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从共和制转向帝制

王政时代

抛开史前社会不论,罗马被认为有三个时代:王政时代(从公元前8世纪中叶到公元前510年,经历250年左右);共和时代(从公元前510年到公元前27年,大约经历了500年);帝国时代[从公元前27年到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则于公元1453年被奥斯曼帝国所灭]。

王政时代依据的是传说,但传说中有不少可疑之处。前后共有7位国王,分别由拉丁人、萨宾人、伊达拉里亚人担任。但不管怎样,至少有两点已被以后的考古资料所证实。一是王政时代罗马虽然没有城市,只有村庄,但却可能建筑了城堡。后来的城市可能是以城堡为基础而逐渐形成的(见图2-1)。二是拉丁人和萨宾人可能先来到罗马平原,这两支部落后来融合了,成为最初的罗马人。关于伊达拉里亚人来自何处的说法不一,他们来到罗马平原较晚。

伊达拉里亚人担任罗马第五任国王期间,统一了罗马各个山上的村落而建立起真正的王国统治,并把较为先进的文化和体制带入罗马,并带来了希腊文化的影响。正是伊达拉里亚人作为中介,将希腊字母传入罗马。希腊字母以后演变为拉丁字母,成为罗马人的通用文字。

图2-1 描绘罗马建城传说的母狼雕像(王大庆摄)

传说中的罗马第六任国王塞尔维·图里阿是第五任国王塔克文的女婿。他的主要政绩是用地域原则代替传统的血缘原则。改革后,一个罗马人,不问血统如何一般,只要是富户,就可以同氏族贵族平起平坐。这一改革可能是效法雅典的梭伦改革。

传说中罗马王政最后一个国王小塔克文是个暴君,再加上罗马人始终把伊达拉里亚人看成是外族人,所以罗马爆发了以本土居民为主的反对小塔克文的起义。公元前510年,小塔克文政权被推翻,罗马王政时代结束。

贵族联合执政下的共和制度

王政时代结束后,罗马转入了共和制。这是贵族联合执政下的共和制。

罗马共和国由贵族联合执政,它在很大程度上承袭了伊达拉里亚人的传统,即由贵族会议在贵族中选出执政官二人,任期一年,共同处理国家大事。平时,两个执政官平起平坐,互相制约,以免一人独裁。如果发生紧急状况(如外邦入侵或内乱),就在这二人中推举一个为狄克推多,又称独裁官,独揽大权,为期半年。另设元老院,由氏族长老和退任的执政官组成,通过法律和制定重大决策,执政官则执行元老院的意志(见图2-2)。元老院人数在王政时代初期为100人,从王政时代后期到共和时代长期保持300人。

图2-2 罗马元老院

因此,我们既不能把罗马王政时代的国王统治类比于古代东方国家的专制王国和国君,也不能把共和制下的罗马贵族联合执政类比于近代的共和政体。当时罗马的执政官和元老院成员都只能从贵族中产生,罗马的共和制实际上是贵族联合执政。元老院体制是十分重要的,谁控制了元老院,谁就掌握了政府的权力。

罗马共和制存在了将近500年,即从公元前510年到公元前27年。共和国的盛期大约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前1世纪。

共和国盛期罗马的社会矛盾

由于罗马建立的共和制是贵族联合执政下的共和制,平民是被排斥在联合执政以外的,所以贵族和平民之间的矛盾一直是共和体制下罗马社会的主要矛盾。贵族和平民之间长期围绕两大问题展开斗争。这两大问题是:

第一,土地的分配,特别是罗马的疆土在扩大,新占领的土地如何分配便成为贵族和平民土地分配之争的焦点之一。平民不满意贵族对土地的垄断,贵族认为要保留相当一部分土地给退伍军人,而且,新占领的土地还应当照顾有功的军官们。

第二,政治权力的分配。这涉及元老院成员的产生、长老会成员的构成等问题。平民认为,这些机构把平民一概排除在外是不公平的。而贵族认为这是民族社会保留下来的惯例,不能改变。

这两大基本问题难以协调,所以贵族和平民之间的矛盾一直找不到解决办法。

此外,根据罗马王政时代就存在的一个惯例,即使是拥有人身自由的人,如果欠债未还,债权人也有权对欠债人进行奴役。这被认为是很简便的制裁欠债不还的人的古老办法。到了罗马共和时代,罗马人的公民意识增强了。欠债人认为,大家都是罗马公民,把欠债的公民交给债主奴役,岂不是对公民权利的侵犯?所以应当废除这条把欠债人交给债主奴役的惯例。这也是激起平民不满的原因。

