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内科医案

◆伤寒

樊先生

一诊:1939年8月1日。

症状:病经月余,肌热复炽,神衰语乱,筋惕肉 ,腹硬满,脉微欲绝。

病理:伤寒正虚邪恋,心力衰惫已呈虚脱之象。

病名:伤寒坏症。

治法:姑予潜阳强心。

处方:黄附片24g(先煎),别直参12g,上安桂3g(研冲),炮姜炭6g,生龙齿30g(先煎),灵磁石60g(先煎),酸枣仁45g,朱茯神18g,甘枸杞15g,龙眼肉15g。

二诊:8月2日。

症状:筋惕稍瘥,已得寐,大便舒,腹部略软,脉息虚细而略缓。

病理:心力稍佳,腑气已行。

治法:再予前法损益。

处方:上方别直参改用9g,加紫贝齿45g,仙半夏15g,鸡子黄1枚(打冲)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洪先生,鲁班路蒲柏坊。

一诊:1月21日。

症状:病经五日,汗出肌热,起伏不解,咳呛胸腹引痛,苔腻头痛、肢冷,脉浮缓。

病理:寒邪外来,营卫不和。

病因:素禀下虚,阳浮。

病名:伤寒太阳病。

治法:与温阳辛解。

处方:水炙麻黄4.5g,川桂枝6g,灵磁石60g(先煎),生紫菀12g,白芍9g(炒),黄附片15g(先煎),白杏仁12g,朱茯神15g,仙半夏15g,生茅术15g,大腹皮12g,远志4.5g,生姜9g。

二诊:2月2日。

症状:肌热略浅,咳仍未爽,苔腻,脉缓。

治法:再与温潜辛开。

处方:灵磁石60g,朱茯神18g,白芍9g(炒),紫贝齿30g(先煎),酸枣仁24g,仙半夏18g,蜜炙麻黄4.5g,川桂枝6g,生紫菀12g,黄附片15g(先煎),白杏仁12g,蒸百部9g,远志4.5g,生姜9g。

三诊:2月4日。

症状:肌热渐平,咳减而仍不爽,苔腻,口臭,脉缓。

病理:表气较和,肺气未肃,肺胃不和。

治法:再与和中肃肺。

处方:灵磁石60g(先煎),蜜炙麻黄3g,炙细辛3g,紫贝齿45g(先煎),朱茯神18g,北五味3g,生牡蛎30g,酸枣仁30g,淡干姜4.5g,姜半夏15g,白杏仁9g,附片15g(先煎),茅术12g。

四诊:2月6日。

症状:肌热起伏,咳仍不爽,苔腻,脉弦。

病理:新感寒邪。

治法:再与辛开温摄。

处方:灵磁石60g(先煎),蒸百部9g,朱茯神18g,生牡蛎45g(先煎),蜜炙麻黄4.5g,酸枣仁30g,生紫菀12g,白杏仁12g,姜半夏15g,大腹皮12g,茅术15g(炒),附片15g(先煎),生姜9g,黑锡丹12g(先煎)。

五诊:2月8日。

症状:肌热已平,咳较爽,苔化,脉略缓。

治法:再与摄肾肃肺。

处方:灵磁石60g(先煎),朱茯神18g,姜半夏15g,生牡蛎45g(先煎),酸枣仁30g,炙苏子9g,黄附片15g(先煎),茅术15g(炒),蒸百部9g,白杏仁12g,生紫菀12g,大腹皮12g,黑锡丹12g(先煎),生姜9g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刘老,七十有四,禀赋素强,身体健康。

一日突患伤寒发热,医投辛温之药,病不少减,而反增重。壮热烦渴,六脉洪实,谵妄无度,不可终日。举家惊慌,于是再请一医生为其诊治。医曰:“此为温病,虑其病入心包,有痉厥之变。”处方则银翘散之类,自夸轻可去实。服药2帖,毫无效果。病者不安,更为狂妄,于是又换一医诊治曰:“病者年高病重,慎防摆脱之变。”予潜阳之品,亦无效果。闻祝师之名,请其出诊。祝诊之曰:“病者禀赋素强,服桂枝汤而转入阳明,可用白虎汤法,如体质虚弱者,可加人参,即人参白虎汤。今迁延日久,所幸正气未虚,可以大剂速抑病邪。

处方:生地30g,石膏30g,知母12g。

家属睹其方颇以为异。认为祝医生以用温药而传远近,今此病用此大凉之药,患者年老,是否有碍?祝曰:“余之常用温药者,因近人阳虚者多,刘君禀赋强,热度高,宜及时清热抑邪,可放心服之。”

果然一剂热减,二剂热退神清,三剂能下床行走矣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刘女士,蒲柏坊。

一诊:

症状:头痛,肌热,恶寒,体酸,胸闷,苔腻,无汗,脉息浮弦。

病理:寒湿交阻,营卫不和,三焦失化遏阻,心力亦感不足。

病名:伤寒。

治法:当与辛温淡化。

处方:灵磁石60g(先煎),黄附片18g(先煎),生薏仁18g,朱茯神15g,生茅术15g,川桂枝9g,姜夏18g,水炙麻黄4.5g,大腹皮12g,藿梗9g,黄郁金9g,生姜9g。

二诊:

症状:头痛稍瘥,恶寒已罢,苔腻,胸闷,体酸,汗出不彻,脉浮弦。

治法:再与温潜辛开。

处方:灵磁石60g(先煎),黄附片18g(先煎),制川朴6g,云茯神15g,水炙麻黄4.5g,生茅术15g,酸枣仁24g,川桂枝9g,姜夏24g,白杏仁12g,黄郁金9g,藿梗9g,生姜9g。

三诊:

症状:汗出热解,咳呛痰多,苔腻,脉息细缓。

病理:表和,中温尚盛。

治法:再与温潜淡化。

处方:生牡蛎45g,白杏仁12g(打),生茅术15g,黄附片18g(先煎),白芥子6g,朱茯神18g,炙苏子9g,姜夏15g,酸枣仁24g(打,先煎),蒸百部9g,大腹皮12g,远志4.5g,生姜9g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毛先生,重庆路。

一诊:1月12日。

症状:肌热一周已过,头痛,体酸无汗,咳呛不爽,胸痞,苔白,脉息弦大。

病理:阳虚中湿,风邪外干,营卫失调,三焦阻遏。

病名:伤寒。

治法:当与温阳辛化。

处方:水炙麻黄6g,明天麻9g,仙半夏15g,川桂枝9g,生薏仁18g,灵磁石45g,川羌活6g,白杏仁9g,黄附片15g,生紫菀12g,黄郁金9g,制川朴4.5g,生姜9g。

三诊:1月15日(出诊)。

症状:肌热稍减,体酸已瘥,咳呛不爽,口腻,脉浮大。

病理:表气较和,肺失清肃。

治法:再与温潜辛化。

处方:灵磁石60g,白杏仁12g,黄郁金9g,生龙齿30g,生紫菀12g,川桂枝9g,水炙麻黄4.5g,生薏仁18g,仙半夏15g,白芥子6g,黄附片15g(先煎),枳壳6g,生姜9g。

四诊:l月16日。

症状:肌热渐平,头痛亦瘥,咳爽,脉息转缓。

病理:表气渐和。

治法:再与前法损益。

处方:灵磁石60g(先煎),生白芍9g,仙半夏15g,生龙齿30g(先煎),蜜炙麻黄4.5g,酸枣仁18g,川桂枝9g,云茯神15g,黄郁金9g,生紫菀12g,黄附片15g(先煎),生薏仁9g,大腹皮12g。

五诊:l月17日。

症状:肌热平,咳呛渐瘥,脉息缓大,腹泻溲短。

病理:表解里犹未和。

治法:再与扶阳和中。

处方:灵磁石30g(先煎),茅术15g,川桂枝9g,黄附片18g(先煎),姜半夏18g,大腹皮12g,朱茯神24g,泽泻9g,炙苏子9g,生紫菀12g,煨粉葛6g,带皮砂仁9g,生姜9g。

八诊:

症状:纳呆便闭,寐不安,苔腻,脉沉缓。

病理:表解肠胃未和。

治法:再与潜阳和中。

处方:灵磁石60g(先煎),姜半夏24g,生白芍12g,生龙齿30g(先煎),茅术15g,川桂枝6g,黄附片15g(先煎),朱茯神18g,大腹皮12g,麦芽15g,六曲9g,生姜9g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密夫人,九江路75号。

一诊:12月25日。

症状:肌热三日起伏,无汗,头胀,肌酸,胸闷,苔腻,脉息浮弦。

病理:湿蕴于中,寒风干表,营卫失调,三焦不化。

病名:伤寒。

治法:当与温潜辛化。

处方:灵磁石45g(先煎),生茅术15g,黄郁金9g,川桂枝9g(后入),姜半夏15g,藿梗9g,水炙麻黄4.5g(后入),大腹皮12g,桑枝15g,黄厚附片15g(先煎),生姜9g。

二诊:12月27日。

症状:肌热平,纳呆,苔化,脉息虚缓。

病理:表和,中阳不足,阴阳失交。

治法:再与温阳和中。

处方:灵磁石45g(先煎),酸枣仁18g(先煎),炒茅术15g,生牡蛎30g,黄厚附片15g(先煎),川桂枝9g,云茯神15g,姜半夏15g,生白芍9g,生谷芽15g,藿梗9g,陈皮6g。

三诊:12月29日。

症状:便秘,溲少,苔腻,寐不安,自汗,脉虚缓。

病理:脾胃未和,虚阳上浮。

治法:再与潜阳和营。

处方:灵磁石45g(先煎),酸枣仁18g(打,先煎),白杏仁12g(打),紫石英30g,川桂枝6g,炒茅术15g,云茯神15g,生白芍12g,姜半夏15g,大腹皮12g,炒麦芽15g,陈皮9g,生姜9g。

四诊:12月31日。

症状:寒热间日时作,苔黑润,脉细缓。

病理:阳虚中寒,三焦失化,营卫犹未能调节。

治法:再与温潜辛化。

处方:灵磁石45g(先煎),北柴胡9g,淡干姜6g,生牡蛎30g(先煎),姜半夏15g,大腹皮12g,川桂枝9g,炒茅术15g,酒炒当归9g,草果壳6g,藿梗9g,陈皮6g,桑寄生12g。

五诊:1931年l月2日。

症状:肌热平,黑苔已化,胃纳亦醒,脉息虚细而缓。

病理:营卫已调,中阳渐化,正气未复。

治法:再与温潜养心脾为主。

处方:灵磁石45g(先煎),川桂枝9g,酒炒当归9g,云茯神18g,酒炒白芍9g,炒茅术12g,酸枣仁24g(打,先煎),姜半夏18g,淡干姜6g,大腹皮12g,桑寄生15g,生谷芽15g,西砂壳9g。

六诊:1月4日。

症状:苔化,纳醒,力乏,自汗,脉虚缓。

病理:中气未复,气血不足。

治法:再与温养心脾,佐以和营之品。

处方:生西芪9g,云茯神15g,炒茅术15g,黄厚附片15g(先煎),生白芍15g,淡干姜6g,酸枣仁24g(打,先煎),火麻仁15g,大腹皮12g,巴戟天15g,川桂枝6g,炒谷芽15g,西砂壳9g。

七诊:1月7日。

症状:胃纳醒,大便行,自汗已差,脉虚缓。

病理:气虚中寒,心肾不足。

治法:再与温养三阴为主。

处方:生西芪12g,酸枣仁18g(打,先煎),制首乌15g,黄厚附片15g(先煎),姜半夏15g,巴戟天18g,云茯神15g,炒茅术15g,仙灵脾12g,灵磁石30g(先煎),炒麦芽15g,淡干姜6g,陈皮9g。

八诊:1月10日。

症状:眠食俱安,二便亦调,神乏体倦,脉息虚缓。

病理:正气未复,中阳不足。

治法:再与温养为主。

处方:灵磁石30g(先煎),生西芪15g,巴戟天12g,云茯神15g,秦归身9g(土炒),仙灵脾15g,酸枣仁18g(打,先煎),甘枸杞12g,炒茅术15g,姜半夏15g,淡干姜6g,龙眼肉12g,生谷芽15g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民国十一年,余悬壶成都。有府街刘老者,已古稀之令矣,卒病伤寒,壮热烦渴,六脉洪实,谵妄无度,不可终日。医皆虑高年气衰,不敢任用峻剂。余重与玉女煎,去牛膝加犀羚各9g,一剂知,再剂已,数日而痊。

阅十余载犹见其独步街头,腰脚弥健,计已耋耄之年矣。若斯禀赋,实为稀有者也,有是体,始用是药,吾非不用寒凉也。特以今人体质浇薄,宜温者多,可清者少,温其所当温,不足为病。浅薄之流,讥吾有偏,非知我者也,吾何患焉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话》)

上海国医学院学生徐某之弟,病伤寒甚剧,请医束手。祝师当时在该院执教,徐某信仰其理论,征得父亲同意,邀祝诊治。徐弟高热两旬不退,神昏谵妄,前医佥谓热入心包,主用清宫。祝诊之,不能苟同。

处方:附片12g(先煎),活磁石30g(先煎),麻黄6g,桂枝9g,生姜9g,朱茯神12g,苏梗6g,郁金9g,姜半夏9g,生龙齿30g(先煎),酸枣仁15g。

服后诸恙依然,翌晨又为处方如前。徐父慌乱之余,又延名医会诊,皆认为热药之误。一医且笔之于方案,谓邪入心包,误投温燥,法在不救。家中人更慌,皆出怨言。徐乃见祝师,祝问前方服后厥恙好转否?徐曰:未也。然则能变否?答曰:亦未也。祝曰:不好不变,药力未及也,何用惊为。徐以实告:名医某某等皆谓服师药已无求矣。祝遂与徐同往,其父蹙额相迎。祝问前方服否?徐父有难色曰:顷间名医会诊,以为非是,未敢服也。言下唏嘘不已。祝曰:有斯哉!病以吾药而剧,吾不得辞其咎,然吾知此病不即死也。吾使人来侍病者五日,前所服之药过五日其药性当已消矣,其不及五日而亡者,药之过也,可毁我招牌,并鸣之于报端,为庸医杀人之戒。苟过五日不死者,非吾之罪也,任令更医诊治。徐父用此而谢曰:吾固深信夫子者,医生有割股之心,先生既知其不死,幸始终拯救之。于是出纸笔,促之处方。祝曰:无更只字,连服两帖,不分昼夜续进,明日不需延请,自来诊视。次晨祝破扉而入,急问昨宵病人有变否?徐氏谢曰:小子服夫子药,汗出热减神静而得安寐矣,夫子真神人也。复出纸笔请处方。祝曰:无更只字,再服两帖。次日仍照原方又服两帖,诸恙大愈。因谓徐父曰:向者一纸热药,即被断为杀人,今连服六剂而热退神清,是非明矣。徐父谢曰:倘非夫子真知灼见,小子其病毙矣,今而后始知名医之所以为名医也。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书家天台山农之女,病伤寒,朱少坡治之两旬馀,热不减无汗,略有谵妄,少坡数见余之治绩,因邀去会诊。视其处方,大致蒿佩栀芩之属,其后又参用大黄,服已仍无动静。时余意气方盛,认为不合,改予麻桂葛根,与夫温中之药,如茅夏砂腹之类,言服此当令汗,汗出热当减,次宵忽暴下凝血而亡。少坡因劝余改变作风,余言事理无差,变出意外,宁愿受谤,良心不可改也。嗣后又遇相类之事数则,不胜怅然。因推思其故,大凡中寒之人,频服清凉之药,肠胃活力日削,渐次麻痹,由肠充血而肠郁血,因于郁瘀栓塞,循环障碍,引起肠坏死,轻凉薄寒之药,其性缓和,故所害不显,旦旦服之,譬如雪上加霜,层层堆砌,麻痹既深,反应沉寂,只是衰弱,痛苦反稀。一旦处服温峻之剂,郁阳暴伸,肠胃蠕动转烈,溃疡腐肉,剥离下注,譬如日照冰山,豁然崩裂,倾注下泻,一发而不可收拾。夫温热之药,多涩大便,服茅夏砂腹等固肠之药,而不免于滑泻者,寒凉蓄积之量大,温热之药,反成催促推动之原也,以此招谤,百口莫辩,代人受过,又何辞乎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话》)

小女厚初夹食伤寒,下之不通。

伤寒病灶未敛,绝对不可下,孺子未明伤寒之解剖之理也。伤寒之肠,炎肿扩张,孔道缩小,(大凡急性炎症,组织多充血而形肿,内脏炎肿之情形,不可目睹,试观眼膜发炎者,眼睑焮肿,其目眶缩小,如成一线,难于睁大,可以为证。)病灶以上之固体积滞,因炎肿之处,孔隙狭小,不得遽下,遂逗留蕴郁,而为痞满。此时而欲强下之,则刺激其病灶,徒增懊憹而已。小女厚初,病夹食伤寒,壮热胸闷,苔垢嗳腐,数日不更衣。以为可下,下之终不可通,恍然知肠道壅肿而窄小,新停之积,不易通过也。

遂与藿朴夏陈鸡金枳壳之类,以减少其酵腐之机,迨夫炎肿渐消,宿滞顺流而下,毫无阻碍,容量之多,数倍往时,绝食既久,骤得如许积粪,自有骇怪之者矣。

用下法以抑制亢奋,不得应用于伤寒者,下药必经肠道,肠道不耐峻攻时,则有所顾虑也。昔仲景有慎下之文,反复叮咛,岂无谓哉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话》)

徐某,20岁。

患伤寒,高热不退,渐至谵语,神志昏迷,名医皆用清宫汤合紫雪丹治之,罔效。

邀请祝氏诊治,经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谓:神已衰矣,不能作热入心包之治法。遂以温潜法拟方:

附子、活磁石、生龙齿、川桂枝、生白芍、酸枣仁、茯神、石菖蒲、仙半夏、远志等药,逐渐治愈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话》)

有西医叶翰臣者,中国药学界之老博士也,早岁曾罹伤寒之病,热匝月始退,体力困惫,久久不复。民国二十九年,又病伤寒,反复检验,费氏反应甚浓,白细胞显著减少。时叶氏已五十余岁,私心忧急,度难久持。会同居有护士缪小姐者,屡在大华医院,为余看护伤寒病人,前后多次,深知中医治迹之佳,乃竭力介绍于叶氏。博士固以深研国药著称于时者,然未尝信中医也,惊于事实之传说,遂相延诊视。曰:吾所患者,何病也,须几旬可愈?余为之诊询一过,答曰:此伤寒病也,依吾法治疗之,十日可衰也。博士将信将疑,缪小姐力为证明所说不虚,于是改服中药,依法调护,所得效果,悉如所料,八日退净。留一方为之调理,不数日而体力复苏。乃大诧异,复来邀诊,余意其为食复也。至则博士蹑蹀室内,欢然相迎曰:今日之请,非求诊也,愿得一谈如何?余颔之。博士曰:此番伤寒病程缩短,超过预料,体力恢复之快,出乎意外,余甚感谢,今所欲问者,阁下前后所用之药,余在中央研究院,大都已作精密之研究,对于伤寒,既无杀菌之力,又无特效可寻,然而阁下能如期愈病者,何所为而然耶?余因问之曰:西医用血清疗病者,胡为哉?博士曰:此不过增强人体之抗力而已。惟其然,中医之能奏愈病之功者,亦犹是耳。夫愈伤寒者,伤寒抗体也,抗体之产生,由于整个体力之合作,吾人协调抗病之趋势,使其符合自然疗能,在此优良之环境下,抗体之滋生甚速,故病可速愈,非药物直接有愈病之能也。中医疗法之原理,不过如是而已。博士击节赞叹曰:果如是,中医疗病之原理,诚有其卓然之立场矣,我人个别研究中药,而不了解整个医者,虽冥索百年,亦无所得也。嗣后叶氏眷属,及其亲友凡有病伤寒者,无不推诚介绍,亦无不应手而效,此八年前事也。[本案在《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内科疾病·伤寒》中也有记载。祝氏处方:黄厚附片12g(先煎),人参9g(先煎),黄芪15g,川桂枝9g,炒白芍9g,活磁石30g(先煎),生龙齿30g(先煎),朱茯神9g,酸枣仁12g,姜半夏9g,陈皮9g,淮山药12g,炒麦芽12g。编者注]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话》)

又治一伤寒病人,发热多日不退,神衰脉数。诊为并发心脏衰弱。

于麻黄、桂枝等中药,复加附子、酸枣仁、磁石、龙齿以强心安神,终于获效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程先生,卜邻里14号。

一诊:2月25日。

症状:肌热,汗出及颈,肢体酸楚,苔腻胸闷,气短,腹膨,溲浊而少,脉息虚数。

病理:湿蕴于中,寒风外束,营卫不和,三焦滞壅,肺络损伤。

病名:伤寒兼湿。

治法:当与温潜辛化。

处方:灵磁石60g(先煎),水炙麻黄4.5g,白杏仁12g,川羌活9g,朱茯神18g,仙半夏12g,川桂枝9g,生薏仁24g,大腹皮12g,炙苏子9g,生紫菀9g,附片15g(先煎),生姜9g,桑枝15g。

二诊:2月26日。

症状:汗出仍未爽,体痛稍瘥,脉息虚而略缓。

病理:表犹未和。

治法:再与前法损益。

处方:灵磁石60g(先煎),川桂枝9g(后入),炒茅术15g,黄附片15g(先煎),川羌活9g,姜半夏18g,水炙麻黄4.5g,北茵陈15g,生紫菀12g,蒸百部9g,炙苏子9g,朱茯神18g,生姜9g,桑枝15g。

三诊:2月27日。

症状:肌热稍减,体痛渐瘥,便溏溲少,脉转虚缓。

病理:表气较和,中湿尚盛。

治法:再与温潜辛化。

处方:灵磁石60g(先煎),川羌活9g,蒸百部9g,朱茯神15g,川桂枝9g,北茵陈15g,酸枣仁18g,生紫菀12g,泽泻9g(炒),炒茅术15g,炙苏子9g,黄附片15g(先煎),大腹皮12g,姜半夏24g,生姜12g。

