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2011年7月,笔者以“档案社会化服务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发展研究”为题申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正式获得批准,项目号为11BTQ036。项目历时三年,形成的最终成果成为本书的基础。

档案社会化服务是中外普遍关注并且具有前沿性和现实性的课题,论题新颖并富有前沿气息。笔者针对“档案社会化服务”和“档案服务社会化”存在概念混淆的现实状况,选择档案社会化服务为论题展开系统研究。这是一个在国外偏重实践发展缺乏理论提炼的前沿课题,也是一个在国内概念尚未明晰的创新课题。

国外从20世纪40年代末起开展档案社会化服务实践,体现为商业性文件信息管理服务,以商业性文件中心为承担主体。商业性文件中心迄今已遍及全球,其成熟实践推动国外形成档案社会化服务产业,并多以文件信息管理服务业呈现。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市场主体多元。国有企业改制、非国有企业涌现、私立组织和私人档案保管需求不断增强等因素催生了日益强烈的档案社会化服务需求。鉴于社会需求不断增长,我国已出现相当数量的档案中介机构开展社会化服务实践。在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并注重经济高效的今天,档案服务走向专业化和社会化是大势所趋。无论立足国内还是放眼国际,无论立足当下还是放眼未来,系统研究档案社会化服务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推动档案学理论的创新拓展。面对档案社会化服务实践的蓬勃发展,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国外偏重实践缺乏理论概括;国内连基本概念都尚未明晰,更谈不上建立完备的理论体系。因此,系统研究档案社会化服务的理论基础具有明显的学术意义:既能立足概念首创及界定,开辟全新的档案社会化服务研究领域;又能引入独特的社会分工视角,构建档案社会化服务理论体系,丰富档案利用服务的理论内容;还能将档案服务置身于专业分工的社会环境,将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的相关理论与档案服务关联融合,实现档案学理论的创新拓展。

第二,指导档案社会化服务实践的科学开展。本书不仅要总结国外实践的成功经验,还将立足国情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指导档案社会化服务实践的开展。一方面,遵循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与立足国情有机结合的指导思想,从宏观层面设计档案社会化服务的实践框架,解答档案社会化服务由谁做、做什么、怎么做和需要哪些条件等基本问题,帮助国家布局档案社会化服务的宏观规划和建设。为此,本书设计了由承担主体、服务内容、实现途径、保障条件四部分组成的档案社会化服务实践框架。另一方面,借助深入研究档案社会化服务的实现途径,帮助国内外主体从微观层面掌握档案社会化服务实践开展的具体方法和策略。

第三,提升并从宏观层面彰显档案社会化服务的专业和社会价值。本书引入“档案社会观”和社会分工视角来研究档案社会化服务。档案形成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紧密相关。档案不仅是行政管理、经济建设、法制构建和文化发展的凭证和依据,也是提高社会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的重要工具。立足社会分工研究档案社会化服务,旨在推动档案服务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保存社会证据和记忆、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建立良性经济秩序、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完善信息法制建设、提升社会服务水平等等。这种研究跳出了档案圈,具有更高层次的社会现实意义,有助于我国档案服务产业的形成和良性发展,创造经济和社会效益,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书研究视角独特。本书从专业分工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视角切入,既符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又提升了研究成果的理论高度和社会价值。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专业分工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本书以档案服务与社会分工的有机结合贯穿研究过程,兼具专业性和社会性。

本书内容丰富且体系完整,结构设计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除前言和结论外,正文包括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阐述了全书的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点。第二部分是“档案社会化服务的理论基础”,从理论上回答档案社会化服务“是什么”的基本问题。以辨析“档案服务社会化”与“档案社会化服务”的区别与联系为基础,界定档案社会化服务的概念及含义,阐明其特征、依据、功能及原则。第三部分是“档案社会化服务的实践发展”,从理论上回答档案社会化服务“由谁做”、“做什么”、“怎么做”和“保障条件为何”的基本问题。即从承担主体、服务内容、实现途径和保障条件四个方面构建档案社会化服务的实践框架。承担主体解答档案社会化服务“由谁做”,在分析国内外典型主体类型和特点的基础上,归纳档案社会化服务承担主体的共性特征。服务内容解答档案社会化服务“做什么”,在分析国内外典型主体业务内容的基础上,比较中外档案社会化服务内容的异同。实现途径解答档案社会化服务“怎么做”,在分析国内外档案社会化服务典型主体经营和管理要素的基础上,归纳出档案社会化服务的关键性经营理念、客户选择原则、经营模式类型、基础设施条件、核心制度和人才队伍建设方法。保障条件解答档案社会化服务“保障条件为何”,依据国内外档案社会化服务发展现状,提出档案社会化服务所需的保障条件主要包括法规制度、市场需求、行业发展和人才建设。第四部分是“档案社会化服务的价值取向”,从理论上回答档案社会化服务“有何意义”及“如何发展”的基本问题。立足档案社会化服务的范围特征,将档案社会化服务的价值取向分解为专业、社会、科学和发展四个维度,并总结出每个维度包含的具体内容。可见,本书遵循“导论—理论基础—实践发展—价值取向”的结构设计,四大部分在逻辑上紧密联系:导论是项目研究的基础;理论基础与实践发展相互作用;价值取向的导出以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为基础,同时对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产生导引作用。