罗马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先后持续了200多年,即从王政时代后期开始,直到公元前449年,平民经过斗争通过了著名的《十二铜表法》,即由贵族代表和平民代表各占一半的立法会议把一些保护平民的法律条文记载在12块铜板上,公示天下,所以《十二铜表法》是贵族和平民妥协的产物。

平民又经过坚决斗争,争取到一个新的平等权利,即废除了贵族与平民之间禁止通婚的惯例。

到了公元前367年,新的法律规定,凡欠债人历年支付的利息累计起来已经超过本金的,等于不再欠债。又过了41年,即到了公元前326年,法律终于宣布今后罗马债务人的欠债只以财产偿还,而不得以人身被奴役来偿还,过去因借债未还而受债主奴役的,一律得到赦免。

尽管罗马贵族和平民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但平民通过长期斗争终于懂得一个道理,即平民的权利是靠自己不懈斗争而取得的。

奴隶制经济和小农经济并存

罗马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贵族和平民之间的矛盾。希腊社会自城邦建立和城邦解体,始终是城邦社会。罗马社会,从早期王政时代到共和时代,也属于城邦社会。

把战俘变为奴隶,这一做法早在罗马王政时代就有了。但当时罗马版图扩大得不多,所以奴隶人数不多。进入罗马共和制盛期以后,罗马越来越强大,版图也越来越扩张。罗马的最大对手是迦太基。迦太基是原来居住在近东沿海一带的腓尼基移民建立的城邦,位置在今非洲北部的突尼斯境内。罗马当时还只占据了意大利中部地区,势力不大。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岛东部都是希腊城邦的管辖区。罗马这时的主要威胁是来自意大利北部的高卢人和伊达拉里亚人。

罗马军队终于击败了多次南侵的高卢人和伊达拉里亚人,接着又击败了盘踞于意大利南部的萨姆尼特人,前锋直指意大利南部最强大的希腊城邦塔兰托。希腊人向希腊本土求援,共同对付罗马人,罗马人同迦太基人联手,共同攻击希腊人。这场战争一共打了6年,希腊城邦塔兰托终于向罗马投降,希腊本土的援军不得已撤回希腊本土,至此罗马统一了意大利半岛。

罗马统一意大利南部后,同迦太基之间相继发生了三次战争(布匿战争):第一次战争从公元前264年到公元前241年;第二次战争从公元前218年到公元前201年;第三次战争从公元前149年到公元前146年。三次战争都以罗马战胜告终。第一次战争结束后,罗马占领了西西里岛,接着罗马又占领了撒丁岛和科西嘉岛。第二次战争结束后,罗马夺取了西班牙,而迦太基只准保留10艘战船。第三次战争的结果是,罗马灭掉了迦太基国,焚毁了迦太基城,把残存的迦太基人全部变为奴隶,将西地中海沿岸全部纳入罗马共和国的版图。

从这时起,罗马的奴隶供应大为增加。战俘、掳掠来的外邦人、在地中海东部奴隶市场上购买来的奴隶,再加上“家生奴隶”,使得奴隶成为花钱就可以买到的商品,奴隶制经济兴盛起来。

应当指出,即使到了罗马共和国盛期,小农经济依然是罗马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农经济与奴隶制经济是并存的。在当时的罗马,虽然已经有了大地产对奴隶的使用,但小农的生产始终占重要地位。罗马实行的是兵农合一制,公民都有自己的份地,这些份地逐渐变成私有家庭农场。在这种制度之下,军人并不是职业军人。在战争期间,公民应当从军,自备服装,自备武器,不发军饷,只能在打胜仗之后分享到一些战利品。如果他们能活着回来,家庭农场继续由他们生产和经营。小农成为共和国的支柱。

共和制的危机

这种兵农合一的体制还能维持多久?军人的非职业化能不能继续存在?这是罗马强大和扩张后不得不解决的问题。罗马共和国盛期所出现的社会危机就与此有密切的关系。

罗马共和国早期实行的兵农合一制度,后来发现渐渐维持不下去了。主要原因在于:小农可以从政府那里得到土地,耕作维持生活,作战时必须应征入伍,成为罗马军队的基本力量,战时的服装和武器自备。战争越来越频繁,兵农合一的制度已不敷需要了。小农负担过重,而且兵源不足,加之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对军队的素质要求越来越严格,非职业化的由小农组成的军队也越来越不适应需要。罗马兵制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从另一个角度看,罗马越强盛,越扩张,国内使用的奴隶数量越多,奴隶的劳动条件越差,特别是在大工场、大建筑工程、大矿山和大种植园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奴隶时常发生暴动,迫切需要有一支职业化的军队,随时听从调遣,对暴动的奴隶进行镇压。兵农合一的小农军队应付不了对奴隶暴动进行迅速镇压的新形势。

