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手工针脚里的花样年华

上海长乐路,旧称“蒲石路”,由东向西贯穿旧上海的法租界,自1843年上海开埠,至今173年,这条路是沪上名媛仕绅们演绎传奇的舞台,如今灯光消散,粉墨凋残,街巷闾里之中依旧有传奇在延续。

99岁的褚宏生生活在长乐路的一家养老院里,他衣着整洁,满头白发一丝不乱,言语已不甚爽利,双目炯炯,拇指、食指关节处晶莹发白,这是常年做手工留下的烙印。90岁以后,“活着的传奇”“上海名媛背后的男人”“上海最后一位裁缝”诸多赞誉纷纷向他涌来,褚宏生常常自嘲,他只不过活得长,干得久罢了,当不得那许多的夸赞。

褚宏生1918年生于苏州吴江,他是家中的独子,上世纪30年代的苏州,一般人家的少年,如无力进学堂读书,大多要学一门手艺。吴江的纺织印业驰名天下,风气承袭,吴江良家子多学习裁缝,在吴江“学裁缝”就是“学生意”的代名词。1933年,父母送储宏生往上海“学生意”,拜在当时赫赫有名的朱顺兴裁缝店头号师傅朱汉章门下。彼时的上海,缝纫一行,分为奉帮与本帮,奉帮裁缝即是后世所谓的“红帮裁缝”,甲午战争以后,中国境内出现许多“洋行”,于是在中国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城市,尤其是有“十里洋场”之称的上海,出现了一股穿西装热潮。奉帮裁缝及时把握这股潮流,专攻裁制西服,到1933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奉帮人才辈出,独领沪上风骚。奉帮裁缝多为浙江宁波奉化人,本帮裁缝则以上海周边太湖平原一代良家子弟居多,中式旗装多出于本帮裁缝之手。褚宏生的师傅朱汉章出身“本帮”,民国之前就已名满沪上,朱汉章颇有大师风范,不拘成法,中式服装的裁制手艺出神入化,对西式服装亦颇有心得,但朱汉章成名既早,又爱惜羽毛,最终未能跨越二者的鸿沟,开风气之先的使命注定得由他的小弟子褚宏生来完成。

中国传统的师徒关系类似父子,恩如父子,严厉则胜过父子,褚宏生艺成之后,才能理解师傅的苦心,整整三年,褚宏生都在做最基础的手工,眼睁睁地看着师兄弟们做起了缝纫,他心中颇为不服。三年后,朱汉章才允他出师。数十年后褚宏生回忆这段往事,却品出另外一番滋味:少年时的他性格活跃,待人接物又有一番绵软小巧的体贴劲,颇受客户欢迎,师傅看出他是块好料子,又怕他把“学生意”错当成“跑生意”——把待人接物的技巧当成了养家糊口的路子——所以才用三年时间磨炼褚宏生的性子。 tkVAEmSmuO3m+AGiIncE4dap9KgaDpiXkNC6K1sOMlSTEmcI6wfV39MkNKaznO1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