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回归自然的茶道美学

南宋诗人杨万里曾在《以六一泉煮双井茶》中写道:“鹰爪新茶蟹眼汤,松风鸣雪兔毫霜。细参六一泉中味,故有涪翁句子香。”同类的诗句还有“鹧斑碗面云萦字,兔褐瓯心雪作泓。不待清风生两腋,清风先向舌端生。”这字里行间所描绘的饮茶之器,便是天目盏。

提及天目盏,饮茶文化便不得不提。北宋年间的饮茶方式基本上沿袭了唐代的习惯,当时的点茶法较之现在稍显繁复,需要用碾子碾细茶叶,经过筛滤过后,再放在茶盏中用沸水注入。唐宋年间茶器多以盏为主,所以当时南北各大名窑都会制作茶盏。再加上文人雅士将饮茶、斗茶作为一种趣事,茶器便渐渐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重视。

若要和茶契合如一,茶盏的釉色则必须偏深,尤以深黑色最能体现茶之美韵。由此,当时各大名窑都会烧制黑釉瓷器,以应市场之需,其中以福建建阳水吉镇窑、江西吉州窑、河南鹤壁窑、河北定窑、山西临汾窑、陕西耀州窑等名窑为主。

黑釉以氧化铁为主要着色剂,在烧制过程中,气泡将铁带至釉面,窑温度下降的瞬间会释放出赤铁矿结晶,铁、钴、镍等金属同时呈现氧化还原的色泽,产生紫、蓝、黄等不同色泽,并放射出闪烁的金属光泽。

中国陶瓷在唐宋尚无细致彩绘,皆是自然窑烧釉,使用含铁、铜两种金属为主的土石原料,尤其铁是最为普遍,容易取得,因而发展窑烧出青磁(釉中含铁约1%)与黑釉(釉中含铁约8%),且遍布全国各地皆有烧制,其中含铁的黑釉在福建建阳烧出难度较高、变化较大、质感较美的黑釉及特定型制,因地方得名建盏。

除了釉黑和釉色的变化,建盏之所以出名,还由于它的胎底厚,保温效果好,更为适合斗茶,被文人雅士所喜好。斗茶的标准之一是看汤色,若色泽鲜白则为上品。而建窑所产的茶盏,底釉为黑色,尤能衬托茶色,且其兔毫、油滴和曜变等纹路,在冲入茶汤之后会随着水面和光线的变化而幻化出极为玄妙的景致,因而受到文人雅士的喜爱。

但由于饮茶文化的转变,建盏到南宋中叶至元代便逐渐没落了,饮散茶的习惯逐渐取代了程序繁多的末茶,而文人也将更多的生活情趣转交于琴棋书画。

至于“建盏”,和“吉州窑玳皮盏”等黑釉茶盏一样,现都已列入“天目”的广义范围内了。而“天目”一词的起源现已难以考察。备受肯定的说法是,在南宋绍熙三年至元朝元统元年之间的140多年里,在临安天目山上寺院修行的日本僧人,归国时带走了在寺内学习到的茶道礼仪和黑釉茶盏的制作方法。由于不知茶盏其名,故以地点“天目”命名。在传至日本后,被当时各阶层人士所喜爱,并在研究烧制方式之余,还融入了禅学、艺术、哲学等理念,逐渐形成了往后日本备受推崇的茶道文化。而现在的日本人,已将所有黑釉或深色釉的瓷器泛称“天目”。

在台湾,有一位接受过完整美术教育及修养的艺术创作者。他从1984年开始,专心研究并创作油滴天目三十年。很快地,他在茶艺界、美术界、陶艺界、收藏界,以“藏色天目”享有盛名。他就是江有庭。 lD7RKSZX6+MUc5Rl8tCZ29sHAWZlAunLcKsZC8bsIgQTYmmtKG7E9kBT1rZdzMG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