28日改方,去枣仁,加龙齿。

四诊:2月2日。

症状:肌热平,咳呛减,苔腻,溲浊便溏,脉息虚缓。

病理:表和中湿尚盛,三焦遏阻。

治法:再与扶阳化湿。

处方:灵磁石60g(先煎),酸枣仁24g(打,先煎),茅术15g(炒),生牡蛎45g(先煎),川桂木9g,泽泻9g(炒),朱茯神24g,黄附片15g(先煎),姜半夏18g,淡干姜6g,炙苏子9g,蒸百部9g。

五诊:3月3日。

症状:咳呛未已,苔腻,溲少而浊,不思饮,脉虚缓。

病理:心脾肾三阳俱衰,湿邪遏阻,分泌不良。

治法:再与温化三焦为主。

处方:灵磁石45g(先煎),带皮苓24g,茅术18g(炒),牡蛎45g(先煎),上安桂6g,北茵陈15g,枣仁24g,黄附片15g(先煎),仙灵脾12g,西砂壳9g,大腹皮12g,淡干姜9g,姜夏18g,远志4.5g。

桂枝改作肉桂,为了化气行湿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李先生,四明医院。

一诊:2月28日。

症状:肌热,汗出不解,神昏,苔腻,唇烂,目开不得寐,溲秘,脉息浮大。

病理:寒邪外干,中湿遇阻,营卫不和,心力已衰,阳浮不潜,三焦失化。

病名:伤寒。

治法:当与温潜辛化。

处方:蜜炙麻黄4.5g,生龙齿45g(先煎),茅术15g(炒),川桂枝6g,黄郁金9g,仙半夏18g,灵磁石60g(先煎),白芍6g(炒),生紫菀12g,黄附片15g(先煎),生姜9g,酒连5g(泡冲),朱茯神24g,白杏仁12g,远志4.5g。

二诊:2月29日。

症状:神清得寐,溲行,便秘,肌热已平,脉息缓大。

病理:表和浮阳已敛,腑气未行。

治法:再与前法损益。

处方:灵磁石60g(先煎),黄附片18g,(先煎)茅术15g(炒),生龙齿30g(先煎),薏仁18g(炒),白杏仁15g(打),云茯神24g,姜半夏18g,大腹皮12g,川桂木6g,生紫菀9g,远志4.5g,生姜9g。

三诊:3月2日。

症状:寐已安,胃纳醒,大便不行,脉息缓。

病理:腑气未通。

治法:再与前法损益。

处方:灵磁石60g(先煎),炒茅术15g,大腹皮12g,生牡蛎30g(先煎),黄附片18g(先煎),麦芽12g(炒),朱茯神18g,仙半夏15g,白杏仁12g(打),炙苏子9g,生紫菀12g,黄郁金9g,生姜9g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梁先生,忆定盘路大新村。

一诊:

症状:肌热经旬,汗出疹透,体酸头痛,腹满便溏,脉息略紧。

病理:寒邪外来,营卫不和,三焦遏阻,阳浮于上。

病名:伤寒。

治法:当与温潜辛解。

处方:灵磁石60g(先煎),酸枣仁24g(打,先煎),粉葛根6g,生龙齿30g(先煎),水炙麻黄4.5g,仙夏15g,朱茯神18g,川桂枝9g,炒茅术15g,黄郁金9g,大腹皮12g,黄附片15g(先煎),生姜9g。

二诊:

症状:头痛稍瘥,肢酸,便溏,肌热起伏,脉息转缓。

病理:营卫未调,三焦遏阻。

治法:再与温潜辛解。

处方:灵磁石60g(先煎),生牡蛎30g(先煎),水炙麻黄6g,云茯神18g,黄附片18g(先煎),川羌活6g,酸枣仁24g,川桂枝9g,仙半夏15g,生茅术15g,大腹皮12g,桑寄生15g,藿梗9g。

三诊:

症状:头痛体酸俱瘥,肌热渐平,苔白,脉缓。

病理:正盛邪衰,营卫渐调。

处方:灵磁石60g(先煎),黄附片18g(先煎),姜半夏18g,酸枣仁24g(打,先煎),桂枝9g,炒茅术15g,藿梗6g,大腹皮9g,白杏仁12g,茯神18g,川羌活9g,大腹子12g,陈皮9g,生姜9g。

四诊:

症状:肌热已平,寐已安,二便俱郁,苔腻纳少,脉虚缓。

病理:邪去正虚,中湿尚盛。

治法:再与前法损益。

处方:灵磁石60g(先煎),川桂枝9g,姜夏18g,云茯神18g,炒白芍9g,大腹皮12g,酸枣仁24g,炒茅术15g,黄附片18g(先煎),藿梗9g,西砂壳9g,淡干姜6g,炒麦芽15g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于少灵,蒲柏坊。

一诊:3月17日。

症状:肌热一周已过,胸闷,腹胀痛,苔白脉浮,红疹遍布,小腹焮肿。

病理:寒邪外来,营卫失调。

病名:伤寒。

治法:当与温潜辛解。

处方:水炙麻黄4.5g(后下),仙半夏24g,黄郁金6g,粉葛根6g,生茅术12g,藿梗6g,川桂枝6g(后下),大腹皮12g,灵磁石30g(先煎),黄附片12g(先煎),白杏仁9g,生姜6g。

二诊:3月18日。

症状:肌热稍减,腹痛亦瘥,脉浮缓。

治法:再与温潜辛散。

处方:上方加生苡仁15g,生紫菀9g;改附片4.5g,郁金9g,仙半夏15g,生姜6g。

19日改方加赤苓12g,葛根减4.5g。

三诊:3月20日。

症状:肌热渐平,腹痛已瘥,苔化脉缓。

治法:再与潜阳和表。

处方:灵磁石30g(先煎),白芍18g,白杏仁9g,炒茅术12g,黄附片15g(先煎),水炙麻黄3g,朱茯神12g,黄郁金9g,川桂枝6g,仙半夏15g,酸枣仁15g,大腹皮9g,生姜9g,粉葛根4.5g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翁先生。

一诊:1941年3月9日。

症状:肌热一周未解,无汗,寐不安,苔腻,脉浮缓。

病理:寒邪外束,中湿遏阻,营卫不和,三焦失化。

病名:伤寒湿阻。

治法:当予温潜辛化。

处方:灵磁石30g(先煎),水炙麻黄6g,紫石英10g,姜半夏12g,苏梗6g,大腹皮9g,云茯神12g,川桂枝6g,黄附片12g(先煎),生茅术12g,黄郁金6g,白杏仁9g,生姜9g。

二诊:3月10日。

症状:汗犹未彻,苔腻,泛呕,脉浮缓。

治法:再予温潜辛化。

处方:灵磁石45g(先煎),云茯神12g,水炙麻黄4.5g,酸枣仁15g,大腹皮9g,黄郁金6g,乌附块12g(先煎),姜半夏18g,川桂枝6g,生茅术12g,苏梗6g,白蔻仁6g,生姜9g。

三诊:3月12日。

症状:肌热平,苔腻,作呕,脉息沉缓。

病理:表和中阳未化,食物阻滞。

治法:再予温潜淡化。

处方:上方去麻黄、郁金、白豆蔻,加焦枳实9g,淡干姜6g,炒白芍6g,炒麦芽12g。

四诊:3月14日。

症状:热平,苔化,纳呆,便秘,脉息虚缓。

病理:病去正虚,心脾不足。

治法:再予潜阳益脾。

处方:灵磁石30g(先煎),酸枣仁15g,炒茅术12g,云茯神12g,带皮砂仁6g,炒麦芽12g,乌附块15g(先煎),苏梗6g。

按:热平,苔化,病去正虚,麻桂均去,乌附加重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徐夫人,愚园路。

一诊:11月29日。

症状:肌热二周,无汗而炽,神衰,不得寐,苔白,脉息虚数。

病理:气阳素虚,心力不足,寒邪外干,营卫不调,虚阳上浮。

病名:伤寒。

治法:当与扶阳强心,兼调营卫。

处方:灵磁石60g(先煎),酸枣仁30g(打,先煎),川桂枝6g(后下),青龙齿30g(先煎),黄厚附片18g(先煎),姜半夏18g,朱茯神18g,水炙麻黄4.5g,生茅术15g,藿梗9g,大腹皮12g,干姜6g,黄郁金9g。

二诊:11月30日。

症状:汗出热减,胸闷泛恶,苔腻,脉息虚而略缓。

病理:营卫较和,中阳未化。

治法:再与强心和营,兼理三焦。

处方:酸枣仁30g(打,先煎),灵磁石60g(先煎),川桂枝6g(后入),青龙齿30g(先煎),朱茯神15g,姜半夏24g,黄厚附片18g(先煎),川朴花4.5g,生茅术15g,水炙麻黄4.5g(后入),黄郁金9g,白蔻仁6g(后入),淡干姜6g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茵先生,29岁。

一诊:3月19日。

症状:肌热二周未解,汗出齐颈,苔白,胃痞,便溏,脉缓大。

病理:寒风干表,营卫失调,中阳不足,表邪留恋。

病名:伤寒症。

治法:当与温潜辛解。

处方:灵磁石45g(先煎),姜半夏15g,水炙麻黄4.5g,朱茯神18g,炒茅术15g,大腹皮9g,酸枣仁24g,川桂枝6g,黄郁金9g,藿梗9g,粉葛根4.5g,生姜9g,白芍6g(炒)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张先生,打浦路

一诊:2月11日。

症状:肌热一周,汗出不解,咳呛胸痞,气短耳鸣,苔白便溏,脉息虚大。

病理:寒邪外来,肺卫不和,中阳被伤,心力衰惫,已呈虚脱之象。

病名:伤寒太少合病。

治法:与潜阳强心,兼调肺卫。

处方:川桂枝9g,酸枣仁30g(先煎),蜜炙麻黄3g,姜半夏15g,生白芍9g,灵磁石60g(先煎),炙苏子6g,黄郁金9g,朱茯神18g,黄附片18g(先煎),远志4.5g,大腹皮12g,生姜9g。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王先生。

一诊:

症状:自汗气促,鼻煽,脉息虚缓,舌润无苔。

病理:伤寒已达二候,心肾水虚,真阳泄越。

病名:伤寒阳越。

治法:与摄肾潜阳为主。

处方:乌附块15g(先煎),朱茯神15g,仙半夏12g,生龙齿30g(先煎),炒白术12g,鸡子黄1枚,生牡蛎30g(先煎),炮姜9g,黑锡丹15g(先煎)。

二诊:

症状:自汗气促稍瘥,脉息仍虚缓。

病理:真阳已见潜藏之势,气衰。

治法:仍当摄阳益肾为主。

处方:乌附块15g(先煎),朱茯神15g,破故纸15g,生牡蛎30g(先煎),生龙齿30g(先煎),覆盆子9g,黑锡丹15g(先煎),巴戟天18g,仙半夏15g,炮姜6g。

三诊:

症状:脉象缓而敛。

病理:连进益阳补肾,吸气亦深,肾之摄纳渐复。

治法:再与前意出入。

处方:乌附块15g(先煎),朱茯神15g,破故纸18g,灵磁石30g(先煎),巴戟天18g,炮姜9g,制川朴6g,生龙齿30g(先煎),炒白术12g,仙半夏15g。

四诊:

症状:脉缓而虚,耳聋眠少。

病理;邪去正虚,肾气不固。

治法:再与益肾潜阳为治。

处方:乌附块15g(先煎),大熟地18g,生龙齿30g(先煎),破故纸18g,生谷芽15g,朱茯神15g,灵磁石30g(先煎),仙半夏18g,炮姜16g,炒於术16g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张先生,外滩。

一诊:2月23日。

症状:胸痞,纳呆,下利,脉细紧。

病理:中阳不足,寒邪阻遏。

病名:结胸。

治法:当与泻心汤法。

处方:姜半夏18g,川桂皮9g,粉葛根9g,酒连2.4g,瓜蒌壳12g,生姜12g,淡干姜6g,黄附片18g(先煎)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治徐伯远肠伤寒奇验

民国十五年,余自成都移壶来申,囊办景和医科大学。朱君少坡,引小圃长子伯远来,从余学医,其明年。伯远以病告,视之,正伤寒也,与麻桂辛温宣发之方。小圃惧其峻,扬言已服,诊数日,仍无应手之象,心窃疑之,旦旦临诊,而病势日重,百般思维,不得其解。一日又往诊视,适小圃外出,余徘徊室内,苦索其药病不应之理,忽见案头置有药方一纸,睨视之,则泻心之类也,于是恍然大悟,遂即引退。

当晚小圃来电道歉,因问之曰:案头药方,是伯远所服与?曰:是众道友评议之方也。余曰:此方不妥,阁下其审慎之。小圃谢曰:今已服矣,尚无不合。余又曰:慎之,郁极必扬,今宵或有猝变欤。翌晨竟无消息,午后再往访视,则诸医皆在,济济一堂,僮仆栖遑,客有愁容。西医谭以礼等亦与焉,小圃神色沮丧,惘然若失,见余至,整额而迎曰:伯远昨晚发厥,至今未醒,顷又增搐搦,如之何其可也?言已,唏嘘不止。未几看护出,告小圃曰:顷间予服紫雪丹,数下不得入,客皆同声嗟叹。小圃悲从中来,亦潸然泪下。余曰:药未入口,如此亦佳。众咸愕然。

少坡走辞,余起送之,小圃曰:兄亦去乎?余曰:否,吾将少待。小圃遂携余入一小室,愀然而悲曰:伯远尚有望乎?余曰:不惧吾药,非无望也。小圃悚然动容,长揖而谢曰:伯远是吾子,亦阁下之徒也,可以为父师而坐视不救乎?虽毒药不敢辞,惟阁下图之。因为处强心扶阳诸药,倍增其量而与之,曰:速为配就,吾将督煎也。煎次,即嘱看护如法顿服。旋进晚膳有顷,余问小圃曰:药已服否,药后动静如何?答曰:犹未也,顷间众医会商,佥谓用药太峻,安危存乎一线,且缓待之,明晨再议可乎?余曰:此何时耶?病笃若斯,岂可耽延!小圃曰:家人怯,不敢服也。余滋不怿,质之曰:家必有主,君之家主为谁?君固方寸已乱,然吾不能坐视吾徒之枉死于病也。伯远服师药而亡,吾不复言医矣。于是径命看护灌药,亲视其咽服。初服吐不纳,再服下少许,三服则未吐。余曰:此犹未足,再煎一服。尽二剂犹无动静。余恐药力未到,心力先溃,因请于谭医,即予注射强心。谭医辞曰:高热如此,昏愦如此,脉微如此,强心注射,恐非宜也。余曰:但注小量,愿负全责。于是召诸看护,告以调护之法,即令肃清病房,摈退杂人,虽其生母亦不留。由是戚当哗然,卿卿私詈曰:何来野郎中,不近人情若斯。

小圃欲备车送余归,余曰:夜已深,今宵不复行矣。小圃局促不安曰:然则当为备榻。余曰:且小坐待之。小圃假寐,夜半看护忽忽来速小圃去,小圃矍然惊愕而起,余固睨及,因亦不语。未几小圃入,见余未醒,则亦默坐。少顷余佯作伸欠,问小圃曰:何如?小圃捧拳而谢曰:顷伯远已醒,顾看护曰:吾欲见阿父。余趋视之,彼便咽悲诉于吾曰:儿苦甚,许多褴褛无赖,曳我入井,吾虽挣扎,力不胜也。忽来大胖子,力驱群只,拯我出井。我今遍身疼痛,如受鞭笞云。余笑曰:何物群丑,困人若斯。大胖子者,大附子欤,邪机出表,安得不痛?因再处方而归。

次日终朝未厥,搐搦亦平,汗未出,热未降,再予前法出入进服,汗出热减,身痛乃解,三日神志尽复。自言左胁下作痛,家人延西医牛惠霖诊之,云是肋膜炎,且已成脓,非开刀不可。余入语小圃,牛言恐有未确,因顾谭医曰:此项胁痛,当是汗出局部受寒之故,即有炎症,亦未必化脓也,牛医何时来,余当面询之,不然则先行抽水化验,以昭郑重。谭然之,翌日再往,则牛医已去,且已割开表皮,言脓在内膜,必须剖肋,最好住院,今因病重,姑与内服,令脓下泄。余询谭医曰:肋膜之内,即是胸腔,胸腔之脓,循何道而可下泄,愿请教焉。谭医谢曰:此牛医敷衍之语耳,不意遭遇阁下,遂有失言之窘也。余返与小圃曰:伯远今已厥回神清,渡过危机,今而后余不复问讯矣。小圃惶惶相谢,大啐主持割治者,即命其东宅夫人担任监护之责,以坚信任。于是继续服药七日,热退痛消,调理月馀始痊。

小圃原为时方论者,经斯认识,于是一反过往作风,得心应手,遂有祝派之称,其后次子仲才,亦从学焉,盖体认有得也。一代名医,行道数十年,犹能从善若流,亦足多已。(祝味菊门人王云锋在《祝味菊名医类案回忆录之四》中也录有本案并载有处方。编者注)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话》)

苏生(指祝味菊门人陈苏生,编者注)家境清寒,幼年就丧了父母,由嫁给朱家的姨母带在身边,供养上学。自从学医成业之后,机会还不差,偶然看好几个病,自己以为了不起,因为人缘还好,口碑也还好,因此我很自负。那年姨丈朱季安罹了伤寒病,我照例先与辛散宣解,汗出热不减,照我的经验,知道此病不易速痊,为了慎重起见,就延聘了某名医来诊治。他认为姨丈是阴虚者,汗多伤阴,邪热反炽,所以主张滋清。大家因为他是个名家,据说他有断生断死的本领,脉案相当漂亮,所以我也很赞同他的措施。可是一天一天的诊治,病况一天一天的恶化,从烦躁到谵语到昏迷,他说这是一个历程,他还预测以后应当恶化到如何程度,然后可以逆转为安。大家信任他,我也信任他。在病的第十天,病态不大妙,神志晦涩,呼吸浅表,时时有发厥之象。我打电话问他,他说这是“转”,一转就有希望的。我们邀他拔号出诊,他晌午才来,这时姨丈已经奄奄一息。他匆匆一看,对我说,这是“转”,叫他们不要慌张。他匆匆地去了,他还没出大门,里面已经凄声嚎淘,素称强健无病的老人家,就此与世长逝了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话》)

大表兄朱仰荪,又病倒了。病倒却在南汇故里,乡间无名医,当然又是我挡了一个头阵,两贴药不灵,样子又是伤寒,而且症状和姨丈是一个路子。他们慌了,和我商议,我当时主张,不宜再请那些赫赫有名的时医,我们应当找寻一个素有学识的医家,比较妥善些。他们同意我的主张,但是茫茫医界,究竞谁是学者呢?在那时某报的顾问某先生,常常有著作在报端发表,问病答方,说来头头是道。我与他素昧生平,然而心仪已久,于是决定推荐了他,病家也很满意,因为“行交行”,总比较靠得住的。他们就重金敦请这位先生专车下乡,他主张下夺,他说:非此不足肃清陈莝。三贴药之后,病情照样变了,我自作主张来给他一贴滋阴开窍,乡下的医生又加上一付清宫牛黄,病情没转机,格外地糟了。他们怪到墙门的风水不好,延了和尚道士,七敲八敲,把病人敲上了西天!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话》)

一九四一年冬天,第二个表兄朱仰山又病了,病了又是伤寒。开始就是伤寒专家看的,七八天不见效,烦躁得很厉害,又找我去看。我根据过去经验,自以为很有把握,足能控制病情,所以不再对一般名家专家有所依赖,这番很经意地负起治疗的全权。为了特别审慎,同时又会同一位西医老搭挡,实行中西会诊,针药并进,从谵语昏糊许多不利条件下,居然把病人拖上了四五个星期,虽然神志还是不甚了了,可是热度总算退了。我很自得,以为这番立了大功,足以拉回前两次扫去的面子,哪里知道病人口腔起了白糜,蔓延到喉头,病情显然又起了恶化。他们背地里又请许多专家,许多第一流,他们对我的治法,很有指责,我那时也是方法用尽,只得见机而退。经过他们几次的清火败毒,到一九四二年旧历元旦,终于撇下了成群的儿女,与世长辞了。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话》)

吾弟(指祝味菊的弟弟祝敬铭,编者注)素体壮实,及冠求学于成都,严冬衣单,运动受寒,即晚起高热。深宵不及服药,黎明其生母速余往诊,至则敬铭躁怒发狂,破窗逾垣,袒裼纳凉于屋脊。余命壮者数人,执之下,测其热,则105 F,虽有汗而不畅,知是阳明亢热也,与仲景白虎汤,重加水炙麻黄,一剂汗大出,霍然而愈。此二十五年前事也,自此以后,吾弟壮健逾恒,二十年来,未尝患病。方期纯阳之体,可享遐龄之寿,孰料天道难测,遽膺磨蝎之灾。客秋弟媳来函,言铭弟卒病于成都,一病即烦乱如狂,詈人击人,不避亲疏,弟媳夙崇新法,率尔纳之于疯人院,镇静,麻醉,攻下,七日躁狂益烈,又延他医诊治,始知因高热而致狂乱者,卒不及治而逝。呜呼!此亦阳明亢热也,辛凉解表,当立愈,奈何失治若斯,而卒至于不起耶!川中一别,竟成永诀,回忆当年治迹,不禁感慨系之矣。

苏生曰:纯阳之体,机构健全,气血滑利,感邪不重,每能自愈,正盛则邪却,何故竟成不治之症?

