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1 国内文献综述

2.1.1 国内文献调研概览

档案社会化服务是基于社会分工提供的涉及档案的专业性、专门化和社会化服务。依据论题解读,笔者从“服务”和“社会化”两个方面进行文献分析。本书研究的档案社会化服务是一项专业服务,指的是由社会组织以经济、高效、优质、安全的方式向社会提供专业性档案服务。一方面,从服务角度,笔者选取“档案服务”、“档案服务产业”、“档案中介服务”、“档案外包”作为检索词。首先,了解“档案服务”相关研究现状,以梳理档案服务发展的脉络与创新拓展,这是构建档案社会化服务理论体系的基础。其次,笔者选取“档案服务产业”作为关键词,进一步了解将档案服务作为产业进行研究的主要状况。最后,由于在实践中已产生了档案中介服务和档案外包服务等社会化服务形式,但其基本概念尚未明晰,理论建构很不完善,笔者选取“档案中介服务”、“档案外包”作为关键词,了解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另一方面,在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并注重经济高效的今天,档案服务走向社会化是大势所趋。因此,从社会化角度,笔者选取“档案服务社会化”、“档案社会化服务”和“档案工作社会化”作为检索词。由于目前学界对于档案社会化服务的概念界定不明确,特别是社会化服务和服务社会化两个概念混淆不清,因此笔者同时选取“档案服务社会化”、“档案社会化服务”两个关键词,以避免漏检。此外,还选择“档案工作社会化”作为关键词,旨在了解当前学界对于社会化认识的深度,为探索档案社会化服务的发展规律做铺垫。

为确保调查质量,笔者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人民大学学位论文库为文献检索来源。笔者采用题名检索,将检索时间范围限定为1979—2013年,共检出文献1152篇。 对检索结果处理(去重及去除不相关)后得出1067篇。处理后具体的文献检索结果如表2—1所示。

笔者以“题名”为检索项,以“档案服务”为检索词,对发表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学位论文库中的文献进行了精确检索,结果共计944篇。从论文分布的时间来看,最早的研究是于绵琪1985年发表的《开辟档案服务的第三产业》,2000年以前该领域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截至目前最新的研究是2013年8月车凤发表的《浅谈煤炭企业如何加强档案服务创新工作》,文章结合工作实际论述了煤炭企业加强档案服务创新工作的条件、基础和工作重点等。进入21世纪后,学者对档案服务领域的关注度逐渐提高,2001—2012年的相关文献共有860篇,2013年1—10月相关文献又增加了84篇,使得这一段时期内文献数量达到944篇,占整个检索结果的绝大部分。由此可见近十年来,国内学界对于档案服务研究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文献主题分析

通过整理944篇文献,笔者发现研究集中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理论研究主要探讨档案服务的理论意义和发展趋势等;实践研究主要分析档案服务领域的拓展、服务手段的更新、服务机制的建设以及当前档案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除对档案服务的宏观研究外,大量学者还从机构(档案部门、高校、企事业单位等)角度分析了档案服务的开展状况。

文献内容分析

目前我国对档案服务的研究较深入,从理论和实践方面都进行了分析总结。综观这类文献,它们对档案服务的内涵理解都较狭窄,基本将档案服务等同于档案利用,检索到的相关文献中仅以“利用”为关键词的就有193篇。但档案利用与档案服务的主体不同,笔者主要从档案部门角度考察有关服务方面的研究状况。现有文献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对档案服务进行了研究。

第一,档案服务的意义。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档案服务工作的意义。潘玉民在《论建立现代企业档案工作服务机制的意义》中提出了开展档案服务能增强企业竞争力、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建设企业文化和满足企业知识管理的需要,也就是从服务生产建设角度归纳了档案服务工作的意义。 包蓉在《论档案服务与利用工作》中从档案部门角度指出搞好服务是档案部门和档案工作者的根本任务,档案工作的服务性是档案工作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因素。 归纳起来,从宏观上来讲,开展档案服务工作有两方面重要意义。其一是通过提供档案服务,联系社会各行各业,支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国家各项事业建设提供信息保障和支持。其二是对档案工作本身的促进作用,服务工作帮助档案部门认识到了外界对档案的需要,对档案工作具有检验和推动的重要作用。

第二,档案服务的领域。检索结果中,与档案服务领域相关的共有40篇文献。其中,存在着将档案服务领域与档案服务手段与方式混淆的现象。不少学者将丰富档案服务方式错误理解为拓展档案服务领域,提出了加强档案编研工作、丰富馆藏等措施。其他相关文献中,臧耀成在《挖掘文化资源拓展服务领域》中提出了要不断挖掘档案中的历史文化资源,形成丰富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的观点 ;赵红梅则在《创新档案服务理念拓展档案服务天地》中提出档案服务领域要实现质的转变,由主要为内部对象服务转变为为社会全方位服务,充分开发档案信息资源 ;广东省台山市还实施了家庭建档工作,《拓阔档案服务领域开展家庭建档工作》一文阐述了档案要为人民日常生活服务的思想

综合各方观点,档案服务领域主要包括:服务国家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服务民生,拉动内需;服务经济发展需求,推动创新;服务文化事业,挖掘文化资源等。其中,档案服务与民生的关系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重点,他们强调了拓展档案服务领域与推进民生工程建设、服务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之间的联系,阐明了档案服务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档案服务的方式。刘志红在《由“被动”到“主动”——谈档案服务方式的转变》中阐述了提供合理档案服务方式的主旨思想就是要实现档案信息由过去的静态到动态的转变,实现由过去提供档案原件到“智能”服务的转变,这些转变的根本点是由“被动”到“主动”。她还提出了档案服务方式主要包括提供档案阅览服务、档案咨询服务、档案编研服务等。 姜延延在《档案服务方式多元化实现途径浅析》中指出开展档案多元化服务要扎实推进资源优势整合,强化多元服务的有效途径,主要是利用现代科技数字手段优化档案服务方式。 李财富、杨静在《中外档案服务社会化的比较研究》中提出要充分发挥现代化技术手段的作用,指出现代科学技术为档案工作带来了便捷,也使档案馆超越时空进行服务社会化成为可能。

综合有关文献,对于档案服务方式的创新,学界认为其宗旨是要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并提供最为便利的方式以提高档案利用率,发挥档案价值。档案服务方式的改进应包括以下方面:档案借阅方式的简便,如推行开架借阅、通过网络或电话预约、送档上门等;档案咨询工作的深入,要求档案工作人员熟悉馆藏状况,帮助利用者了解档案,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解答利用者疑惑;档案编研工作的提高,要以所藏档案为对象,加以整理、编辑,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各种总结性材料,以提供利用。

第四,档案服务的机制。档案服务机制也是学者关注的焦点问题,共检索到相关文献76篇。档案服务机制的创新和实践是科学发展档案事业的要求,也是档案工作适应改革发展、更好地实现档案经济作用、社会作用的保证,具有重要意义。安文革在《对档案服务机制创新的思考》中提出了档案服务机制创新要从以下几点出发:服务观念、服务的内容和范围、服务方式、管理体制。 侯爱华、张士琴在《档案服务机制的创新与实践》中提出档案服务机制创新要加快档案工作理论、档案工作领导管理体制、档案工作机制、档案工作方式、档案工作技术手段的创新。 樊继红在《整合档案信息资源创新档案服务机制》中则强调要发挥档案人员的创新主体作用,包括转变观念、提高业务技能、拓宽视野等。

总结众多学者的观点,他们主要从档案人员、档案工作的角度探讨了档案服务机制创新。档案人员方面,首先要转变服务意识,正确的思想才能科学地指导实际工作,档案人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的调整和重新定位。其次要有熟练的工作技能,这是做好档案服务工作的基本要求。再次还要拓宽视野、丰富各方面知识,从而借助档案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信息支撑。档案工作方面,要从管理理念、服务途径以及管理模式方面入手,推进档案服务工作的发展。

