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周公“制礼作乐”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底蕴

王静安先生说,“殷周之兴亡,乃有德与无德之兴亡”,中国文化成为一个道德理性的文化是从周开始的,乃是“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周公治理周的谋虑“乃出于万世治安之大计,其心术与规摹,迥非后世帝王所能梦见也”。这是一个革命性的变革。王静安先生的看法我非常赞同。

西周后期礼崩乐坏,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天子已经名不副实,没有威望,而诸侯并立,随后诸侯也开始没落,陪臣兴起,把诸侯架空,社会非常混乱。但周公的那套思想,在社会的知识精英层里依然在传承。我们来看《左传》的几则记载。

《左传》在叙事时常常提到周公的思想。《左传》是注释《春秋》的。《春秋》记载了鲁国的十二个公、两百多年的历史,其中第一个叫鲁隐公。鲁隐公有一天到棠这个地方,看到有人在捕鱼,想上前去看,下边马上就有人站出来大声劝他,你是一国的诸侯,你怎么能去看这个东西,诸侯有诸侯应该做的事情,你不能做那些不该是你做的事情。鲁隐公坚持去看。于是《春秋》把它记下来,说“五年,春,公矢鱼于棠”。这在史书里成为千古笑料。大家由此就知道他执政平庸,不听劝。

《左传》僖公四年:“秋,伐陈,讨不忠也。许穆公卒于师,葬之以侯,礼也。”秋天,齐国等国攻打陈国,这是因为陈国对齐国三心二意。许穆公死在军中,用侯爵的规格安葬他,这是合于礼的。当时凡诸侯在朝会时死去,葬礼加一等;为周天子作战而死,加二等。许穆公“死王事”,所以“加二等”,加二等的葬礼可用公服入殓,“于是有以衮敛”。

文公六年传:“闰月不告朔,非礼也。闰以正时,时以作事,事以厚生,生民之道,于是乎在矣。不告闰朔,弃时政也,何以为民?”闰月不举行太庙告朔的仪式,这不合乎礼制。闰用来调整岁时的差数,依据四时来安排农事,使之不失时,可使百姓丰衣足食,百姓赖以生存的方法就在于此。不举行闰月的告朔仪式,这就是丢弃了政事的时令,怎么能治理百姓呢?

像这样,《左传》在叙事后都有君子的评论。对一件历史事件的评论通常是“礼也”,“非礼也”。“非礼也”,就是没有道德,不符合道德理性。

“礼也者,理也”,礼就是合于道德理性的规定。《乐记》更是强调:“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礼是不能替代的法则。《左传》文公十八年记载:“先君周公制周礼曰:‘则以观德,德以处事,事以度功,功以食民。’”“则”是指法则、规范,指的就是礼。人若没有德,也就没有礼。德是抽象的,要使这个抽象的东西进入你的本体之中,那就需要把这种道德的东西细分成很多的“则”,比方说要孝敬,要诚信,要有义,要懂礼,要谦虚,要恭敬等等。“德以处事”,是说我们处理每件事情一定要用德。而且,“事以度功”,既然开始做事,就要务求成功。“功以食民”,事情成功之后我们才能养活老百姓。

春秋时期有一位非常有名的思想家叫叔向,他说:“忠信,礼之器也。卑让,礼之宗也。”(《左传》昭公二年)忠信是礼的器物,忠和信都是要表达礼这个主题。礼让就是谦让,礼,归根到底是说人要低调,要谦虚,对别人要尊重。叔向还说:“礼,政之舆也。”(《左传》襄公二十一年)“舆”是车子,如果一个好的理念要在国家推行,靠什么?靠礼,礼好比是车子,把治国理念送到每一个地方去,让每一个人都懂礼,这个国家才能够治理。此外,叔向还说:“礼,王之大经也。”(《左传》昭公十五年)王者要想治理天下,最大的事情是要懂得礼。孟献子、孟僖子、子大叔都是杰出的思想家。孟献子说:“礼,身之干也;敬,身之基也。”(《左传》成公十三年)不学礼无以立,就像一棵树的树干一样,不懂得礼,怎么立得起来呢?一个人不懂得尊敬,在家不懂得孝敬父母,在学校不懂得尊敬老师,将来在社会上也不会尊敬别人。你不懂得尊敬人,人家也不会尊敬你。孟僖子说:“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左传》昭公七年)子大叔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都是说,礼是天经地义的,人要懂礼。西方人靠宗教来管理人心、管理社会,靠上帝来管理灵魂,我们中国人就靠道德。两千多年来,道德、公理成为我们社会的灵魂。如果没有宗教,也没有道德,人就跟禽兽差不多,这是最可怕的。我引用大量的古文就是要说明,即使是在混乱的春秋社会,大家对于周公“制礼作乐”所确定的道德礼制原则仍然是念念不忘的。 Zb/4V/GT4G40A8Syq4+jwfvYkmVBvdaoTAXkPfGNDz3sVf3DD9aHEeFaql7z3XW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