师曰:过犹不及,抵抗而不能适度者,皆病也。大凡感邪太深,爆发太骤,神用偏亢反应过疾者,皆能造成阳明。吾弟以精壮之年,而患重阳之病,邪壅不达,气盛不宣,于是奋张而为热,怫怒而为狂。医者不为开门逐贼之计,徒为闭户擒盗之谋,表愈闭则热愈高,热愈高则狂愈甚,病在表而攻其里,是为诛伐无辜,不宣其末梢之壅,而从事麻醉其中枢,是为隔靴抓痒。夫汗发在表,受命于中枢,中枢麻痹,则末梢之机能,亦随之而疲惫,安望其能自为调节耶?吾弟之病,不入疯人院则不死,任之不治,听其自然,亦未必死,召时医而与叶王之法,则应手而效矣。言念及此,岂不痛心者哉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话》)

◆温病

一患儿,湿温两旬,白㾦密布,身热有汗,起伏不解,神倦,纳少,眼肿,舌白,脉濡数。治以疏和,防其变迁。

药用:川桂枝、白芍、银柴胡、青蒿梗、白薇、活磁石、仙半夏、茯神、橘络、竹茹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话》)

单先生。

一诊:1941年9月13日。

症状:肌热已近两周,胸闷,苔腻,肢酸头痛,脉息弦细。

病理:湿蕴于中,凉风干表,中阳不足,营卫失调。

病名:湿温。

治法:当予辛温淡化。

处方:灵磁石30g(先煎),枣仁18g,川桂枝9g,附片15g(先煎),姜半夏18g,水炙麻黄4.5g,茯神12g,生茅术15g,大腹皮12g,黄郁金9g,生姜12g。

二诊:9月15日。

症状:汗出肌热已减,项强背痛,脉仍弦细。

处方:上方去麻黄、郁金,加羌独活各9g,杏仁12g,炒薏仁18g。

三诊:9月17日。

症状:肌热平,项背强痛已瘥,下肢酸麻,舌苔白腻,脉转细缓。

病理:表和湿邪尚盛,中阳不足。

处方:灵磁石45g(先煎),桂枝9g,巴戟天24g(酒炒),附片18g(先煎),独活9g,茅术15g,酸枣仁18g,炒薏仁18g,姜半夏15g,桑枝15g,仙灵脾12g,宣木瓜12g,生姜12g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感冒

陈女士。

一诊:1939年7月l日。

症状:恶寒发热,汗出不彻,下利腹满,苔白腻,脉沉紧。

病理:凉风犯表,生冷伤中,营卫不和,脾失运化。

病名:感冒。

治法:当予辛温淡化。

处方:漂苍术15g,川羌活9g,粉葛根9g,广香薷3g(后入),带皮苓18g,姜半夏15g,大腹皮12g,陈薤白9g,川桂枝6g,黄附片15g,淡干姜9g,灵磁石30g,炒泽泻9g。

二诊:7月4日。

症状:肌热平,下利亦瘥,苔腻,汗多,肢麻,脉息细缓。

治法:再予温潜淡化。

处方:灵磁石30g,黄附片18g(先煎),朱茯神18g,酸枣仁24g,带皮苓18g,姜半夏15g,大腹皮12g,仙灵脾12g,淡干姜6g,上安桂4.5g,炒茅术15g,西砂仁9g,生牡蛎30g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郭太太。

一诊:

症状:头痛咳呛,痰多苔白,脉息虚细。

病理:肝肾下虚,肺损有年,新感风邪,肺卫失调。

病名:新感。

治法:当与潜阳益肾,兼调肺卫。

处方:灵磁石45g,酸枣仁24g(先煎),炙紫菀12g,生牡蛎30g,炒白术15g,炙苏子9g(包),朱茯神18g,蒸百部9g,川桂枝6g,生白芍6g,淡干姜4.5g,炙款冬花9g,橘饼半枚。

1月19日改方:去白术、桂枝、白芍,加菟丝饼12g,破故纸12g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陶小君。

一诊:

症状:头痛发热,苔腻作呕,脉息浮缓。

病理:风邪外感,食物中阻。

病名;外感。

治法:当与和中达表。

处方:川桂枝6g,蔓荆子9g,川羌活6g,炒茅术12g,姜半夏15g,炒六曲9g,炒枳壳9g,厚附片12g(先煎),活磁石30g(先煎),藿梗9g,生姜12g。

二诊:

症状:脘闷便秘,脉息虚缓。

病理:表气和,肠胃不清。

治法:再与和荣调中。

处方:川桂枝6g,生白芍9g,白杏仁12g,姜半夏15g,制川朴4.5g,炒六曲9g,炒谷芽15g,活磁石45g(先煎),厚附片12g(先煎),生姜9g。

三诊:

症状:消化不良,脉息细缓。

病理:表里俱和。

治法:再与建中法。

处方:黄厚附12g(先煎),炒茅术12g,朱茯神6g,生姜9g,生白芍12g,姜半夏15g,炒六曲l6g,活磁石30g(先煎),川桂枝6g,酸枣仁12g,炙鸡金9g。

四诊:

症状:脉息细缓。

病理:胃纳醒,中气虚寒。

治法:再与扶阳培中。

处方:黄厚附12g(先煎),生白芍12g,朱茯神15g,活磁石30g(先煎),生西芪6g,炒茅术12g,酸枣仁12g,生姜9g,川桂枝6g,姜半夏12g,西砂仁9g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王某,男。

一诊:1939年11月3日。

症状:鼻塞微呛,苔润,脉息弦细。

病理:正虚阳浮,风邪外干。

病名:感冒。

治法:潜阳和表。

处方:灵磁石45g(先煎),石决明45g(先煎),川桂枝9g,生白芍9g,白杏仁12g,仙半夏15g,赤苓15g,黄附片12g(先煎),竹茹9g,桑寄生15g,生姜9g。

二诊:11月6日。

症状:前恙渐瘥,苔腻,脉沉细。

病理:浮阳较敛,表邪未清。

治法:再予前法损益。

处方:上方去赤苓、桑寄生。加炒茅术15g,朱茯神18g,制川朴4.5g,牛膝炭9g,半夏改用24g,附片改用15g。

三诊:11月8日。

症状:鼻塞已除,二便调,睡眠不熟,苔腻,脉虚细。

治法:再与前法损益。

处方:灵磁石45g(先煎),生龙齿30g(先煎),黄附片15g(先煎),朱茯神18g,姜半夏24g,炒茅术15g,酸枣仁24g,大腹皮12g,夜交藤12g,皮砂仁9g,巴戟天18g,淡干姜4.5g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王某,南洋路。

一诊:3月29日。

症状:头胀,鼻塞,苔白,脉弦大而浮。

病理:心肾不足,风邪外干。

病名:感冒。

治法:当与温潜辛解。

处方:灵磁石60g,川桂枝9g,白杏仁12g,酸枣仁24g,生白芍9g,黄附片15g(先煎),朱茯神15g,仙半夏15g,竹茹9g,陈皮6g,生姜9g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王小姐,白光路德仁坊。

一诊:2月4日。

症状:恶寒发热,呕吐,便秘,胸闷,苔腻,脉息浮弦。

病理:食滞于中,寒邪外束,营卫不和,胃肠壅滞。

病名:感冒兼滞。

治法:与两解。

处方:水炙麻黄3g,藿梗9g,白杏仁12g,川桂枝6g,黄郁金9g,大腹皮12g,姜半夏15g,炙射干6g,生茅术12g,麦芽15g(炒),六曲9g(炒),陈皮6g,生姜9g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孙先生。

一诊:2月23日。

症状:腹痛下利,不爽,苔腻,脉细缓。

病理:寒邪外干,肠胃不和。

病名:感冒。

治法:当与温导。

处方:羌活9g,白杏仁12g,熟军3g,漂苍术15g,制草乌9g(先煎),山楂炭9g,姜半夏18g,生军3g,广木香4.5g,水炙甘草4.5g,生姜9g。

二诊:2月24日。

症状:腹痛瘥,下利已爽,苔化,咽痛,脉细缓。

治法:再与辛温淡化。

处方:炙射干6g,仙半夏12g,大腹皮12g,白杏仁12g,漂苍术15g,山楂炭9g,玉桔梗9g,陈薤白9g,广木香4.5g,炒防风9g,生姜9g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发热

荣先生,平江里52号。

一诊:

症状:肌热旬日,疹俱见,神乏苔白,下利,脉浮缓。

病理:阳虚中寒,湿邪内蕴。寒风外干,营卫不和,中阳失化。

治法:当与辛温淡化。

处方:灵磁石45g(先煎),姜夏15g,蜜炙麻黄4.5g,黄附片18g(先煎),云茯神18g,藿梗9g,炒茅术15g,川桂枝6g,带皮砂仁9g,粉葛根6g,炒泽泻9g,生姜12g。

二诊:

症状:下利不化,肌热如故,苔白,脉浮缓。

病理:中阳下陷,营卫不调。

治法:再与前法损益。

处方:灵磁石45g(先煎),酸枣仁24g(打,先煎),川桂枝9g,黄附片18g(先煎),炒茅术15g,蜜炙麻黄4.5g,云茯神18g,粉葛根9g,赤石脂30g,大腹皮12g,炮姜9g,益智仁9g,带皮砂仁9g。

三诊:

症状:下利止,肌热起伏,苔腻,白㾦四肢俱见,脉息转缓。

病理:中阳渐化,营卫未调。

治法:再与前法损益。

处方:灵磁石45g(先煎),酸枣仁24g(打,先煎),川羌活6g,金黄附片24g,炒茅术15g,粉葛根6g,云茯神18g,川桂枝6g,赤石脂30g,干姜6g,紫石英30g,大腹皮12g,带皮砂仁9g,姜半夏18g。

四诊:

症状:肌热平,二便亦调,苔白,脉虚缓。

病理:营卫和,中阳不足,湿邪尚盛。

治法:再与温潜淡化。

处方:灵磁石45g(先煎),酸枣仁24g(打,先煎),大腹皮12g,金黄附片24g,炒茅术15g,淡干姜6g,云茯神18g,姜夏18g,带皮砂仁9g,川桂木6g,藿梗9g,仙灵脾12g,陈皮6g。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沈先生。

一诊:

症状:肌热未平,苔腻,咳嗽气逆,脉息浮弦。

病理:湿温已及两候。

治法:当与温中达表。

处方:活磁石30g(先煎),川羌活6g,蜜炙麻黄3g,厚附片15g(先煎),炒茅术12g,白芥子9g,川桂枝6g,仙半夏12g,大腹皮16g,陈皮4.5g,生姜9g。

二诊:

症状:肌热稍平,脉息略缓,咳呛气逆。

治法:再与潜阳和表。

处方:活磁石45g(先煎),川羌活6g,白芥子9g,厚附片18g(先煎),炒茅术15g,大腹皮12g,陈皮6g,川桂枝6g,姜半夏15g,制川朴4.5g,生姜9g。

三诊:

症状:肌热平,脉息虚缓。

病理:营卫不和。

治法:再与前法损益。

处方:厚附片24g(先煎),姜半夏15g,朱茯神15g,活磁石30g(先煎),川桂枝6g,酸枣仁18g,陈皮6g,炒白术15g,陈枳壳6g,白芥子9g,生姜9g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王先生,格罗希路。

一诊:1月17日。

症状:肌热起伏,腺肿,苔腻,脉沉细。

病理:阳虚中湿,风邪外干。

病名:风湿。

治法:当与辛温淡化。

处方:生牡蛎30g(先煎),茅术15g,藿梗9g,姜半夏18g,北柴胡6g,黄郁金9g,赤苓18g,大腹皮12g,白杏仁12g,陈枳壳9g,生姜9g,竹节白附子9g(先煎)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岳母王太夫人,躯体肥硕,形盛气虚,长夏恣饮冰啤酒、冰西瓜、冰开水等,忽发寒热,肢酸无汗,舌苔湿腻而白,脉来沉细而数,知其中寒而有外感也,与麻桂解表,姜夏温中,不应,热如故。西医验血,无所得,白细胞正常,便闭小溲少,因其无汗,再与前药温服之,躁烦益甚。舌苔白滑如故,面赤颧热,频呼冷饮,饮又不多,汗始终不出,问其胸脘痞满否,自言无有苦楚,再与前方加重进服,不意热度暴升至l60℉,仍言如此甚适。余知有变,急延西医诊视,亦不得要领,不逾时竟溘然长逝矣。半子之谊,余实负疚在心,然卒不知其何故也。比入殓,发觉死者腹隆如鼓,尸体搬移震动时,竟自口鼻便溺等处,漏泄清水甚多,于是恍然知病者之所以温中发汗无应者,消化枢纽麻痹也,大量冰水,冻结其肠胃,格阳于上,故见额赤烦热;皮下脂肪太丰,汗腺闭塞,体温无从调节,其温中开表之药,如注革囊,不复发挥其药物之作用,反而增加其积水之容量,肠胃本身,功能消失,因积水之压力,徒为器械之膨胀,而无苦楚之反应,迨夫阴浊上逆,孤阳飞越,遂成下实上脱之变,虽欲挽救,亦无可得矣。医事难知,言之可慨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话》)

◆咳嗽

陈某,精气内夺,肾失潜藏,夏令病咳逆失血,与益阴固肾而痉。现当蛰藏之际,应填补下元以栽培生气,宗“元气有伤,当与甘药”之例。

潞党参90g,老熟地240g,朱茯神40g,生龙齿90g,生於术120g,生黄芪90g,淮山药120g,酸枣仁60g,炙远志24g,巴戟天90g,沙苑子60g,枸杞子60g,菟丝子60g,金樱子60g,白莲须、芯各30g。

上药浸渍一宿,浓煎取汁,加东阿胶120g,白蜜250g收膏,每服一汤匙,开水冲服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一男,起始发热、咳嗽、痰多,照常工作,五日后胸胁剧痛,转侧为难,仍然咳嗽多痰,发热不退,西医诊断浆液性胸膜炎,病人不愿穿刺治疗,转求祝氏诊治。

予黄附片(先煎)、丹参、橘皮、橘络各12g,柴胡、桂枝、炒白芍、白芥子各9g,麻黄6g,活磁石30g(先煎),控涎丹15g(吞)。

服药三剂,自觉胸胁轻松,渐能转侧;再服二剂,各症若失。经摄片证实,胸膜炎已吸收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范小君。

一诊:

症状:肌热起伏,咳呛苔白,溲涩长,脉虚。

病理:中气虚寒,卫气不达,表邪留恋。

病名:咳呛。

治法:当与温中达表。

处方:黄厚附15g(先煎),活磁石45g(先煎),陈皮6g,生龙齿30g(先煎),酸枣仁18g,炙细辛1.2g,川桂枝4.5g,水炙麻黄6g,淡干姜4.5g,仙半夏12g,生白术12g。

二诊:

症状:表气较和,咳呛略爽,脉仍虚数。

治法:再与前法损益。

处方:生龙齿30g(先煎),活磁石45g(先煎),黄厚附15g(先煎),酸枣仁15g,朱茯神12g,川桂枝6g,蜜炙麻黄3g,白杏仁9g,生白术6g,炙细辛1.5g,淡干姜4.5g,陈枳壳4.5g。

三诊:

症状:咳呛减,脉息虚数。

病理:表当未和,营气不足。

治法:再与温中达表。

处方:生龙齿30g(先煎),活磁石90g(先煎),黄厚附15g(先煎),酸枣仁12g,朱茯神12g,白杏仁9g,川桂枝9g,北柴胡4.5g,仙半夏12g,白芥子6g,陈皮6g,生姜9g,蜜炙麻黄3g。

四诊:

症状:脉息虚略缓。

病理:肌热渐平。

治法:再与前法损益。

处方:生龙齿30g(先煎),活磁石30g(先煎),朱茯神15g(先煎),酸枣仁18g,仙半夏12g,蜜炙麻黄1.5g,川桂枝4.5g,白杏仁9g,白芥子6g,黄厚附15g(先煎),陈枳壳6g,陈皮9g,生姜0.9g。

五诊:

症状:表气和,肌热平,脉息虚缓。

病理:正虚中湿。

治法:再与温调。

处方:生龙齿30g(先煎),活磁石30g(先煎),朱茯神12g,酸枣仁18g,炒茅术12g,仙半夏12g,白芥子6g,川桂枝4.5g,生白芍9g,生姜9g,炙百部6g,黄厚附15g(先煎),陈皮6g。

六诊:

处方:白芍加重一钱,因汗之故。

七诊:

处方:生姜改为干姜。

八诊:

症状:脉息转缓,咳呛未已。

治法:再与温中开肺。

处方:黄厚附15g(先煎),炒白术12g,酸枣仁18g,朱茯神12g,蜜炙麻黄2.4g,淡干姜6g,炙细辛3g,北五味2.4g,生谷芽12g,炙苏子6g,陈皮6g,活磁石30g(先煎)。

九诊:

处方:去麻黄0.6g,加生首乌、生谷芽各12g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郭女士,徐家汇路。

一诊:1月24日。

症状:咳呛瘥而复发,苔白,脉紧。

治法:再与前法损益。

处方:白术15g,云茯神15g,白杏仁12g,制川朴4.5g,姜半夏15g,淡干姜6g,蜜炙麻黄3g,生紫菀12g,炙细辛4.5g,北五味4.5g(打),远志4.5g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黄某,脾肾两虚,命火不足,消化不良,咳呛痰喘,前进汤剂,诸恙俱瘥。现当冬令收藏,再与药丸以善其后。

乌附块、破故纸、巴戟天、胡芦巴、仙灵脾、菟丝饼、生於术、云茯苓、姜半夏、炙苏子、炙百部、炙远志、川杜仲、小茴香、淮山药、款冬花、广陈皮、胡桃肉、川朴、玉蝴蝶。

上药如法,炼蜜为丸如梧子大,饭前每服9g,淡姜汤下。感冒停服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某男,32岁。

咳嗽阵作,痰血盈口,已历时两周,面红耳赤,心悸怔忡,舌苔薄腻,脉象弦缓带数,阳虚易浮,浮阳伤络,肺失清肃,瘀血内阻。治以潜阳肃肺,佐以化瘀止血。

处方:黄厚附片12g(先煎),磁石45g(先煎),生龙齿30g(先煎),炙百部、炙苏子(包煎)、炙紫菀各9g,参三七粉4.5g(吞),茜草根炭、陈棕炭、炮姜炭各9g。病者惧热药不敢一次服下,分六次服,服后顿然咳减血止,心不怔忡,复诊时病情已减其半,原方续进,调治匝月而愈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潘先生,霞飞路。

一诊:1月17日。

症状:咳呛上气,苔剥而糜,溲短,脉息虚数,肌削神乏。

病理:下虚痰饮,脾气衰。

病名:下虚痰饮。

治法:与温养三阴,兼肃肺气。

处方:炙苏子9g(包),朱茯神18g,生白术15g,仙灵脾12g,蒸百部9g,酸枣仁24g(打,先煎),黄附片15g(先煎),蜜炙麻黄6g,炙紫菀12g,姜半夏15g,淡干姜4.5g,黑锡丹12g,生谷芽15g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沈小姐。

症状:咳呛夜甚,苔白,脉虚缓。

病理:阳虚中寒,复为寒侵。

病名:感冒。

治法:当与温中。

处方:蜜炙麻黄3g,淡干姜4.5g,生白术12g,白杏仁9g,炙细辛1.2g,云苓12g,生紫菀9g,仙半夏12g,黄附片12g(煎),远志4.5g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苏先生。

一诊:

症状:头昏痰嗽,恶寒,脉浮。

病理:中寒痰盛,寒邪外干。

病名:咳嗽。

治法:治以温解。

处方:白苏子9g,炙细辛15g,带皮苓24g,姜半夏15g,川桂枝6g,橘红6g,白杏仁9g,制川朴3g,生姜9g。

二诊:

症状:咳嗽瘥。

病理:表邪解,宿痰尤盛。

治法:再与温化。

处方:白芥子9g,炒白术12g,橘红6g,姜半夏15g,陈枳壳9g,川楝子4.5g,云茯苓18g,远志3g,生姜9g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叶先生。

一诊:1941年9月12日。

症状:咳呛不爽,肌热微有起伏,苔白,脉浮弦。

病理:风邪外干,卫气不和,肺失清肃。

病名:肺损兼新感。

治法:潜阳和营,兼肃肺气。

处方:炙苏子9g,川桂枝6g,生白芍9g,生紫菀12g,蒸百部9g,仙半夏15g,牡蛎45g,茯神15g,生三七4.5g,黑锡丹4.5g(先煎)。

二诊:9月14日。

症状:肌热平,咳呛略减,便秘,苔白,脉转沉细而略数。

病理:表邪解,肺气未肃,腑气不行。

治法:再与潜阳肃肺,兼和大肠。

处方:上方去桂枝、白芍,加杏仁12g,枣仁24g,麦芽15g,生白术15g,橘饼一枚,蜜和芝麻油和匀,开水冲服。

三诊:9月17日。

症状:咳呛爽,大便已行,流畅,苔白,脉息沉细而略数。

治法:再与潜阳肃肺。

处方:上方去杏仁、麦芽、白术、蜜和麻油。加炒茅术15g,炮姜炭6g,沙苑子15g。

四诊:9月20日。

症状:咳减,二便已顺,白苔渐化,脉息细而略缓。

处方:灵磁石45g(煎),酸枣仁24g,生牡蛎30g(先煎),炙苏子9g,炙紫菀12g,蒸百部9g,生白术15g,仙半夏15g,云茯神15g,仙灵脾9g,淡干姜4.5g,生三七4.5g,黑锡丹6g(煎)。

五诊:9月25日。

症状:眠食俱安,二便亦调,咳减苔化,脉息沉细而略缓。

治法:再予潜阳摄肾,兼肃肺气。

处方:上方去仙灵脾、三七,白术改为茅术,加覆盆子12g,炙款冬6g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郑先生。

一诊:1941年2月12日。

症状:咳呛上气,痰多,苔腻,脉息芤而微数。

病理:痰饮中聚,肺气不肃,肾失摄纳,心力亦感不足。

病名:下虚痰饮。

治法:当予强心摄肾,兼肃肺气。

处方:紫苏子9g,白芥子4.5g,蜜炙麻黄3g,姜半夏15g,北五味2.4g,酸枣仁24g(打,先煎),炒茅术15g,淡干姜4.5g,黄附片15g(先煎),炙细辛3g,仙灵脾12g,灵磁石60g(先煎),黑锡丹18g(先煎),云茯神18g。