第五,档案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王艳艳、孙红雷在《当前档案服务工作遇到的问题及对策》一文中较详细地分析了档案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例如档案队伍不稳定、服务不主动、宣传不到位、经费投入不到位等。 张云霞在《档案服务工作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中还提出了档案服务行为规范性的问题。 目前,学者对于档案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从思想意识、实际工作和物质保障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思想意识方面,档案人员认识不准确,忽视了档案服务工作的重要性,缺乏主动服务意识,这一弊病是档案服务工作思路不宽,创造力不强,面对困难缩手缩脚的集中体现。实际工作方面,表现为工作团队不稳定,宣传工作不到位,服务项目较少,服务面狭窄等。物质保障方面,突出表现为经费不足,投入不到位,阻碍了档案服务工作的开展和深入。

有学者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袁海燕在《新时期档案服务工作的新形势》中指出档案人员要加强责任感,做好档案接收、宣传利用、自动化检索等工作,同时积极开展编研,满足需求。 王玉真在《走出误区搞好档案服务工作》中提出:要适应市场经济形势,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搞好服务;创新服务机制,搞好超前服务;改善服务态度,增强主动服务意识;举办展览;推广现代管理方法,拓展服务空间等措施。 王友良、周罗轩在《高校档案服务创新的必要性及实施路径研究》中也强调了建立现代化管理方式、服务手段和服务方式的重要性,通过人员团队建设,拓展服务工作的范围。 综合各方学者观点,其核心思想就是要加强档案服务意识的建设,从而指导档案服务工作的开展,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同时要争取社会各方面的认同,加大资金投入,做好物质保障。

第六,档案服务的发展创新。处在社会转型期,档案服务工作也要与时俱进,发挥创造性。检索结果中,与档案服务创新有关的文献共有166篇,从数量上来看,可发现学者们对于创新重要性的共识。创新是一项事业得以发展并不断前进的思想保证。 张春霞在《档案服务工作创新》中强调了理念创新的重要性,要从档案意识抓起,逐步重视档案工作,才能创新档案服务工作。 黄婷在《导入品牌理念提高档案服务质量》中提出了要树立打造档案服务品牌的意识,依法、高标准“治档”,提高档案服务质量的理念。 赵红梅在《创新档案服务理念拓展档案服务天地》中提出了要从信息资源开发的角度出发开展档案服务工作,建立一个完整的社会信息系统。 在实践发展中,深圳市档案部门在《转变观念创新机制积极推进公共档案服务——深圳市档案部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中介绍了具体的实践成果,通过整合档案信息资源,挖掘档案史料,举办档案展览,开展已公开现行文件的提供利用工作,建设数字档案馆,开展档案寄存业务等活动,总结了因服务实践创新从而提高服务能力的实践经验。 肖旭红在《利用科技创新提升档案服务》中着重从利用科技手段角度阐述了档案服务工作的创新,例如信息化技术在档案管理系统中的应用等。

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档案服务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服务理念创新、工作实践创新以及科技的应用。服务理念创新,要求档案工作人员学习新知识,根据实际需求,分析档案利用需求,使档案信息与需求紧密结合,实现档案信息的合理运用。工作实践方面,体现在服务方式的选择、档案利用制度的变革、把握档案工作与经济建设的结合点、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等方面。科学技术的应用,尤其是信息化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给档案服务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建设档案信息服务体系,提供档案网上阅览,构建电子文件管理中心等都是学者们着重探讨的问题。

研究成果

总体而言,国内对档案服务的研究比较稳定并趋于成熟。关于档案服务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再将实践经验归纳总结上升为理论的过程。对档案服务的理论基础进行深入探讨,包括档案服务的理论意义、方式方法、领域范围等。学者还对实践中产生的问题进行研究,总结经验,探讨解决策略。同时也根据形势变化,分析档案服务的改革创新问题。总之,关于档案服务的研究,文献量大,内容丰富,且逐渐走向成熟。

研究不足

目前,对于档案服务的研究,视野大都比较狭窄,研究水平相对较低,没有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研究面较小,较微观。一方面,多数学者主要是从改进档案服务方式、提高档案利用率的角度出发撰写文献,没有建立起完整的档案服务体系框架。另一方面,这类文献基本上都是从机构角度出发,如档案馆、高校、企业单位等,探讨机构的档案服务工作及策略,未能从社会宏观角度探讨档案服务的发展问题。此外,多数学者对档案服务的理解都较狭窄,仅将其视为提供档案利用的工作活动。

2.1.2.2 档案服务产业研究综述
文献数量统计

以“档案服务产业”为检索词进行题名模糊检索,共查找到文献12篇,排除不相关文献,得出档案服务产业有关文献5篇,最早的研究是于绵琪1985年发表的《开辟档案服务的第三产业》,最新的研究是钱丽在2013年5月发表的《产业型档案信息服务市场的经济学分析》。至今学界对档案服务产业的研究仍然十分匮乏,只有少量文献。由此可见,学界对于档案服务产业的理解还较肤浅,多数学者还没有认识到档案服务产业化的发展趋势,未作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

文献主题分析

综观相关文献,学者对档案服务产业的研究都集中在理论基础方面,主要是从提供档案信息服务的角度,探讨了档案信息服务产业化发展的含义、特点,并分析了其产生背景,包括原因、市场条件,初步规划了档案信息服务产业化的发展策略。

文献内容分析

笔者对相关文献内容进行分析,发现文献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档案服务产业的含义与特点。

对档案服务产业化界定较清晰的是李财富在《我国档案信息服务产业化问题研究》中所下的定义,他认为“档案信息服务产业化,就是指在国家宏观调控与引导下,将档案信息推向市场,逐步实现企业化经营,以增强自我发展和市场竞争能力” 。王协舟、刘安福在《档案信息服务与产业型档案信息服务——档案信息服务及其产业化的经济学分析之一》中认为“产业型档案信息服务是相对于公益型档案信息服务而言的,主要是指档案信息作为商品,参与市场流通的有偿服务” 。这既是对档案服务产业含义的描述,也是对其特点的概括和归纳。

综合以上观点,可看出学者对档案服务产业含义与特点的认识虽表述不同,但具有一些共同点:(1)档案服务产业以市场为导向;(2)采取企业化经营管理方式;(3)提供档案有偿服务。

第二,档案服务产业产生的背景条件。

档案服务产业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它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满足市场需求而出现的新兴产业。它的产生与社会信息化发展以及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改革密切相关。王协舟、刘安福在《档案信息服务与产业型档案信息服务——档案信息服务及其产业化的经济学分析之一》中认为档案服务产业产生的背景条件包括:第一,社会信息产业的兴起与发展;第二,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部门的推广与应用;第三,对档案信息经济价值认识的深化;第四,社会档案信息需求的增长。 李国伟在《将档案文献服务强化发展为信息产业的思考》中提出的背景条件是市场经济的需要以及档案馆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 李财富在《我国档案信息服务产业化问题研究》中分析背景条件时提到了三个方面:一是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实行产业化档案信息服务成为促进档案信息流通与利用的重要途径;二是国家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导向推动了档案服务产业化进程;三是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提供了法律保障。 笔者认为档案服务产业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推动条件。从内因来看,就是档案信息沟通的重要性促使社会对档案服务产生需求;以及档案部门自身适应市场形势,为实现自身生存发展而推动档案服务产业的诞生。从外因来看,就是国家政策的驱动、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法制保障。

第三,档案服务产业的意义。

档案服务产业是适应市场形势产生的,它的存在也必将在多方面发挥其社会功能和作用。于绵琪在《开辟档案服务的第三产业》中认为档案服务产业对于服务需求方来说提高了经济效益,促使工作环节优化;对档案部门来说,有利于其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这种说法侧重从档案服务角度对其意义进行分析,缺乏对产业化的深入认识。李财富在《我国档案信息服务产业化问题研究》中则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档案信息服务产业化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强化档案工作为经济建设的服务功能,增强档案部门的活力,促进档案事业的发展。 因此笔者认为产业化发展的突出贡献就是强化了档案工作的经济性,借鉴商业模式,以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武装自己,促使档案服务市场更加活跃。