本书的学术价值首先在于填补了国内外对档案社会化服务系统研究的空白,导论部分的文献综述对这一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做了述评,指出:国内外文献偏重“档案服务”研究,较少涉及“社会化”,从社会分工视角研究档案专业性、专门化、社会化服务的文献,仅查找到3篇。这说明目前国内外从社会分工层面对档案社会化服务的宏观和系统研究基本处于空白阶段。因此,本书是研究档案社会化服务的系统成果,选题具有前沿性和新颖性,学术价值明显。具体表现在:一是立足概念首创及界定,开辟了全新的档案社会化服务研究领域;二是引入独特的社会分工视角,构建出档案社会化服务理论体系,丰富了档案利用服务的理论内容;三是将档案服务置于专业分工的社会环境,将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的相关理论与档案服务关联融合,实现了档案学理论的创新拓展。

本书也具有突出的实践应用价值。表现在,一方面,遵循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与立足国情有机结合的指导思想,从宏观层面设计档案社会化服务的实践框架,可以解答档案社会化服务由谁做、做什么、怎么做和需要哪些条件等基本问题,有助于国家针对档案社会化服务的宏观规划和建设。另一方面,对档案社会化服务实现途径的具体研究可以在实践中直接应用,有助于国内外主体从微观层面寻找档案社会化服务实践开展的科学方法和有效策略。

基于选题的新颖性和前沿性,本书的学术思想具有颇多创新点。本书提出以下基本观点:(1)档案社会化服务是社会组织基于社会分工,以经济、高效、优质、安全的方式提供的涉及档案的专业性、专门化和社会化服务,此观点说明档案社会化服务与档案服务社会化的区别在于服务主体非局限于档案部门而是社会组织,划清了二者界限。(2)档案社会化服务的理论依据,有现代服务业领域的服务外包理论、档案专业领域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政治经济学领域的社会分工理论、公共管理领域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此观点说明档案社会化服务具有多领域的理论基础,需要多学科理论共同支撑。(3)档案社会化服务的原则是客户导向、高效、优质和安全保密。此观点揭示档案社会化服务的一般和特殊原则,与档案社会化服务的价值取向形成呼应。(4)我国档案社会化服务应立足国情,从承担主体、服务内容、实现途径、保障条件等方面探索科学的实践方法。此观点构建出档案社会化服务的实践发展框架。(5)档案社会化服务的承担主体分为非营利型和营利型两种,国内外主体的共性特点是基本性质的独立性、业务领域的专业性和服务优势的效益性。(6)档案社会化服务的内容全面多样,国内外相比,国外的服务内容更先进,技术水平更高,服务的针对性和细分特点更突出。(7)档案社会化服务的实现途径是指承担主体的具体实施框架,从对外经营角度包括主体的经营理念、客户选择和经营模式,从对内管理角度包括主体的基础设施、内部制度和人员队伍。(8)档案社会化服务的保障条件包括政策法规、市场需求、行业发展和人才建设。(9)档案社会化服务的价值取向包括专业、社会、科学和发展四个维度,且具有紧密的递进关系:专业取向→社会取向→科学取向→发展取向。此观点提升了论题的理论高度。(10)档案社会化服务的专业取向是安全保密、优质高效和合法合规;社会取向是立足社会分工、体现规模效益并维护社会记忆;科学取向是由技术、知识要素主导以及多元化与专业化并重;发展取向是追求可持续发展和协同发展,达到可信和被社会认同。此观点深度挖掘了档案社会化服务的专业价值、社会意义、科学规律和发展导向。

总之,本书的突出特色可概括为,开辟了全新的研究领域,丰富并创新了档案服务的理论内容;主要建树表现为,明晰了档案社会化服务的理论概念和学术内涵,构建了档案社会化服务的实践发展框架,从专业、社会、科学和发展四个维度提出了档案社会化服务的价值取向。

本书的写作依托丰富的素材和翔实的资料,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指导思想,运用实践调查、数据分析、文献研究、网络调研、实地访谈等研究手段,结合使用归纳、综合、比较等方法加以完成。本书还具有观点鲜明、述论结合、文字流畅等特点。

本书由于兼具理论性和实用性,读者对象既包括高校档案专业学生(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和档案教学研究人员,又包括档案专业的实践同行,还包括档案社会化服务行业的从业者及利益相关方等。

本书由黄霄羽规划和设计框架,并执笔完成。陆慧、张新娴、宋萍萍参与项目研究形成的阶段性成果是初稿部分章节的基础,高苏和谈伟参加了文献综述和部分内容的整理工作,赵传玉进行了全书的格式编排和文字润色。

本书完成之际,感谢国家社科基金为项目研究提供的立项支持,也感谢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提供的出版资助。感谢所有指导、帮助和参与项目研究的人员,也感谢在项目研究中被引用或参考的文献的所有作者,他们的智力成果为本书写作做出了贡献。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感谢人文分社社长潘宇编审对选题的肯定和提供出版帮助,感谢宋义平编辑在编辑出版中付出的努力。

本书的不足之处,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黄霄羽
2015.7.3 PYJmsm6DFZDgyxjEAbrSZjNTtSgNVxKk1GdukJaP5qn9mI8mbE2iKsoJOw4lruk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