二诊:2月16日。

症状:咳呛上气较瘥,脉息转缓而软。

处方:上方去细辛、五味子、磁石,加巴戟天24g,黄附片改为24g,酸枣仁改为30g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周先生,福煦路。

一诊:1月27日。

症状:咳呛,纳呆,苔剥,脉细缓。

病理:脾虚饮聚,寒风外干。

病名:脾虚兼感。

治法:与和中肃肺。

处方:炙苏子9g,川桂枝9g,朱茯神15g,蒸百部9g,生白芍9g,茅术15g,白杏仁12g,仙半夏15g,陈枳壳6g,远志4.5g,生姜9g,生紫菀12g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庄先生,中年,大沽路。

一诊:

症状:肌热起伏,咳呛痰多不爽,胸胁痞闷,苔绛,脉弦细。

病理:气阳素虚,痰饮方聚,近为风外干,肺气不肃,营卫失调。

病名:阳虚痰饮兼感。

治法:当与扶阳肃肺,理脾涤饮。

处方:白苏子9g(包),蜜炙麻黄3g,生牡蛎30g(先煎),白芥子6g,云茯神15g,黄附片15g(先煎),白杏仁9g,酸枣仁24g(打,先煎),仙半夏15g,蒸百部9g,远志4.5g,生姜9g。

二诊:

症状:肌热减,咳呛略爽,胸胁引痛,脉息略缓。

病理:中阳略化,肺卫犹未调节。

治法:再与温养心脾,兼调肺卫。

处方:生牡蛎45g(先煎),酸枣仁24g(打,先煎),白苏子9g(包),黄附片18g(先煎),炒茅术15g,白芥子6g,云茯神18g,仙半夏15g,白杏仁9g,生紫菀12g,远志4.5g,黄郁金9g,生姜9g。

三诊:

症状:肌热复有起伏,咳犹未爽,左边胸膺尚觉引痛,脉息微弦。

病理:风邪未清,中阳失化。

治法:再与温潜辛化。

处方:生牡蛎45g(先煎),黄附片18g(先煎),炙苏子6g(包),云茯神18g,仙夏15g,白芥子6g,酸枣仁18g(打,先煎),蜜炙麻黄3g,炒茅术15g,冬瓜子12g,黄郁金9g,远志4.5g,生姜9g。

四诊:

症状:肌热仍有起伏,痰浊中满,足冷,苔腻,纳呆,脉息弦细。

病理:心脾两虚,肺气不肃。

治法:再与温养心脾,兼肃肺气。

处方:灵磁石45g(先煎),酸枣仁24g(打,先煎),黄附片18g(先煎),生牡蛎30g(先煎),炒茅术15g,炙苏子9g(包),云茯神18g,姜半夏18g,蒸百部6g,制川朴4.5g,生紫菀12g,淡干姜4.5g,白芥子4.5g,白杏仁12g。

另:安那苏,通大便。

五诊:

症状:肌热尚有起伏,浊痰未尽,自汗,寐不安,脉虚细。

病理:浮阳未敛,肺卫不和。

治法:再与前法出入。

处方:灵磁石45g(先煎),酸枣仁24g(打,先煎),黄附片18g(先煎),生牡蛎30g(先煎),川桂枝4.5g,姜半夏18g,云茯神18g,生白芍6g,炙苏子9g,黄郁金9g,蒸百部9g,生紫菀12g,炒茅术15g,淡干姜6g。

六诊:

症状:肌热渐平,浊痰未净,自汗而寐不安,脉息虚细而略缓。

治法:再与前法出入。

处方:灵磁石45g(先煎),酸枣仁24g(打,先煎),生白芍9g,生牡蛎30g(先煎),黄附片18g(先煎),姜半夏18g,云茯神18g,川桂枝4.5g,茅术15g,蒸百部9g,炙苏子9g(包),白芥子4.5g,莱菔子4.5g,淡干姜6g。

七诊:

症状:肌热渐平,浊痰亦化,寐安力乏,脉息虚缓。

治法:再与潜阳理脾,和营肃肺。

处方:灵磁石45g(先煎),云茯神18g,生白芍9g,生龙齿30g(先煎),酸枣仁24g(打,先煎),黄附片18g(先煎),生牡蛎30g(先煎),川桂枝4.5g,姜半夏18g,淡干姜6g,炒茅术15g,炙苏子9g(包),白芥子4.5g,莱菔子4.5g。

八诊:

症状:肌热平,痰爽,寐安,食后泛饱,脉息虚缓。

病理:营卫和,心脾俱衰,肺犹未肃。

治法:再与温养心脾,兼肃肺气。

处方:灵磁石45g(先煎),云茯神18g,姜半夏18g,生龙齿30g(先煎),酸枣仁24g(打,先煎),黄附片18g(先煎),生牡蛎30g(先煎),炒茅术15g,川桂枝6g,大腹皮9g,带皮砂仁9g,炙苏子9g(包),蒸百部9g,淡干姜6g。

九诊:

症状:泛饱已瘥,咳痰不爽,右边肩臂引痛,脉息虚缓。

病理:暴寒外侵,经络壅滞,中阳失其运化。

治法:再与辛温淡化。

处方:灵磁石30g(先煎),酸枣仁24g(打,先煎),酒炒白芍9g,生牡蛎30g(先煎),黄附片18g(先煎),川羌活9g,云茯神18g,川桂枝6g,炒茅术15g,淡干姜6g,姜半夏15g,炙苏子9g,白芥子6g,白杏仁12g。

十诊:

症状:痰爽,肢酸,肌热微有起伏,脉息虚缓。

病理:正虚邪留。

治法:再与扶阳和络,兼肃肺气。

处方:灵磁石30g(先煎),酸枣仁24g(打,先煎),川桂枝4.5g,生牡蛎30g(先煎),仙灵脾12g,川羌活4.5g,云茯神18g,巴戟天18g(酒炒),炒茅术12g,黄附片18g(先煎),姜半夏15g,炙苏子9g(包),白芥子6g,淡干姜6g。

十一诊:

症状:痰薄不爽,胸膺微觉引痛,神倦,脉息虚缓。

病理:中气不足,心脾俱衰。

治法:再与黄芪建中汤加味。

处方:灵磁石60g(先煎),酸枣仁24g(打,先煎),炒白术9g,生牡蛎45g(先煎),生芪皮9g,炒茅术15g,云茯神18g,川桂枝6g,姜半夏18g,淡干姜6g,仙灵脾12g,白苏子6g(包),黄附片18g(先煎),白芥子4.5g,蒸百部9g。

十二诊:

症状:胸膺痛楚已瘥,纳呆,肌热微有起伏,脉息虚缓。

治法:再与补中益气法加减。

处方:灵磁石30g(先煎),酸枣仁24g(打,先煎),炒茅术15g,生牡蛎45g(先煎),生西芪9g,姜半夏18g,云茯神18g,北柴胡45g,制川朴4.5g,黄附片18g(先煎),白苏子9g(包),蒸百部9g,白杏仁9g,淡干姜6g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哮病

陈君患哮喘有年,秋风一起,病即发矣,用小青龙汤中之麻黄、细辛、姜半夏、川桂枝、生白芍、白芥子、远志、炙甘草、黄厚附片(先煎)、活磁石(先煎)、干姜、五味子同捣。哮喘缓和,痰易出,胃纳馨气平,能卧,病人甚喜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丁小姐,山海关路。

一诊:

症状:咳哮夜甚不得卧,脉虚细。

病理:暴寒外侵,肺气壅遏,中阳失化。

病名:哮。

治法:当与温中肃肺。

处方:黄厚附片18g(先煎),蜜炙麻黄4.5g,白苏子9g,云茯神12g,川桂枝6g,白芥子6g,酸枣仁18g(打,先煎),生白芍6g,蒸百部6g,姜半夏15g,干姜6g,灵磁石30g(煎),竹茹4.5g。

二诊:

治法:再与前法损益。

处方:黄厚附片18g(先煎),酸枣仁24g(打,先煎),白苏子6g(包),灵磁石30g(先煎),川桂枝6g,白芥子6g,云茯神12g,生白芍6g,姜半夏12g,蒸百部6g,炒茅术12g,淡干姜6g,陈枳壳3g。

三诊:

症状:肌热无汗,呕恶,脉息虚细。

病理:气虚中寒,复为寒侵,营卫不和,中阳失化。

病名:新感。

治法:当与辛温淡化。

处方:灵磁石30g(先煎),酸枣仁24g(打,先煎),姜半夏24g,黄厚附片18g(先煎),川桂枝6g(后下),生茅术15g,云茯神15g,水炙麻黄4.5g,白蔻仁6g(后下),藿梗6g,丁香4.5g(后下),淡干姜6g,大腹皮9g。

四诊:

症状:肌热稍减,呕恶如故,脘痛拒按,苔白,脉虚细。

病理:营卫较和,中焦遏阻,胃气不降。

治法;再与辛开温降。

处方:灵磁石30g(先煎),川桂枝6g,带皮槟榔12g,黄厚附片18g(先煎),炒茅术15g,云茯神15g,酸枣仁18g(打,先煎),姜半夏30g,淡干姜6g,川连1.2g(姜汁炒),代赭石24g(先煎),藿梗6g,炒川椒1.8g。

五诊:

症状:呕恶、肌热渐平,咳呛,苔白,脉虚细。

病理:表和,胃气已降,气虚脉虚,中阳失化。

治法:再与温中肃肺。

处方:灵磁石30g(先煎),川桂枝6g,白苏子6g(包),黄厚附片18g(先煎),炒茅术15g,淡干姜6g,酸枣仁18g(打,先煎),姜半夏18g,白芥子4.5g,蒸百部6g,藿梗6g,大腹皮9g,炒麦芽12g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杜达是伊朗国人,身体虽魁梧,而有哮喘病史,心甚苦之。一次因气候突变,老病复发,毫无效果,痛苦不堪,乃电招其老友美国医药博士梅卓生医生,请其设法治疗。梅医生见其状,询问病情后,向杜建议曰:余有至友祝味菊医生,学贯中西,善用中国古老经方疗奇疾,远近闻名,可一试之。杜低首不答,梅问何故,杜曰:余虽不是中国人,却是一个老上海,从来没有听说西医介绍病人给中医医治的,何况余又是一个外国人,适宜于中国古法医治否?梅医生一再推荐,才勉强答应。由梅医生汇报病情,祝医生按脉察舌,诊断为肺有痰饮,肾阳不足。梅译告其意,杜同意服药。乃以张仲景小青龙汤法加参、附为方:

桂枝9g,麻黄6g,白芍9g,炙细辛3g,姜半夏9g,淡干姜6g,五味子6g(二味同捣),附片12g(先煎),人参9g(先煎),活磁石30g(先煎),白芥子9g,炙紫菀、炙苏子各9g。

服药两帖,杜感觉舒服汗多,咳嗽大爽,气急渐平。隔日即能平卧,便主动约梅至祝医生诊所继续求治。杜达向祝医生道谢,并赞扬中医是了不起的医学。

祝在原方中将麻黄改为3g,另加黑锡丹9g(分吞),破故纸12g。

嘱服五帖而愈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应君,五十余岁,哮喘有十余年之久,医药杂投。有谓冬令夏治,贴膏药散宿寒,又于冬令调理,服补药等等均鲜效果。此类病人赴祝医生诊所求治者不少,应君亦趋前求治。祝据其病史,断为阳气不足、痰浊内阻,用温化之法,病渐缓和,遇天寒又发,如此发作不息。祝认为哮喘为阴阳俱虚,痰浊为祟,肺分泌痰涎愈虚,则阴愈虚,阳虚用温,阴虚不能用甘寒,始克有济。即效张仲景当归生姜羊肉汤之法。补阴用血肉有情之品,处方如下。

生姜30g,绵羊肉一具,洗净在水中浸2小时,再加黄厚附片30g,生麻黄15g,鹅管石30g。

共同煎煮,俟肉烂后去滓,分三天食完,间歇三天,再服如上法。

病人觉胸腹有热感,痰易出,哮喘大为轻减,精神得振,发后再服,逐渐向愈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肺痨

赵君,年届五十,体质素弱,患肺结核后,休重大为减轻,低热不退,形销骨立,不思饮食,四肢无力。当时无抗结核特效药,经西医诊治,不见起色。后改请中医诊治,某医诊之,按脉虚细而数,舌光红无苔,颧骨高而发红,两眼目光锐利。即对赵曰:肺虚损之,肾阴亏竭,肾为生命之源,值此春阳生长,将以何物以助其升发哉,清明一到,甚虞甚虞。

勉处一方:南北沙参9g,玄参9g,太子参12g,百部9g,甜杏仁9g,生地9g,石斛9g,阿胶9g。紫菀9g,枇杷叶9g,生谷芽12g,青蒿9g,嫩白薇9g,地骨皮9g。连服五剂不见效果,驯致精神更加萎顿,纳食更少。医曰:肺结核为顽固之疾,能平安渡过,已非易事,所虑者冬至耳。冬至一阳生,于你疾病大为不利,现勉力图维,实无把握。赵君思生命仅有数月,悲观失望。亲友来望病,赵以实告。亲友曰:余之同事亦患肺病,经祝医生医治,可往诊之。遂前往求诊,祝师按脉问症,细为检查,对赵说:保君冬至不死,不要听信不负责的无稽之谈。相信对路药物可以起死回生。处方以大剂温补为主:

附片12g,大熟地18g,桂枝9g,炒白芍12g,当归9g,黄芪18g,党参18g,炒白术12g,仙灵脾9g,紫河车粉3g,炒麦芽15g,淮山药12g,炙紫菀9g,炙百部9g,光杏仁9g。

连服六帖,精神稍振,思食。续服六帖,病情逐渐好转。

再加鹿角胶12g,菟丝饼12g,以巩固疗效,连续服二十余帖,咳少热退,体重得增,冬至到时,赵君不仅健在,而且已能做日常工作。

嗣后每年冬季服紫河车粉100g,十余年健康如常人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肺痿

郭先生,戈登路。

症状:咳呛咽痛,音喑,脉虚细。

病理:肝肾不足,肺痿喉痒。

病名:肺痿。

治法:当与温调。

处方:炙紫菀12g,玉蝴蝶12g,炒白术15g,炙苏子9g,仙半夏15g,淡干姜6g,蒸百部9g,菟丝饼18g,朱茯神15g,橘饼一枚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沈先生,戈登路。

一诊:

症状:咳呛不已,潮热痰多,舌苔厚腻,纳呆食少,脉来虚细。

病理:肺肾两虚,心脾不足,痰饮中聚,肺叶虚痿。

病名:肺痿。

治法:当与温养三阴,兼肃肺气。

处方:炙苏子6g(包),蒸百部9g,炙紫菀12g,云茯神18g,酸枣仁24g(打,先煎),仙半夏15g,炒茅术15g,菟丝饼15g,补骨脂15g,生谷芽15g,淡干姜6g,橘饼半枚。

二诊:

症状:潮热已减,舌苔渐化,胃纳略醒,脉仍虚细。

治法:仍宗前意,兼调营卫。

处方:炙苏子6g(包),蒸百部9g,炙紫菀12g,云茯神18g,酸枣仁24g(打,先煎),姜半夏15g,炒茅术15g,菟丝饼15g,黄附片12g(先煎),灵磁石30g(先煎),淡干姜6g,白芍9g(桂枝3g,同炒)。

三诊:

症状:肌热已平,仍有咳呛,痰多。腻苔未退,脉息虚缓。

病理:营卫已调,脾肾仍衰之象。

治法:再以前法损益。

处方:灵磁石45g(先煎),黄附片15g(先煎),云茯神18g,黑锡丹12g(包,先煎),巴戟天24g,姜半夏15g,酸枣仁24g(打,先煎),仙灵脾12g,炒茅术15g,炙苏子9g,蒸百部9g,炙紫菀12g,淡干姜6g。

四诊:

症状:痰嗽减,胃纳渐增,乏力,脉虚缓。

病理:中气不足,脾肾尚衰。

治法:再与扶阳益脾,兼培心肾。

处方:灵磁石45g(先煎),黄附子21g(先煎),云茯神18g,川杜仲15g(酒炒),姜半夏15g,仙灵脾12g,酸枣仁24g(打,先煎),炒茅术15g,巴戟天18g,补骨脂18g,炙苏子9g,生谷芽15g,蒸百部9g,淡干姜9g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肺闭

沈太太。

一诊:l月9日。

症状:气急痰鸣,神衰,苔白腻,脉息弦芤二指一代,溲秘。

病理:素禀阳虚中湿,寒邪外束,肺气壅遏,心力衰惫,循环已生障碍。

病名:肺闭。

治法:与强心扶阳,兼肃肺气。

处方:黄附片30g(先煎),生紫菀12g,制川朴4.5g,酸枣仁30g(先煎),朱茯神18g,蜜炙麻黄4.5g,远志4.5g,姜半夏18g,姜汁一茶匙(冲服)。

先煎二味,煎40分钟后再入他药同煎,30分钟后,取分四次温服,每次间隔二三小时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心悸

丁氏者,头昏目眩,心悸怔忡,而色皎白,咳嗽气急,四肢无力,夜不能寐,纳少神疲,月经不调,舌苔淡红,脉象缓弱。

处方:黄厚附片18g(先煎),大熟地18g,黄芪15g,当归12g,炒白芍12g,炒白术15g,仙茅12g,仙灵脾12g,鹿角胶12g,枸杞子12g,淮山药9g,阿胶12g(烊化,冲),仙半夏12g,陈皮9g,炙紫菀9g,炙百部9g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童女士,青年,勒裴德路。

一诊:

症状:中满嗳气,心悸腰痠,脉沉细。

病理:阳虚少气,心肾两亏。

病名:阳虚。

治法:当与温培心肾。

处方:附片18g(先煎),云茯神18g,川杜仲15g(酒炒),生白术15g,姜半夏15g,小茴香6g,酸枣仁24g,破故纸18g,毛狗脊15g,陈皮6g,西砂仁9g,灵磁石30g(先煎)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一人,年约四十岁,患心悸怔忡甚剧,头昏失眠,夜寐梦多,心烦,性情不怡,脉象虚数。

方用黄附片18g(先煎),酸枣仁、活磁石(先煎)、生龙齿各30g(先煎),柏子仁、朱茯神、夜交藤、炙甘草各12g,川芎9g,淮小麦20g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胸痹

曾治一病人,男,年约五十余岁,有“风心病”,心区疼痛,胸闷太息。

方用黄附片(先煎)、全瓜蒌、丹参、当归、炒白芍各12g,陈薤白、桃仁、石菖蒲、制香附、青皮、失笑散各9g(包),活磁石30g(先煎)。

服药三剂,病即减轻;再服三剂,其症若失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治胸胁经络疼痛案。

一病人躬耕南耕,日晒雨淋,由颈背疼痛起因,发展而为胸痛,夜卧不能翻身,翻身则痛更剧,呻吟床褥,请医用疏解活络之品,效果不理想,由祝医用大剂温通经络之药,始获效机。处方:

薤白头、制川乌(先煎)、黄厚附片(先煎)、活磁石(先煎)、羌活、当归、生白芍、黄郁金、陈枳实、桃仁、茯苓。

而病大减,疼痛减轻,续服二帖,寻愈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不寐

刘君者,年约四十余岁。

经常失眠,心悸怔忡,健忘多疑,耳鸣目眩,形容枯槁,四肢乏力。祝医生曰:病情多端,其根则一,并非实火上扰,乃心肾不足、虚阳上浮。祝医生用潜阳法与补肾药并用:

活磁石30g(先煎),生龙齿30g(先煎),生牡蛎30g(先煎),黄厚附片18g(先煎),酸枣仁12g(打),朱茯神9g,鹿角胶12g,大熟地18g,巴戟天9g,仙灵脾9g,杜仲9g,菟丝子9g,丹参12g,仙半夏9g,炒麦芽12g。

此方连服六帖,睡眠得安,心悸怔忡均减,上方略有进出,再服十余帖,其病若失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王先生,霞飞坊。

一诊:

症状:苔腻中满,寐少梦多,脉息沉缓。

病理:中湿遇阻,胃气不和,阳隔于上。

病名:中湿阳浮。

治法:与温潜淡化。

处方:灵磁石30g(先煎),姜半夏24g,大腹皮12g,生龙齿30g(先煎),茅术15g,带皮砂仁9g,黄附片15g(先煎),藿梗9g,淡干姜6g,酒连15g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有樊君者,年三十岁左右。

生活不守常规,迟睡晏起,烟酒不断,为日既久,由失眠开始,继先咳嗽,午后低热面赤,不以为意,不久咳嗽增剧,痰中带血,失眠更甚,终日头昏目眩,四肢无力,延医诊治。西医诊查为肺结核病,局部继续浸润,按时服雷米封,未见起色,病人忧恐,改延中医诊治,连服平肝润肺清热止血之剂,形体日瘦,体重减轻,精神萎顿,饮食少进。改请祝师医治,祝诊后即曰:病虽重笃,非不治之症,中医治肺结核病,用健脾益肾之品,以提高抵抗力,病常可转危为安。处方:

黄厚附片18g(先煎),党参15g,炒白术12g,姜半夏12g,陈皮9g,白豆蔻9g,炒麦芽12g,茯苓12g,活磁石30g,当归12g,炒白芍12g,川桂枝9g。

服药三帖,始则胃纳渐馨,食物有味,但低热未退,有时见红,病人面有惧色。祝曰:不能改弦易辙,病属阴阳俱虚,应用甘温除大热之法,则低热咳血自瘳。

处方:黄厚附片18g(先煎),人参12g,大熟地18g,川桂枝9g,炒白芍15g,青蒿9g,炮姜炭9g,茜根炭9g,活磁石30g(先煎),生龙齿24g(先煎),淮山药12g,川萸肉9g,枸杞子9g。