第四,档案服务产业承担主体。

档案服务产业作为顺应社会发展需求而产生的新行业,必须要有一定的承担主体,并推动其产业化进程。李财富在《我国档案信息服务产业化问题研究》中认为国家档案馆和机关档案室以提供公益性无偿服务为主,不适宜开展档案信息服务,产业化的主体应是企业档案部门和科技档案部门。 王协舟、刘安福在《档案信息服务与产业型档案信息服务》中认为我国传统的档案信息服务机构主要按系统和行业设置,当下系统的信息服务逐渐走向合作、向社会开放,向社会化信息服务模式转变。 由此可见,20世纪90年代末期,学者对于档案服务产业的承担主体还缺乏清晰明确的认识,而进入21世纪,随着实践的发展,学界已认识到了承担主体社会化的趋势及其重要性。

第五,档案服务产业发展策略。

档案服务产业化进程,还要通过科学发展策略的实施来推动。李国伟在《将档案文献服务强化发展为信息产业的思考》中从档案馆角度谈到了档案信息服务产业化的相关策略,包括:档案馆应成立一个具有对外经营性质的信息商品服务机构;加强文献信息产品的宣传、销售工作;档案馆其他部门要积极配合,充分发挥档案馆整体功能;发挥档案专业学会的公关职能;制定发展文献信息服务产业的政策法规。 于绵琪在《开辟档案服务的第三产业》中从微观角度谈到了具体的财力、物力、人力的投入,以及如何实现企业化管理。 李财富在《我国档案信息服务产业化问题研究》中则指出了法规政策的重要性,要处理好信息利用与保密的关系;同时认为规范产业化档案信息服务,其中最困难的是要综合运用价值规律、供求规律、效用规律、垄断规律确定产业化档案信息服务的收费标准。 以上学者的研究虽然都从不同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但他们对策略的分析都缺乏系统性,只涉及部分角度,未能从宏观上整体把握档案服务产业的发展方略,给后人研究留下较大的空间。他们研究的共同点是都运用了经济学理论,借鉴企业发展模式,采用商业运营技巧来发展档案服务产业。

研究成果

目前对档案服务产业的研究还很不充分,现有文献很少。虽然数量有限,不过学者还是对档案服务产业有了初步认识,给出了档案服务产业的基本定义。现有研究成果表明,学者都认识到了发展档案服务产业的重要性,探讨了档案服务产业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对社会产生的积极意义。对于档案服务产业化发展必要性的理解还是较科学与客观的。

研究不足

目前的研究存在较大不足。首先,对档案服务产业理论基础的研究十分匮乏,对档案服务产业的定义缺乏完整并得到学界广泛认可的定义,也未对档案服务产业的性质、特点、类型做出细致的归纳和研究。其次,缺乏实证研究,在实际生活中,对档案服务产业的发展状况、问题、瓶颈等情况没有做调研和概括,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探讨初步的发展思路。发展思路也比较狭窄,大多是强调以企业化管理模式来开展档案服务的,没有系统构建出产业化发展模式。

2.1.2.3 档案中介服务研究综述
文献数量统计

以“档案中介服务”为检索词进行题名检索,共查找到相关文献30篇。由于本书主要从档案服务宏观层面出发,侧重探讨服务基本内涵、理论意义以及在实践中的发展状况,而不是从微观角度对有关中介机构建立和发展情况进行研究,因而排除档案中介机构的微观研究文献后,得出档案中介服务相关文献21篇。从文献数量上来看,相关研究较少,研究范围不够全面。

文献主题分析

分析21篇相关文献,笔者发现现有文献主要针对档案中介服务进行了理论研究。首先,着重探讨档案中介服务的发展问题,包括发展要求、市场化发展、发展必要性、发展问题与对策等。其次,探讨了档案中介服务的法制建设、档案中介服务功能等。

其中,关于档案中介服务最早的研究是1997年王秀莲、崔淑芳发表的《浅谈档案中介服务的培育与发展》一文,探讨了档案中介服务业的生长点、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培育中介服务业的对策。最新的研究是2013年黄禹康发表的《助推档案中介服务机构发展——湖南省档案局出台〈规范档案中介服务暂行规定〉》,文章介绍了湖南省档案局专门为制定湖南省《规范档案中介服务暂行规定》召开听证会,广集民意,规范指导档案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的情况。在学术界被引频次最高的文献是2004年李辰发表的《全国档案中介服务发展概述》一文,系统论述了档案中介服务的定义、理论基础和法律依据。

文献内容分析

笔者发现文献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档案中介服务的定义和内涵。

李辰在《全国档案中介服务发展概述》中将档案中介服务定义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认定并接受其监督的档案中介组织,以档案和档案工作为服务对象,以档案整理与寄存、档案价值鉴定与评估、档案信息咨询与加工、档案干部培训等为服务内容,直接为机关、企事业单位或个人代办档案事务的一种行为” 。而从商业性的角度来看,成永付在《商业性档案中介服务的解析》中将档案中介服务界定为“以档案资源为依托,以获得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从事处于档案主体和客体之间联络调节、见证或介绍买卖的社会服务”

从以上观点可看出,对档案中介服务性质的不同认识会导致不同的界定,相关定义具有多重性的特点。但不管是哪一种定义方式,都明确了以下内容:(1)档案中介服务的主体是档案中介组织;(2)档案中介服务的客体是机关、企事业单位或个人;(3)服务内容是以档案为对象的各类活动。从相关学者对档案中介服务的认识来看,笔者认为档案中介服务实际上就是档案中介组织作为服务主体直接向服务客体提供的档案服务。而中介是一种向客户提供中间代理服务的机构,它并不直接提供,但能寻找并安排相应的服务或物品。中介服务是介于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向双方提供的服务,而档案中介机构本身就是生产经营者,并不属于中介组织。因此,使用“中介”一词来命名这种类型的服务是不科学、不规范的,概念上的不清晰容易在实践中产生误导。

第二,档案中介服务的意义。

档案中介服务作为拓宽档案工作新领域的一种新生事物,在我国逐渐发展起来,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且具有重要意义。慈云力、任善军在《发展档案中介服务的必要性》一文中认为档案中介服务的意义在于完善市场体系,发展档案文化产业,促进档案法制建设,转变政府职能。 成永付在《商业性档案中介服务的解析》中将档案中介服务的意义表述为连接档案服务需求方和档案服务供给方的桥梁,有利于规范主体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促进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

综上所述,学者认为档案中介服务的意义表现为三点:对档案服务需求方来说,档案中介服务能满足需求,提供便捷高效的管理服务;从档案服务供给方来说,档案中介服务体现了档案中介组织的价值,发挥了其社会作用,同时也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文化效益;从整个社会来说,档案中介服务填补了市场空白,完善了市场经济体系,同时也促进了档案行业的科学发展。

第三,档案中介服务的业务范围。

档案中介服务要适应市场发展形势,就必须与时俱进,拓宽其业务范围,向多元化、综合化、集成化方向发展。吴加琪、罗辉在《档案中介服务功能的完善与拓展》一文中指出,档案中介服务要在传统服务的基础上,如档案咨询、档案整理、档案缩微,人才培训、档案寄存、档案软件开发等,继续向外拓展,挖掘潜力。例如,对企业档案进行质量论证,对企业档案资产进行评估,为档案拍卖提供场所,指导私人档案鉴定或代管,建立信用档案体系等。 刘秀芬在《浅议档案中介服务的开展》中认为档案中介服务业务范围拓展的重点是社区档案、私人档案与家庭档案。 刘宏在《以市场化运作方式发展档案中介服务》中认为应重点发展以下业务:业务培训;档案整理、立档服务;委托代查、代保管、代寄存档案服务;现代化档案管理技术推广应用等。

综合相关文献,档案中介服务业务范围的研究有如下特点:(1)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2)专业性、技术性日益凸显;(3)业务领域不断拓展,从传统服务向更多领域深入扩展。

