛为主要特征。

1.1.2 常见于误服涌吐、泻下药物,或过用寒凉克伐药物之后。有外感风寒史,或有忧思恼怒史,或有饮酒史,或有暴饮暴食史,或有进食生冷油腻史。

释义

●痞满的诊断要点包括:①胃脘胀满感,但压之腹软不痛,望之无胀形的症状特点;②起病可慢可急,症状易反复发作;③发病常与饮食(包括药物)、情志、起居、外邪等诱因有关;④结合现代医学检查如胃镜与活检病理、上消化道钡餐、幽门螺杆菌检测等可明确诊断及病因。

●胃镜及活检病理是慢性胃炎诊断的主要检查手段,询问病史和幽门螺杆菌检测可帮助发现病因。

●上消化道钡餐可明确有无胃下垂。

●腹部B超可排除肝胆疾病。

1.2 鉴别诊断

1.2.1 胸痹:胸痹是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气短、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病证,临床上以胸闷、胸痛、气短为三大主症。痞满则是以心下(胃脘部)痞塞满闷不舒为特征,虽然也可影响胸中清阳流通而出现胸膈窒阻不利,但不会出现胸痛症状,以此为辨。

1.2.2 胀满:胀满是指腹内胀急,外见腹部膨隆、腹满拒按、按之则痛;痞满则是指心下痞塞满闷不舒,而无胀大疼痛拒按之状。

1.2.3 胃缓:胃缓是指中气下陷,升降失常,胃体弛缓,失于固托,而出现脘腹胀满、嗳气、胃痛等症;一般多在食后出现症状,并伴见脘腹中辘辘有声、重坠隐痛、站立或剧烈活动时明显。而痞满虽有胃脘痞塞胀满感,但无坠痛、腹鸣及食后或活动时加剧的表现。

1.2.4 结胸:结胸是指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手不可近的一类疾病。而痞满则但满而不痛,手亦可按。

1.2.5 鼓胀:鼓胀是指以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黄,甚则腹皮青筋暴露为特征的疾病。痞满则是自觉心下满闷不舒,而外无胀大撑急之形,更无皮色苍黄及腹壁青筋外露等症状。

释义

●与胸痹的鉴别要点:两者都可出现心下痞闷不适,但胸痹可兼有胸痛、气短等表现,结合现代医学心电图、心酶学、冠状动脉CT、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可明确冠心病诊断。

●与胀满的鉴别要点:两者都可出现胀满不适,但痞满主要集中在胃脘,且无明显胀痛,胀满可伴有腹部胀大膨隆疼痛,腹部平片可见肠管扩张,甚则有液平等肠郁积、肠梗阻征象。

●与胃缓的鉴别要点:两者都可出现胃脘胀满,但胃缓可伴有餐后或活动后胃脘疼痛不适,上消化道钡餐可发现胃下垂。

●与结胸的鉴别要点:结胸指心下至少腹间硬满疼痛的病症,痞满指的是胃脘胀满不适,两者主要症状不同,可结合腹部B超、腹部CT等协助排除胰腺疾病。

●与鼓胀的鉴别要点:两者都可出现腹部痞满不适,但鼓胀可兼见身目尿黄、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黄等表现,结合现代医学肝功能检查、腹部B超、腹部CT等检查可明确肝硬化腹水的诊断。

●除需与以上的疾病鉴别外,尚需与胃痛、胆胀相鉴别。与胃痛的鉴别要点:两者病位都在胃脘,但痞满主要以上腹部满闷不舒为主,疼痛不明显;胃痛则以疼痛为主,或伴有胀满。可结合胃镜检查排除消化性溃疡诊断。胆胀也表现上腹胀,但多偏右上腹,胆囊区压痛,腹部B超、腹部CT可协助诊断。