连服六剂,低热减,咳血止,照原方加仙灵脾12g,仙茅12g。

再服多剂,眠安,低热退清,面色转正,改服紫河车粉6g,每日二次,服一个月后,体重增,健康恢复。祝尝曰:紫河车亦治肺结核之妙药,病虽大愈,毋忘常服紫河车。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神昏

自杜达先生被祝味菊医生治愈疾病之后,对外籍医生亦有所影响。有兰纳者,系德国人,精于西医,人称兰纳博士,经梅卓生医生介绍与祝相识,医学观点相同,不久即成立会诊诊所于上海。中西医联合诊断,理化检查及多种方法治疗,引起人们极大兴趣,求诊者甚众,大多系疑难重证。一位肝硬化腹水病人,突然昏厥不省人事,面赤,目上视,四肢强直,脉弦急。三位医生研究,用急则治标之法,由祝提出治疗方案:①强心;②镇静解痉;③祛痰。梅医生与兰纳博士均同意治疗方案。先服中药,由祝处方:

黄厚附片15g(先煎),上安桂3g(后下),酸枣仁24g,朱茯神12g,羚羊尖(锉,先煎一小时)4.5g,水炙南星12g,仙半夏18g,火麻仁15g,竹沥一汤匙,生姜汁一汤匙(俱冲服)。一剂后配合补液,药后病情稍定,已能语言,但神志尚未完全清楚。再经三医会诊,继用前方治疗,症状逐渐好转。

兰纳博士对祝表示钦佩,尤对其医学之精深,更为赞赏。尝曰:祝味菊医生有相当声誉,他不仅善用中医方法治病,而于西方医药,亦莫不精通,值得令人钦佩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厥证

樊女士。

一诊:1937年4月15日。

症状:本病腹水,骤见昏厥,肢温,面赤,目反,四肢强直,脉息弦芤而数。

病理:气血上并。

病名:厥证。

治法;当予资寿解语汤法。

处方:羚羊尖4.5g(剉,先煎1小时),上安桂3g(后入),黄附片15g(先煎),水炙南星12g,酸枣仁24g,灵磁石60g,朱茯神15g,川羌活4.5g,火麻仁15g,仙半夏18g,竹沥一汤匙(冲服),生姜汁一茶匙(冲服)。

二诊:4月16日。

症状:厥稍定,已能发言,但错乱无度,脉仍芤数。

病理:神识仍未清明。

病名:同前。

治法:再予前法损益。

处方:黄附片18g(先煎),灵磁石60g(先煎),生龙齿30g(先煎),酸枣仁30g,朱茯神18g,仙半夏18g,水炙南星12g,上安桂3g,仙灵脾12g,巴戟天18g,竹沥30g(冲服),生姜汁一茶匙(冲服)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抽搐

蒋姓妇人,年四十八岁。

每天早晨醒来必手足抽搐,甚或大跳,床几为之倒塌,如此者二三小时,则抽搐自然停止,能勉强进行家务劳动。神志始终清楚,每逢寒暖交替节气,如立春、立秋、冬至等,发作更甚。全家为妇病而担忧,其夫闻有能治此病者,必踵门求医,而所服之方,不外羚羊角、天麻、石决明等药。由于多服凉药,中焦受伤,又并发了胃病,早上呕吐之后,胃痛始减,一病未已,又增一病。后闻祝师善治疑难杂症,即上门求诊。经过诊查,断为虚阳上浮,非肝风也,而胃气受戕,中寒久留。

处方:生龙齿30g(先煎),活磁石45g(先煎)以潜阳;附子12g(先煎)益阳气;代赭石18g(先煎)以镇逆;旋覆花9g(包),淡干姜9g温中祛寒理气;全蝎6g(去毒),大蜈蚣6g以定惊;另佐姜半夏12g,陈皮9g,炒白术12g以理中焦。

三帖后,抽搐跳动及胃痛呕吐均已大减。虽冬至节降临,疾病亦未大发。药既对症,再用前法。

生龙齿30g(先煎),活磁石45g,黄附片12g(先煎),淡干姜9g,姜半夏12g,陈皮9g,石菖蒲9g,嫩钩藤12g,全蝎9g,蜈蚣9g,旋覆梗12g,制香附12g。

连服四帖,抽搐大定,胃仅隐痛,呕恶全止,心情愉快,胃纳增加,再续服上方四帖以巩固疗效。以后纵然发作,即以原药方照服三帖,病即霍然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狂乱

某男,二十岁。

生活逾常,郁怒之余,心悸寐少,梦多不安,起床狂走,甚则喧扰不宁。舌红苔薄黄,脉象弦滑。辨为浮阳之火挟痰蒙窍之候。以重用潜阳,佐以豁痰为治。

处方:黄厚附片15g(先煎),磁石45g(先煎),生龙齿(先煎)、瓦楞子各30g(先煎),炙甘草9g,酸枣仁24g,朱茯神12g,石菖蒲、天竺黄、柏子仁、陈胆星各9g。

本方连服五剂,脉转缓而带弦,心悸减轻,寐安梦稀,均属佳兆,尚有呓语。前方去磁石,继服五剂而愈。

◆痞满

陈女士。

一诊:3月28日。

症状:腹部胀硬如卵,时现时隐,寐少,脉虚细。

病理:阳虚气滞。

病名:痞。

治法:当与温化。

处方:牡蛎60g,水炙南星12g,大腹皮12g,附片15g(先煎),制香附9g,北柴胡4.5g,姜夏18g,官桂6g,灵磁石15g(先煎),生姜9g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谭小姐。

一诊:

症状:胃痞,面浮,溲短,脉细迟。

病理:中寒脾弱,三焦失化。

病名:胃痞。

治法:温中。

处方:黄厚附12g(先煎),仙灵脾15g,西砂壳6g,上安桂2.4g,炒白术15g,带皮砂仁9g,黄郁金6g,带皮苓15g,淡干姜6g,藿梗9g。

二诊:

症状:溲增,胸痞,纳少。

病理:脾运未复。

治法:温中理脾,仍与前法损益。

处方:黄厚附15g(先煎),生牡蛎30g,生白芍12g,大腹皮12g,姜半夏12g,带皮苓15g,上安桂3g,藿梗6g,淡干姜3g,西砂壳6g,炒白术15g。

三诊:

症状:溲行较增,浮肿减,纳食增,脉仍细迟。

治法:再与扶阳理脾。

处方:黄厚附15g(先煎),仙灵脾12g,淡干姜6g,生白术15g,带皮苓9g,带皮砂仁18g,生谷芽15g,藿梗6g,上安桂3g,大腹皮12g,川椒目6g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吴奶奶,哈同路333号。

一诊:2月9日。

症状:腺肿,纳呆,中满,便溏,苔腻,脉紧。

病理:少阳三焦失化,脾运不良,水谷失化。

病名:脾病。

治法:当与温化三焦。

处方:生牡蛎45g(先煎),北柴胡4.5g,西砂壳9g,竹节白附9g(先煎),姜半夏24g,黄郁金9g,水炙南星12g,藿梗9g,云茯神18g,淡干姜6g,大腹皮12g,茅术12g,青皮4.5g。

二诊:2月11日。

症状:胃纳稍醒,口腻溲少,脉略缓。

治法:再与前法损益。

处方:灵磁石60g(先煎),北柴胡4.5g,茅术15g,生牡蛎45g(先煎),水炙南星12g,云茯神15g,竹节白附9g(先煎),姜皮24g,刺蒺藜15g,淡干姜9g,川桂木4.5g,西砂壳9g,大腹皮12g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章先生,壮年,麦赛尔蒂路。

一诊:

症状:胸痞气逆,头昏,寐不安,苔腻,便溏,脉息虚缓。

病理:肝肾下虚,气湿交阻,中阳失化。

病名:胸痞。

治法:当与温潜淡化。

处方:生牡蛎45g(先煎),炒青皮4.5g,金黄附片15g(先煎),姜半夏15g,云茯神15g,北柴胡4.5g,陈薤白9g,黄郁金9g,炒茅术15g,藿梗9g,川朴花4.5g,青橘叶6g,生姜9g。

二诊:

症状:前恙稍瘥,脉仍虚细。

治法:再与前法损益。

处方:生牡蛎30g(先煎),酸枣仁18g(打,先煎),姜半夏18g,灵磁石45g(先煎),金黄附片15g(先煎),黄郁金9g,云茯神15g,炒茅术15g,陈薤白9g,藿梗9g,瓜蒌壳12g(炒),炒青皮6g,川朴花6g,生姜12g。

三诊:

症状:胸痞稍宽,苔腻,脉缓。

治法:再与前法损益。

处方:生牡蛎30g(先煎),藿梗9g,陈薤白9g,姜半夏24g,乌附块18g(先煎),瓜蒌壳12g,黄郁金9g,炒茅术15g,云茯神15g,淡干姜9g,炒荜茇6g,大腹皮12g,炒青皮6g。

四诊:

症状:诸恙较瘥,苔腻脉缓。

病理:气阳较和,中湿尚盛。

治法;再与温法。

处方:乌附块18g(先煎),炒茅术15g,大腹皮12g,带皮苓18g,姜半夏24g,生牡蛎30g(先煎),西砂壳9g,陈薤白9g,淡干姜9g,藿梗9g,黑锡丹4.5g(研吞),黄郁金9g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呃逆

连先生,中年,山东路。

一诊:

症状:呃逆不已,苔腻,纳呆,溲赤,便溏,脉息虚细。

病理:表虽解而中阳大伤,三焦失化,胃气上逆,肾不摄纳。

病名:呃逆。

治法:扶阳强心,降逆摄肾。

处方:黄金附片24g(先煎),云茯神18g,酸枣仁24g,姜半夏18g,炒茅术15g,丁香2.1g(后入),柿蒂9枚,淡干姜9g,黑锡丹15g(先煎),大腹皮12g,仙灵脾12g,上安桂4.5g(后入)。

二诊:

症状:呃逆稍减,腻苔略化。

治法:再与温中降逆。

处方:黄金附片30g(先煎),姜半夏18g,云茯神18g,酸枣仁24g(打,先煎),炒茅术15g,淡干姜9g,灵磁石30g(先煎),黑锡丹15g(先煎),仙灵脾12g,柿蒂7枚,上安桂4.5g(后入),丁香2.1g(后入),制川朴4.5g。

三诊:

症状:呃逆止,苔白腻,脉虚缓。

病理:中阳未复,湿邪尚盛。

治法:再与扶阳和中。

处方:灵磁石60g(先煎),金黄附片30g(先煎),云茯神24g,酸枣仁24g(打,先煎),姜半夏18g,炒茅术15g,仙灵脾12g,黑锡丹15g(先煎),淡干姜9g,川桂木6g,大腹皮12g。

四诊:

症状:呃止,苔仍腻,已得寐,脉虚缓。

病理:中阳渐复,寒湿尚盛。

处方:灵磁石30g(先煎),金黄附片30g(先煎),云茯神18g,酸枣仁24g(打,先煎),胡芦巴12g,仙灵脾12g,巴戟天18g(后下),炒茅术15g,姜半夏18g,淡干姜6g,大腹皮12g,西砂壳6g,炙苏子9g。

五诊:

症状:黑苔已化,溲长纳醒,头昏,脉缓。

治法:再与潜降理脾,兼扶阳气。

处方:灵磁石30g(先煎),金黄附片30g(先煎),云茯神18g,酸枣仁24g(打,先煎),胡芦巴12g,仙灵脾12g,炒茅术15g,巴戟天18g(后下),明天麻6g,姜半夏15g,淡干姜9g,大腹皮12g,炙苏子9g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呕恶

邓先生

一诊:

症状:中满呕恶,间日寒热,苔白脉细。

病理:风寒相搏,客于小肠。

病名:呕恶。

治法:当与温化。

处方:北柴胡4.5g,制川朴3g,藿梗9g,川桂枝4.5g,草果3g,威灵仙9g,生姜9g,姜半夏12g,炒茅术16g,陈皮4.5g。

二诊:

症状:寒热虽作,较前减轻,苔白,纳呆。

病理:少阳寒热不解。

治法:再守前法出入。

处方:生牡蛎24g(先煎),炒茅术12g,草果3g,北柴胡6g,制川朴3g,生姜9g,仙半夏15g,带皮苓15g,川桂枝4.5g。

三诊:

症状:寒热已减,胸腹已宽,苔白脉紧。

病理:少阳枢机渐达,而虚寒仍盛,脾肾阳虚。

治法:再与温化。

处方:川桂枝4.5g,生牡蛎24g,炒茅术12g,乌附块9g(先煎),北柴胡4.5g,姜半夏15g,草果12g,大腹皮9g,陈皮4.5g,生姜9g。

四诊:

症状:纳增脉和。

病理:正气渐调,体质虚寒。

治法:再与温养。

处方:乌附块9g(先煎),姜半夏12g,川桂枝3g,炒白术12g,炒西芪9g,西砂仁4.5g,生谷芽15g,朱茯神12g,炒白芍9g,陈皮4.5g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纳呆

祝女士。

一诊:1月13日。

症状:胸闷纳呆,苔滑中黑,脉息沉缓。

病理:中寒水聚,脾运不良,气机郁滞。

病名:脾虚中寒。

治法:当与温化。

处方:藿梗9g,姜半夏24g,制川朴6g,黄郁金9g,带皮苓15g,白蔻仁6g(后下),茅术15g,大腹皮12g,麦芽15g,淡干姜6g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曹女士,静安寺路。

一诊:2月17日。

症状:纳呆中满,苔腻,脉弦大,寐不安。

病理:心脾不足,中阳失化。

病名:心脾两虚。

治法:当与温潜淡化。

处方:生牡蛎60g(先煎),姜夏30g,生白芍9g,云茯神18g,茅术15g(炒),大腹皮12g,酸枣仁24g,川桂枝6g,藿梗9g,磁石45g(先煎),附片15g(先煎),郁金9g,生姜12g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李先生,康脱路。

一诊:

症状:纳呆,呕酸,便秘,饥而不能食,脉息弦大。

病理:中阳不足,水谷不化,饮聚于中。

病名:宿饮。

治法:当与温中涤饮。

处方:生牡蛎30g(先煎),姜半夏30g,生白芍15g,云茯神18g,良姜炭9g,藿梗9g,茅术15g(炒),黄附片15g(先煎),黄郁金9g,带皮砂仁9g,桂木6g,麦芽15g(炒),陈皮9g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腹痛

罗先生。

一诊:

症状:身热头痛,中满腹痛,脉息濡迟。

病理:食物动中,风邪干表。

病名:中满腹痛。

治法:当温化。

处方:藿苏梗各9g,川桂枝4.5g,大腹皮9g,炒茅术12g,带皮苓15g,白杏仁9g,仙半夏15g,制川朴3g,生姜9g。

二诊:

症状;中满腹痛俱瘥,脉缓苔腻。

病理:水湿渐化,正气不足。

治法:再与温化。

处方:炒茅术12g,制川朴4.5g,川桂枝4.5g,仙半夏15g,乌附块9g(先煎),陈皮4.5g,生姜9g,带皮苓18g,白杏仁9g,藿梗6g。

三诊:

症状:中满腹痛俱瘥,阳虚眠少,脉细迟。

病理:营卫和。

治法:与温潜。

处方:乌附块15g(先煎),炒白术12g,炮姜6g,抱茯神15g,生龙齿24g,陈皮4.5g,酸枣仁15g,仙半夏12g,生谷芽15g,生姜15g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沈少灵,小沙渡路。

一诊:1月23日。

症状:肢浮便溏,溲少,脉虚缓,苔剥,食后腹痛。

病理:阳气不足,心脾两虚。

病名:心脾两虚。

治法:再与扶阳强心,兼培脾胃。

处方:生西芪12g,酸枣仁18g(打,先煎),带皮砂仁9g,黄附片15g(先煎),白术15g,安桂1.5g(后下),朱茯神15g,姜半夏12g,灵磁石45g(先煎),胡芦巴9g,淡干姜6g,大腹皮9g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泄泻

毕先生,卡尔登路501号。

一诊:1月13日。

症状:泄泻未已,眠不安,脉细迟。

病名:泄泻失眠。

治法:再与扶阳理脾。

处方:黄附片24g(先煎),上安桂4.5g(后下),酸枣仁30g,灵磁石60g,白术18g(土炒),菟丝饼15g,破故纸15g,云茯神18g,带皮砂仁9g,炮姜12g,四神丸12g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施先生,中年,忆定盘路。

一诊:

症状:痢后泄泻不已,完谷不化,自汗,腹鸣,溲少,苔腻,脉息虚大。

病理:痢后脾肾两虚,消化不良,肾关失固。

病名:泄泻。

治法:当与扶阳益气,兼固脾肾。

处方:生西芪15g,姜半夏15g,仙灵脾12g,炒白术15g,破故纸18g,云茯神18g,漂苍术12g,肉豆蔻9g,炒泽泻9g,黄附片12g(先煎),诃子肉9g,川桂木6g,煨益智12g。

二诊:

症状:食物已化,泄泻未已,自汗溲少,脉仍虚大。

病理:心力稍佳,脾肾阳仍未复。

治法:再与前法损益。

处方:灵磁石45g(先煎),破故纸18g,生西芪15g,云茯神24g,黄厚附片24g(先煎),肉豆蔻9g,漂苍术18g,姜半夏15g,煨益智12g,菟丝饼18g,仙灵脾12g,赤石脂24g,炮姜炭9g,桂木9g。

三诊:

症状:泄泻止,腻苔已化,脉息虚缓。

病理:脾运渐复,肾气能纳。

治法:再与温培三阴,兼以潜阳之品。

处方:灵磁石60g(先煎),仙灵脾12g,菟丝饼18g,朱茯神24g,生龙齿45g(先煎),生西芪12g,生茅术18g,酸枣仁24g(打,先煎),破故纸18g,黄厚附片24g(先煎),巴戟天24g,带皮砂仁9g,炮姜9g。

四诊:

症状:泄泻止而复作,腻苔已化,纳谷尚少,脉息迟大。

病理:下焦阳化,脾不约而肾不纳。

治法:再与扶阳固肾益脾为主。

处方:灵磁石60g(先煎),川桂木6g,菟丝饼18g,酸枣仁24g(打,先煎),生龙齿30g(先煎),生於术18g,肉豆蔻12g,黄厚附片24g(先煎),朱茯神24g,益智仁12g,破故纸24g,仙灵脾12g,炒泽泻9g,炮姜9g。

五诊:

症状:泄泻止,纳醒,得寐,腻苔略化,脉息虚缓,右关略大。

病理:肾气渐固,虚阳亦潜。

治法:再与扶阳强心,兼固脾肾。

处方:灵磁石60g(先煎),朱茯神24g,破故纸24g,生龙齿75g(先煎),酸枣仁24g(打,先煎),肉豆蔻12g,黄厚附片24g(先煎),生於术18g,仙灵脾12g,巴戟天24g,炒泽泻9g,炮姜9g,胡芦巴12g。

六诊:

症状:纳醒寐安,便溏,腹满痛,脉息缓大。

病理:下元不足,脾运未复。

治法:再与前法损益。

处方:灵磁石60g(先煎),朱茯神24g,淡吴萸9g,青龙齿30g,酸枣仁30g(打,先煎),广木香4.5g,黄厚附片24g(先煎),炒茅术18g,肉豆蔻9g,仙灵脾12g,破故纸24g,川桂木9g,炮姜9g。

七诊:

症状:纳醒,便结,腹痛亦瘥,气少力乏,脉息沉迟。

治法:再与扶阳益气,兼固脾肾。

处方:灵磁石60g(先煎),破故纸24g,巴戟天18g,青龙齿45g,菟丝饼18g,仙灵脾12g,黄厚附片24g(先煎),川杜仲15g,炒茅术15g,云茯神24g,酸枣仁24g(打,先煎),大腹皮12g,炮姜9g。

八诊:

症状:诸恙渐瘥,泄少力乏,脉息迟大。

病理:气血两虚,心肾不足。

治法:再与温养心脾,兼益肾气。

处方:灵磁石60g(先煎),生西芪15g,仙灵脾12g,青龙齿45g(先煎),破故纸18g,炒茅术15g,黄厚附片24g(先煎),菟丝饼18g,云茯神24g,酸枣仁24g(打,先煎),姜半夏15g,西砂壳9g,炮姜9g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便溏

李太太,贝勒路(无一诊)。

二诊:

症状:苔灰润,便溏,脉细缓。

病理:阳虚中湿。

病名:便溏。

治法:再与扶阳益脾。

处方:灵磁石60g(先煎),姜半夏24g,大腹皮12g,生龙齿30g(先煎),茅术15g,制川朴15g,黄附片24g(先煎),带皮苓18g,槐角炭12g,桑寄生15g,陈艾炭9g,带皮砂仁9g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便秘

陈某,年已七十余,饮食起居正常,惟大便经常结燥不通,3~5天1次,或1周1次。通泻润便之药,初尚有效,以后毫无效用,终日为便秘所苦恼。经友人介绍请祝师诊治。按其脉沉缓,察舌苔淡白,诊为属于冷秘之疾。如用攻泻滋润之品以治之,实南辕北辙,诛伐无过。

处方:半硫丸50g。每天9g。

服三天,大便通畅。以后便秘时即日服9g,从此宿疾得愈。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刘先生,洋衣街。

一诊:3月25日。

症状:胸闷,便秘,气促,肤痒,脉浮弦。

病理:中阳不足,三焦失化,脾约湿阻。

病名:脾约。

治法:当与温导。

处方:白杏仁15g(打),大腹皮12g,油当归9g,姜半夏15g,黄附片15g(先煎),藿梗9g,炒茅术15g,生白芍15g,黄郁金9g,炒麦芽15g,焦枳实9g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唐先生,中年,威海卫路。

五诊:3月27日。

症状:脉证如前。

病名:便秘。

治法:再与温导。

处方:生附子18g(先煎2小时),炒茅术15g,陈薤白12g,官桂9g(后入),良姜炭9g,带皮槟榔15g,姜夏30g,全瓜蒌15g(打),备急丸五分(分三包)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痢疾