第四,档案中介服务的法规建设。

档案中介服务要健康有序地发展下去,就必须建立完善的法规制度,真正使档案中介服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此来规范服务行为,保障服务双方的利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潘玉民、陈晓在《地方档案法规关于档案中介服务规定的集成与分析》中阐述了我国现有法规体系中对档案中介服务规定的基本情况。目前,我国还没有关于档案中介服务方面统一的档案行政法规或档案行政规章,但地方上关于档案中介服务的立法已先行,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地方法规以1995年6月《上海市档案条例》的公布为代表,揭开了对档案中介服务进行规范化管理的序幕。已有20余个省份对档案中介服务作了规定,规定内容主要包括档案中介服务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档案中介服务从业人员的资格规定,档案中介服务业务范围,档案中介机构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关系。 在《关于档案中介服务的法制建设问题》一文中,潘玉民总结了我国地方档案中介服务立法的两种基本情况:一是在已颁布的地方档案法规中设专门条款对档案中介机构和从业人员的管理作出规定;二是在社会中介机构的专门政府规章中对档案中介机构予以规定。

从以上研究可看出,关于档案中介服务的立法虽然已有一定成绩,但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体系仍然不够健全、规范,导致中介服务得不到有效的监督和规范,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制约了档案中介服务的发展。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在全国范围内,至今还未有完整、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档案中介服务的规范化发展难以得到保障。(2)地方上相关立法已有所展开,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内容较局限。(3)已有的法规条例中,条款宽泛,内容不详尽,可操作性有所欠缺。

第五,档案中介服务的发展问题。

我国的档案中介服务尚处在建立和发展的起步阶段,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学者也就这个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档案中介服务功能的完善与拓展》一文中,吴加琪、罗辉认为我国档案中介服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市场竞争不公平,法律法规有待健全,业务范围狭窄,服务质量有待提高,不重视网络经济等。 李辰在《全国档案中介服务发展概述》中认为现存主要问题是法制化、规范化以及人才队伍建设问题。 《浅淡档案中介服务的培育与发展》一文指出问题在于市场发育不完备,中介服务业规模小、数量少,服务行为不规范三个方面。

总结各方观点,我国档案中介服务的问题集中在以下方面:(1)客观方面,发展环境较差,包括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市场发育不健全等。(2)主观方面,主要是指中介服务自身存在着业务面狭窄、服务行为不规范、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第六,档案中介服务的发展前景。

档案中介服务要健康稳定发展,作为极具发展潜力的行业,就必须在建设中具备前瞻性的眼光,预测发展趋势,满足市场发展需求。刘秀芬在《浅议档案中介服务的开展》中指出新型服务理念的树立对档案中介服务发展的重要性。她提倡以下做法:建立与客户互动的交流方式;充分利用信息网络为档案业务扩展建立强大后盾;建立档案业务信息员队伍;增强人员的技术素养,满足客户的技术要求。 刘宏在《以市场化运作方式发展档案中介服务》中也论证了档案中介服务的良好市场前景,并指出档案中介服务拥有广泛的客户群体,以市场化方式运作档案中介服务,使其逐步成熟与完善,主要依靠加大宣传,加强管理,正确处理各方面关系,优化自身建设,建立高素质团队等措施来实现。 总之,档案中介服务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要依靠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推进档案中介服务的健康发展,发挥其社会效应。

研究成果

总体而言,学界对于档案中介服务的研究日益细化,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对档案中介服务的定义做了较准确的概括,基本明确服务主客体及服务内容;其二,对档案中介服务的理论意义进行研究,总结其对于档案机构及服务需求方的积极意义;其三,对其发展前景的探析也较客观。在实践研究方面,也根据客观实际,总结档案中介服务面对的发展问题,认识到中介服务市场规范化发展的必要性。

研究不足

总的来说,国内对档案中介服务的研究还比较薄弱,相关文献数量较少,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对档案中介机构发展问题的探讨上,而关于服务层面的研究还十分少见。对档案中介服务的理论研究还很不充分,对其性质和功能没有深入细致地探讨。实践中,关于档案中介服务存在问题的研究,也大多只关注了市场建设和法规保障两个方面,而对于服务机制、服务客体研究等涉及不多。绝大多数学者只是从理论思辨的角度阐述问题,却少有立足档案中介服务的实际情况进行实证分析。

2.1.2.4 档案外包服务研究综述
文献数量统计

笔者以“题名”为检索项,以“档案外包”为检索词,对发表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以及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人民大学学位论文库中的文献进行了模糊检索,结果共计28篇。从论文时间分布上来看,相关研究最早见于2003年,研究起步较晚,这与档案外包服务兴起的时间有关。2010—2012年,档案外包相关文献共计18篇,占检索到的有关文献的64%,2013年至今新增文献1篇。数据显示,对于档案外包的研究近些年增长较迅速,这与实际生活中档案外包服务的发展密切相关。

文献主题分析

通过分析现有文献主题,笔者发现目前对档案外包服务理论基础的研究较少,大多数文献集中对业务外包的发展策略进行研究,分析外包中产生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策略。还有一部分文献强调外包服务的风险以及如何进行防范。另有少数学者从承担外包的企业单位着手介绍了外包发展状况,如介绍仁通档案服务外包专业公司等。

其中,关于档案外包服务最早的研究是2003年周毅发表的《档案信息化中的信息技术外包策略》一文,探讨档案部门在开展信息化过程中如何科学选择信息技术供应商以及档案管理部门在信息技术外包过程中究竟应扮演什么样角色的问题。最新的研究是2013年1月刘秀梅发表的《从保险档案谈档案外包业务》,该文以保险公司为例,分析档案业务外包对于企业的裨益。在学术界被引频次最高的文献是2004年黄力、李圭雄发表的《业务外包:档案中介机构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一文,介绍了业务外包市场形成的条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文献内容分析

笔者通过分析,发现相关文献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档案外包服务可行性研究。

笔者综合相关文献,发现目前对于档案外包服务是否可行,学界存在争议。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档案外包服务具有优势,在实践中可行,并能发挥其功能作用;也有极少数学者认为档案外包服务存在较大弊端,在实践中不应采用。

首先,档案外包服务优势分析。

档案外包服务之所以能兴起并发展起来,主要因为其存在着合理性和优越性,对服务提供方和服务需求方都产生了正面效应,解决了一定的实际问题,其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必然性。黄力在《企业档案管理业务外包可行性研究》中从外包服务需求方即企业角度阐述了档案外包服务的优势,包括:降低企业档案管理成本,提高档案利用效率;有助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可减少众多企业在档案管理中的重复投入现象;可有效利用企业外部人员、技术及其他资源;有利于促进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促进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化服务的落实。 张萌在《档案整理工作中的业务外包问题》中指出业务外包可借助第三方档案业务资源(中介机构、服务商)整合社会上图书与档案专业的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等优势力量,去完成机关企事业单位因缺乏档案人员而造成的业务积压和数据录入等问题,同时节省机关人力,达到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黄力、李圭雄在《业务外包:档案中介机构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中指出档案管理外包是符合社会分工细化要求和满足档案管理社会化需求的。

目前,对于档案外包服务优势的分析,主要是从企业角度阐述业务外包对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好处,可减轻企业负担,让企业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其他核心活动中去,提升生产力。遗憾的是,未能有学者从服务提供方,也就是档案部门角度阐释外包的优越性,从社会分工角度论述外包服务合理性的文献更是没有,由此可看出目前的研究还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其次,档案外包服务劣势分析。

档案外包服务作为一种新鲜事物,发展时间较短,发展程度有限,也在较多方面存在弊端,成为阻碍其发展的绊脚石。罗亚利在《地方高校档案数字化外包策略研究》中指出档案外包服务涉及外包档案的保密问题,由于法律体系和行业规范的不完善,外包可能导致档案文献的泄密。此外,外包服务商可能与服务需求方沟通不畅,从而导致外包商不能很好地提供服务。 于众、张彤在《办公室档案工作业务外包“要不得”》中批驳了张萌的观点,认为:档案整理涉及保密问题,业务外包无法应对;档案工作业务外包也不利于档案的二次开发和利用;档案业务外包不利于工作开展。

笔者认为档案外包服务机制还不完善,的确存在各种弊端,主要集中在档案信息保密问题的处理上,以及服务双方要求是否明确,外包服务质量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等。但个别学者以此为据,对档案外包服务进行全盘否定也不可取。外包服务有其价值所在,现有不足要靠科学管理体制和有效应对策略来克服,而不是否定其一切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档案外包服务在当前环境下可行,并且必要,它对于解决现实问题具有积极意义。该项服务存在的不足要靠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克服,从而使档案外包服务逐渐走上正轨,实现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第二,档案外包服务存在的问题。

