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0 我们会犯的七大错误

我跟朋友交流时发现,大家(甚至包括一些基金经理)容易犯这样几个错误。

(1) 迷信名人。因为某某名人买了某只股票,我们就跟着他买。但是,这位名人也许并没有做过研究,也许这项投资是个错误(连巴菲特也时有错误)。有些时候,这项投资也许是明智的,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三个月后这只股票跌了30%,我们就把它卖了。而那位名人坚持持有了两年,赚了一倍。有时候一些企业公开招股,有些名人碍于面子(或者一时头脑发热)认购了新股,散户便争先恐后跟着认购。

(2) 过分看重一次性的利好或者不利因素。举个例子,早前香港某股票大涨30%,原因是该公司突然发现它手持的香港交易所(0388.HK,简称港交所)的股票升值,价值更已大于该公司的总市值。也就是说,其他业务都是免费送给投资者的,意味着“这股票真的便宜”。于是,大家蜂拥而入。可是,大家没想到,这家公司的主营业务还是马马虎虎,没有多大前途。况且,还有三个问题:该公司会不会把手持的港交所的股票全部卖掉?假使卖掉了,会不会全部分红?如果不分红,那些钱会不会被浪费掉?如果在回答这三个问题之前买入这只股票,赔钱的可能性很大。

又比如,某公司因赢得了一项大合同,股价便大涨,而大家忘记了问这个合同的真正好处以及可持续性。一次性的税务优惠、成本下降(如裁员),或者产品价格大涨,也经常被当成永远的利好。一个成功的并购(可能纯粹是靠运气)也会被夸大。投资者看市盈率时,也过分看重眼前的比率,而忘记了过去的比率和未来可能的比率。

(3) 忘记企业对业务监控的能力。在香港地区上市的不少公司的管理层经常在香港地区居住或者与投资者见面。这本身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他们跟内地的业务会不会脱节?跟拉丁美洲、俄罗斯或者蒙古的业务会不会脱节?如果一个企业的业务遍布全中国几个城市甚至几十个城市,那么公司高层究竟住在香港,还是北京或者西安都一样。

可是,有些公司的高管太关注股价,而慢慢忘记了业务,业务便开始下滑。长期假手于人的结果就是下属自建独立王国。前几年,某公司的香港总部决定与另外一家公司合并。协议刚公告,下面几个附属公司的高层就开始造反,连公章也不肯交出来,也不配合对方公司的尽职调查,甚至连财务报告也拒绝做。还有,有些公司本来就是借壳上市(back-door listing),公司像盖了两张皮。虽然他们内部有沟通,但毕竟时间长了,两边各说各话。

(4) 喜欢忙碌的公司。有一类公司很忙碌:不断发行新股票、债券或者可转换债券,同时又分派不错的现金红利。这实际上是耍弄投资者的雕虫小技,但很多人被迷惑。还有一种公司不断兼并收购,过了一两年,又陆陆续续把它们卖掉。买的时候有故事,卖掉的时候也有理由。它们的股价会高于安安静静的公司的股票。投资者还有一个偏好:喜欢IPO公司,忽略老公司。这很像香港地区居民喜欢买新房,而不爱旧房一样。

(5) 期望过高,导致回报过低。理论上,股票市场的中长期回报率与宏观经济的增长率应该差不多。以今天来说,那就是4%~8%。其实,美国股市、日本股市和不少其他股市在过去十年的回报率是负数。大多数基金在过去10年和15年的回报也非常低。当然,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很聪明,或比大多数人高明,但结果不见得总是如意。

如果你告诉一个散户,他的中长期投资回报率只能是4%~8%,他会很不愉快,或者嘲笑你:太低了!

我们买了股票以后,往往还没来得及让公司的基本面改善,或者让市场认识到公司的优点,就急不可耐地卖掉了。比如,股票半年后还没涨,甚至跌了,我们便开始怀疑自己的眼光。另外,我们太容易见异思迁,于是不断地搬迁。

有研究发现,多数股票和大市大涨或者大跌都集中在某个很短的时间内。你如果没有耐性,买来卖去,也就很可能正好错过那大涨的某几天。反过来,你会说,你也可能正好躲过了股票大跌的日子。但是,你怎么知道你的运气就那么好呢?

举个例子,在新加坡等出租车不容易,我曾试过在某处等了十分钟,开始不耐烦,于是走到另一个路口去碰运气。可是,我刚刚走开,在我后面排队的人就等到了车。我在新的位置又等了十分钟,还是嫌出租车来得太慢:也许这个位置不好。如此反复,半小时以后,我还是没有等到车,而那些后来者都已经回家了。

(6) 过分轻信公司管理层和专家。多数投资者都犯过,或经常犯这个错误。我们轻信公司的概念、故事以及媒体的报道,所以投资太轻率。公司高管可能撒谎,又或是他们虽然没有骗你,但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也可能低估了面对的困难。很多投资者输钱就是因为他们轻信股评家、分析师和媒体。而这些人发表意见之前,未必做过认真研究。

(7) 这山望见那山高。很多投资者(包括基金经理和我这样的个人投资者)容易见异思迁。本来自己已经有一个不错的资产组合(里面包括20或者30个不错的公司),但是有时由于股票评论员的怂恿,有时由于自己心血来潮,耐不住寂寞,突然觉得某个概念、某家公司很好,好过自己所持有的某某公司。于是,我们卖掉旧的,腾出资金买入新的。大家有没有发现,在未来两年内,旧的公司跑赢了新的?我们根本没有给公司足够长的时间来让它们自我表现。 jr566seLR2V0HR7lTOTugu14dvMmcGB8ltNmQtVNs2glB16cusNMVakHQaZ0Q5N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