2 辨证论治

痞满应先分虚实。实证治以清热消痞、消食导滞、祛湿化痰、疏肝解郁等法;虚证治以益气健脾、升清降浊等法。应该强调指出的是,痞满多呈慢性经过,病程迁延,反复发作,虚实相兼,寒热错杂者尤为多见,且随着病情的发展及治疗用药,虚实寒热之间会不断发生消长与转化,故治疗上又以攻补兼施、寒热并用、扶正祛邪为常用之法,不可拘泥于一法一方。

释义

●辨证痞满需首辨邪之有无,即虚痞还是实痞。有邪者为实,无邪者为虚。其次应辨寒热属性,但是寒热虚实可相互兼杂、相互转化。本病关键病机是中焦气机阻滞,升降失职,故治疗上应本着“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原则,分别施以泄热、消食、化痰、理气、温补脾胃等法,如是虚实夹杂、寒热错杂等复杂证候,可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原则先祛邪后扶正,或者攻补兼施、寒热并用。

2.1 实证

2.1.1 邪热内结证

证候:心下痞满,胸膈满闷,按之濡软不痛,烦躁,口渴欲饮,或见大便秘结,舌质红,舌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病机:热郁胸脘,气机不利。

治法:清热消痞,破结除满。

方药:泻心汤加减。

大黄6g,黄连6g,黄芩9g。

加减:胸闷心烦甚者,加瓜蒌9g,栀子9g,淡豆豉6g以宽中行气,清热除烦;兼见恶心呕吐,加竹茹12g,旋覆花 包煎 9g以降逆止呕;口渴欲饮甚者,加天花粉15g,石斛12g以生津止渴;腹胀便秘,加芒硝 冲服 6g,枳实12g以软坚通便,行气消胀。

释义

●邪热内结证以心下痞满,烦躁,大便秘结,舌质红,舌苔黄或黄腻,脉滑数为辨证要点。病机是中焦湿热阻滞,治疗也可选用连朴饮或清中汤加减以清热理气和中,常用中药有黄连、厚朴、石菖蒲、法半夏、黄芩、茵陈、芦根等。

●口服中成药的选择可使用:三九胃泰颗粒,每次1包,每日2次;胃热清胶囊,每次2~4粒,每日3次;胃肠康颗粒,每次1包,每日3次。

2.1.2 饮食积滞证

证候:胸脘满闷,痞塞不舒,嗳腐吞酸,不思饮食,或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中宿食积滞,舌质淡红,舌苔厚腻,脉弦滑。

病机:食积伤中,胃失和降。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降逆。

方药:保和丸合枳术丸加减。

焦山楂18g,焦神曲15g,法半夏9g,茯苓9g,陈皮12g,连翘9g,枳实6g,白术12g,炒莱菔子12g。

加减:食积较重,痞满胀甚,加焦槟榔12g,厚朴12g,炒谷麦芽各12g以消积下气;食积化热,烦躁口渴,加栀子9g,黄连6g以清热除烦;便秘,加大黄9g,槟榔12g以导滞通便;湿浊内盛,舌苔厚腻,加苍术9g,薏苡仁15g,豆蔻 后下 6g以燥湿健脾。

释义

●饮食积滞证以嗳腐吞酸,不思饮食,舌苔厚腻,脉弦滑为辨证要点,多因暴饮暴食,饮食不节导致饮食积滞脾胃、中焦运化失司,纳降受碍,气机不畅,治疗也可选用越鞠饮、四磨饮、枳实导滞汤。

●口服中成药可选用:保和丸,每次6g,每日2~3次;越鞠保和丸,每次6g,每日3次;健胃消食口服液,每次10mL,每日2次。枳实导滞丸,每次6~9g,每日2次。

2.1.3 痰湿内阻证

证候:胸脘痞塞,满闷不舒,恶心欲吐,痰多或咯出不爽,口淡不渴或泛吐清涎,头重如裹,四肢倦怠,舌质淡红,苔浊厚腻,脉滑或弦滑。

病机:痰湿阻遏,气机郁滞。

治法:化痰祛湿,理气宽中。

方药:二陈汤合平胃散加减。

陈皮12g,半夏9g,茯苓15g,甘草6g,苍术12g,厚朴12g,生姜6g。

加减:气逆不降,嗳气呕吐,加旋覆花 包煎 9g,代赭石 先煎 15g以化痰降逆;胸膈满闷较甚,加薤白6g,枳壳12g,瓜蒌15g以理气宽中;咯痰黄稠,心烦口干,加黄芩12g,黄连6g,浙贝母12g以清化痰热。