陈君。

一诊:

症状:腹痛滞下,舌黄腻,脉结。

病理:湿滞于中,凉风外袭。

病名:滞下。

治法:治以温通。

处方:川羌活4.5g,制川乌12g(先煎),广木香4.5g,陈薤白9g,漂苍术6g,酒军4.5g,炮姜炭9g,大腹皮9g。

二诊:

症状:滞下瘥,腹痛,苔白、脉细迟。

病理:中气虚寒。

病名:同前。

治法:再与温中理脾。

处方:黄厚附片15g(先煎),淡干姜9g,西砂仁9g,炒白术15g,淡吴萸9g,广木香3g,川桂枝6g,姜半夏15g,大腹皮12g,陈薤白9g,带皮苓9g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冯君年方弱冠,生活毫无节制,于夏天饱食瓜果之后,复贪杯中物,多食肥甘佳肴,以致腹痛腹泻,转为痢疾,赤白相间,里急后重,发热恶寒,连绵不愈,病延半月,形瘦色皎,四肢无力,精神疲惫,不思饮食。

一医诊为此属暑湿相搏,遏于肠道,复伤于饮食,蕴酿成痢。用清暑消食之药,不见成效。另一医曰:此为痢疾无疑,可遵经旨通因通用之法,开始清凉攻下,如大黄、黄芩、黄连、当归、赤芍、青蒿之类,痢下虽增,病不少减,而疲惫更甚,以后又转为慢性,痢下赤白,迁延不断,动则乏力,延请祝医诊治,祝曰:君所患者实为滞下,按其痢情,乃为阿米巴痢疾,亦非暑湿为因,乃瓜果伤中,膏粱厚味消化受阻,郁于肠中而成。痢疾生于肠黏膜,犹皮肤所生疮疖,白者为脓,红者为血,余亦用通因通用之法,不过通导排脓而已。

处方:酒制大黄9g,生白芍15g,当归12g,黄连6g(后下),花槟榔9g,枳实9g,广木香9g,肉桂6g,生甘草6g,桔梗15g,大贝母12g。

服药三帖,痢疾赤白排出较多,腹中胀满渐舒。祝曰:可乘胜前进。于前方中增鸦胆子4粒,桂圆肉包满,用开水吞下。门弟子询问其故,祝曰:余之处方,即古芍药汤法,桔梗为排脓必用之品,对痢疾有卓效。鸦胆子有清热解毒之作用,为不使鸦胆子在胃内起毒化作用,故用桂圆肉包好,经过消化,鸦胆子入肠,消炎解毒,以除病根,余用多次,效果甚佳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顾先生。

一诊:1940年1月23日。

症状:腹泻经年不已,时见赤白,苔白腻,脉沉细。

病理:中寒湿盛,痢后湿邪未清。

病名:休息痢。

治法:当与温中化滞。

处方:漂苍术15g,黄附块15g(先煎),炮姜9g,上安桂4.5g(后下),赤石脂24g,大腹皮12g,姜半夏15g,油当归9g,煨诃子肉9g,破故纸15g,肉豆蔻9g,淡苁蓉9g,苦参子3粒(桂圆肉包吞)

二诊:1月26日。

处方:上方去当归、苁蓉,加西砂仁9g,淡吴萸9g。

三诊:1月29日。

症状:前恙稍瘥,脉仍虚细。

处方:上方去破故纸、肉豆蔻、吴萸,加玉桔梗9g,益智仁9g,陈薤白9g。

四诊:2月l日。

处方:上方去益智仁、诃子肉、砂仁、苦参子,加广木香4.5g,油当归12g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李女士。

一诊:1939年8月2日。

症状:发热,头痛,体酸,腹痛,滞下,苔腻,脉弦细。

病理:湿浊内蕴,风寒外束,营卫不和,三焦失化。

病名:滞下。

治法:当与辛开温导。

处方:川羌活6g,广香薷3g,白杏仁12g,大腹皮12g,漂苍术15g,姜半夏15g,制草乌6g,山楂炭9g,莱菔子9g,酒军4.5g,广木香4.5g,生姜9g。

二诊:8月3日。

症状:肌热汗出较平,滞下略爽,腹痛,苔腻,脉息转缓。

病理:表气较和,内邪未清。

治法:再与辛开。

处方:上方去香薷、莱菔子、生姜,加鲜藿香9g,淡干姜6g,陈薤白9g,桔梗9g,姜汁炒酒川连1.5g。

三诊:8月4日。

症状:肌热已平,腹痛滞下未瘥,苔腻,胸痞,脉息虚缓。

病理:表已和,正虚内邪未除。

治法:再与扶正导滞。

处方:黄附块15g(先煎),灵磁石45g(先煎),朱茯神18g,酸枣仁30g,姜半夏24g,黄郁金6g,淡苁蓉12g,莱菔子15g,山楂炭9g,广木香4.5g,陈薤白15g,炒茅术15g,炮姜炭9g。

四诊:8月6日。

症状:滞下渐瘥,苔浊,中满,寐不安,脉沉缓。

病理:胃气不和,饮邪格拒。

治法:再与潜阳和中。

处方:黄附片18g(先煎),灵磁石60g(先煎),生龙齿45g(先煎),生牡蛎45g(先煎),姜半夏15g,云茯神18g,破故纸15g,炒茅术15g,覆盆子12g,炒莱菔子9g,大腹皮12g,山楂炭9g,炮姜炭9g。

五诊:8月8日。

症状:滞下已瘥,苔化,寐稍安,脉沉缓。

治法:再与前法损益。

处方:黄附片24g(先煎),灵磁石60g(先煎),生龙齿45g(先煎),姜半夏24g(先煎),云茯神18g,炒茅术15g,巴戟天18g,仙灵脾12g,大腹皮12g,胡芦巴12g,藿梗9g,制川朴6g,生姜12g。

六诊:8月l0日。

症状:胃纳见苏,溲少,脉沉缓。

治法:再与温潜淡化。

处方:上方去胡芦巴、川朴,加酸枣仁24g,炒麦芽15g,茅术改於术,半夏改为15g。

七诊:8月12日。

处方:上方加紫石英30g,生首乌15g,淡干姜6g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裘老太太。

一诊:

症状:滞下腹痛,新病宿痰,中满为害,里急后重,脉息虚数。

病理:寒蕴于中,凉风外束,营卫遏阻,郁积而成,互相为害。

病名:滞下。

治法:当与温化。

处方:漂苍术12g,炒乌头4.5g(先煎),仙半夏18g,姜汁炒川连0.6g,陈薤白9g,炮姜炭9g,带皮槟榔9g,橘红6g。

二诊:

症状:数脉转缓,腹痛稍瘥,脘闷后重。

病理:积滞未清,饮邪中阻。

治法:再与温中。

处方:藿梗9g,川桂枝6g,草乌头4.5g(先煎),姜半夏18g,姜汁炒川连1.2g,陈薤白9g,橘红6g,大腹皮9g,漂苍术12g,淡干姜9g,制川朴3g。

三诊:

症状:滞下瘥而微,痞闷吐酸,口干。

病理:中焦水邪泛滥,心阳遏阻,脾精不布,表亦不和。

治法:泻心法加减。

处方:姜半夏18g,炒白术12g,带皮槟榔9g,姜汁炒川连1.2g,藿梗6g,川桂枝4.5g,炮姜炭9g,西洋参6g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王太太。

一诊:

症状:腹痛下痢,不爽,脉息濡细。

病理:寒邪外感。

病名:下痢。

治法:与温导。

处方:制川乌15g(先煎),淡干姜3g,陈薤白9g,漂苍术15g,广木香4.5g,带皮槟榔9g,川羌活4.5g,川桂枝9g,酒军4.5g,姜半夏15g。

二诊:

症状:滞下稍瘥,脉仍濡细。

病理:表解热平。

治法:再与温中行滞。

处方:制川乌15g(煎),淡干姜12g,玉桔梗9g,漂苍术15g,酒军3g,姜半夏15g,广木香4.5g,川桂枝6g,陈薤白9g,制川朴4.5g。

三诊:

症状:滞下瘥,中满泛恶,月事淋漓,脉息虚细。

治法:再与温调脾肾。

处方:制川乌15g(先煎),漂苍术15g,朱茯神12g,活磁石45g(先煎),巴戟天18g,淡干姜12g,大腹皮12g,生谷芽15g,川杜仲15g,姜半夏24g,广木香16g。

四诊:

症状:身热起伏,舌黑泛恶,脉虚紧。

病理:略受寒侵,营卫失调。

治法:再与调和营卫。

处方:炙麻黄1.5g,川桂枝3g,远志2.4g,白杏仁9g,生白芍9g,灵磁石15g(先煎),陈皮4.5g,仙半夏9g,乌附块6g(先煎),生姜9g。

五诊:

症状:身热平,脉息渐和,头部尚微热,苔仍黑腻,作恶。

病理:中焦遏阻。

治法:再与益阳和中。

处方:乌附块9g(先煎),生龙齿18g(先煎),白杏仁9g,生姜9g,仙半夏9g,白苏子4.5g,制川朴3g,炒六曲6g,灵磁石18g(先煎),带皮苓16g,远志2.4g。

六诊:

症状:脉静身凉,黑苔渐化,唇干溲少。

病理:津液未复。

治法:仍当温中和胃。

处方:乌附块9g(先煎),仙半夏9g,生龙齿18g(先煎),茯苓16g,福泽泻16g,生牡蛎18g(先煎),焦谷芽16g,生白术9g,川桂枝3g,陈皮4.5g。

七诊:

症状:溲浊苔腻,咳嗽不爽。

病理:肺胃未和。

治法:再与温调。

处方:生白芍9g,制川朴4.5g,生白术9g,云茯苓16g,炙苏子3g,陈皮4.5g,生姜9g,仙半夏9g,乌附块9g(先煎),生谷芽16g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徐姓,男,五十岁。

常居于潮湿之地,因饮食不节,突患痢疾,日夜泻数十次,腹部胀满,里急后重,红白相间,高热不退,迁延十余天之久,形瘦色晦,四肢疲乏,几不能行走矣。到处求医,皆云暑湿内伏,湿热弥漫,湿为黏腻之邪,非易速痊。又换一医诊治曰:汝之病痢,除赤白之外,还有青黄之色,实为五色痢,而饮食入口即吐,又属噤口痢之类,脾胃已败,将无能为力矣。免处一方,嘱另请高明。徐君为人拘谨,闻此言语,病更加重,呻吟床褥,苦不堪言。经其戚友介绍至祝师处求治。患者呻吟叙述病况。师曰:汝病本不重,因循贻误,致有今日,尚无恐也。患者闻言,愁容为之略展。师又曰:汝病由于中寒与食滞交阻,郁而成痢,应予温通,中寒得温则化,食滞得通即能下行。

处方:附子12g,熟大黄9g,槟榔9g,广木香9g,肉桂3g,甘草6g,桔梗12g,芍药12g。

连服三帖,所下赤白之痢甚多,里急后重大减,精神增加,呕吐亦止,渐能饮食。师对诸生指示曰:导气汤加附子为治痢圣药,再加附子如锦上添花矣,今用之果然。

再为处方,以桂圆肉包7粒鸦胆子吞服。

赤白痢不见,大便转为黄色。患者徐君颇为欣喜,赋有谢师五言诗:若非祝师明,安得起沉病,摆脱危险境,谢君应若何。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姚女士,四十岁,白尔路太和里。

一诊:

症状:滞下经年不已,成漏症,目花力乏,脉息沉缓。

病理:久痢脾肾俱伤,消化不良,脏器俱失营养。

病名:肠癖,痔漏。

治法:当与温固脾肾为主。

处方:云茯神18g,菟丝饼18g,肉豆蔻9g,酸枣仁24g,巴戟天18g,诃子肉12g,破故纸18g,赤石脂24g,炒白术15g,炮姜炭9g,姜半夏12g。

另服卡白松(karbarsone),每服五天停一天。

二诊:

症状:前恙较瘥,脉息虚缓。

治法:再与前法损益。

处方:云茯神18g,破故纸18g,赤石脂24g,酸枣仁24g(打,先煎),菟丝饼18g,肉豆蔻9g,灵磁石45g(先煎),仙灵脾12g,炒白术15g,诃子肉12g,煨益智12g,姜半夏12g,带皮砂仁9g。

三诊:

症状:便血止,腹膨,纳呆,寒热日作,汗出即罢,脉息虚数。

病理:寒邪外来,营卫不和。

治法:再与标本兼理。

处方:云茯神18g,川桂枝9g,炒茅术15g,酸枣仁24g(打,先煎),北柴胡9g,赤石脂24g,生牡蛎30g,姜夏18g,益智仁12g,破故纸18g,肉豆蔻9g,淡干姜9g,大腹皮9g。

四诊:

症状:寒热已无,泄泻,腹胀稍瘥,脉息转缓。

病理:表邪解。

治法:再与益气理脾,兼培心肾。

处方:生西芪15g,灵磁石30g(先煎),破故纸18g,云茯神18g,生白术15g,肉豆蔻12g,酸枣仁24g(打,先煎),姜半夏15g,益智仁12g,赤石脂24g,炮姜9g,带皮砂仁9g,北柴胡4.5g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一个患阿米巴痢疾的病人,日夜泻下二十余次,发热恶寒,腹痛甚剧,呕吐频频,不思纳谷,泻下之物,便少而脓血多。为痢疾属湿浊内阻,肠中腐血蕴酿而成脓,祝医生皆用导下合排脓之品,脓一排出,则肠中腐血清澈,病症自然减轻。

处方:桔梗、酒制大黄、生白芍、肉桂、槟榔、当归、广木香、陈枳实、黄连。

服后,排便较为通畅,次数大减,腹不胀满,疼痛亦轻。以原方倍桔梗,脓血排出,症状亦随之消失,不久即愈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邹先生。

一诊:

症状:腹如寒侵,痛下不爽,欲作滞象,脉细濡。

病理:下虚中寒。

病名:滞下。

治法:当与温通。

处方:制川乌15g(先煎),淡干姜9g,川羌活6g,漂苍术15g,生军6g(后下),大腹皮12g,川桂枝6g,广木香4.5g。

二诊:

症状:痛下瘥,脉息细迟。

治法:再与前法损益。

处方:制川乌15g(先煎),川桂枝6g,大腹皮3g,漂苍术15g,生谷芽15g,陈艾绒4.5g,酒军3g,淡干姜9g,广木香4.5g,仙半夏12g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胁痛

有一张姓患者。面容憔悴而带黑色,四肢无力,肝区隐隐作痛,有时牵引后背痛,数月以来,无一日之停。遍求名医诊治,冀能减少苦痛。某医生曰:君患胆囊结石,已属确诊,痛则不通,不通则痛,应以排石为主。用金钱草、鸡内金之属,毫无寸效。于是又换一医,曰:前医处方虽是,惟手段太小耳。于前方中再加大黄、玄明粉、瓜蒌仁之类,日泻数次,甚觉萎顿,但结石未被排出。又至西医院外科,请求手术治疗。医师因患者身体虚弱,暂时不能手术,应候体力恢复,再行手术为宜。病人展转思维,毫无他法,后经友人介绍至祝医生处医治,祝了解其全部发病经过后,曰:治病须辨证论治,要有整体观念,如仅执成方以治病,非良策也。君身体虚弱,又患有结石,余用先顾正气,佐以疏肝胆之品,可一试之。

处方:黄厚附片12g(先煎),柴胡、川续断、枸杞子、枳壳、延胡索、制香附各9g,鸡血藤12g,炙草6g。

先服四剂,精神较振,肝区隐痛及肩部反射疼痛均止,再服四剂,诸症悉除。 (王云锋.祝味菊名医类案回忆录之三.辽宁中医杂志,1986,(4):41)

◆黄疸

陈君,男,三十余岁。

体质尚称健康,勤于工作,日以继夜。在一次强力劳动之后,全身衰弱无力,初以为系暂时疲劳,怎奈小息之后,疲劳不减,继而关节及肌肉作湿痹样疼痛,头昏耳鸣、失眠心悸等症随之而来,不久肠胃症状出现,胃痛呃逆,呕吐泛恶,食欲不振,便秘腹泻交替发作,身体日渐羸瘦,体重减轻不少。叠请名医诊治,有谓系风湿性关节炎所引起,用祛风通络之药。有曰头昏耳鸣,乃肾阴不足之徵,养阴平肝,亦不见效。以后颜面、颈背、腋下皮肤逐渐变色,状如紫铜,询问医生所答复之病由,皆不能使患者满意,经友人介绍请祝医诊治,祝即按照四诊为之诊断,曰:君所患之病,系少见之疾患,名为甲状腺减少病,简称甲减,即西医所称阿狄森氏病,中医谓为黑疸劳疾。前期之疲劳,关节湿痹作痛,头昏、呕吐、胃痛等,实即甲减前驱症状,中医历来谓黑色乃肾水之色,肾脏之色外见,肾藏阴阳不足,乃显而易见,病因已明,何难设法,应循序按先后治疗,先健脾阴以和胃脏。

处方:黄厚附片14g(先煎),炒党参16g,炒白术12g,淡干姜6g,姜半夏12g,陈皮6g,活磁石30g(先煎),川芎9g,丹参14g,白蔻壳9g,大腹皮12g,陈枳壳9g,炒六曲12g。

服药三帖,胃肠症状大减,纳谷渐馨,病人转忧为喜曰:吾之恙似有好转。祝曰:能听我言,当可全廖,今脾胃之症,逐渐消失,而色素沉着依然未动,为今之计,应大补阴阳,以治病之本。

处方:黄厚附片16g(先煎),大熟地16g,肉桂4g,炒党参14g,补骨脂12g,山萸肉12g,巴戟天12g,仙灵脾12g,仙茅12g,淮山药12g,活磁石30g(先煎),当归12g,炒白术12g,枸杞子12g,大枣10g。

先后共服药十帖,精神大振,颜面、颈部、背脊、腋下等处之黑色逐渐消失。形不足者,补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乃于原方加鹿角胶12g。

连服六帖,色素沉着已大半,眠食俱佳。

后用全鹿丸(全鹿、牛膝、党参、肉苁蓉、杜仲、沉香、当归、地黄、黄芪、锁阳、枸杞子等),每日12g,分两次服,一个月后,黑色全消,健康如常人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邱先生,新闸路仁济里。

一诊:

症状:初病头痛发热,继以呕吐,吐止复呃,肤黄,脘痛拒按,苔黑面干,不多饮,脉缓大。

病理:食湿中阻,寒邪外束,营卫不和,胃肠壅滞,三焦失化,湿邪郁蒸而成黄疸,伤寒太阴太阳合病疸症。

病名:黄疸。

治法:(原缺)

处方:水炙麻黄6g(后下),旋覆花9g,乌附块15g(先煎),川桂枝6g(后入),淡干姜9g,柿蒂7个,姜半夏24g,灵磁石60g(先煎),丁香2g,带皮槟榔12g,黄郁金9g,藿梗9g,代赭石24g。

二诊:

症状:呃止黄退,肌热亦平,心悸,纳呆,脉息虚缓。

病理:表和湿化,中阳伤而不复,脾失健运,心力亦衰。

治法:再与潜阳益脾。

处方:灵磁石60g(先煎),炒茅术15g,北茵陈12g,朱茯神18g,仙半夏12g,乌附块15g(先煎),酸枣仁24g(打,先煎),大腹皮12g,藿梗9g,带皮砂仁9g,生谷芽12g,生姜9g。

三诊:

症状:忽见厥热,心悸,白㾦叠叠,脉息虚细。

病理:正虚邪恋,心力衰惫,卫阳不达。

治法:再与扶阳强心,兼调营卫。

处方:灵磁石60g(先煎),川桂枝6g,乌附块18g(先煎),朱茯神18g,蜜炙麻黄4.5g,姜半夏18g,酸枣仁24g(打,先煎),粉葛根4.5g,炒茅术15g,黄郁金9g,藿梗9g,大腹皮12g,生姜12g。

检血有回归热,打一针而热渐平。

四诊:

症状:汗出,肌热渐平,心悸亦瘥,脉转缓。

病理:表气渐和,中阳较复。

治法:再与扶阳强心,佐以淡化。

处方:灵磁石60g(先煎),川桂枝9g,朱茯神18g,姜半夏18g,酸枣仁24g(打,先煎),炒茅术15g,大腹皮12g,西砂壳9g,生姜12g。

五诊:

症状:热平,纳醒,微咳,脉缓。

病理:表和,中阳渐复,肺气未肃。

治法:再与前法损益。

处方:灵磁石45g(先煎),姜半夏18g,朱茯神18g,炒茅术15g,白杏仁12g,酸枣仁24g(打,先煎),北茵陈15g,白苏子9g,大腹皮12g,川桂木9g,生姜12g。

六诊:

症状:咳呛,腰酸,纳呆,苔白,脉缓。

病理:中寒,肺气不肃,脾失健运。

治法:再与温中肃肺。

处方:灵磁石45g(先煎),姜半夏24g,蜜炙麻黄4.5g,朱茯神18g,炒茅术15g,生紫菀12g,酸枣仁24g(打,先煎),金黄附片24g(先煎),白杏仁9g,毛狗脊15g,白苏子6g,淡干姜9g,带皮砂仁9g,大腹皮12g。

七诊:

症状:咳呛、腰酸稍瘥,苔化,纳醒,脉虚缓。

病理:中阳渐复。

治法:再与前法损益。

处方:灵磁石45g(先煎),炒茅术15g,仙灵脾12g,金黄附片24g(先煎),巴戟天24g,川杜仲15g,酸枣仁24g(打,先煎),姜半夏18g,淡干姜9g,毛狗脊15g,带皮砂仁9g,大腹皮12g,生谷芽15g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王先生,金神父路。