由于外包服务尚处起步阶段,各方面机制都不健全,存在问题较多,众多学者从多方面阐述了档案外包服务应注意的问题。王晓琳在《档案业务外包理论与实践研究》中集中分析了外包立法与规范、档案人才的培养方面的问题。目前,档案外包服务尚没有一套健全、规范的法律体系,现有规定中也缺乏具体可行的监管措施。档案业务外包人才建设方面,从业人员素质问题是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档案工作人员知识面狭窄、年龄结构老化,难以应对档案服务现代化发展的需求。 丁建雄、贾秀娥在《对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引入服务外包的思考》中指出要注意成本控制、外包服务质量监督管理、外包服务中档案安全、外包业务的后续服务等问题。 何世藻在《档案服务外包的实践与思考》中还着重强调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在档案业务外包中要防范意外损害,对档案外包成果知识产权、版权和所有权转移要有明确的合同规定,否则易产生各类纠纷。

上述文献都从服务主体与客体两个方面介绍了现存问题。从主体来说,人才匮乏、队伍素质低下是严重障碍;从客体来说,要考虑到档案信息内容安全、知识产权安全、业务外包成本管理、外包质量的监督控制。此外,市场发育不健全、缺乏有力的监管体系和法规体系也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障碍。

第三,档案外包服务发展策略。

制定档案外包服务的发展策略,要通过落实各项可行策略和实施有效措施推动档案外包服务的科学发展,使其具备良好的生存环境、高效的运作机制、合理的业务规模、专业的服务团队,适应社会分工的需求,发挥其存在价值,实现服务双方的共赢。目前学术界对于档案外包服务发展策略的研究,主要从委托者(外包需求方)和被委托者(外包服务提供方)两个角度探讨。

从委托方的角度来看,档案业务外包存在档案载体破坏、档案信息泄露等风险,因此委托方必须做好外包服务过程管理,以提高外包服务质量。钟国文、童霞在《提高档案数字化外包质量的策略探析》一文中系统论述了过程管理的具体措施:首先,签订协议,明确责任。在确定外包商后,必须制定相应的外包业务合同,要对外包商的承包内容作出详细规定,如制定工作目标、合作方式、工作内容、工作进度、责任划分、知识产权归属、培训管理、违约责任、售后服务等,明确外包商的工作职责和任务。其次,制定外包工作的规范标准。如根据《关于移交进馆档案质量检查办法》、《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等标准和相关地方标准,制定档案数据采集标准、著录细则、加工流程,以便外包商有章可循。

从被委托方的角度来看,作为档案外包服务的提供者,面对旺盛的市场需求,更要积极采取各项可行措施,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王再兴在《我国档案业务外包的发展策略》一文中提出:第一,运行机制要改革,以妥善处理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关系为前提;第二,业务规模要提升,充分凭借科学技术创新推动档案业务的扩展;第三,人才引进与管理,以优化人才结构与提升能力水平为目标。 此外,王晓琳在《档案业务外包理论与实践研究》中还补充了以加强外部监督与促进行业自律为原则进行建章立制的重要性。

综合分析以上文献,笔者发现目前学者是从以下方面探讨档案外包服务发展策略的:(1)明确立场,要处理好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关系;(2)优化档案外包服务发展环境,例如法规体系建设,标准和审批制度形成等;(3)发挥服务提供方的主观能动性,包括人才引进、业务拓展、加强宣传和运用科技等。以上策略中法规体系建设和规范化发展是难点,也是众多学者所论述的重点,这一点仅靠档案机构的努力是难以办到的,还需要等待市场发育完善,由全社会共同努力来逐步推动。

第四,档案外包服务前景展望。

对于大多数非档案机构而言,档案管理不是机构的核心业务,将该项业务外包可节约成本,提高机构工作效率。虽然目前外包服务制度不健全,存在一定风险,但从长远来看,多数学者对档案外包服务的市场前景持乐观态度,认为其有较大发展空间,具有市场潜力。薛健在《我国档案业务外包前景展望》中认为:档案中介机构呈现规模化、规范化发展态势;逐渐扩大档案服务对象,优势明显;拓展档案服务内容,潜力巨大;优化档案服务方式,渐入佳境。 档案中介机构是档案业务外包服务的承担者,其在体制、规模、工作方式上的不断进步,无疑对档案外包服务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王晓琳在《档案业务外包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强调:首先,档案外包服务的市场潜力巨大;其次,中介机构日趋规模化和规范化,在此基础上,中介机构展开深层次服务将大有作为。

笔者认为基于社会分工需要而产生的档案外包服务,具有潜在的市场需求,并且这种需求逐渐递增,因此其市场前景广阔。保证其健康发展,关键还是要靠市场规范化运作,保障服务双方利益,逐步解决现实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发挥市场潜力。

研究成果

档案外包服务作为近年来兴起和发展的一项业务,相关研究还较少,从目前掌握的文献来看,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档案外包开展可行性、外包问题和策略、外包服务前景展望等。多数学者已认识到外包服务开展的必要性和优势,但不少学者也逐渐看到实践发展中外包服务的瓶颈。

研究不足

首先,外包服务的理论体系尚未构建,对外包服务的含义、性质没有准确界定。其次,目前对于外包服务问题及策略的探讨还处在初步阶段,仅仅从理论上指出了主客体以及发展环境中的问题,对于实际发展情况未做准确分析,提出的发展策略也多停留在理论思辨层面,在实践中具体如何操作、改善效果如何等研究都严重匮乏。

2.1.3 关于档案“社会化”方面的文献综述

在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并注重经济高效的今天,档案服务社会化是大势所趋。因此,笔者从社会化角度选择了“档案服务社会化”、“档案工作社会化”和“档案社会化服务”几个关键词进行文献调研。从调研结果来看,关于社会化的已有文献较少。笔者对该领域文献的观点进行较详细的罗列和分析,试图更细致全面地展示档案社会化方面的研究成果和不足。

2.1.3.1 档案工作社会化研究综述
文献数量统计

档案工作社会化的相关文献数量较少。笔者以“题名”为检索项,选取“档案工作社会化”为检索词,对发表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学位论文库中的文献进行精确检索,结果共计19篇。学界对档案工作社会化的研究最早是1987年胡水银的《推进科技档案工作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其后从1990至今研究未曾间断,但研究成果非常有限,每年仅1~2篇相关文章。与档案工作社会化的发展需求和现状相比,理论研究远远不够。

文献主题分析

笔者发现研究集中于理论基础和实践发展两个方面。理论基础探讨了档案工作社会化的定义、进程、表现特点、动因等;实践发展主要分析目前档案工作社会化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对策。

文献内容分析

笔者发现文献所涉及的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档案工作社会化的定义及内涵。

学者对档案工作社会化定义的认识存在不同角度,尚未形成一致意见,以下是几种代表性观点。

档案工作社会化的定义最早见于苗壮1990年发表的《试谈档案工作社会化》一文,作者从档案工作与其他社会领域的关系角度入手,认为“档案工作的社会化,就是档案工作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领域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整体化过程和发展形态”

郦懿清在《议档案工作社会化服务》中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提供服务的角度给出定义:“档案工作社会化是指国家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为广大立档单位和个人提供的档案工作业务指导和服务,是以介于保管者和利用者之间的中介机构的形式提供系列化服务。”

李正宁在《档案工作社会化和市场化发展趋势》中认为:“档案工作社会化,其定义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档案功能的发挥与完善;二是档案向社会开放。”

李灿玉、张兆忠在《档案工作社会化与档案社会化管理》中指出:“档案工作社会化就是档案、档案工作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的过程。档案工作社会化的本质是档案事业的发展与社会对档案、档案工作需要的有机结合;目的是使档案、档案工作的功能、作用社会化。”

从上述表述可看出,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档案工作社会化进行概念界定,尽管表述方式各不相同,但不难看出共性内容,这也正是档案工作社会化的内涵——档案工作的社会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档案工作的社会化是建立在社会的分工与协作的基础之上的,体现了档案工作与社会其他各项工作之间的依存和联系;档案工作社会化的本质是要向社会提供档案利用服务,实现档案的价值。

