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汇通学派概论

中医学术流派研究是研究中医学术发展沿革的重要方法之一,其便于理清中医学术发展的思想脉络,深入研究历代名医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分清哪些是对前人的继承,哪些是继承中的发展,哪些是个人的创新见解与经验,为中医学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学术流派或体系是后人依据著名医家们的师承关系、学术主张或学术倾向、学术影响而划分的。由于中医学术流派形成发展过程中的融合、交叉、分化,学派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故划分学派的标准不一,有按学科分类,有按著名医家分类,有按学术研究方向分类,有按著作分类,有按地域分类,因而划分出外感学派、内伤学派、热病学派、杂病学派、刘河间学派、李东垣学派、张景岳学派、薛立斋(薛己)学派、赵献可学派、李士材学派、医经学派、经方学派、伤寒学派、河间学派、易水学派、温病学派、汇通学派、攻邪学派、丹溪学派、温补学派、正宗学派、全生学派、金鉴学派、心得学派、寒凉学派、蔺氏学派、经穴学派、穴法学派、重灸学派、重针学派、骨伤推拿学派、指压推拿学派、一指禅推拿学派、经穴推拿学派、腹诊推拿学派、儿科推拿学派、五轮学派、八廓学派、内外障学派、少林学派、武当学派、新安学派等,这对中医学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学派研究目前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在于学术流派形成年代、学派划分标准、学派研究学术价值等方面。争论的焦点是基础医学及临床领域中的医经学派、经方学派、汇通学派是否存在,攻邪学派、丹溪学派、温补学派能否另立门户,学派之间的渗透与交叉重复如何界定等;另外,每一学派的代表医家虽然在师承或学术上一脉相承,但其学术理论、临证辨病思路、处方用药方面或相差甚远,这些医学大家大多数是全才,如以学派分类,难免以偏概全;加之以往学术流派研究偏重理论,忽略临床,因此,以派为纲研究著名医家也有其不利的一面。为弥补学术流派研究轻临床的不足,拓展学派研究的内涵与外延,收集学术流派相关医家的涵盖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经验的医案已成为当务之急。因为这些医案不仅是著名医家学术思想的直接鉴证,也是研究学术流派源流的最重要的参考依据。

汇通学派是主张中医学与西医学应进行汇聚沟通以求得中医学发展的医学流派,简称汇通派。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中医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生存危机。中医将何去何从?中医界具有改革精神的医家,认识到中西医各有所长,试图取长补短加以汇通,从理论到临床提出了一系列见解并进行了中西医汇通尝试。汇通学派以张锡纯、恽树珏(恽铁樵)等为代表,在近代中医药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引导现代中西医结合发展趋势的积极作用。

张锡纯,字寿甫,清末民初人,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其治学主张沟通中西,取长补短,重视实践;并深入研究中药药性,亲尝中药,体验药物的毒性反应、用量和功效等。张氏认为,汇通应以中医为主体,沟通中西医,从理论到临床,从生理到病理,从诊断到用药,进行全面尝试;并深入研究大气理论,对大气生理,大气下陷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证候鉴别诊断和治疗进行了深入系统的阐发;创制升陷汤、回阳升陷汤、理郁升陷汤、醒脾升陷汤、镇肝熄风汤、起痿汤、活络效灵丹;重视药对,善用小方与生药,尤其是擅长中西药联合应用,标本兼顾,取西药之长补中医之不足。强调西医用药在局部,是重在病之标;中医用药求原因,是重在病之本。《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医案多达上千例,包括摘录先贤医案、其子张荫潮医案、门人弟子医案、亲戚朋友医案、地方名医医案、他人应用张锡纯方药医案等,这些医案或附于论后,或附于方后,或附于药后,部分医案可同时见于论后、方后、药后,但详略有度,侧重点不同,便于互参。医案治疗过程完整,部分医案分为病因、证候、诊断、处方、效果五部分进行描述,病机分析深入,临证用药思路清晰,容易效仿,故倍受后世医家青睐,成为学医必读之书。

