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我们通常在古籍中所见提到的“琴”,就是指的古琴。最早关于古琴的记录在《尚书》中:“舜弹五弦之琴,歌南国之诗,而天下治。”当时,古琴是五弦乐器,到了周代,古琴则演化为七弦,传说是“文王囚于羑里,思念其子伯邑考,加弦一根,是为文弦;武王伐纣,加弦一根,是为武弦。”合称文武七弦琴。到了三国时期,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型制已基本稳定,一直流传沿续到现在。而最早的古琴实物则是在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唐代制造的琴传存至今,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近代,古琴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

从唐代开始,古琴有了自己专用的记谱法,这种记谱法记录弦位和徽位、左右手的弹奏方法,但不直接记录音高。它由汉字的部首、数字和一些减笔字拼合而成,称作减字谱。减字谱记录古琴音乐的仔细程度和科学性,使现代的五线谱等记谱方法至今仍不能取代它。用减字谱记录而传承至今的古琴谱有一百五十多种,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琴在首位。

古琴乐声神圣高雅,坦荡超逸,古人用它来抒发情感,寄托理想。历代涌现出许多著名演奏家,代代传颂至今。从思想层面,古琴已经远远超越了音乐的意义,成为中国文化和理想人格的象征。早在春秋战国孔子时代,琴就成为文人的必修乐器。道教的创始人老子崇尚自然为美,倡导自然、无为、体现道之精神的“大音希声”。而庄子提出“鼓琴足以自娱”的说法,则强调了古琴音乐的娱乐和审美作用。到了南北朝时期,老子“淡兮其无味”的思想被进一步发扬,通过阮籍、嵇康、白居易、周敦颐、徐上瀛等名人倡导,并为陶渊明、白居易、薛易简等人所继承,使崇尚“希声”之境成为众多琴人追求的目标,特别是其退隐出世的思想,也对古琴美学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琴者,情也;琴者,禁也。”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成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动写照。春秋时期,孔子酷爱弹琴,无论在杏坛讲学,或是受困于陈蔡,操琴弦歌之声不绝;春秋时期的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美谈。魏晋时期的嵇康给予古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的至高评价,他赞美古代隐者达士的事迹,向往出世的生活,不愿做官。终以在刑场上弹奏《广陵散》作为生命的绝唱,时年四十。 WOJd/WF3ZgWDfUX0mfI4YgrzKhKzWQu/IKOOHhhFQLBZHzPFT6f5NsNk23FEAFj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