第二,档案工作社会化的进程。

李彩艳在《浅论档案工作的社会化》中系统阐述档案工作社会化的进程。作者认为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出发,可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与此相应就有各种社会形态的档案和档案工作:

(1)胚胎时期。

(2)产生与发展时期:文字的发明和使用,为古代档案工作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

(3)档案工作的普及化、社会化趋势。商品经济和工业生产的社会化,使档案及档案工作从封闭走向了开放。社会主义社会的档案工作较之于资本主义社会应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性。

第三,档案工作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

通过分析相关文献,笔者总结得出档案工作的社会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档案意识的社会化。一方面,苗壮在《试谈档案工作社会化》中谈到人们从“档案是党和国家机密”的观念中解放出来。李灿玉、张兆忠在《档案工作社会化与档案社会化管理》中认为公民利用档案的意识提高,公民为维护自身合法权利,有意识地查档案、找证据、通过法律程序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李正宁在《档案工作社会化和市场化发展趋势》中认为档案工作者应摆脱旧框框,树立新观念,确立社会化提供档案服务的思想和意识。

(2)档案工作领域的社会化。苗壮在《试谈档案工作社会化》中认为档案工作的社会分工日益社会化,档案工作深入到社会各领域和各层次,分工更细化,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李灿玉、张兆忠在《档案工作社会化与档案社会化管理》中认为,档案工作在纵向上不断延伸,目前从中央、省、市、县级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到乡镇机关、乡镇企业普遍建立健全了档案工作,行政村建档蓬勃兴起,档案工作开始向社会的细胞——家庭延伸。横向上不断扩展,目前,档案工作已扩展、渗透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教育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

(3)档案管理的社会化。苗壮在《试谈档案工作社会化》中认为,档案管理工作必须取得社会各方支持,加强社会协作,接受社会监督。李正宁在《档案工作社会化和市场化发展趋势》中认为档案管理工作在体制上必须引入社会化工作机制,社会办档案,档案直接为社会服务。档案管理部门应在社会大系统中建立完备的档案管理与利用运行机制。

(4)档案开发利用的社会化。李灿玉、张兆忠在《档案工作社会化与档案社会化管理》中认为:利用档案的主体社会化,不局限于机关工作者、科学研究者,而且扩展到了工人、农民、个体私营工商业者等;利用档案的目的多元化,涉及工作、管理、科研、教学、娱乐、生活等方方面面;利用档案的形式多样化,可直接查阅档案或资料汇编,也可通过参观展览、网络等方式利用。

第四,档案工作社会化的动因。

对档案工作社会化动因的分析,最早见于李彩艳1990年发表的《浅论档案工作的社会化》。作者提出:“(1)生产劳动是档案和档案工作产生和发展的基础。(2)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物质资料生产水平是档案工作社会化的前提。(3)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是档案工作社会化的直接动力。” 上述观点主要是从生产力和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档案工作社会化的动因,之后学者苗壮在《试谈档案工作社会化》中,将分析动因的视角拓展到社会的更多维度,他指出:“生产力的发展是根本动力;政治的民主化与公开化是档案工作社会化的重要前提;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发展是档案工作社会化的必要条件。” 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重角度来分析动因。之后赵莉在《档案工作社会化与现代档案咨询服务》中,又从档案工作本身的角度,分析了其社会化的内外动因。“(1)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档案工作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有效地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变档案潜在价值为现实价值,实现社会共享,最大限度地服务于社会。(2)随着信息技术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现代社会对档案工作的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要求也更高。档案工作呈现出比过去更明显的社会化需求。”

总结以上分析,不管怎样,档案是社会活动的产物和记录,档案和档案工作必将受到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正是档案工作自身的特点以及社会的发展变化,推动了档案工作的社会化。

第五,推进档案工作社会化的具体措施。

多年来,我国档案工作主要是围绕着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而开展的,社会化程度相对较低,制约了档案事业的发展。加快档案工作的社会化进程,将档案推向市场,推向社会,使档案既为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服务,又为普通的社会公民服务,是当前各级档案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于如何加快档案工作社会化的进程,隋金光在《加快档案工作社会化进程的思考》中提出了六点建议:强化宣传教育,提高档案工作的社会化意识;丰富馆藏内容,大量征集和接收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档案资料;加强监督指导,帮助社会公民建立个人和家庭档案;注重提供利用,为社会各界提供悠闲的场所和优质的服务;创新管理机制,缩短档案与社会的“距离”;加快人才培养,造就一支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档案干部队伍。 这些建议较全面地概括出学界对于推进档案工作社会化的主要实现方法。

除隋金光外也有一些学者先后涉及该方面的研究。李淑毅在《建立档案工作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几点设想》中提出要建立新型的档案工作社会化服务体系。首先,要建立档案信息服务市场。其次,要发展中介性机构。最后,要开拓新的服务渠道。开发一些新的服务方式,如举办档案展览、档案信息发布会,加入互联网络等。 在法律法规保障建设方面,李灿玉、张兆忠在《档案工作社会化与档案社会化管理》中提出实施档案社会化管理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明确管理重点,健全法规体系;二是建立监管机制,规范档案秩序。 在信息技术及网络建设方面,金凤清、常欣、韩滨婕在《档案工作的社会化》中提出档案馆应加强“档案信息中心”的建设,加强档案系统的网络化建设。因此,需要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干部队伍,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健全档案管理网络,对档案采取有效的集中统一管理。

第六,档案工作社会化的意义。

随着档案工作社会化研究的深入发展,已出现了总结档案工作社会化意义的文献。张寒在2012年发表的《档案工作社会化的实践与探索》中指出,档案工作社会化的意义在于:“(1)促进档案工作为大众服务、为社会服务;(2)促进档案工作主体向多元化发展;(3)促进档案开放,保障社会各界权益。” 这个结论基本上明确了档案工作社会化的意义,对未来的研究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研究成果

总体而言,上述文献调查和分析说明,国内对档案工作社会化已有一定研究,现有研究成果为本书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础。从时间上看,2000年是一个分界点。2000年以前,学者对于档案工作社会化的研究多集中在理论基础方面,主要介绍档案工作社会化的定义、进程、表现形式、推动因素等;2000年以后,学者更多地把研究重点转移到实践方面,即推进档案工作社会化的具体措施。

研究不足

现有研究主要是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角度出发,并未立足档案工作整体发展的角度,显得比较狭隘。

现有成果的研究内容对我国档案工作社会化的现状缺乏深入分析,提出的建议措施缺少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给人过于宏观和空泛的感觉。

2.1.3.2 档案服务社会化研究综述

文献数量统计

笔者以“题名”为检索项,选取“档案服务社会化”为检索词,对发表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以及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的文献进行了精确检索,结果共计21篇。在中国人民大学学位论文库中检索仅查找到1篇博士论文。从论文分布的时间来看,最早的研究是2003年李文彬的《档案服务社会化的发展趋势》。在2003—2012年期间,“档案服务社会化”这一领域的文献研究数量呈曲线上涨趋势。可见,长期以来我国档案工作处于“重藏轻用”的状态,“档案服务社会化”问题被提出也只是近十年的事情,相关研究起步较晚。

文献主题分析

档案服务社会化研究主要涉及四个关注点,按相关文献数量递减依次为:(1)档案服务社会化理论的综合研究,包括内涵、主体、问题及对策等方面。(2)“高校档案服务社会化”研究,高校对档案信息服务的重视由来已久,如此丰富的研究成果与高校得天独厚的具体条件显然密不可分。(3)从其他视角来分析研究档案服务社会化,如从医院、地质档案馆、城建档案馆、区县档案馆等具体单位角度研究。(4)对于国外档案服务社会化的分析及经验借鉴。