这些情况导致罗马兵制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元老院成员中有些人认为,兵农合一的体制已不适应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不改革兵制,罗马共和国的利益将得不到保证,罗马贵族的利益无疑也将得不到保证。这样,小田庄主家庭出身的将领马略于公元前107年当选为执政官,决定改革罗马兵制。他的主张得到元老院的支持。

马略废除了已实施多年的兵农合一的义务兵制,改行招募制,包括从退役的老兵中招募有作战经验的兵士。在募兵制之下,只要是罗马的自由民,不管家产多少,都可以自动从军。在服役期间,一切给养都由政府提供。军队是职业化的,经过严格训练,战斗力增强了。政府还规定,招募来的士兵服役期为16年,期满退伍,由国家分配一块份地,维持生活。罗马实行兵制改革后,果然连续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但兵制改革引发了两大问题:

第一,职业军人唯一相信的是他们的统帅,平时服从他的调遣,战时听从他的指挥。这是完全违背罗马传统的。在这以前,罗马军队的指挥权由元老院授予。打了胜仗之后,军队指挥权又交还给元老院。实行兵制改革后,军队只认统帅,不认元老院。军队统帅利用这支军队对元老院、执政官施加压力,威胁政府。同时,各个军队统帅之间的矛盾加深了。他们各有防区,而防区有穷有富,于是发生争夺防区的现象,渐渐酿成军阀割据。

第二,职业军人退伍后领到的份地是政府提供的,这些退伍军人能否及时足额领到份地,取决于政府。如果退伍军人未能及时足额领到份地,在职军人的心就不稳。军队统帅为了安稳军心,总是帮自己手下的退伍军人说话。这样,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军队同政府的对立情绪:军队只服从统帅,不服从政府。

于是,罗马的兵制改革实际上造成了社会的动荡不安。一场军阀割据、军方混战的社会危机出现了。

独裁制的建立和转向帝制的必然性

罗马的兵制改革导致了军队统帅、职业军人、元老院和执政官之间关系的变化,为此后罗马共和国制度的演变准备了条件。

这里应当说明罗马城和意大利之间关系的转变。罗马人最先居住于罗马平原一带,意大利北部、中部、南部广大地区不属于罗马,是罗马共和国逐渐扩张而把这些地方并入罗马版图的。在罗马实行兵制改革后,意大利境内的那些非罗马公民一心想从军,以期能在服役期满时领到政府给予的一块足以养家糊口的份地,但都因罗马公民的反对而未能如愿。结果在公元前90年发生了“意大利战争”(又称同盟战争)。形势显然不利于罗马人。罗马政府只得宣布意大利人只要效忠于罗马,都将被授予罗马公民权。第二年,罗马又宣布,凡是已经参加叛乱的意大利人,只要在60天内放下武器,也可以获得罗马公民权。罗马公民权真的被广泛授给了意大利人。拉丁语随即在意大利南部推广开来。成为罗马公民的意大利人很快成为罗马军队的主力。罗马城从此不再是一个城市,而成为意大利的首都。

此后,不仅罗马军队人数骤增,而且罗马军队的战斗力也大大增强。在罗马的军队统帅中,谁手下的意大利人多,谁的势力就大。作为公民,罗马人和意大利人是不一样的。罗马人住在罗马,更多地关心元老院的决议,关心执政官的政绩,而意大利人住在外地,他们不可能到罗马城去关心重大的政策决议,而只关心是否有个发展前途良好的军队统帅,以便一心一意地跟随他。

拒不服从元老院命令的军阀正是这样产生的。正是在这个关键时刻,罗马共和国境内爆发了斯巴达卡斯起义。斯巴达卡斯是色雷斯人,在罗马征服色雷斯的过程中沦为罗马军队的俘虏,被卖到意大利,在角斗训练所受训,准备充当角斗奴。他和同伴们逃了出来,进入意大利南部山区拉起一支起义队伍,参加者多半是奴隶。但罗马军队大肆镇压,起义失败,斯巴达卡斯阵亡。奴隶起义被镇压后,军事统帅的权力更大了,他们认为是他们依靠自己的实力拯救了罗马共和国,因而对元老院不予理会。一个个独裁政权就这样产生出来。罗马共和国到了最后阶段。就看谁有力量和机会给予罗马共和制最后一击。