释义

●痰湿内阻证以胸脘痞塞,恶心欲吐,头重如裹,苔浊厚腻,脉滑为辨证要点。如果有寒湿之邪侵袭中焦脾胃,气机壅滞,胃脘痞满,也可选用藿香正气散加减以辛温散寒、芳香化湿,用药如下:藿香15g,白术15g,茯苓15g,陈皮5g,法半夏15g,厚朴15g,紫苏梗15g,甘草8g。如果痰湿化热,口苦、舌苔变黄腻,宜用温胆汤或黄连温胆汤。

2.1.4 肝郁气滞证

证候:胸脘痞满,胁腹作胀,郁郁寡欢或心烦易怒,时作太息,嗳气,纳差,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弦。

病机:肝气郁结,气机阻滞。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消滞。

方药:四逆散合越鞠丸加减。

柴胡9g,枳实12g,白芍12g,甘草6g,苍术12g,香附9g,川芎9g,神曲12g,栀子9g。

加减:气郁化火,口苦心烦,加龙胆草6g,川楝子6g以清肝泄火;兼湿浊内盛,大便溏泄,舌苔厚腻,加茯苓15g,薏苡仁24g以健脾利湿;痰多胸闷,或咯痰不爽,加半夏9g,陈皮12g以理气化痰;素体虚弱而兼肝郁气滞,宜用四磨饮加减化裁以顺气扶正。

释义

●肝郁气滞证以郁郁寡欢或心烦易怒,时作太息,脉弦为辨证要点。治疗也可选用柴胡疏肝散、逍遥散、小柴胡汤加减。

●口服中成药可选用:气滞胃痛颗粒,每次5g,每日3次。达立通颗粒:饭前服,1次1袋,1日3次。胃苏颗粒:每次5g,每日3次。金佛止痛丸:每次5g,每日3次。厚朴排气合剂:痞满较重兼便秘者可试用,中病即止,每次25~50mL,每日2~3次。

2.2 虚证

2.2.1 脾胃虚弱证

证候:胸脘痞满不舒,病情时重时轻,饥不欲食,喜热喜按,倦怠懒言,气短乏力,大便溏稀,舌质淡红,舌体胖大或兼齿痕,舌苔薄白,脉沉细或虚大无力。

病机:脾胃虚弱,中焦失运。

治法:益气健脾,调气运中。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党参12g,黄芪24g,白术12g,当归9g,升麻6g,柴胡6g,甘草6g,陈皮12g,枳壳12g,麦芽15g等。

加减:脾阳虚弱,畏寒怕冷,加附子 先煎 9g,干姜9g以温阳散寒;湿浊内盛,脘腹满闷,舌苔厚腻,加苍术12g,薏苡仁15g,茯苓15g以化浊利湿;纳呆食少,加砂仁 后下 6g,神曲12g以醒脾开胃;气滞较甚,脘腹胀满,加木香12g,香橼9g,佛手9g以理气宽中,消胀除满;兼肝气郁滞,两胁胀痛,加川楝子6g,郁金9g以疏肝理气;命门火衰,腰膝酸冷,大便溏稀者,加肉桂6g,附子 先煎 6g以温补肾阳,脾肾同治。