恽树珏,字铁樵,清末民初人,著《群经见智录》《见智录续篇》《伤寒论研究》《温病明理》《生理新语》《脉学发微》《病理各论》《临证笔记》《临证演讲录》《金匮翼方选按》《风劳臌病论》《保赤新书》《妇科大略》《论药集》《梅疮见恒录》《十二经穴病候撮要》《药盦医案全集》等。恽氏主张中西汇通以中医为主,兼采西医之长,且中医不能囿于《内经》,必须超越古人,才能继续发展。因为中西医是两个基础不同的医学体系,“西医之生理以解剖,《内经》之生理以气化”。认为重视生理、细菌、病理、局部病灶固然重要,但不知四时五行变化对人体疾病的影响是不行的。恽氏从维护中医的角度倡导中西医汇通,有其积极意义。《药盦医案全集》为医案专著,医案治疗过程比较完整,病机分析与治则俱备,所用药物均有剂量及炮制煎服方法。复诊记录详细,有多达二十诊者。

祝味菊,著《病理发挥》《诊断提纲》《伤寒新义》《伤寒方解》等。今人招萼华编纂《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内有许多医案。祝氏在上海与西医梅卓生合作开办了中西医结合诊所。祝氏主张中西医汇通,提倡学术革新,“发皇古义,必须融会新知”,“术无中西,真理是尚”。首创以八纲论杂病、以五段论伤寒的辨证方法,倡导重阳理论,提出“因无寒邪、温邪之分,邪有无机与有机之别”。并从西医病理学角度论述了中医卫、气、营、血功能障碍时机体发生的病理改变。临证善用温热药,尤其是附子,人称“祝附子”。常常重用附子、麻黄、桂枝等温阳药救治伤寒危证,名噪沪上。祝氏医案中对患者姓氏、就诊时间、病名、症状、病理、治法、处方及用药剂量、复诊等记录详细,用药颇具特色。

陆彭年,字渊雷,清末民初人,著《伤寒论今释》《伤寒论概要》《金匮要略今释》《现代文章研究》《中医新论汇编》《生理补正》《陆氏论医集》等。陆氏主张中医科学化,强调以现代医学知识为主体,以阐发中医学术;认为能以西医解释者则以西医代替之,不能解释者,则据现代医学以否定之。陆氏医案散见于《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现代文章研究》等书中。今人编有《陆渊雷医案》,医案症状叙述明确,并分析病机,复诊记录完整,多交代临床疗效。另外,还有引用日本人撰写的《生生堂医谈》《医事小言》《成绩录》《建殊录》《续建殊录》《险症百问》《橘窗书影》《方伎杂志》《漫游杂记》《古方便览》等书中的医案,对了解日本人用中药治病情况有一定的参考。

施今墨,字奖生,著《施今墨医案》《施今墨临床经验集》《施今墨对药》(均为门人弟子整理)等。施氏的治学主张一是沟通中西医学,革新中医,强调中医与西医二者应取长补短,互相结合。提出“学术无国界而各有所长”,“诊断以西法为精密,处方以中药为完善”,“无论中医西医,其理论正确,治疗有效者,皆信任之;反之,摒弃不可用也”。二是重视中医教育,创办华北国医学院,开设课程以中医理论为主,包括《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难经》等,兼顾生理、病理、药理、解剖等西医课程,培养了大量中医人才。三是提倡中西医病名统一,率先使用西医病名诊断书写脉案,并结合己见而创新说,指导临床遣方用药;临证常参考西医的辅助检查和化验结果,还经常与西医专家共同研讨治疗方法,不断探索中西医结合的治疗途径。四是提倡“中医现代化,中药工业化” ,提出十纲辨证理论,擅用对药,使其同类相从、异类相使、寒温并用、补泻兼施、开阖相济、升降合用,更好地发挥疗效。医案中患者性别、年龄、症状、舌苔、脉象、辨证立法、处方、复诊、用药剂量及特殊煎煮方法均记载详细。

总之,中西医汇通,有接受西说以充实中医者,有以中西医相比附以汇通者,有主张中医科学化者,有临床上中西药并用者。鉴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医学发展水平,汇而不通是必然的。但是,中西医汇通学派的思想,对中医学术研究还是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近六十年来,中西医结合研究方兴未艾,虽不能与汇通学派相提并论,但保持中医优势,中西医融汇贯通,是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 UAWIcnPQAuCHbzBVlh1qFYPOkjK7yAxTA6xdjo9l/kyrxhvYFJ5dlYvXmXGGOXw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