文献内容分析

第一,档案服务社会化理论的综合研究。

关于档案服务社会化这一主题,学界主要立足宏观角度,从理论层面研究以下八个部分的内容。

(1)档案服务社会化的定义与内涵。马智鑫、刘东红在《试论档案服务社会化的内涵、主体和范围界定》中指出,档案服务社会化是指在档案服务的提供中减少档案部门角色而增多社会部门角色的行动,也即从档案部门内部转移部分功能或责任至社会部门。其实质是建立档案部门为主导、与社会和市场力量相结合的合作主义的档案服务提供模式。 张衍、丁子涵在《档案服务社会化研究述评》中提出,档案服务社会化是指为满足社会对档案的需求,档案保管机构在法律允许的前提下通过对档案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合理的服务方式向用户提供档案信息服务的过程。

(2)档案服务社会化的历程。林虎在《中国档案服务社会化历程探微》中指出,档案服务社会化的发展历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代中期是“创立时期”;60年代后期—70年代中期是“停滞与倒退时期”;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复苏与全面发展时期”;80年代中后期至现在是“繁荣与蓬勃发展时期”。其历程反映出我国档案服务社会化的特征是“起步较晚、发展历程短、发展起伏较大但发展速度很快”

(3)档案服务社会化的可行性。饶圆在《档案服务社会化研究》中谈到,从外生条件的三个方面来看:首先,社会档案信息的诉求是档案服务社会化的牵引力;其次,档案中介机构(企业和非营利组织)为档案服务社会化提供了载体;最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档案服务社会化提供了工具支持。从内生条件的三个方面来看:首先,档案馆(室)藏结构优化的客观需要是档案服务社会化的驱动力;其次,较完备的档案事业体系为档案服务社会化奠定了基础;最后,一定规模的档案职业队伍为档案服务社会化提供了人力支持。

(4)档案服务社会化的必然性。孙洪光在《档案服务社会化问题透视》中阐明了档案服务社会化的必然性,认为:“档案价值是档案服务社会化的源泉;档案可持续利用是档案服务社会化的原动力;社会变革促使档案利用社会化;新技术为档案服务社会化提供了技术支撑”。

(5)档案服务社会化的主体。马智鑫、刘东红在《试论档案服务社会化的内涵、主体和范围界定》中对档案服务社会化的主体进行分析,指出档案服务主体呈现出多元化或多中心的趋势:

“随着时代的变化、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以及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精神需求的提升,依靠档案部门单一提供档案服务已不能满足社会成员对档案日益增长的需求。除档案部门之外,社区、私人企业及社会公众逐步参与到档案服务中来,成为档案服务提供的重要主体。”

(6)档案服务社会化的内容。马智鑫、刘东红在《试论档案服务社会化的内涵、主体和范围界定》中还提到档案服务社会化的内容界定:一是已解密可对外开放的档案。二是已开放的现行文档资料和政务信息。三是对于在法律方面存在滞后但又确需公开的,可突出其在社会化范围的前瞻性,进行尝试性的社会化。四是其他可进行社会化的档案和现行文件。

(7)档案服务社会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付双双在《档案服务社会化问题透视》中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包括:档案管理成本与利用效益缺少考核标准;档案服务社会化缺少实质内容。作者又提出增强档案信息透明度,扩大档案收集范围,对档案资产进行产业化创新管理,对档案资源信誉风险进行有效监管等对策措施。 杨俊霞在《档案工作社会化服务功能建设的思考》中提出,档案工作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由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从整合档案资源、加强队伍力量、丰富档案资源、开展多种多样的服务形式、开辟各种服务渠道等方面强化档案工作社会化功能建设,使档案工作在服务中求得发展。 孙洪光在《档案服务社会化问题透视》中提出了推进档案服务社会化工作的有效对策,包括:扩大档案收集范围,增强档案信息透明度,对档案资源进行产业化创新管理,对档案资源信誉风险进行有效监管等。 李财富、杨静在《中外档案服务社会化的比较研究》中提出,我国在档案服务社会化实施力度、公开信息的查阅服务方式、档案服务社会化过程中的服务层次上都与国外有着显著差距,为此应采取如下措施:严格档案服务社会化考核制度;主动服务,减少设置人为障碍;密切与图书馆、博物馆、学校、影视传播公司等其他文化机构的关系;充分发挥现代化技术手段的作用;努力推进政务信息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

(8)档案服务社会化的发展趋势。在发展趋势的研究方面,以李文彬的《档案服务社会化的发展趋势》一文概括最全面,包括以下五点:服务的内容将更加广泛,最终达到全覆盖服务;服务的形式将更加多样化,档案工作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大;服务将更加积极、主动,更加自觉;服务手段将更加先进,服务的效果会更好(建立机读档案目录中心,逐步向网络化联机检索过渡。随着数字档案馆的出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将会成为现实);服务的热点将不断增多,而且将会更加突出,如信用档案信息、诉讼档案信息、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和利用工作等。

第二,高校档案服务社会化的研究。

近年来,高校档案服务社会化是目前档案服务社会化研究的热点。究其原因,高校档案工作是整个国家档案事业的组成部分,同时,社会对高校档案信息的广泛需求也是促进高校档案服务社会化的主要动力。通过分析高校档案服务社会化的文献,笔者发现研究涉及高校档案服务社会化的必要性、主要内容、举措对策等诸多方面。

(1)高校档案服务社会化的必要性。陈东宝在《高校档案服务社会化问题探讨》中提到,社会对高校档案部门的信息需求主要包括高校人才培养状况和科研成果项目等。社会各单位为能选到合适人才,需要高校提供人才学历水平的真实情况;企业为开发相关科研项目,需要和一些有科研攻关能力的大专院校合作。这些活动都迫切要求高校提供最权威、最准确和最真实的信息。可见高校档案信息服务社会化十分必要。

武红在《谈高校档案服务的社会化》中,认同陈东宝的说法,认为社会对高校档案信息“产品”的广泛需求是促进档案信息服务社会化的外在因素;同时也创新性地提出,高校档案工作的快速发展是档案信息服务社会化的内在动力。正是人才队伍的壮大、数字校园技术的运用、对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研究等因素,推动高校的档案服务必然走向社会化。

(2)高校档案服务社会化的主要内容。陈东宝在《高校档案服务社会化问题探讨》中将其概括为六方面:一是利用学籍学位档案,为国内外用人单位、中介机构提供毕业生学籍学位档案信息,帮助用人单位核实学历真伪;二是高校档案馆可根据学校科研动态建立多种类型科研成果数据库;三是为学生出具档案证明材料;四是将学校的办学特色、学科专业设置、毕业生就业情况等信息汇集起来向社会和用人单位提供;五是人事档案代理服务;六是档案咨询服务,高校档案部门可对外提供比如档案管理业务咨询、档案决策咨询、档案管理模式咨询等。

(3)高校档案服务社会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武红在《谈高校档案服务的社会化》中提到三方面问题,服务规范化问题、服务定位问题、档案利用制度问题;并强调创新服务机制、改善服务方式对策的重要性。 陈东宝在《高校档案服务社会化问题探讨》中则指出:首先,要强化高校档案服务社会化发展的意识。其次,要规范高校档案对外服务。最后,要实现服务方式和内容多样化,具体又包括努力开展网络档案信息服务,努力开展深层次专题服务,努力开展现代档案咨询服务。

第三,其他各种机构档案服务社会化的研究。

(1)地质档案信息服务社会化。长期以来,国家在矿产勘查和地质科研领域投入了巨大的资金、人力和技术,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也积累了丰富的地质矿产档案信息资源,应充分发挥其价值。苑丽华在《地质档案资料社会化服务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中率先提出目前存在的四个问题:一是信息采集手段落后,领域不宽,渠道不畅,导致许多信息缺失,或信息单一贫乏。二是地质资料信息化程度不高,服务手段单一,服务方式落后,不适应社会化的需要。三是数据库及其管理软件档次与开发水平不高,亟待加强。四是人员素质、年龄与知识结构不理想等。

(2)医院档案信息服务社会化。杨美玲在《浅议医院档案服务的社会化》中主要从以下方面细致分析医院档案服务社会化的相关问题。首先,分析医院档案信息服务社会化产生的三点根源:社会对医院档案信息资源的广泛需求是促进医院档案信息服务社会化的外在因素;医院档案工作的快速发展是档案信息服务社会化的内在动力;医疗与科研相结合为医院档案信息服务社会化提供了舞台。其次,阐述医院档案信息服务社会化的三点基本原则:开放性原则、合作性原则及市场化原则。最后,列举医院档案信息服务社会化的三点主要内容:医院业务服务、病案证明出具服务及开展科研成果推广转化服务。