释义

●脾气虚弱证以胸脘痞满不舒,纳少,大便溏稀,舌质淡红,舌体胖大,舌苔薄白,脉沉细为辨证要点。临床常用的健脾和胃、理气消痞方药还有:香砂六君子汤:木香10g(后下),砂仁5g(后下),党参15g,茯苓15g,白术15g,炙甘草5g,陈皮5g,法半夏15g。如出现以胸脘痞满不舒、胃纳少、喜热喜按、怕冷、大便溏稀、舌淡、舌苔白、脉沉为主的脾阳虚弱证,应以温中健脾、理气消痞为法,可选用理中汤:党参15g,干姜10g,白术15g,炙甘草5g;或用丁蔻理中汤加减:丁香10g,白蔻仁10g(后下),党参15g,干姜10g,白术15g,炙甘草5g。

●口服中成药可选用:枳术宽中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香砂六君丸:每次9g,每日2次;香砂养胃丸:每次9g,每日2次;胃乃安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

2.2.2 肝胃阴虚证

证候:脘痞胁胀,胃中灼热,呃逆嗳气,口燥咽干,手足心热,大便干结,舌质红,苔少或光红无苔少津,脉细数。

病机:素体阴虚,或郁热伤阴,致肝胃阴虚,气机不利。

治法:柔肝益胃,疏利气机。

方药:一贯煎合益胃汤加减。

北沙参12g,麦冬12g,当归12g,生地黄15g,枸杞子15g,川楝子6g,枳壳9g,玉竹9g。

加减:肝气郁滞,胁脘胀满,加佛手9g,香橼9g,绿萼梅12g以行气解郁;胃脘灼热,加牡丹皮12g,栀子9g以清化郁热;胁痛泛酸较甚,加黄连9g,吴茱萸3g,海螵蛸15g以清肝泄热,制酸和胃;口燥咽干欲饮,加天花粉15g,石斛12g以生津养阴;大便干结,加火麻仁12g,杏仁12g,枳实15g以润肠通便。

释义

●肝胃阴虚证以胃中灼热,大便干结,舌质红,苔少,脉细数为辨证要点。

●中成药可选用:养胃舒胶囊,每次3~4粒,每日2次。摩罗丹浓缩丸:口服,1次8粒,1日3次。

2.3 虚实相兼,寒热错杂证

2.3.1 寒热互结证

证候:心下痞满,按之柔软不痛,呕恶欲吐,口渴心烦,脘腹不适,肠鸣下利,舌质淡红,舌苔白或黄腻,脉沉弦。

病机:寒热互结,气机壅滞。

治法:辛开苦降,和中消痞。

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减。

法半夏9g,黄芩9g,干姜9g,党参12g,炙甘草6g,黄连6g,大枣9g。

加减:脘痞腹胀较甚,加枳壳9g,厚朴12g,大腹皮12g以行气除满;恶心呕吐,加竹茹12g,旋覆花 包煎 9g以降逆止呕;脾阳虚甚,中焦虚寒,畏寒腹痛,加附子 先煎 9g,吴茱萸3g以温经散寒;下利湿重,舌苔厚腻者,加茯苓24g,车前子 包煎 12g以利湿止泻;脘闷纳差,加神曲12g,焦山楂12g以消食导滞。

释义

●寒热互结证以心下痞满,口渴心烦,舌质淡,舌苔黄腻,脉沉为辨证要点。半夏泻心汤所治之痞源于《伤寒论》,该方有寒热并用、消痞散结之功效。方中半夏散结消痞、降逆止呕,故为君药;干姜温中散寒,黄芩、黄连苦寒,清热消痞,故为臣药;党参、大枣甘温益气,补脾气,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各味相配,共奏辛开苦降、平调寒热、理气消痞之功,是治疗寒热错杂痞满的良方。

