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烟斗:虔诚的象征

谈起烟斗,脑海里立马会闪出艺术家Magritte那一句著名的话:“你看到的烟斗它不是烟斗”。不是烟斗,那是什么?那是你,或者我,或者一幅画,或者是象征的另一回事。在我们的普遍认知里,人们嘴里叼的烟斗就是烟斗本身,但在很早之前的欧洲历史里,烟斗已经是文化形象的标配,例如《基督山伯爵》《名利场》《红与黑》《存在与虚无》等种种西方文学著作中,烟斗已是男主人公的性格道具与地位象征。

最初古人是用石头做烟斗的,或者用一个小的圆锥体在地上挖两个连在一起的洞,一个洞里放入具有芬芳香味和麻醉作用的植物树叶,吸烟者就躺在另一个洞边吸着,或者索性将这些植物直接撒在火中,坐在边上吸入燃烧出的烟。他们把烟草看作是上天赐予的礼物,具有神奇的力量,可以唤起神灵的庇佑,当烟草被点燃,那缥缈的雾,能够将神灵世界与人世联通,将吸烟者的祈祷随着烟雾送达给神灵。烟草是虚无,那烟斗便是存在,可以说,有了烟草,烟斗就诞生了。

利用烟斗是最早的吸烟方式。当时除了利用这种烟斗式的吸烟方式以外,也有咀嚼式的与鼻烟式的(Snuff)。

用烟斗吸烟约在16世纪从欧洲传到世界各地。最早是哥伦布手下一位水手杰瑞兹看到古巴土人吸烟,杰瑞兹冒险尝试并随后将烟斗带到了欧洲,成为欧洲第一位烟民。从此开始,欧洲各地都出现各式各样不同的烟斗,这样的吸烟方式到19世纪左右,风靡欧美。马克吐温也是沉迷其中的一位,他曾说过:“如果天堂里没有烟斗,我宁愿下地狱。”

17世纪,随着鸦片贸易,烟斗也进入了中国。始被称为“烟抖”。传入之初,在文人学士、达官贵绅中抽烟斗被认为是一种雅好,抽烟斗的情趣往往被着力渲染,以烟为题的文章、诗词之类在文苑中彼处皆是。蔡家琬《烟谱》中提到,有人认为“士不吸烟饮酒,其人必无风味”,正是追逐这种绅士风味,使不少人对烟草由“索而赏试”到“顷必必需”,甚至达到“如感狐媚,如蛊妖色”的地步。随着吸烟的发展,有相当一部分人吸烟成瘾,嗜烟如命。何其伟《爱筠索咏烟筒》诗云:“亦知无甚味,只是苦相思。”

吸烟者虽然比较普遍地存在这种矛盾的心理,但毕竟同烟草结下了不解之缘。有的人嗜烟甚于饭。抽烟斗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性的嗜好品。刘半农《扬鞭集·一个小农家的暮》诗曰:“他衔着个十年的烟斗,慢慢地从田里回来。”钱锺书《围城》中也有描写:“英国导师一边抽烟斗,一边跟学生谈话的。”抽烟斗很大层面上已经不只是一种生活方式了,同时也是感悟人生的过程,烟斗既是他们的个性象征,也是他们灵感的源泉,更是他们人格的独特呈现。 z5iTkp2JGbHKLKY3iSwGsmA288OJzkGPj+OMxFd8q0Yvfe2gCUqU3XA817uASS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