(3)其他主题的档案服务社会化研究呈现分散但丰富的状态,主要体现在诸如“治淮档案服务社会化”、“地名档案服务社会化”、“农业档案服务社会化”、“城建档案服务社会化”、“区县档案服务社会化”及“档案服务社会化的伦理问题”等多主题研究并存的状态。

第四,国外档案服务社会化的研究总结。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档案服务社会化进程相对滞后。因此,学习发达国家档案服务社会化的有益经验,是推进我国档案服务社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饶圆在《档案服务社会化研究》中提到,发达国家档案服务社会化的整体进程是建立在深厚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后者为前者提供了理论素养和逻辑认同。具体来说,深刻影响发达国家档案服务社会化进程的基本理论,主要有公共物品理论、政府公共信息服务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和公民社会理论等。

此文总结美国、英国和日本的档案服务社会化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得出三点启示:一是档案开放程度高,保障了全体公民和社会成员享有档案服务的现实可能性;二是以全民为档案服务对象,全方位地提供人性化的档案服务;三是档案服务主体呈现多元化。

研究成果

近些年来,我国“档案服务社会化”研究成果丰硕,大批学术论文充实和丰富了我国档案服务社会化研究。高校档案服务社会化研究相对繁荣,研究的视角更加多维,加强了档案服务社会化应用层次的研究,例如对国外档案服务社会化研究的关注与吸收。

研究不足

现有成果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研究主题不平衡的现象。相关档案服务社会化的基本理论研究偏多,但实践方面的成果较缺乏。

2.1.3.3 档案社会化服务文献研究综述

文献数量统计

笔者以“档案社会化服务”为关键词进行题名检索,共检索到文献28篇。从文献数量可见“档案社会化服务”概念的认可度并不高。在28篇文献中,实际与档案社会化服务相关的文献仅5篇,其余文献大都混淆了“档案服务社会化”与“档案社会化服务”两个概念,不明白两者的真正含义。对两者概念区分不明,严重影响了研究成果的质量和准确性。从论文分布的时间来看,最早的研究是1992年王国兴的《档案社会化服务问题略论》。

文献主题分析

关于档案社会化服务的理论研究偏少,多是站在具体机构的角度讨论实践发展相关问题,分析档案社会化服务的内容、存在问题和民营企业参与发展状况等。

文献内容分析

现有文献对档案社会化服务的探讨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

第一,档案社会化服务的概念。

王国兴在《档案社会化服务问题略论》中第一次提出了档案社会化服务的概念雏形,即“据档案界出现的档案专业组卷服务公司、桌面印刷系统、复印打字等经营性实体可断论,它是以档案系统为主参与经济改革、服务社会的一种新生事物”

第二,档案社会化服务的服务内容。

王国兴在《档案社会化服务问题略论》中将档案社会化服务内容分为三类包括:实体性的,如赣南专业组卷服务公司、档案(文化)用品销售等。指导性的,如对企事业单位、家庭或个人档案工作的业务指导,提供档案材料组卷、鉴定、保管等档案知识,并收取一定经济费用。其他形式的,如档案馆的有关资料开放、利用、咨询、研发等。

第三,档案社会化服务的存在问题。

王国兴在《档案社会化服务问题略论》中指出目前档案社会化服务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发展不均衡。档案社会化服务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但从实际发展状况来看,有的地方已做得较出色,而有些地方才刚刚起步,甚至还未开始,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其次,存在争议。档案社会化服务同兴办第三产业、建立经济实体是密切相关的,它与传统的档案业务有明显差别,因而在档案界引起了争议。有人认为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机关内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情况,同时又可创收,不失为明智之举。也有人对于这种办实体、讲利益的状况表示不理解与不满,在思想上无法接受。再次,经费问题。经费是开办档案社会化服务的物质保障,而经费来源仍然是阻碍档案社会化服务开展的主要障碍。最后,服务人员素质不高,效果差。

第四,从民营企业角度看档案社会化服务的实践发展。

随着近年来档案社会化服务的推进,民营企业已逐步参与到城建档案服务之中,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也引发学者对档案社会化服务的思考。张兵在《从长治亚和的实践看民企参与城建档案社会化服务》中从民营企业长治亚和与城建档案管理部门的合作角度入手,分析该种模式的档案社会化服务。作者指出:首先,市场经济发展,市场需求扩大是档案社会化服务发展的动力。有关单位独立完成档案工作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并且在经济上也不够合算。档案社会化服务,一方面能以专业技术和设备优势,为企事业单位提供优化的服务平台,另一方面也能最大限度地节省人力、物力、资金的投入。这是档案社会化服务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实践基础,也是其社会价值所在。其次,法规制度的建设是重要保障。一个行业得以稳定持续发展有赖于法规体系的完善,这样才能对档案社会化服务的各个环节予以控制,保障双方利益,维持其稳定发展。

研究成果

档案社会化服务领域的研究成果较少,真正相关的文献只有5篇,基本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成果,多数文献只是选择了从机构角度对档案社会化服务进行初步介绍。

研究不足

目前对于档案社会化服务的研究是极其欠缺的,主要表现在:概念不清,将档案社会化服务与档案服务社会化混淆,“档案社会化服务”作为档案学术语还缺乏业界认同;研究体系不完善,目前对于档案社会化服务的研究极其狭窄,没有构建出完善的理论体系,仅对档案社会化服务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缺乏系统性;研究不深入,对于档案社会化服务的研究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和理论高度。

2.1.4 国内研究的总体评价

首先,从文献数量看,研究档案服务方面的文献较多,共计944篇。研究档案社会化方面的文献较少,只有69篇。其中与“档案社会化服务”这一课题直接相关的文献只有28篇,而真正与笔者所要探讨的基于社会分工视角的档案专业性、专门化、社会化服务的文献数量仅为3篇。可见,目前该领域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阶段,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

其次,从该领域现有成果来看,一方面,学界已认识到档案服务的重要性,对档案服务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包括档案服务的理论意义、方式方法、领域范围等。同时,档案中介服务和档案外包服务作为近年来兴起的服务类型,其研究日益细化,总结出具体机构服务面对的发展瓶颈,认识到市场规范化发展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在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并注重经济高效的今天,学界已达成共识即档案服务社会化是大势所趋,并对这种社会化的表现形式、推动因素、存在问题和对策进行了初步探讨。

再次,关于“档案社会化服务”这一课题的研究,目前还存在较多的不足之处。(1)概念不清。文献调查发现,已有研究使用概念较混乱,有的用“档案社会化服务”,有的用“档案服务社会化”,有的还用“档案工作社会化”,存在不同提法指向同一内涵或同一概念却有不同含义的现象,致使概念区分不明,清晰度较差。特别是已有研究多将档案社会化服务与档案服务社会化两个不同概念混为一谈。(2)基点存在偏差。主要是站在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角度来探讨研究,而没有站在宏观的整体档案工作发展的角度来分析,视角比较狭隘。笔者认为档案社会化服务的基点应是社会分工。由于档案社会化服务与档案服务社会化不能等同,因此看似繁荣的现有研究尚未准确把握住档案社会化服务的关键点。(3)主要以档案中介机构为切入点,研究范围不够系统全面,研究深度和高度也较欠缺。这些研究多论及档案中介机构产生的必要性、服务内容、现存问题和发展方向等问题,并未从专业分工的角度指明档案社会化服务的范围,也未能从社会发展的高度宏观揭示档案社会化服务的专业优势和社会意义。(4)还存在主题不平衡、研究起步较晚、理论研究偏多等不足,对目前我国档案社会化服务的现状缺乏实证分析,学者提出的建议措施缺少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过于宏观和空泛。 JoHq8IK/qxzc+iMzBoyETTJpn+WI6mLf8BsYtxde4EAPL99wCRYRmB0ktBRSKoH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