一诊:1月15日。

症状:面色黑暗,目皆黄,苔腻溲迟,脉息虚细。

病理:湿邪遏阻,三焦失化,心肾亦衰。

病名:黄疸。

治法:与扶阳益肾,兼理三焦。

处方:黄附片18g(先煎),北茵陈15g,黄郁金9g,川桂枝9g,漂苍术15g,大腹皮16g,带皮苓18g,仙灵脾16g,淡干姜6g,北柴胡4.5g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癥瘕

沈先生。

一诊:1940年l月27日。

症状:右胁痞硬,嗳气肢浮,脉息虚而微数。

病理:气虚湿盛,肝脏肿大,血行障碍。

病名:肝肿。

治法:当与温化为主。

处方:生牡蛎30g(先煎),北柴胡9g,酒炒当归9g,陈枳壳9g,黄郁金9g,炒茅术15g,赤苓皮15g,大腹皮12g,黄附片12g(先煎),水炙南星12g,生姜9g。

二诊:l月31日。

治法:再与舒肝理脾。

处方:生牡蛎45g,北柴胡9g,酒炒当归9g,炒茅术15g,炒青皮6g,大腹皮12g,水炙南星12g,仙半夏18g,藿梗9g,青木香4.5g,生姜9g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鼓胀

施女士。

一诊:1939年5月25日。

症状:病已经年,初起全身肿胀,近年四肢尽消,单腹肿胀,口干,纳呆,泛恶,溲少,脉沉微。

病理:心脾两虚,水津失布,水聚于中,已成臌胀。

病名:单腹胀。

治法:当与强心益脾。

处方:黄厚附片18g(先煎),川椒目18g,生白术15g,带皮苓18g,大腹皮12g,砂蔻壳各9g,上安桂4.5g(冲服),仙灵脾12g,生谷芽15g,酸枣仁30g(打,先煎)。

二诊:5月30日。

症状:前方服后,腰部稍宽,略能进食,脉仍微细。

病理:脾运稍动,但正气未复。

治法:再予强心理脾。

处方:黄附块24g(先煎),带皮苓24g,生白术15g,上安桂4.5g,仙灵脾12g,酸枣仁30g(打,先煎),桑寄生15g,川椒目9g,大腹皮12g,西砂壳9g,生姜9g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头昏

胡夫人,新闸路同安坊22号。

一诊:1月20日。

症状:头昏耳鸣,苔白腻,夜不成寐,便秘,肌热,微有起伏,脉息弦芤。

病理:下虚上盛,中湿隔拒,阳上浮,潜藏失,下虚上盛,隔阳于上。

病名:下虚阳浮,失眠肌热。

治法:当与温潜为主。

处方:灵磁石60g(先煎),生牡蛎45g(先煎),酸枣仁24g(先煎),麦芽15g,生龙齿15g(先煎),黄附片15g(先煎),明天麻6g,大腹皮12g,朱茯神18g,姜半夏24g,茅术15g,酒连4.5g(泡冲)。

二诊:

症状:诸恙如前,脉转沉细。

治法:再与潜阳益脾。

处方:灵磁石60g(先煎),酸枣仁24g,明天麻6g,生龙齿45g(先煎),仙半夏24g,苦丁茶2.4g(泡),朱茯神18g,茅术15g,白杏仁12g(打),麦芽15g,大腹皮12g,半硫丸15g(包,先煎),仙灵脾16g。

三诊:1月24日。

症状:寐尚未安,大便行而不畅,苔腻,脉沉缓。

病理:浮阳未敛,心肾不交。

治法:再与前法损益。

处方:灵磁石60g(先煎),酸枣仁24g,茅术15g,生龙齿45g(先煎),朱茯神24g,柏子霜9g,明天麻9g,姜半夏24g,白杏仁12g(打),半硫丸18g(包,先煎),远志4.5g,黄附片15g(先煎),仙灵脾12g,大腹皮12g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朱奶奶。

一诊:

症状:头昏便秘,苔腻,脉沉滑。

病理:中湿遏阻。

病名:湿阻。

治法:当与温化。

处方:藿梗9g,炒茅术15g,制川朴4.5g,仙半夏24g,大腹皮12g,陈皮6g,生姜9g,白杏仁12g,栝楼皮9g,明天麻9g。

二诊:

症状:诸恙稍瘥,脉息沉缓,苔腻中满。

治法:再与温化为主。

处方:活磁石30g(先煎),炒茅术15g,藿梗15g,陈皮6g,生牡蛎30g(先煎),带皮苓18g,黄厚附12g(先煎),生姜9g,姜半夏18g,大腹皮12g,川桂枝9g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中风

陈某。

高年体丰湿盛,真阳下虚,肝木素旺,秋间病肝风,挟痰饮上导,舌强手摇,几成风痱。后进平肝祛痰,继以温下潜阳而安。兹当冬令,阴寒用事,即宜温养下元,以助蛰藏。

破故纸90g,淫羊藿90g(洒炒),巴戟天180g,厚附片120g,炙韭子45g,枸杞子60g,胡芦巴60g,小茴香60g,白茯苓90g,川杜仲90g,益智仁45g,生於术90g,仙半夏60g,橘红6g,沉香9g,菖蒲9g,远志27g,川续断45g,桑寄生膏120g,鹿角胶120g,磁朱丸180g,牛骨髓120g。

上药如法加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9~12g。白汤加姜汁送下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葛先生,新闸路,仁洛里。

一诊:3月2日。

症状:类中经年,近增气逆,痰鸣自汗,苔腻神衰,脉弦大而芤。

病理:高年真阳已衰,气血上并,湿痰中阻,新为暴寒外干,阳气外越,已成脱亡之象。

病名:类中,阳脱。

治法:急与回阳镇逆为法。

处方:灵磁石45g(先煎),酸枣仁30g(先煎),黑锡丹18g(先煎),生龙齿45g(先煎),别直参9g(先煎),远志18g,朱茯神18g,姜半夏18g,黄附片24g(先煎),仙灵脾12g,橘红4.5g。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某女性,中风昏厥,肢温,舌强不语,人事不省,四肢略强直,颜面深红,脉象弦芤而数。

方用黄附片12g(先煎),羚羊尖4g(先煎),肉桂2g(后下),酸枣仁20g,川羌活、制南星、火麻仁各9g,活磁石45g(先煎)。竹沥一汤匙,生姜汁4g,和入药内。

祝氏常用此方,每收良效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曾用此方(指古方资寿解语汤。附子与羚羊同用,祝氏常用其治疗中风,其谓:“羚羊治脑,附子强心,阳气虚而有脑症状者最宜。”编者注)治一老翁中风抽搐,数帖而愈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话》)

张先生。

一诊:l月14日。

症状:耳鸣目花,肢麻言謇,口歪气逆,溲频短,苔白腻,脉沉弦。

病理:下虚上盛,血压过高,气血上并,中湿复盛,经络壅滞,心肾亦衰。

病名:阳虚感寒,类中。

治法:当与潜阳化湿,兼益心肾。

处方:磁石60g(先煎),茅术15g,牡蛎15g,朱茯神18g,姜半夏24g,枣仁24g,附片15g(先煎),菊花6g,明天麻9g,桑枝15g,大腹皮12g,黑锡丹9g,生姜汁半茶匙。

二诊:l月16日。

治法:再与潜阳、淡化。

处方:灵磁石60g(先煎),茅术18g,生牡蛎45g(先煎),茯神18g,破故纸15g,附片18g(先煎),胡芦巴15g,酸枣仁24g,姜汁炒川连2.4g,仙灵脾12g,明天麻9g,大腹皮12g。

三诊:

症状:诸恙如前,脉仍弦细。

治法:再与前法损益。

处方:灵磁石60g(先煎),茅术18g,酒连1.8g,生牡蛎45g(先煎),云茯神18g,黄附片18g(先煎),姜半夏30g,上安桂4.5g(后下),明天麻6g,大腹皮12g,黑锡丹12g(先煎),生姜9g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水肿

安先生。

一诊:1939年12月15日。

症状:脚肿,苔腻,脉息缓大。

病理:阳虚,心脾不足,湿邪下注。

病名:湿气脚肿。

治法:当与温化淡渗为主。

处方:生茅术15g,黄附片18g(先煎),川桂枝9g,生薏仁24g,木防己12g,灵磁石45g(先煎),川独活6g,宣木瓜15g,大腹皮12g,姜半夏15g。

二诊:12月26日。

症状:脚肿渐消,脉仍缓大。

治法:再与通阳化湿,以丸剂缓调。

处方:黄附块90g(先煎),生薏仁120g,灵磁石120g(先煎),川牛膝45g,木防己90g,仙灵脾60g,宣木瓜120g,老松节60g,巴戟天90g,川桂枝60g,川独活60g,桑寄生120g,生三七30g,棉子霜90g。

上药如法炮制,炼蜜为丸如绿豆大,每服15粒,日三服,饭前白汤下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张先生,老年,大华医院。

一诊:

症状:肤浮,溲血,消化不良,呃逆,神衰,脉细沉。

病理:肾水肿,阳失健运,脾运不良,横膈膜相挛,肾气不能摄纳。

病名:水肿虚呃逆。

治法:当与温中降逆。

处方:生白术15g,丁香2.1g,生牡蛎30g(先煎),带皮苓2.4g,柿蒂9枚,川桂木6g,旋覆花12g,姜半夏24g,淡干姜6g,代赭石30g(先煎),泽泻10g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朱先生。

一诊:1941年l月12日。

症状:气促痰多,溲少,腹膨,下肢肿胀,脉沉细而虚。

病理:心肾两虚,脾湿复盛,肝气郁而不达,三焦俱失疏化。

病名:水肿。

治法:当与扶阳强心益肾,兼理三焦。

处方:黄附片18g(先煎),生牡蛎45g(先煎),带皮苓24g,大腹皮12g,炒茅术15g,安桂4.5g(后下),川椒目12g,炒青皮4.5g,生姜皮9g,西砂壳9g,刺蒺藜12g,姜半夏18g,仙灵脾12g。

二诊:1月14日。

症状:逆气稍瘥,痰爽,囊肿渐消,大便行,溲亦增,脉仍虚缓。

病理:中阳稍化,心脾仍衰。

治法:再与前法损益。

处方:上方去半夏、青皮、刺蒺藜,茅术改白术,附片改为24g,加胡芦巴9g,灵磁石45g,酸枣仁24g。

三诊:1月16日。

症状:全身浮肿渐消,忽增咳呛,脉仍虚缓。

病理:心力稍佳,中阳未化,新感外邪,肺气不肃。

治法:再与扶阳强心,兼肃肺气。

处方:蜜炙麻黄4.5g,白杏仁12g,黄附块30g(先煎),带皮苓24g,白苏子9g,川桂木9g,仙灵脾12g,灵磁石60g(先煎),酸枣仁24g,生白术15g,大腹皮12g,川椒目12g,生姜12g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淋病

谢先生。

一诊:

症状:淋病后,尿道狭小,会阴胀痛,脉息细紧。

病理:肾虚失化。

病名:淋病。

治法:当与温化为治。

处方:金铃子9g,制川乌12g(先煎),仙灵脾12g,黑大豆30g,藿梗9g,葫芦巴12g,川桂枝6g,炒橘核15g,煨姜9g。

二诊:

症状:昨服前方后痛胀减,脉息转缓。

治法:再与前方增损。

处方:金铃子9g,制川乌15g,炒车前子9g,川桂枝9g,炒橘核6g,小茴香9g(盐水炒),煨姜6g,黑大豆30g,仙灵脾12g,藿梗9g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遗精

方先生,壮年。

症状:宿有咯血,近期遗精,失眠,苔白,脉弦而芤。

病理:证属精关不固。

病名:遗精。

治法:当与桂枝加龙骨牡蛎法。

处方:生牡蛎30g(先煎),生龙骨24g(先煎),川桂枝9g,生白芍9g,生白术15g,白莲须12g,大芡实15g,姜半夏15g,云茯神15g,酸枣仁18g(打,先煎),灵磁石45g(先煎),沙苑子12g。

二诊:遗精已少,夜已得寐,舌苔渐化,脉转沉细。

治法:再与前法损益。

处方:生牡蛎30g(先煎),生龙骨24g(先煎),黄附片12g(先煎),川桂枝9g,云茯神15g,酸枣仁18g(打,先煎),沙苑子18g,覆盆子12g,生白术15g,姜半夏15g,灵磁石45g(先煎),炒茅术12g,生白芍9g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徐先生,同孚路。

一诊:1月15日。

症状:纳少,便不爽,神衰遗泄,脉息虚细。

病理:正气不足,心脾两衰,精关亦不固秘,心脾肾三脏俱衰。

病名:遗泄。

治法:与温养。

处方:生龙骨30g,酸枣仁24g,破故纸18g,生牡蛎30g,川桂枝9g,益智仁12g,朱茯神15g,生白芍9g,白术15g,仙半夏12g,西砂仁9g,白莲须12g,生姜9g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血证

曹先生,霞飞路16号。

一诊:1月20日。

症状:肌热一周已过,神昏便黑,舌干有糜且现呃逆,脉息虚缓。

病理:寒邪外干,营卫不和,表邪内陷,肠膜出血,高年正气久衰,终属险候。

病名:少阴伤寒(便血)。

治法:当与潜阳强心,和中达表。

处方:灵磁石60g,川桂枝6g,姜半夏18g,黄附片15g(先煎),生龙齿30g,水炙麻黄3g,白术15g,赤石脂24g,粉葛根9g,酸枣仁24g,朱茯神18g,炮姜炭6g,大腹皮12g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陈先生。

一诊:

症状:鼻衄气促,胸闷,舌苔滑,脉搏虚缓。

病理:肝肾不足,下虚寒而上假热,鼻衄气促,胸闷,舌苔滑、脉虚缓。

治法:当柔肝摄肾为主。

处方:生龙齿30g(先煎),菟丝饼18g,炮姜炭4.5g,活磁石30g(先煎),破故纸18g,橘红4.5g,仙半夏15g,炙苏子6g,黑锡丹18g。

二诊:

症状:鼻衄止,气促微瘥,脉沉虚。

病理:肾气不足,摄纳无权。

治法:仍当温热。

处方:破故纸18g,朱茯神18g,仙半夏15g,灵磁石30g(先煎),炒白术12g,炙苏子6g,黑锡丹15g,覆盆子12g,炒杜仲12g,炮姜4.5g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黄先生,小东门。

一诊:1月24日。

症状:咯血,一再发作,寐少遗泄,脉息虚而微数。

病理:肺损,下虚精关不固。

病名:肺损。

治法:当与温固三焦,兼肃肺气。

处方:蒸百部9g,酸枣仁24g,生龙骨30g(先煎),沙苑18g,炙苏子9g,灵磁石45g(先煎),菟丝饼18g,炒姜炭6g,朱茯神15g,生牡蛎30g,破故纸18g,淮山药15g,生三七(磨冲)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王君者,年三十许,患咯血甚剧,形瘦体弱,咳则咯血。某医生谓:肝阳上亢,肝阴亏虚而络脉损破,所谓木叩金鸣,恐入痨瘵之途,慎之慎之。是故患者精神负担加重,转请祝医生诊治。祝医生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曰:此虚阳上浮也,病属小疾,何惧之有!能服吾药,不听闲言,则指日可瘥。今忆其处方为:活磁石45g(先煎),生龙齿30g(先煎),黄厚附片12g(先煎),炮姜炭9g,茜根炭9g,三七粉4g(分吞),仙鹤草12g,酸枣仁9g(打),朱茯神9g,炒麦芽12g,陈棕炭9g,党参12g。服药二帖后,颜面浮红顿减,咯血已少一半,精神为之一振,再去复诊。祝医生曰:虚阳大解矣,再服四帖,咯血可止,毋庸服药。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韦君。

一诊:

症状:血溢于上,苔白,脉弦虚。

病理:肝肾下虚,阳失潜养,湿痰中阻。

病名:咳血。

治法:当与温潜为主。

处方:仙半夏15g,带皮苓18g,菟丝饼15g,朱茯神15g,白芥子6g,补骨脂15g,田三七3g,制川朴3g,广郁金12g,黑锡丹18g。

二诊:

症状:脉息沉微,弦象已瘥,咳呛痰中而瘀血。

治法:再与前法损益。

处方:破故纸18g,炙百部4.5g,朱茯神15g,炒杜仲15g,仙半夏15g,制川朴3g,黑锡丹15g,覆盆子12g,菟丝饼24g,炙苏子15g。

三诊:

症状:瘀血咳嗽已瘥,脉转沉迟。

病理:脾肾之阳俱虚。

治法:再与温养。

处方:乌附块9g(先煎),破故纸18g,炙苏子6g,朱茯神15g,巴戟天18g,炮姜6g,橘饼半个,炒白术12g,仙半夏15g,炙百部4.5g。

四诊:

症状:脉息迟而微弦,苔腻,便秘。

病理:脾肾两虚,湿邪遏阻。

治法:再与扶正固本。

处方:乌附块9g(先煎),制川朴3g,巴戟天15g,炙苏子6g,炒白术12g,朱茯神15g,仙半夏15g,陈皮4.5g,白芍12g,破故纸15g,炮姜6g。

五诊:

症状:脉转弦缓,胃纳亦增。

病理:脾肾之阳渐化。

治法:再守前法为治。

处方:乌附块12g(先煎),仙半夏15g,带皮苓15g,仙灵脾12g,菟丝饼18g,炮姜9g,生谷芽15g,巴戟天18g,炒白术12g,制川朴3g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徐世兄。

一诊:

症状:阳络破伤,咯血盈瓶,时作时止,苔黑而润,脉象虚缓,日轻夜重。

病理:肝肾下虚,因感身热,虚阳上并,血亦随之。

病名:咯血。

治法:潜阳摄肾为主。

处方:生龙齿30g(先煎),覆盆子15g,灵磁石30g(先煎),朱茯神18g,炮姜6g,破故纸18g,仙半夏24g,黑锡丹9g。

二诊:

症状:昨与潜阳摄肾,咯血稍瘥,脉亦略敛。

病理:再与前法出入为治。

处方:破故纸18g,仙半夏18g,生牡蛎30g(先煎),生龙齿30g(先煎),朱茯神15g,生三七2.1g,黑锡丹6g,乌附块9g(先煎),炮姜炭6g,菟丝饼18g。

三诊:

症状:连进潜阳摄肾,脉转沉细。血少色淡,咳时热气上腾。

病理:肝肾之阳仍未潜摄。

治法:再与柔肝潜阳,兼肃肺气。

处方:生龙齿45g(先煎),生牡蛎45g(先煎),炙苏子6g,仙半夏18g,制百部4.5g,朱茯神18g,菟丝饼24g,破故纸24g,炮姜炭6g,巴戟天18g,陈皮3g,黑锡丹9g。

按:二诊加用附块后,见咳时热气上腾,恐热升血升,即不用附块。

四诊:

症状:脉转虚缓,热渐较平,苔心黑色未尽退。

病理:肝肾虚阳,已有潜藏之势,寒热邪瘀滞,尚未尽降。

治法:再与摄阳肃肺。

处方:乌附块12g(先煎),仙半夏18g,制百部4.5g,生龙齿45g(先煎),淡干姜4.5g,玉蝴蝶6g,田三七3g,生牡蛎45g(先煎),炙苏子3g,菟丝饼24g。

五诊:

症状:血止,浊痰犹多,黑苔已化,脉应指。

病理:中阳渐复,肝肾亦潜。

治法:再与昨法为治。

处方:乌附块12g(先煎),菟丝饼24g,仙半夏15g,淡干姜6g,生龙齿45g(先煎),破故纸24g,沙苑子15g,炙苏子4.5g,生牡蛎45g(先煎),覆盆子12g,朱茯神15g。

六诊:

症状:血止两日未见,脉转虚缓,苔化而唇稍红。

病理:肝肾之阳,犹少潜摄。

治法:再与温潜为主。

处方:生龙齿45g(先煎),淡干姜6g,仙半夏15g,炙苏子4.5g,灵磁石45g(先煎),甘枸杞12g,破故纸24g,橘红4.5g,乌附块15g(先煎),菟丝饼24g,炒白薇3g。

七诊:

症状:血止三日,复感微寒,咳呛胸痛,脉虚弦。

病理:肝肾之阳稍潜。

治法:再与温潜,兼调肺肾。

处方:炙百部4.5g,灵磁石30g(先煎),破故纸18g,炙苏子4.5g,乌附块15g(先煎),仙半夏15g,橘红4.5g,生龙齿30g(先煎),炮姜炭6g,覆盆子12g。

八诊:

症状:脉息日渐缓和,胃纳亦增。

病理:肝肾潜纳,营卫不调。

治法:再与柔肝填肾。

处方:生龙齿45g(先煎),乌附块15g(先煎),炙苏子4.5,破故纸16g,朱茯神4.5g,淮山药15g,淡干姜4.5g,菟丝饼18g,活磁石30g(先煎),熟地炭15g,仙半夏15g。

九诊:

症状:面部红色已褪,寐食已安,痰色犹浊。

病理:肝肾潜藏,肺胃余热未清。

治法:仍宜前意。

处方:生龙骨30g(先煎),仙半夏12g,熟地炭18g,生牡蛎30g(先煎),云茯苓15g,炙苏子4.5g,陈皮3g,乌附块9g(先煎),炒白术12g,菟丝饼18g,淡干姜3g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治门人王兆基鼻衄。

伤风故可以辛凉愈也,目赤鼻衄,固然可以辛寒愈也,愈之者辛散之效,非寒凉之功也。设非气盛有余之人,厥疾虽瘳,而正气已阴蒙其害矣。门人王兆基素质瘦弱,频患伤风,易于鼻衄,医常为风热主以辛凉,散之亦愈又谓阴虚火旺,清之则衄亦止,然伤风鼻衄,发作益频,医药数载,生趣索然,因就诊于余,改予温潜之方,其恙若失,因受业于门下,迄今多年,旧病迄未发,而神气焕然矣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话》)