公元前60年左右,在罗马形成了克拉苏、庞培、恺撒三人同盟(被称为“前三雄”)。三人都曾经立过军功,都有亲信的军队,三人既合作,又相互制约,三人还都出任过执政官。公元前53年,克拉苏率军出征东方,在叙利亚境内遭到帕提亚军队围歼,克拉苏阵亡。恺撒这时在欧洲西部战场屡次获胜,威望日升,引起庞培的猜忌。当时,从军事实力上说,恺撒和庞培势力相当。但恺撒出兵神速,沿途城市欢迎恺撒,而庞培军队已无斗志。恺撒进入罗马,要求庞培同自己和解,庞培拒绝,率军退入东方。恺撒在希腊境内大败庞培,庞培残部投降。庞培逃到托勒密王朝控制的埃及亚历山大港,被埃及派来迎接他的人用刀刺死。恺撒闻讯后匆忙赶到埃及,处死了杀害庞培的人,并击溃了托勒密王朝中反对罗马入侵的军队。埃及国王托勒密十二世不知所终。

恺撒把托勒密十二世之妹克娄巴特拉扶上埃及王位。克娄巴特拉后来成为恺撒的情妇。

紧接着,恺撒率军在叙利亚、西班牙等地消灭了支持庞培的军队。公元前47年,恺撒带着埃及女王克娄巴特拉和他们生下的男婴回到罗马。这时,恺撒声望达到顶点,元老院再次授予他狄克推多称号。公元前44年,他把狄克推多定为终身职。看到土地分配不均,平民意见越来越多,他决心重新分配土地,这引起贵族们的强烈不满。平民中也有不满恺撒的,说恺撒想当皇帝。社会上还流传着如下谣言:说恺撒想把他和克娄巴特拉生下的男婴作为继承人,将来把皇位传给他。公元前44年,恺撒在罗马城内被谋杀者乱刀杀死。恺撒的独裁统治告终(见图2-3)。

图2-3 恺撒之死

恺撒死后,罗马又陷入混乱局面。由于恺撒死得突然,所以罗马政局只能由执政官安东尼来主持。与此同时,另一个有望成为恺撒接班人的人出现了,他就是恺撒的养子屋大维。这一年他19岁,驻防于外地。恺撒手下的老兵都拥戴屋大维。于是安东尼、屋大维以及另一个将领雷必达三人妥协,结成三人同盟,被称为“后三雄”。“后三雄”掌握了罗马的军权,控制了罗马城,决心向反对过恺撒以及至今仍反对安东尼和屋大维的贵族们开刀,不少人被处死。但真正杀死恺撒的幕后人是贵族派的重要人物卡修斯和布鲁图,他们早就离开了罗马城,逃到了希腊境内。“后三雄”决定出兵,公元前42年,罗马大军在希腊登陆,兵分两路:安东尼率军攻打卡修斯;屋大维率军攻打布鲁图。

安东尼击败了卡修斯,卡修斯命令卫士杀死自己。安东尼再会同屋大维一起围攻布鲁图,布鲁图兵败自杀。从此,“后三雄”划分了各自的势力范围:安东尼管辖罗马东部地区,屋大维管辖罗马西部地区,北非的突尼斯(罗马灭掉迦太基后建立阿非利加行省)归雷必达管理。埃及当时仍由托勒密王朝女王克娄巴特拉(见图2-4)治理,受安东尼管辖。安东尼长驻雅典,常来埃及,又同克娄巴特拉相好。克娄巴特拉在恺撒被杀后,为了自保疆土,就投靠安东尼。安东尼擅自做主把刚由罗马征服的叙利亚中部、腓尼基、塞浦路斯等富饶地区赠给了克娄巴特拉,从而激起了罗马人的普遍不满。

图2-4 “埃及艳后”克娄巴特拉

安东尼在这期间同克娄巴特拉正式举行婚礼(公元前32年)。意大利和罗马城到处传言,安东尼准备把他和克娄巴特拉生的孩子作为接班人。屋大维认为消灭安东尼的时机已经成熟,便于公元前32年向克娄巴特拉宣战。公元前31年,屋大维率舰队大败安东尼,安东尼逃到埃及亚历山大港,向屋大维求和,被拒绝后自杀。屋大维进入埃及。克娄巴特拉获悉屋大维将把她押解到罗马时,也自杀身亡。

托勒密王朝灭亡,屋大维成了罗马唯一的独裁者。“后三雄”的另一将领雷必达在这之前因失去军心,归顺了屋大维。

屋大维以胜利者的身份于公元前29年回到罗马,受到全城欢迎,因为他被认为拯救了罗马。屋大维本人,甚至众多罗马人和意大利人都认为,唯有独裁制才能拯救罗马,才能给罗马人和意大利人带来社会稳定、秩序与和平。他认为,独裁政体不应是暂时性的,而应当制度化。他决定采用元首制。罗马的帝制就是由元首制转化而来的。 TvcYe5X+GTOkOEypAF1FinLCGwEevnxQJnnJWiVx74t0gCLALRaX7PirftgcKWL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