●中成药可选用:荆花胃康片,每次4片,每日3次。

2.3.2 水热互结证

证候:心下痞满,按之不痛,呕恶心烦,口渴不欲饮,干噫食臭,肠鸣下利,舌质淡红,苔白腻偏厚或滑腻,脉沉弦或虚大无力。

病机:脾胃虚弱,水热互结,中焦失和。

治法:调补脾胃,化饮清热。

方药:生姜泻心汤加减。

生姜9g,炙甘草10g,党参12g,干姜6g,黄芩9g,黄连3g,半夏9g,大枣9g。

加减:嗳气频作,其味酸腐,加炒谷麦芽各12g,神曲12g以消食化积;脘腹痞满较甚,加枳壳12g,厚朴12g,大腹皮12g以行气除满;肠鸣下利较甚,加茯苓30g,车前子 包煎 9g以健脾化湿止泻。胃气虚弱,气滞成痞,纳谷不化,腹中雷鸣下利,心下满闷,干呕心烦,用甘草泻心汤以调中补气,和胃消痞;胃气虚弱,痰浊内阻,气逆不降,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用旋覆代赭汤以益气和胃,降逆化痰。

释义

●水热互结证以心下痞满,呕恶心烦,口渴不欲饮,肠鸣下利,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沉弦为辨证要点。《古方选注》言:“泻心汤有五,总不离乎开结、导热、益胃,然其或虚或实,有邪无邪,处方之变,则各有微妙。”生姜泻心汤乃因胃阳虚不能行津液而致痞者所立,因生姜辛而气薄,能升胃之津液。干姜、半夏破阴以导阳,黄芩、黄连泻阳以交阴,党参、甘草益胃安中,培植水谷化生之主宰,仍以大枣佐生姜发生津液,不使其再化阴邪。全方破滞宣阳,亦是泻心之义。

●以上各中医证型中提供的代表方剂为基本处方,可根据具体情况酌情调整加减,并参照相关法规和临床经验确定药物剂量。

3 其他治法

3.1 单方验方

3.1.1 槟榔烧存性,为末,口服,1次5g,温开水送下,1日1~2次。适用于脘腹痞满有积滞者。

3.1.2 白萝卜汤:用白萝卜适量,煮汤服,顺气化痰,消除痞满。

3.1.3 枳术丸口服,1次6~9g,1日3次。适用于脾虚气滞者。

3.2 针刺

实证,取穴足三里、天枢、气海、中脘、内关、期门、阳陵泉。针用泻法。虚证,取穴脾俞、胃俞、中脘、内关、足三里。针用补法。

3.3 熨法

麸皮30g,生姜渣15g,拌匀炒热后用布包裹,揉熨患处。适用于脾胃虚弱,中寒痞满者。

释义

●外治法在痞满治疗中疗效满意,是中医药治疗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应用中医外治法治疗痞满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辨证选取不同的治疗方法。除了以上方法外,还可选择穴位艾灸法、穴位贴敷法、中药(莱菔子、吴茱萸、厚朴等)热奄包外敷法、穴位中频电刺激法等治疗。

●艾灸治疗能很好地改善痞满的临床症状,尤其适用于脾胃虚弱或脾胃虚寒者。选取穴位有上、中、下三脘,足三里;有恶心、呕吐、嗳气者加膈俞。以上多采用艾箱灸的方法,较为方便、省力。

4 调摄与预防

饮食有节,食宜清淡,勿恣食生冷、肥甘之物,或暴饮暴食,以免损伤脾胃,滞气酿痞。调节情志,保持心情愉快,避免精神刺激,以免气机郁滞。起居有常,预防风寒、湿热之邪侵袭,以免外邪犯胃,导致痞满。适当参加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

释义

●痞满一病,饮食调护尤其重要,正如李东垣所言“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痞满患者,饮食宜清淡,少食难消化食物如炒粉、糯米、红薯、芋头等,对于脾胃虚弱者应尽量避免食用生冷寒凉食物和水果如苦瓜、生菜、芥菜、西瓜、梨、山竹等。同时,保持心情愉悦,气机调肠则胃腑安和。萎缩性胃炎,特别是伴有上皮内瘤变的痞满者要积极干预并定期随访和复查胃镜和病理,以防癌变。 QWX2YT3bc+Q77UgRfDLBwGNFbA86/+BgNgy5VKsh/RrznOjYP5SUeGtSrSjwTLp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