庄先生,徐家汇。

一诊:l月25日。

症状:咳血,上气、下利,肢浮,脉绝。

病理:肺损有日,心脾衰脱。

病名:肺损。

治法:姑以人参四逆加味以救脱亡。

处方:太子参9g,朱茯神18g,黄附片30g(先煎),酸枣仁30g,炮姜炭6g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痰饮

某女,43岁。

咳嗽痰出不爽,胁肋疼痛,转侧更甚,胀满引痛,莫可名状,气短息促难平为时已久。舌苔薄腻,脉象弦而带滑。辨为病久阳气式微,饮留胸胁更甚,阻络迫肺,发为悬饮。治以振奋阳气,逐饮豁痰。

处方:黄厚附片12g(先煎),柴胡9g,控涎丹2g(吞),白芥子、莱菔子各9g,姜半夏15g,川桂枝9g,磁石30g(先煎),炙苏子(包煎)、陈皮各9g。

上方服四剂,咳嗽逐渐爽利,胁肋胀痛顿觉轻松,气息亦平。病情已减,续进四剂,行走称便,胁痛若失。

严女士,老年,北江西路安庆里4号。

一诊:

症状:脘痛,苔白,二便不调,食后胀饱,色萎神衰,寐不安,脉息虚迟。

病理:气虚血少,消化不良,饮邪中聚,阳失潜藏。

病名:水饮。

治法:当与温养心脾,兼培气血。

处方:生西芪15g,姜半夏24g,当归身6g,云茯神18g,炒茅术15g,大腹皮12g,酸枣仁24g(打,先煎),金黄附片18g(先煎),良姜炭9g,生谷芽15g,陈皮9g,生牡蛎30g,灵磁石45g(煎)。病人为广东籍梅医生介绍,嘱再注射肝精。

二诊:

症状:白苔化,腹满,二便不调,脉虚缓。

治法:再与前法损益。

处方:灵磁石45g(先煎),云茯神18g,生西芪15g,金黄附片18g(先煎),酸枣仁24g(打,先煎),仙灵脾12g,上安桂4.5g(后入),炒茅术15g,巴戟天18g,姜半夏24g,大腹皮12g,西砂壳9g,良姜炭9g。

按:苔化而余症未解,加安桂加强气化行水作用。

三诊:

症状:胃纳略醒,腹满亦瘥,二便已调,苔化,脉虚细而缓。心脾之阳稍复,气血仍衰。

治法:再与温养心脾为上。

处方:灵磁石45g(先煎),酸枣仁24g(打,先煎),巴戟天18g,生西芪18g,金黄附片24g(先煎),炒茅术15g,云茯神15g,仙灵脾12g,胡芦巴12g,淡干姜9g,大腹皮12g,川桂枝6g,西砂壳9g。

四诊:

症状:苔化,纳醒,食后胀饱,二便调,脉息虚缓。

病理:气血两虚,脾运不良。

治法:再与扶阳益气,兼培心脾。

处方:灵磁石45g(先煎),甘枸杞15g,仙灵脾12g,生西芪18g,胡芦巴15g,巴戟天18g,金黄附片24g(先煎),酸枣仁24g(打,先煎),炒茅术15g,大腹皮12g,带皮苓18g,川桂枝6g,带皮砂仁9g。

五诊:

症状:纳谷渐增,腹满较瘥,二便调,睡眠不熟,脉虚缓。

治法:再与温培心脾为主。

处方:灵磁石45g(先煎),制首乌15g,云茯神18g,生西芪18g,金黄附片24g(先煎),巴戟天24g(酒炒),当归身6g,酸枣仁24g(打,先煎),炒白术15g,淡干姜6g,仙灵脾12g,带皮砂仁9g,胡芦巴12g,香谷芽15g。

六诊:

症状:腹满已瘥,纳增,睡眠较安,脉虚缓。

病理:气血仍衰,脾运尚薄。

治法:再与温培气血。

处方:灵磁石45g(先煎),酸枣仁24g(打,先煎),生西芪24g,巴戟天24g(酒炒),生鹿角15g(打,先煎),云茯神18g,金黄附片24g(先煎),制首乌18g,炒白术15g,龙眼肉15g(先煎),川杜仲15g,破故纸15g,带皮砂仁9g,淡干姜9g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孟某,命门火衰,脾运不良,水谷之湿聚而为饮,当与益阳理脾,以培生气。

生於术60g,肉桂6g,黄厚附片30g,胡芦巴15g,巴戟天30g,硫黄15g,远志9g,炒茅术60g,云茯苓60g,仙半夏60g,川朴15g,砂仁9g,化橘红9g,益智仁9g,小茴香9g,川杜仲30g,白芥子6g,广木香6g,九香虫15g,虎肚15g。

上药共研细末,每服一茶匙,日三服,淡姜汤送下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虚劳

梁先生。

少壮形神憔悴,脑力衰薄,气血两虚,元阳衰惫。经曰: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若不及早维护,势必成为损怯,宗《内经》“损者益之” “劳者温之”立法。

潞党参90g,生西芪90g,生於术90g,朱茯神90g,制首乌120g,生白芍45g,厚附片90g,破故纸60g,菟丝饼60g,枸杞子60g,远志24g,仙灵脾30g,柏子霜30g,酸枣仁60g,仙半夏30g,陈皮24g,益智仁30g,鹿角胶120g,羊肉胶120g。

上药如法加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9g,米汤送下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曾治一男性患者,十六岁。气血两亏,面色白,不思纳谷,精神萎顿,行路则气急,舌质淡红,脉虚细。乃进膏方:

黄厚附片(先煎)、黄芪、党参、朱茯神各90g,酸枣仁60g,炙远志40g,活磁石(先煎)、制首乌各120g,破故纸60g,仙灵脾40g,枸杞子、菟丝饼各60g,桑寄生90g,牛膝120g,炒白芍、益智仁各50g,鹿角胶、羊肉胶各120g,再加红枣、冰糖收膏。

病人家长取方后,心有不怿,难道十六岁之少年,可服此大剂温补乎!乃取方询问某医生,一见此方即曰:小儿为纯阳之体,以少年而论,亦属纯阳之列。而气血并补,并参与血肉之品,少年服之,害多益少,吾恐服此方将内热弥漫,疮疖丛生,以不服此补药为是。家属心动,不敢煎膏。其叔亦知医,曰:祝医生之膏方,气血双补,为此儿虚弱之要药。于是遂免服一料,少年面色大有好转,再服两料,身体健康。(《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张某,气血虚寒,经络不得温解,心脾肾三阴俱衰,消化不良,冲任失调,宗《内经》“损者益之”为法。

别直参30g,生於术120g,破故纸60g,朱茯神60g,当归身60g,酒炒白芍60g,大熟地120g,仙灵脾30g,巴戟天60g,川杜仲60g,胡芦巴60g,制香附60g,西砂仁60g,黄附片60g,肉桂9g,小川芍24g,桑寄生120g,大腹皮60g,广陈皮30g,仙半夏90g。

上药浸渍一昼夜,浓煎取汁,加入东阿胶120g、白蜜250g收膏,每服一汤匙,开水冲服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张姓者,病后体气未复,不思纳谷,形神衰惫,年虽三十而形若老人。古人谓:损者益之,劳者温之。健脾阳以助消化,祝医生用此法而效若桴鼓。

处方:黄厚附片18g(先煎),黄芪20g,党参20g,炒白术15g,当归12g,制首乌9g,生白芍12g,仙半夏9g,陈皮9g,酸枣仁16g,朱茯神12g,枸杞子9g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赵姓者,年五十余岁,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不节,故半百而衰,形容憔悴,行路则气急,祝医生用补阳益阴之品,不刚不燥,服药多剂,身体逐渐恢复。

处方:黄厚附片18g(先煎),肉桂3g,山萸肉12g,杜仲12g,大熟地8g,淮山药12g,枸杞子12g,炙草6g,鹿角胶12g,活磁石30g(先煎),仙茅9g,仙灵脾9g,补骨脂9g,仙半夏12g,陈皮6g。

此方附片与柔药同用,可免除安燥之弊,而有阳生阴长之妙用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汗证

李某。

一诊:

症状:自汗形寒,苔腻作呕,月事再至,脉虚细。

病理:阳亡于外,气虚失统,心肾不足。

病名:自汗亡阳。

治法:当与温潜淡化。

处方:灵磁石60g(先煎),酸枣仁24g(打,先煎),淡干姜9g,紫石英45g(先煎),姜半夏24g,黄附片24g(先煎),朱茯神18g,炒茅术15g,仙灵脾12g,黄郁金9g。

二诊:

症状:自汗止,肢温,苔白,咳呛体痛,脉息虚缓。

病理:阳虚中寒,湿邪遏阻,经络壅滞。

治法:再与扶阳强心,通络化湿。

处方:灵磁石60g(先煎),川羌活9g,姜半夏15g,紫石英45g(先煎),酸枣仁30g(打,先煎),川独活9g,川桂枝12g,朱茯神18g,生薏仁24g,炒茅术15g,石楠藤15g,仙灵脾12g,淡干姜9g。

三诊:

症状:体痛较瘥,咳减,腹痛下利,脉息转缓。

病理:表和中寒,湿盛,心力不足。

治法:再与前法损益。

处方:灵磁石45g(先煎),漂苍术15g,姜半夏24g,川桂枝12g,朱茯神18g,炒薏仁18g,川羌活9g,酸枣仁30g(打,先煎),仙灵脾12g,淡干姜9g,大腹皮12g,石楠藤15g,宣木瓜15g。

四诊:

症状:腹痛下利稍瘥,体酸,下肢清冷,脉息沉缓。

病理:中焦寒湿尚盛,阳失健运。

治法:再与辛温淡化。

处方:灵磁石45g(先煎),漂苍术15g,姜半夏15g,乌附块24g(先煎),朱茯神15g,炒薏仁18g,川桂枝9g,酸枣仁30g(打,先煎),仙灵脾12g,陈艾叶9g,淡干姜9g,大腹皮12g,广木香4.5g,石楠藤12g。

五诊:

症状:体倦,耳鸣,头昏,痰多,苔腻,纳呆,脉细缓。

病理:病去正虚,中湿尚盛。

治法:再与温潜淡化。

处方:灵磁石30g(先煎),漂苍术15g,淡干姜12g,乌附块24g(先煎),姜半夏24g,酒连1.8g,酸枣仁18g(打,先煎),云茯神18g,带皮槟榔15g,炒川椒9g(开口去目),上安桂3g(后入),藿梗9g,带皮砂仁9g。

六诊:

症状:耳鸣痰多,泛恶,苔白,脉沉细。

病理:中寒,脾阳未化。

治法:再与前法损益。

处方:灵磁石60g(先煎),姜半夏24g,酸枣仁24g(打,先煎),乌附块24g(先煎),淡干姜9g,芜荑9g,云茯神18g,漂苍术15g,胡黄连18g,带皮砂仁9g。另服使君子30g(炒),官桂6g(后入)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痹证

康小君。

一诊:

症状:左偏环跳痹痛,脉息虚缓。

病理:骨痨初期,体质虚寒,阳气不能温养筋骨。

病名:痹痛。

治法:当与温养。

处方:川桂枝4.5g,巴戟天15g,桑寄生12g,生西芪9g,土炒当归6g,川独活3g,仙灵脾9g,乌附块9g(先煎)。

二诊:

治法:骨痨初期,与温养尚安。再守前法为治。

处方:川桂枝4.5g,炒杜仲9g,土炒当归3g,生西芪12g,生龙骨24g(先煎),独活3g,焦续断9g,仙灵脾9g,乌附块9g(先煎),巴戟天4.5g。

三诊:

症状:连进温养,脉息沉缓,眠食尚安,溲前见泻。

病理:虚寒挟杂。

治法:仍以前法损益。

处方:乌附块9g(先煎),生西芪12g,川牛膝4.5g,生苡仁18g,土炒当归6g,川独活3g,川桂枝4.5g,生龙齿24g,巴戟天15g,仙灵脾9g。

四诊:

症状:连进温养,脉息转缓和,左腿动作亦进佳。

病理:正气渐充。

治法:仍守前法为主。

处方:巴戟天15g,川杜仲12g,生龙骨24g(先煎),仙灵脾3g,炒西芪12g,炒当归6g,炮姜4.5g,乌附块6g(先煎),川桂枝3g,桑寄生15g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罗女士,道德里。

一诊:3月15日。

症状:关节肿痛,潮热自汗,胸肋痞痛,呕血,食后泛恶,脉息虚缓。

病理:气郁经阻,风邪外干,关节壅滞,胃络破损。

病名:风湿历节兼气郁。

治法:当与辛温淡化,佐以苦降。

处方:旋覆花9g(包),黄郁金9g,炮姜炭9g,代赭石30g,生牡蛎30g(先煎),生薏仁18g,姜半夏24g,生三七6g(磨冲),桑寄生15g,川桂枝9g,生白芍15g,制香附9g,酒军3g(泡冲)。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马君,年六十有一,左膝部肿胀疼痛,服活血化瘀之药无效。祝氏即用阳和汤加附子治之。肿胀渐消而愈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话》)

某男,二十八岁。

阳气不足,腠理空虚,寒湿侵袭,流注经络,手腕及上下肢关节痛甚,周身无力,腰部酸胀,转侧为难,局部红肿不甚。舌苔薄腻,脉象弦滑。治以寒热并用,温经通络。

处方:黄厚附片12g(先煎),桂枝、炒白芍、知母、麻黄、防风各9g,炒白术12g,杜仲9g,牛膝、鸡血藤各18g。

上方服五剂后,上下肢、腰痛均减,肿胀渐消,已能行走。再续服五剂,痹痛逐步消失。

张按:此乃桂枝芍药知母汤加杜仲、牛膝、鸡血藤为方,于经方法度中稍加活血兼以引经,颇具变化之巧,大概因脉象弦滑,不为虚象,故附子用量不重。(张存悌。祝味菊善用附子下。辽宁中医杂志,2004,31(10):874)

芮先生,白尔路。

四诊:1月24日。

症状:痹痛瘥,脚仍痠软,脉息沉缓。

病名:痹。

治法:辛温淡化。

处方:灵磁石30g(先煎),川独活9g,姜半夏15g,黄附片24g(先煎),川杜仲15g,生白术15g,川桂枝9g,巴戟天24g,棉子霜12g,千年健12g,仙灵脾12g,宣木瓜15g,桑寄生15g。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沈小姐,青年,霞飞路。

一诊:3月29日。

症状:头昏体痛,恶风胸闷,苔白作呕,脉息沉紧。

病理:湿邪内蕴,寒风外干。

病名:痹症。

治法:当与辛温淡化。

处方:川桂枝12g,生薏仁24g,姜半夏15g,川羌活9g,制川乌15g(先煎),白杏仁12g,水炙麻黄6g,木防己12g,桑寄生15g,生香附9g,生姜12g,黄郁金9g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孙某。

一诊:4月13日。

症状:下虚湿痹,连进温养之品,稍瘥。

病名:湿痹。

治法:辛温淡化。

处方:黄附片30g(先煎),炒薏仁24g,杜仲15g,生西芪15g,桂枝12g,仙灵脾15g,茅术15g(炒),大腹皮12g,川独活9g,巴戟天24g,磁石45g(先煎),姜半夏18g,生鹿角24g。

二诊:

症状:脉息转缓。

治法:再与前法损益。

处方:附片90g(先煎),鹿角24g(先煎),桂枝15g,生白术15g,巴戟天30g,酒当归9g,白芍15g,怀牛膝12g,仙灵脾12g,杜仲15g,独活9g,半夏15g,淡干姜9g,羊胫骨一对烧汤煎药。

三诊:

治法:再与温养三焦,佐以和络。

处方:附片60g(先煎),酒当归9g,生薏仁18g,磁石45g(先煎),巴戟天24g,桂枝12g,半夏15g,千年健15g,仙灵脾12g,独活9g,鹿角24g,羊胫骨30g,西砂仁9g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张君,男,年约六十余岁。

腰部及两下肢酸痛,转动维艰,经用活血通络之品,效果不显,后由推拿及针灸治疗,开始时腰部及下肢酸痛似转轻松,仅有半月,痹病又发,另请一医生治疗,细询病情即曰:此为风湿相搏,身尽疼痛,仲景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附子汤均可用之。服药稍有效果,但起立转动仍然不便,辗转请祝医诊治。病人对祝曰:素闻君善用经方大名,吾亦服附子不少,而所患非疑难之病,而不见效者,此何故焉?祝曰:前方为温阳活络之通剂,汝所患者为寒入于阴,阴阳俱亏,所以其效不彰也,阳和汤为祛阴霾回阳之品,古人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霾,则气血得和,经脉可通。

处方:黄厚附片16g(先煎),大熟地16g,麻黄6g,川桂枝9g,炮姜9g,党参16g,活磁石30g(先煎),白芥子9g,姜半夏12g,炒白术12g,鸡血藤16g,淮山药14g,炒麦芽16g,威灵仙12g,鹿角胶9g。

服药三帖,举动轻便,不更前方,继服六帖,其病若失。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朱女士。

一诊:2月20日。

症状:四肢肿痛,寒热间作近增,胸痞气逆,咳呛纳呆,脉缓大。

病理:风湿交阻,营卫不和,经络壅滞,而成历节,中气不足,心脏缓大。

病名:白虎历节。

治法:与强心和营,佐以通阳和络。

处方:川桂枝12g,酸枣仁30g(打、先煎),黄附片18g(先煎),生白芍12g,宣木瓜15g,川羌活6g,朱茯神18g,桑寄生15g,远志4.5g,黄郁金6g,灵磁石60g(先煎),柏子霜12g(包),薏仁18g(炒)。

二诊:2月21日。

症状:胸痞气逆稍瘥,寒减热仍炽,眠食稍安,脉缓大。

治法:再与强心和表。

处方:川桂枝12g,朱茯神18g,黄附片21g(先煎),水炙麻黄4.5g,酸枣仁30g(先煎),仙灵脾12g,川羌活9g,灵磁石60g(先煎),生薏仁24g,柏子霜12g(包),桑寄生15g,黄郁金6g,大腹皮12g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鹤膝风

某男,三十八岁。

气血不足,形瘦畏寒,面色萎黄,两膝肿大,右甚于左,两足发冷,疼痛无时,屈伸为难,舌胖苔白,脉象沉迟。证属阳气衰惫,三阴虚损,寒湿内侵,气血凝滞,为鹤膝风重症。治以补阳益阴,补气养血,温经活血通络。

处方:黄厚附片24g(先煎),黄芪60g,人参9g(先煎),熟地24g(砂仁3g,拌),当归、丹参、牛膝各12g,麻黄、炮姜各9g,鸡血藤18g,鹿角9g。此方服二十余剂,膝部肿痛逐渐减轻,下肢转温。续服十剂,病即逐步痊愈。

张按:此症一派寒湿之象,重用附子以振奋阳气,配人参、黄芪以补气,熟地养阴与鹿角之温养为主,再配麻黄、炮姜等,相辅相成,似有阳和汤之意,疗效颇佳。景岳云“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此之谓也。[张存悌。祝味菊善用附子下。辽宁中医杂志,2004,31(10):874]

◆四肢不仁

陶先生,蒲石路。

一诊:2月29日。

症状:苔腻,下利,四肢不仁,脉息虚大。

病理:阳虚失养,不能束骨而利机关。

病名:阳虚肢痿。

治法:当与温潜为主。

处方:磁石45g(先煎),巴戟天24g(炒),棉子霜9g(冲服),附片24g(先煎),白术18g(炒),川桂枝6g,仙灵脾12g,姜半夏18g,朱茯神18g,桑寄生15g,带皮砂仁9g,炮姜6g,生鹿角15g(先煎)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手臂不能上举下垂

马君,因受寒湿较重,上及肩胛,下达肘部手臂,既不能上举,又不可下垂,动作维艰,痛苦万状。祝师诊曰:寒湿入于经络,非重用辛温之剂不可,于是以细辛配合附子为方。

炙细辛6g,黄厚附片18g(先煎),川羌活15g,川桂枝12g,川独活、当归、生白芍、油松节各15g,丝瓜络、制南星各12g,鸡血藤20g,威灵仙12g。

连服三帖,疼痛减,再服五剂,手臂能活动如常人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疟病

顾姓老人,六十余岁,农民。

勤于耕种,酷暑暴雨,经常感受,为时既久,寒热往来不清,头昏呕吐,胸中闷满,四肢无力,不思五谷,请医生诊治,认为暑湿相搏蕴于内,应用芳香化浊如青蒿、白薇、佩兰之属,服后毫无效果。另请医诊察,适热多寒少,热度较高,口渴欲饮,面红溲赤,时欲恶心。诊为瘅疟,用石膏知母甘草再加清暑之品。二剂后,热不退,腹部左侧膨胀不软,胸中更闷,不欲食,善呕恶,日夜不安。于是又请医求治。改弦易辙,予以温中之品,药服二剂,腹中较舒,寒热往来如故。遂遍访名医多人,治皆不效。闻祝医之名,请其医治。祝诊曰:贵恙风寒之邪进入少阳,一剂小柴胡汤即可愈者,何惜而不用欤!只见高热而用白虎,以致腹部胀满,左侧硬而不软,即气血积聚,此即疟母,乃脾脏肿大,疟疾形成疟母,如不刈其根,则疟疾不愈。乃用柴胡桂枝干姜汤、达原饮、人参鳖甲煎丸法复方图治,直入少阳以祛风寒湿邪,再益正软坚以刈疟母。

处方:柴胡、桂枝、炒白芍各9g,淡干姜6g,制川朴、草果各9g,姜半夏、附片各12g(先煎),生牡蛎30g,制南星6g,人参鳖甲煎丸9g(包煎),陈皮9g。

服三剂,寒热时间已经缩短,左胁坚硬已经转软,腹胀渐松,再照前方加人参9g。

又服三剂,诸症已消,已能食,精神日加,面现红色。继续调治一个月以后,康复正常 。(《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医案》) nMsgr8e9p0n2MK4VJUq1TKw1mvWXxoSw9n1HHGZQLJJkt0qqZBWhPYfBKBrxLJt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